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冬天,我在韓國無上寺禪修了一個月。我去韓國禪修的動機很單純也很不純,一是想體驗韓國寺院食物,二是想在冰天雪地裡禪修看看。
無上寺由韓國近代高僧崇山禪師所創立,禪師生前常在美國、東歐等地弘法。無上寺每年舉辦夏、冬各3個月的安居,禪期語言是英文,出家與在家禪修者來自世界各地。

無上寺境內景觀
這些年,我多在南傳佛教圈打滾,上一次接觸禪宗已是六年前,可以說是在沒什麼預設期待之下,獨自來到積著雪的韓國鄉村。

雪中大雄殿

雪中無上寺
寺院師父迎接我時說,我很勇敢,一來就直接挑戰密集禪修。狀況外的我這才知道,3天後,國曆12/31、農曆12/1開始,將舉行為期一週的密集禪修,每日睡眠時間從七小時縮短為四小時,最後一天甚至是徹夜禪修。
於是,當人們仰望煙火慶祝新年時,我們以禪修跨年,每日除了吃飯、打掃、補眠及對抗睡魔外,便是不停地禪修。

崇山禪師舍利塔
圓滿日是徹夜禪修,午夜鐘敲響時,正是農曆12/8,佛陀成道日。傳統上,這是韓國禪宗寺院唯一一天開放信眾進禪堂的日子,出家眾與在家眾一同徹夜精進,以實際行動來慶祝臘八節,並在午夜時吃松子稀飯配水泡菜。

臘八節的松子粥與水泡菜
崇山禪師時常強調,在寺院過集體生活,為的是放下「自我」,跟著團體拜懺、唱誦、打坐、經行,大夥依循著相同的步調,給人一種生活在軍營的感覺。最明顯的,當屬吃飯,比起填飽肚子的享受,用餐更像是某種整齊劃一的儀式,所有人到齊坐定後,才一起展開個人餐具、傳飯菜,統一開飯,統一結齋,統一收餐具,同一速度,實際用餐時間大概只有10分鐘可以吞嚥。
不過,集體劃一的儀式之外,休息時間給得大方,有充分時間到附近的山徑健行、賞雪,或是坐在廊下,擼一擼寺貓療癒心靈。

寺貓
強大的集體感之下,也給人一種緊密的凝聚力,生活中的一切,大家時常互相幫忙。寺院規約其中一條是,「讓別人走在你之前」,每次進出門時,走前面的人常常會為後面的人拉著門,就覺得挺溫馨的。受此氛圍影響,我自己好像也更願意去做些排鞋子、打掃好環境之類的小事。
每週兩次,住持吞月禪師會與每位禪修者進行個別小參,韓文稱為「公案」,比起禪修報告,更屬於話頭禪對答。
第一次小參,禪師在我面前放了一串念珠,以及一支筆。他問,這兩個物品,是一樣還是不一樣?
若回答一樣,那便是執著於空性;若回答不一樣,那是執著於名相。那正確的答案呢?是不回答,直接拿起念珠念佛,拿起筆寫字。
「Just do it」(直接去做、直接修行),禪師說,不要執著於語言文字的佛法。所謂的開悟,就只是回到當下的那一刻,看到事情本來的樣貌,天空是藍的、草是綠的,看到真實狀態就是開悟,萬物皆有佛性。
狗的佛性是什麼?答案是「汪汪汪」吠叫。蝴蝶的佛性是什麼?答案是振翅飛舞(要做出動作)。

無上寺境內景觀
我自認,小參過程中,我好像只是慢慢學會那套答題邏輯,起了新的執取,而非真實地頓悟。
禪師說,禪修的方法,是回到清淨的本性,知道雜染煩惱只是本性之外的染污,回到當下的那刻,即是不受煩惱控制的時刻,修行便是要與清淨本心待在一塊,訓練心在那狀態越來越長,而後我們不受煩惱影響,更能去幫助他人。
我覺得這跟我先前在南傳禪法學習的類似,就是抽離,看著一切現象的生滅,不過好像南傳更強調生滅,禪宗更強調抽離。我想,這應該是佛法理論的側重點、切入點不同。南傳禪法強調的是無常苦無我三法印,禪宗則強調清淨佛性,使得兩者的禪修心態及方法不同,但修行至最後,好像通往的終點又是一樣的。不過,這只是我現階段、凡夫的自我詮釋與理解罷了,尚且只是語言文字,而非實相。

湖景與無上寺
「眾生皆有佛性」的概念,也拓展到日常的儀式中,例如,每日早上起床後的第一個活動—108拜,並非面向佛像拜懺,而是在家出家禪修者們互相面對面禮拜。
禪師說,理解僅是理解,而非體會,就像在書上看到對一道美味食物的形容,但你要真正吃到後,才真正知道其美味。
《舌尖上的禪》中,作者水上勉提到,年少在禪寺裡生活時,他曾因懶得洗淨泥土,而將菠菜的根部切除,他師父看見後便說,這是菠菜最美味的部分,切除太可惜了。
偶爾寺院有大批訪客造訪時,午餐便不再是行軍式,而是自助式韓式拌飯,六道傳統韓式拌飯菜中,總有菠菜的蹤影。韓國菠菜長不過掌寬,根部處沾著桃紅色,大寮秉持禪宗節約的傳統,未將根部切除,葉菜部分帶著麻油的鹹香,越往根部咬,口腔內的滋味慢慢被甘甜所替代。那真是我吃過最美味的蔬菜了。

冬日湖景
一個月下來,我不覺禪修有什麼實質進步,不過或許更看到心的不穩定與無常,更認識它一點點。
我常一天想趕快離開這個地方,一天覺得可以夏天再來一次;一天覺得室友面目可憎,另一天又覺得她人其實很好;看著心跑來跑去,愛這恨那,喜愛自己的成就與勝過他人之處,討厭那不如己意的事。

結冰的湖面
泰國高僧阿姜查曾說過,如果你養過猴子,當你在其他地方看到猴子時,便不覺得猴子跳上跳下不得安寧的行為有什麼特別,如同我們觀察自己的心。智者的「安全閥」是「無常」,當你知道事情總在變化,對它的執著與情緒便會消減。
禪師很愛在小參時問,你是誰,某天突然浮現了一個想法,我心如瘋猴,我身如小人。《法句經》說此身「背恩如小人」,細心照顧身體一輩子,但它終究會病、會老,背棄你的意願。合起來「我」就只是個瘋猴加小人。

山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