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YBCC介紹
IYBCC是馬來西亞的全國大專佛青協調委員會(Inter-varsity Young Buddhist Coordinating Council)簡稱,今年第三十三屆,共有26所大專會員。此會議宗旨,在於協調大馬各大專佛學會的活動,團結大專學府佛教青年以推廣佛教活動,以及更有效地凝集各大專佛青的力量,為佛教將來的發展鋪路。現今的大方向則是「社區服務」,今年的主題是「心聲重聚,重返社區」。
參訪緣起
今年早春,慧炬機構執行長周寶珠師姐在電話中跟末學討論社慶的規劃,後來提到隔天要跟南山放生寺還有馬佛青成員聚餐,問末學要不要一起來。當時出於好奇就一口答應了,沒想到就此開啟了一段傳奇的旅程。是日放生寺住持演觀法師提到,他上次到馬佛青參加論壇受到的震撼,看到佛教青年的熱忱與活力,希望我們台灣的佛青也能多多學習。因此提出贊助晨曦社三月到IYBCC觀摩一事,並由馬佛青在地接待。
本社近十年來並無到國外與大專佛學會交流的安排,這是個難得的機會,在確定可行後,就在社團內布達。放生寺則由寬恕法師與周大禾師兄為代表。行前我們舉行線上會議討論晨曦社可以分享的內容,包括社史、活動安排、面臨的困境等,以期能相互啟發。大禾師兄特別提醒,演觀法師贊助此行的用意,在於希望以大馬各佛學會的經驗來「刺激」我們,這一點末學謹記在心。
2月27日中午,大禾師兄帶領我等一行四人飛吉隆坡。到的時候已經8點半了,馬佛青啟文師兄和偉聖師兄熱情地前來迎接,晚上在甘地素食吃印度菜,相談甚歡。
勞勿佛教會與吉蘭丹佛教會
28日一早,大聖師兄帶我們還有馬來西亞思特雅大學(UCSI University)代表維熙師兄開赴吉蘭丹會場。中途,我們在勞勿新村的佛教會用午齋,好吃的達利蕉還有素肉骨茶,令末學印象深刻。參訪佛教會後,主席藉此難得的因緣,請寬恕法師做了簡短的開示,談了如何選擇修行法門的議題。

在勞勿佛教會,放生寺寬恕法師與大家分享佛法
接著,在崎嶇山路上穿越如畫的馬來半島,於傍晚到達吉蘭丹佛教會。IYBCC秘書處靜玉師兄等人前來迎接,幫我們安頓行囊。晚上,我們與馬來西亞理科大學工程系分院(Universiti Sains Malaysia Kampus Kejuruteraan,簡稱USMKK)籌辦的秘書處諸位師兄吃飯,由於過去並無國外佛學社團前來參與,因此他們好奇地問了我們此行的目的,於是就略談了此行的緣起以及台灣佛學社團面臨的困境。

抵達吉蘭丹佛教會
會議與交流
隔日下午會議正式開始,先由秘書處做財政報告與秘書報告。之後的議程,則是單位與大專會員報告。在各單位報告的過程中,大致都包含了他們的活動、財務,以及對自己佛學會的SWOT(優勢Strengths、弱點Weaknesses、機會Opportunities,以及威脅Threats)分析。介紹完後,其他大專則會提出疑問。整個過程很有系統性,各代表們都能提出具有建設性的提問。例如,有大專提問:應怎麼解決社會大眾對佛學會的刻板印象,像是每天誦經、拜佛等等。這個刻板印象也在台灣存在,太多人因為不了解佛教社團究竟在做什麼、佛學到底是什麼,而將自己拒之門外。故所應思考的是要如何做適當的宣傳,用現代化的方式接引青年。

會議前各代表的破冰遊戲
議程中也有大專提出動議,討論了應如何選任講師以及佛學課程內容等問題。大馬青年對自己的學習經驗極為重視,也關心學弟妹應該接觸到什麼。末學認為他們提出的問題,是由衷為大馬佛青的未來設想,希望讓學弟妹接觸有系統的佛學課程,以及有利接引初機的講師課程。於此,寬恕法師特別回應,在尋找適合的講師和課程之外,我們也應該省思自己,是否準備好做一個聞法者,也就是要具有正住、具慧、希求這三個條件。
會議中繼如法師提出令人印象深刻的一點,就是佛學會的發展要點有三,分別為青年化、現代化與組織化。這幾天,末學也以這三點來反思本社現況。於青年化,本社可以有更多由學生帶領的佛學課程以及活動。於現代化,我們可以將佛學、科學、時事結合為討論議題。於組織化,除了可以重建本社過去的組織部門,我們也應設想為本社創建有利初學的系統性佛學課程。繼如法師的課程當中,亦不乏大專代表的建設性提問,例如有人問:「會不會在外弘的過程中喪失佛法的核心?比如,大專佛學會舉辦的各種娛樂性活動,是否會喪失學佛以及修行的本質?」

繼如法師授課
第一天用藥石的時候,私立全營主席跟我們分享,大專佛學會舉辦的活動不能光有娛樂、吃喝,這樣會失去學佛的根本,無法長久。若真要留下人,就必須把自己於佛法的感動也分享給別人,讓他人也能體會這份感動。這段話在末學心頭縈繞許久,末學想這份感動不正是我們所缺乏的嗎?一個佛學會若無法讓佛法深入人心,就如同人空有軀殼無有靈魂,這樣還能稱為佛學會嗎?於此作為佛學社團的幹部,應當思惟端正身口意,他人若見到佛法對你的受用,自然會生起對佛法的信心。
會議第二天,晨曦社由末學與隆敬學長作為代表,分享本社乃至台灣各佛學社面臨的發展困境與機會分析。各大專代表也提出了問題與反饋,大致如下。其一,你們可以多與不同性質的社團合辦活動,甚至可以和海外佛學會線上合辦。其二,是否考慮接受道場扶持?其三,是否考慮有次第的佛學課程?其四,可以多辦團康,你們的迎新看起來有點沉悶。

思特雅大學代表向晨曦社提問
會議總結
最後一天,由馬佛青吉打州主席林師兄為我們總結。他與我們分享,學佛者應得到能快樂的力量、不受傷的力量以及打不敗的力量。再來,學佛青年應該團結起來,要知道一個人雖走得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更遠。雖然他沒有參與會議,但他句句都切合要點,讓末學與隆敬學長讚嘆不已。

馬佛青吉打州主席林師兄為會議總結
心得與未來發展
原本還為請假會趕不上課業、不能參加考試而焦慮,但這趟殊勝的參訪給了我們許多啟發,感覺一切都是值得的;當時若猶豫不來,甚至連後悔的機會都沒有。在返台的飛機上和隆敬學長討論著佛學社的未來,得到了許多啟發。總結這幾天,末學認為本社還能做的有幾點:
- 應建立系統佛學課程,使學佛有次第
- 應建立本社定期禪修會
- 考慮接觸南傳佛法
- 考慮重建宣傳、圖書、學術部門
- 考慮佛曲弘化可行性
- 應分出活動部門,專責規劃接引性活動
- 考慮恢復本社品牌,如社歌、社徽、社服等
- 考慮發起長假佛學活動
這幾點都是本社現前缺少的,也是末學認為本社需要的。若能實行,一來向大馬同學看齊,再來也能擴大本社招生的可能性、學佛的穩定性,以及宗派的多元性。這是一個具有廣大未來的前瞻性計劃,末學擬於不久的將來,開社員大會討論具體細節。這一切的產生,末學至誠感恩演觀法師和馬佛青提供因緣,以及IYBCC各位代表給本社的啟發。

歸國(第一排右起寬恕法師、大禾師兄,第二排右起蘇冠宇、彭隆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