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臉書分享 line分享 推特分享 微博分享 複製網址

645期|緬懷淨耀大和尚:慈悲行願,光耀人間 / 本刊編輯室

淨耀大和尚1954年生於嘉義縣義竹鄉,2025年1月28日安詳示寂,享壽72歲,僧臘43年。和尚一生,從迷途少年到佛教界的傑出領袖,從記者到弘法者,從監所裡的心靈導師到國際宗教交流的橋梁;他以無私的弘揚佛法、關懷社會及教育事業,為佛教界和社會留下典範。

 

少年漂泊,生命轉折

 

淨耀法師少年家境貧寒,求學期間充滿波折,曾誤入歧途,成為校園幫派的領袖,甚至染上毒癮;退伍後從事警政記者五年,見過不少社會問題,生活多采多姿。然而,一場生死攸關的車禍成為生命的轉折點,這場車禍讓他深感母恩,同時體悟生命的無常與珍貴,促使他反思過往一切,開始追尋真正的人生意義。在一次因緣際會下,他接觸到佛法,並於1982年,在廣化老和尚座下剃度出家,法號「淨耀」,寓意「光耀淨土宗」。如此一翻過往的荒唐歲月,也開啟了他以慈悲和智慧利益眾生的修行之路。

 

弘揚佛法,護持正法

 

淨耀法師畢生致力於弘揚佛法,為了精研佛法,曾追隨印順導師學習三年,身體力行實踐所學,將大乘佛法的智慧帶入人群;法師發願效法普賢菩薩的大行與地藏菩薩的大願,將慈悲與智慧傳播到每一個角落。

作為中國佛教會第19、20屆理事長,淨耀法師積極推動佛教文化的國際化與兩岸宗教交流。在任期間曾兩度前往梵蒂岡與教宗對話,也曾會晤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期望促進宗教間的溝通與合作。更力推藥師佛文化節與佛誕節等活動,吸引不少年輕人參與,讓佛教文化更加貼近現代社會。他的努力不僅提昇漢傳佛教在國際舞台上的能見度,也為兩岸和平與世界和諧貢獻自身心力。

 

社會關懷,感化人心

 

淨耀法師的慈悲心不僅體現在佛教弘法上,更展現在對弱勢群體的關懷中。他深知社會問題的根源在人心,因此積極投入監獄教化、反毒宣導及青少年輔導工作。1986年他接受政府邀請,針對「一清專案」的受刑人施予宗教感化教育,從此展開長達數十年的監所教化工作。30多年來,他的足跡遍及全台監獄、看守所、少年輔育院及感化院,超過7萬名受刑人在他的感化下皈依佛教,重新找回人生的方向。

為了更系統地幫助青少年,他於1990年成立「淨化社會文教基金會」,並創辦「普賢慈海家園」,收容家庭變故、刑滿釋放或迷途知返的青少年,幫助他們重建自信與生活技能,為重返社會做好準備。這些努力不僅改變了被幫助的青少年命運,也為社會風氣的改善投入了向善向上的力量。

 

弘揚人間佛教,推動環保與素食

 

淨耀法師是人間佛教的實踐者,他秉持「佛陀心、普賢行、地藏願」的發心,以及「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的理念,將佛法精神融入現代社會。他不僅關注人心的淨化,也致力於環保與素食的推廣。他與慈濟基金會攜手合作,共同倡導素食文化,希望以慈悲心減少殺生,為地球環境盡一份力。他曾說:「只要有愛,這個擔子並不重;只要有情,這條路也並不遠。」這句話充分體現了他對眾生的深切關懷與對生命的無限尊重。

 

榮譽與肯定

 

淨耀法師的努力與成就,獲得了國內外的高度肯定。他曾榮獲第一屆國家公益獎、教育部教育文化三等獎章、行政院反毒有功獎等多項殊榮,並於2013年被星雲大師親點為臨濟宗第49代傳人。此外,他還獲得斯里蘭卡肯蘭尼雅大學頒發的博士學位及泰國宗教藝術文化委員會頒發的「金剛獎」和「佛教傑出貢獻獎」。

 

菩薩利生,永留人間

 

淨耀法師常說:「沒有人要做的,我們承擔來做;只要有愛,這個擔子並不重。」如此慈悲力行為懷,將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眾生利益中。他的圓寂,讓佛教界失去了一位傑出的領袖,讓社會失去了一位慈悲的長者。然而,他的精神與智慧,將永遠留在與他有緣的眾人心中。

回顧淨耀法師的一生,從一位迷途少年,蛻變成弘揚佛法、利益眾生的佛教領袖。他用自己的生命詮釋了慈悲與智慧,無私與奉獻。如今,業緣已盡,色身已捨,願淨耀大和尚乘願再來,廣度眾生,法輪常轉,慧燈長明!

 

編註:此文參考網路新聞媒體的報導與淨耀法師的簡介等摘要修寫而成,特此說明。

回到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