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臉書分享 line分享 推特分享 微博分享 複製網址

645期專題|【藏傳篇】見悲青增格西說法──學習和介紹五部大論/見悲青增格西 印度色拉寺格西、台灣大乘法幢佛學會師長

學習五部大論即是修行

 

一、學習經論以確認所修之道

佛陀講了大小二乘教法,後期的論著都是在解釋大小二乘教法。大乘典籍有像我們現在正在學的《寶性論》,還有《現觀莊嚴論》等。這些典籍以各種方式解釋道次第,如我們最近剛學到《寶性論》是由「勝解、般若、禪定、悲心」來解釋道次第,這個次第我們以前沒有看過,但是所說的內容跟我們以前學的《廣論》等道次第論著所說並沒有差異,也就是這些典籍都在解釋道次第,在內容上並沒有不同,差別在於側重點不同。

 

二、經論現為修行教授

像《現觀莊嚴論》一開始就談到如何生起信心,利根如何生起信心,鈍根又如何生起信心。對大乘生起信心至某種程度,才會不斷付出。看達賴喇嘛尊者的自述就可以知道。跟許多出家人一樣,尊者也是從背誦經論開始,小時候就是一直念誦、一直背書,背書不是個愉快的過程;後來就是再三地學習經論,看《入菩薩行論》等,從而想修這些內容;之後不斷串習,漸漸地有了二菩提心非常重要、是修行的核心的覺受;漸漸地,確認沒有比修習二菩提心更重要的了。這就是把經論納入修行的過程。

 

三、聞法一句即植下法身種子

有一次,卻殿仁波切想要接受某個灌頂,去向老師洛桑汪秋仁波切請假。老師洛桑汪秋仁波切說:「你去接受灌頂,灌頂的師長會一直說你獲得了這個、你獲得了那個,但事實上你什麼都沒獲得。來聽課的話,你聽一句就會留下一個法身的種子!」

像這樣的概念是很重要的。我們現在的情況是自己的種子引發的,解脫方面的種子也是一樣。我們不斷植入解脫方面的種子習氣,到一定程度,它就會發揮作用,信心、精進等也就會提昇起來。所有獲得大乘道者都是這樣上去的。

 

四、發心攝受而聽法是我們現在最大的修行

在藏傳佛教裡,噶當派的修行聲望非常高,所有人都讚揚它,沒有人說它不好。噶當派的修行方式有三種:一、口訣派,口訣派是不拿書的,就是師長口授你一些道次第的內容,你就去修。二、教授派,教授派會拿一些道次第教授的書,依著道次第教授的書學修。這較前者殊勝。三、教典派,教典派學習大論典,類似學五部大論,道次第是用五部大論來修。現在三大寺的做法是按教典派的方式。我認為噶當派的名望是來自教典派的修行,因為口訣派、教授派不是主角,是旁支,是因為有要奉養父母等因素,無法學習大經大論,只能用這樣的方式修行。

噶當教典派用大論典來修道次第。我們也一直在學大論典,我們跟噶當派的差異是,我們沒有具備很好的動機及迴向,如果我們具備的話,也就能像噶當派一樣,所行變成很大的修行。

我們上課前會有念誦,那時要盡量注意自己的動機,做好皈依、發心,接下來認真聽聞。我們通常不把聽聞教法當作修行,但是如果能在很好的動機攝持下,努力聽聞、思惟,對現在的我們來說,是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大的修行。


建立噶當派的阿底峽尊者,18世紀唐卡(局部)
典藏於美國魯賓藝術博物館

五、學習五部大論即是修行

我們一直努力學習五部大論,卻不把它當作是最重要的修行,總覺得有另外的修行方式,這個不適合自己。常常遇到有人跟我說:「我年紀大了,想找個念佛的法門。或有沒有其他的修行方式?」噶當派也好、宗喀巴大師父子也好,早就找到最殊勝且圓滿的修行方式。到現在還要左碰右撞去找修行方式,這是件不太好的事情。因為我常常遇到這種事,所以想特別提一下。

總之,要把學習五部大論當做是最圓滿的修行方式,對此的任何付出都當做是最殊勝的修行,能這樣做,對自己的利益是最大的。

願諸位違緣盡除、順緣具足、福慧圓滿。如是所積善根力,盡虛空際諸眾生,悉登大乘道巨舟,遍知佛海願航行。

 

介紹五部大論及學習意義

 

2023/12/31,見悲青增格西於台灣大乘法幢佛學會,為欲深入學習大教典學員介紹什麼是五部大論,及五部大論如何涵蓋整個佛法。

 

一、學習佛法要依傳承論著

 

(1)佛法的歸類

一般會將佛法區分為三藏,這是就所詮來區分,主要談定的部分是經藏,主要談戒的部分是律藏,主要談慧的部分是論藏。要加「主要所詮」一詞,否則經藏也會談戒、慧。學佛就是要學習經律論三藏。

佛法若以支分來區分,可以分為十二分教。十二分教就不是根本上從所詮來區分,如有從呈現的形式來區分,如長行、偈頌。

三藏是我們要學的內容。又,佛法也分為大乘、小乘,大乘中又分中觀、唯識。也就是有小乘的三藏、中觀的三藏、唯識的三藏,當然佛經裡沒有這樣的區分,但是我們依照解釋佛法的論述——依初轉法輪發展出有部、經部,依二轉法輪、三轉法輪發展出中觀、唯識,可以有這樣的區分。

(2)自力解釋佛經之誤區

所有的佛經都會談到基、道、果,用現代的話來說是,有什麼材料、用什麼方法、產生怎樣的結果。所以,所有的佛經都是可以拿來做修行指引的,但是我們看過去不是如此,於其中找不到修行之法。

現代有一類人很喜歡讀經,甚至說出「佛經很好理解,反而是後代的論著把佛法弄複雜了」,反對學習後代的論述。但是事實是,理解佛經並沒有那麼容易。如果一個人看懂了龍樹菩薩、無著菩薩的論著再去看佛經,看懂了佛經,這樣可以說是真正理解了佛法。如果他說看懂佛經、卻看不懂龍樹菩薩、無著菩薩的論著,說明他完全沒看懂。僅憑自意解釋佛經,很難真正理解佛經。

(3)要依大車軌傳承解釋

我們是依大車軌——龍樹菩薩、無著菩薩——的解釋學習佛法。所謂「大車軌」,就是在說人類中沒有人能自力了解佛經。龍樹菩薩是依文殊菩薩了解《般若經》,無著菩薩是依彌勒菩薩了解現觀道次第。龍樹菩薩、無著菩薩是不依其他人、以自力解釋佛經,這邊的「不依其他人」說的是不依人,不是不依佛力。除了龍樹菩薩、無著菩薩外,其他人都要依師學法,不依師是無法了解佛經的意趣的。

總之,學習佛法要學的就是三藏,但沒有人能直接了解佛經。我們現在學《寶性論》就是一個例子,《寶性論》怎麼說,無著釋是怎麼解釋的,歷代祖師是怎麼解釋的,解釋時遇到什麼問題、怎麼處理。前前後後對照下來,就知道自己是沒能力自力去理解佛經的。所以學習三藏要依相應的解釋,要依傳承教授而獲得基道果。

 

二、五部大論的名義及其涉及的內容

 

(1)五部大論的名義

格魯派寺院是透過學習「五部大論」傳遞佛法教授。「五部大論」不是指五本書。「部」在藏文中有「匯聚」的意思。匯聚的是什麼?佛經。所以透過「五部大論」學習佛法,是指將佛經匯聚到五個匯聚處。

五部大論是指:戒律、俱舍、量論、中觀、現觀。

(2)五部大論涵蓋三轉法輪的內容

戒律是從初轉法輪的內容延伸出來的。

五部大論之一是對法。疏通初轉法輪所說的內容有身足七論。身足七論像是我們現代說的筆記。有說身足七論是佛陀說的,是阿羅漢們以簡短的文字記錄下來;有說身足七論是阿羅漢說的,是阿羅漢聽聞後,自己歸納出的筆記。之後,身足七論歸納為《大毗婆沙論》,再發展為《俱舍論》。

二轉法輪《般若經》涉及顯義空性與隱義道次第。解釋顯義空性,有龍樹菩薩的《中論》,或者聖天菩薩的《四百論》,或者月稱論師的《入中論》。中觀方面就是透過這些匯聚處來學佛經的意趣。

隱義道次第涉及八事七十義,若沒有依《現觀莊嚴論》是無法理解的。但是不能說現觀方面只有《現觀莊嚴論》,《現觀莊嚴論》是核心論典,但是有其他的論著。

量論是初轉法輪的延伸,也屬於唯識。有人認為量論跟修行無關,只是破外道之說,這是錯誤的。量論也說了修行之道,也就是它也說了基道果。

前面提到三藏都說了基道果,因此,解釋三藏的論也要涉及基道果。所以現觀說了基道果,量論也是、中觀也是,只是論述側重的點不同。


18世紀「龍樹菩薩」唐卡(局部)
典藏於美國魯賓藝術博物館

(3)五部大論涵蓋見行二方面的內容

小乘、大乘,大乘中的中觀、唯識,都有它的見與行,因此,相應的解釋也要有見與行的內容。

解釋小乘見行內容的是俱舍、戒律。

解釋大乘行品方面的是現觀,現觀是中觀宗、唯識宗共用的。

解釋大乘中觀見行方面,龍樹菩薩的《中論》,或月稱論師的《入中論》是解釋見,《現觀莊嚴論》是解釋行。

解釋大乘唯識見行方面,《辨中邊論》、《辨法法性論》是解釋見,《現觀莊嚴論》是解釋行。

所以五部大論包括了小乘的見行、大乘中觀的見行、大乘唯識的見行。

(4)學習是匯聚處的論著

學習五部大論的時候,是透過深入學習一本或幾本論著來學習。就像現代人學習數學、物理,教導數學、物理的書非常多,但是學的時候只會透過幾本教科書來學。同樣的,以學習中觀為例,透過什麼論典來學習並不固定,或許是《中論》,或許是《四百論》,或許《入中論》,這並不衝突。學習量論也是,透過陳那的論著,或透過法稱的論著,都可以。總之,要的是能匯聚的論著。

(5)從作者面談五部大論

教授傳承中有「二勝六莊嚴」,二勝是指釋迦光尊者、功德光尊者,六莊嚴是龍樹菩薩、聖天菩薩、無著菩薩、世親菩薩,陳那論師、法稱論師。也可以從作者面談五部大論。

佛陀所說戒律的內容非常龐大,學戒不是那麼容易,甚至可以說是困難的。但是透過釋迦光、功德光二位尊者的解釋去學戒,會讓人有「怎麼會學不會呢」的感嘆。龍樹菩薩、聖天菩薩解釋了中觀方面。無著菩薩、世親菩薩解釋了現觀及俱舍。陳那論師、法稱論師解釋了量論。

二勝六莊嚴的論著,全面且完整地解釋了三藏。換句話說,是完整的修行祕笈。之後,雖然有工具書協助解釋,但那是另一回事了。


19世紀「無著菩薩」唐卡(局部)

(6)結說

總之,第一、格魯派說學習五部大論,不是在指學習五本書,而是指學習五大類。然而,像薩迦派會說十八大論,就是指向十八本論著,不是在說歸類。

第二、說五部大論也好、說十八大論也好,都是藏人認為它們是歷史上解釋佛經最好的論。要學佛,就是要學習佛經,而五部大論或十八大論就是學習佛經最好的途徑。脫離了它們,說自己在學佛,就不知道是在學什麼了!學佛要吻合佛陀的意趣,也就是吻合二勝六莊嚴的意趣。如果學佛與二勝六莊嚴的意趣相違或不太相關,其實就不是佛陀的意趣,是有問題的,是自以為是的修行。

 

本篇名為編輯所下,「學習五部大論即是修行」、「介紹五部大論及學習意義」的內容,是經見悲青增格西同意,轉載自「見悲青增格西說法」網站中的「新生手冊」(https://chienching.blogspot.com/search/label/新生手冊)。

回到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