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臉書分享 line分享 推特分享 微博分享 複製網址

645期特別報導|2024慧炬公益講座「科學與佛教人文對話」論壇──當代科學家與佛法超越時空的相互感通 系列4:我思故我在──佛教究竟實相的新的驗證方法

2024【慧炬公益講座】
「科學與佛教人文對話」論壇
——當代科學家與佛法超越時空的相互感通

 

系列4:我思故我在──佛教究竟實相的新的驗證方法

 

這是佛法VS.科學──一場跨時空的智慧對談!

一位藏傳佛教法師與三位來自量子物理學、心理學、現代天文學領域的頂尖科學家,帶你解鎖宇宙、生命與自我的祕密。現場同時透過慧炬機構影音頻道Youtube直播,讓全球無法親臨現場的大眾,也能全程觀看。

本刊特為這場論壇作特別報導,分系列呈現以饗讀者。佛法智慧與科學理性的深度交流,將為你打開嶄新的思惟視角,顛覆過往的認知。

 

與談人|

見悲青增 格西

現職:台灣大乘法幢佛學會師長

學歷:印度色拉寺格西學位

專業:多次講說《菩提道次第廣論》,及五部大論基礎課程─《攝類學》、《因類學》、《心類學》、地道、宗義、八事七十義

榮譽:流亡政府宗教文化部頒授「拉然巴」準格西證書

 

越建東教授:

今天與談的壓軸,就要請我們的見悲青增格西來作引言。

 

見悲青增格西:

各位貴賓、主辦單位好,也感謝各位義工,看到大家從很早以前就一直在努力,真的是非常地感人!

我引言的真正標題應該是「佛教究竟實相的新的驗證方法」(編註:請見文末,格西針對這個主題,有撰寫另外一篇文章),但我的結論好像可跟「我思故我在」綁在一起,所以今天就以這個主題來呈現。

就藏傳佛法來說,談到《般若心經》是一切佛經的心要,一切佛經都可以濃縮在《般若心經》中,而《般若心經》又可濃縮在「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兩句裡,簡單說就是:「緣起即性空,性空即緣起。」這樣的概念,下面引用的文字,意思都是差不多的。


圖1:緣起即性空,性空即緣起

談到空性,真正證明空性的舉「苗」為例,「苗為有法,是實有空,以是緣起故。」這是以「緣起」來證明實有空。因此,接著就要談緣起到底是什麼?

緣起可分為三種:因果緣起、支分緣起和唯名安立的緣起。將緣起分為這三種,是非常重要的。


圖2:緣起分為三種

 首先,如果只就「因果緣起」來說,沒有後兩個緣起,則很難證明諸法是空。因為因果有諸多的因緣,緣生緣滅,是很多的因和緣湊合起來產生果的。基本上這只是在建立,所以有很多部派會認為一切無常法是實有法,這是因為他們只有因果緣起的觀念。只有因果緣起,事實上只會得出實有的結果,而不會得出實有空。有人常會用因果緣起來講實有空,就提出緣生緣滅、有變化的這點來說不是實有,其實這只是在講無常、講變化,沒有講到實有空。


圖3:因果緣起

 第二是「支分緣起」。比如我們是補特伽羅,眼耳鼻舌身意就是我們的「支分」,所以補特伽羅就是「具支」。大乘佛教強調一切法都是具支的,量子力學則有相似的看法。因此,我們一再證明一切法都是具支的,用具支證明自性空非常容易,但建立具支,則不是那麼容易的一件事。


圖4:支分緣起

第三是「唯名安立的緣起」,此與謝伯讓教授所說的有一些關連,基於此,我對笛卡兒的「我思故我在」做了一些解釋,有點在竄改人家的東西。


圖5:唯名安立的緣起

今天最主要就是放在後兩個緣起,總之,是否是實有法的關鍵因素,就是「無分」與「具分」。比如,若量子沒有「波粒二元性」,可能就會走上實有。而唯一能讓一個法成為實有的因素,就是不具分。「無分」則無法整合、無法和合。「具分」才可以整合。


圖6:是否是實有法的關鍵因素

這裡找了一張圖,從某一角度看是這個,從另一個角度看,又是另一樣東西。佛教在描述空性、非實有法的句子,就是說這張圖是不是虛妄的?是不是非真實的?從不同角度看,若能得出不同看法,就是虛妄。


圖7:所謂虛妄而有

一切所知從來源上說,基本是來自於無常,而因為無常,所以建構了常法。無常基本上就是色法、心法,因此而建構了不相應行法,所以真正的核心是色法和心法。而色法可以往細處去探究。探到最後,像量子、粒子、中子這麼小,是很難找到它的兩面性,因此,結果就會變成佛教所謂的「無方分」;而一旦找到了兩面性,就會變成具分,就可證明它是空的。宏觀的東西是很容易找兩面性的,反之微觀的東西,則就比較難找到。佛經裡最主要也是在探究這個部分。今天科學家發現到粒子有兩面性,對我們來說,是非常開心的事。這就是走上支分緣起。

其次,則是走上唯名安立的緣起。佛教一方面否定我,所謂的無我,講的是沒有真實的我。但也會說有我,而說我是依五蘊而安立的。什麼叫依五蘊而安立?剛剛謝伯讓教授所講的,就有提到這個部分。比方說,我的手痛的時候,一方面是我的手在痛,一方面也可以是我在痛。支分痛的時候,具分也會痛。「我的手」是「我」的支分,所以「手」痛,就可以安立為「我」痛。而對於別人來說,就是別人在痛,因此,一件事情可以安立出很多的內容,這是安立的問題。

因此,一方面是支分緣起,一方面是唯名安立,這兩個結合起來,就可安立出一個「士夫」。


圖8:士夫非地水  非火風及空

比如,「我的手」打到別人,人家就會說「我」打到別人;我的腳踢到別人,也是我踢了別人,可以這樣安立。因此可說既虛擬又穩固,以及心理學說自我是有可塑性的,比如,多增加一些手和腳時,自己就會改變。


圖9:支(安立處)

總之,結語是心理學講的自我:大腦構建的有可塑性的自我,與佛教講的唯名安立十分相似,其對理解唯名安立的緣起,是一個難得的視角,對於建構虛妄不實等,也有促進深入理解和不可取代的助益。


圖10:具支(所安立法)

粒子與波的雙重性,以及觀察到其中一面的時候,觀察不到另一面等學說,是佛法解釋支與具支、分與具分等支分緣起的很好事例,波與粒看似互相排斥,不可融於一體的這種現象,也會發生在勝義諦和世俗諦上。

今天的標題是「我思故我在」,對於笛卡兒來說,他會一直尋找外在到底存不存在?但他卻沒有找到可以說明外在是存在的證明。所以才說,外在到底存不存在不清楚,但我是存在的。

若用支分緣起、唯名安立的緣起來講的話,思和我是兩件事,既然有思考者(能思),就相對的會有所思的內容(所思),也會有思的動作。我手痛,所以我會痛;同樣的,我的心在思,所以我思。對於笛卡兒來說,好像只存在我、我思,但從唯名安立的緣起來說,就會有我、所思和思的動作三部分。因此就會接著問笛卡兒:第一、既然有能思,就會有所思,因此所思就不會找不到了。第二、能思是存在的沒錯,但能思是憑什麼建構出「我」是存在的?然而若從中觀緣起的角度來說,就會有不一樣的解讀了。

 

越建東教授:

非常感謝格西的開示,格西提到了三種緣起,而且將後兩種緣起,與量子力學、心理學做連結,這些都沒有經過事先套好,果然,格西是「喜瑪拉雅山」的高度!

 

佛教究竟實相的新的驗證方法

見悲青增格西

 

佛教的「空性」(Śūnyatā),是指所有現象的無自性、無常性和依賴緣起。這意味著一切事物都沒有獨立、永恆的實體,它們只是因緣和合的暫時顯現。這一哲學思想深奧且具有廣泛的適應性,特別是在現代科學領域中,我們可以嘗試以心理學和量子力學的觀點來理解和解釋空性。

 

1.現代心理學的觀點

 

現代心理學中的一些理論,特別是認知心理學、自我心理學和正念禪修的心理學研究,與佛教的空性有一定的共鳴。

 

1.1自我概念的可塑性

心理學家如卡爾・羅傑斯(Carl Rogers)和唐納德・威尼科特(Donald Winnicott)提出了關於「自我」的概念,認為人的自我形象和人格結構並非固定不變,而是隨著經驗、環境和人際關係而變化的。這與佛教的「無我」觀念相似,佛教認為「我」不過是由多個心理和物理因素暫時組合而成,沒有獨立不變的實體。

心理學利用橡膠手(錯覺)實驗,驗證並説明如上的理論。當受測者看不到自己被遮擋的右手時,在其眼前放置假手,實驗者一併刷受試者看不到的右手和眼睛看著的假手,受測者對眼前的橡膠手也產生了觸覺的感受,重複這個過程幾次,受測者會覺得眼前的橡膠手是他真實的手,這裡説明當視覺和觸覺一致時,那個對象就會被視爲是我身體的一部分,也是我。即使當受測者其中的一隻真手平放在另一邊不被遮擋的時候,受測者眼睛看著另一隻真手和假手在同一個位置被刷時,他會認爲這兩隻手(一真一假)都是他的手,從而產生他有三隻手的錯覺。這説明了「我的」對「我」的概念的改變,自我是可塑的,也能被重構,我或者自我是大腦建構的會變動的虛擬存在,並非固定獨立不變。

認知心理學指出,人們對自己和外在世界的認識,常常是基於一些錯誤的認知扭曲(cognitive distortions)。當我們過於執著於某一種想法、情感或自我形象時,往往會導致心理痛苦。這與佛教的執著觀念相似,佛教認為對「我」的執著是痛苦的根源,而空性教導我們放下這些錯誤的執著。

 

1.2正念減壓與空性

在當代心理學中,正念減壓療法(MBSR, 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和正念認知療法(MBCT, 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強調對當下的覺知以及對情感、想法的觀察,而不對它們產生過多的反應和評價。這與佛教禪修中的「觀照」非常相似,禪修者觀察內心的起伏,並認識到情感和思惟的暫時性和空性。這些心理學方法的目的是減少焦慮、壓力和抑鬱,通過對自我念頭的非執著,達到一種更清明、平和的狀態,這也是空性的一個具體表現。

 

1.3心理投射與空性

心理學中有一個概念叫做心理投射,即個體將內在的情緒、需求或認知投射到外在世界上,並認為這些是外在事物的本質。這類似於佛教對「空」的詮釋:我們常常錯誤地認為外在事物具有某種固定的本質或「自性」,而事實上,這些觀念多是我們主觀投射的結果,沒有一個真實的實體。

 

2.量子力學的觀點

 

在物理學領域中,特別是量子力學的一些理論,與佛教的空性觀念也有類似之處。

 

2.1粒子與波的雙重性

在量子力學中,「粒子和波的雙重性」,意味著物質可以同時表現為粒子和波的形式。電子等微觀粒子在被觀測時表現為粒子,而在未被觀測時表現為波。這種雙重性暗示物質的存在狀態並不是固定的,而是取決於觀察者的介入。這與佛教的空性相呼應,空性認為事物沒有固定不變的本質,所有現象的性質,取決於因緣條件的變化和我們的觀察方式。

 

2.2觀察者效應與依他起性

量子力學的觀察者效應(Observer Effect)表明,在量子尺度上,物質的狀態會因為觀察者的參與而改變,觀察本身會影響到事物的表現方式。這與佛教的「依他起性」(事物是依賴因緣條件而生起的)相似。佛教認為我們對世界的認識往往是主觀的,我們的觀察、認知和經驗,會影響到我們如何看待事物的存在。空性強調,沒有事物可以獨立存在,它們總是相依相緣地存在著。

 

2.3量子糾纏與相互依存性

量子力學中的量子糾纏現象表明,兩個或多個粒子可以一種超距離的方式聯繫在一起,無論它們之間的距離多遠,對其中一個粒子的操作,會立即影響到另一個粒子。這打破了傳統物理學中對獨立、分離物體的認知,而更接近佛教「相互依存性」的思想。佛教強調,所有現象都是相互依存的,沒有一個現象是孤立存在的。

 

2.4不確定性原理與無常

海森堡的不確定性原理指出,我們不可能同時精確地知道一個粒子的速度和位置。這表明,在微觀世界中,確定性和固定的觀念是不成立的。這與佛教的無常性和空性相符,佛教認為所有現象都處於變動和無常之中,沒有任何事物能夠被固定不變地認識或控制。

 

小結

 

通過現代心理學和量子力學的觀點來理解佛教的空性,我們可以看到,佛教所強調的無我、無常、依他起性與科學的發現有很多相通之處。心理學揭示了自我和認知的可塑性、情緒和認知的依賴性,量子力學則顯示了物質世界的相對性和不確定性,這些觀念都與佛教的空性相契合。這不僅能幫助現代人更好地理解佛教的哲學思想,也能幫助我們在工作、生活和學習中應用這些觀念,以更智慧和開放的心態來面對現實。

回到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