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臉書分享 line分享 推特分享 微博分享 複製網址

645期|慧炬近事

寫出來,你會更輕鬆:
自由書寫與觀照

【本刊訊】慧炬2025年第一場「佛法與生活講座」,於2月24日(週六)下午14:00~16:00邀請東華大學中文系博士、長期從事自由教育與書寫課程的林彥宏老師主講,帶領與會大眾體驗「自由書寫」的魅力。

老師以幽默風趣的自我介紹開場,分享他多年來以書寫幫助不同年齡層梳理情緒、減輕壓力的經驗。現場約30多位聽眾參與,氣氛溫馨而熱烈。

老師接著介紹書寫的歷史背景與心理學根據,特別是美國心理學家詹姆士.潘尼貝克(James W.Pennebaker)的研究,論證書寫能改善心理健康,並透過多重感官,幫助人們建立新的神經通路,進而釋放壓抑情緒、改善身心狀態。老師特別強調,書寫不僅是一種表達,更是一種修行,讓人從中獲得內在的平靜與力量。

活動後半場,老師帶領大家進行了兩次自由書寫練習。第一次以「最近的我是一隻OO動物」為引導句,讓參與者從自身狀態出發,描繪內心感受並互相分享;第二次則是以「如果某人是一隻XX動物」出發,試著以旁觀者的角度,描寫自己身邊的人的行為舉止給你的感受是像什麼動物。這些練習讓參與者在過程中重新認識自己與他人,更有人在交流時感動落淚,釋放了長久以來的情緒壓力。


大眾實際體驗書寫,感受書寫也是一種修行

此外,老師也分享教學中的動人經驗:曾有一位學員透過自由書寫,解開與母親數十年的心結,並在生命的最後階段獲得內心的平靜。他鼓勵大家將書寫融入生活,透過不停止、不修改、具體呈現的方式,讓內心的真實聲音得以流露。

本次講座不僅讓參與者體驗了自由書寫的魅力,更啟發了大家以書寫作為自我觀照與抒解情緒壓力的方法,為生活注入更多平靜與力量。

林老師為進一步帶領學員探索書寫的深層力量,將於3月至6月每週五晚間7至9點在慧炬地下1樓印光祖師紀念堂開設「書寫/抒解」課程,歡迎對書寫有興趣者報名參與!


林彥宏老師講座,現場坐滿聽眾熱烈參與

慧炬機構114年上半年度
董理監事聯合會議

【本刊訊】2025年3月22日(週六)下午3時,慧炬機構同時以實體及視訊方式召開董理監事聯合會議,實體於慧炬1樓舉行,視訊則於ZOOM線上會議室進行,均由陳昭義董事長/理事長主持。

會議伊始,首先由秘書處宣讀各單位上次會議決議執行情形,並報告113年度活動與課程辦理概況,同時也報告本年度佛青參訪、公益論壇等活動籌辦情形。


以實體及視訊方式召開

本次會中除審查通過各單位113年度工作報告書及財務報表、慧炬雜誌社內部控制計畫,及佛學會有效會員名單外,因余氏基金會第11屆董事任期即將屆滿,亦於當日完成第12屆董事之選聘。第12屆董事共9位:沈正玔、林彥宏、林秋足、陳昭義、陳清香、陳肇璧、越建東、黃書瑋、葉修齊(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其中的2位新任董事為陳肇璧及林秋足。陳肇璧董事曾任法務部東成技能訓練所輔導員,及慧炬董監事等職位;林秋足現任總統府第三局參議、全國公務人員協會副理事長,及社團法人亞太自由婦女協會秘書長等職務,兩人均學有所長。

接著,新任董事便接續召開余氏基金會第12屆第1次董事會議。經董事選聘,本屆董事長由陳昭義董事擔任;執行長則經決議通過,由周寶珠居士續任。此外並追認通過113年度工作報告書及財務報表。

會議最後,經臨時動議決議通過,將依據各單位章程規範,聘請陳榮基前董事長為慧炬雜誌社、慧炬出版社、余氏基金會及詹氏基金會之名譽董事長,以感念其對慧炬之護持及貢獻。


慧炬機構114年上半年度董理監事聯合會議,陳昭義董事長致詞

2025年慧炬佛法與生活講座②
——AI人工智能與BI佛法智慧

【本刊訊】2025年3月23日(週日)14:00~16:00,慧炬於印光堂舉辦佛法與生活講座系列的第二場活動。本次講座禮請法源法師主講「AI人工智能與BI佛法智慧」,法師具備佛法與科技雙重背景,吸引55位對結合科技與佛法問題感興趣的參與者聽講。

講座中主要探討人工智能(AI)與佛法智慧(BI)之間的關係,並思考如何運用佛法智慧與現代科技來改善社會與個人生活的品質。法師分享了自己在科技領域的經歷,並強調了AI在當今社會中的重要性。

法師首先用了一張由AI生成的講座大綱,先讓與會者明白AI的快速與便利,同時也指出,生成的大綱如何使用是由使用者來決定,而非一味照單全收人工智能所生成的內容。

法師接著介紹了人工智能的發展過程,從1950年起,艾倫・圖靈(Alan Turing)建造第一台神經網路計算機起,至1980年,「專家系統」的AI程序開始被全世界的公司採用,人工智能迎來新的高潮。而2022年,生成式人工智能和大語言模型的出現,促進AI技術的迅猛發展。尤其是在中美之間的競爭中,更引起全球的注目。

去年,人工智慧公益非營利組織NGO(OpenAI)的聊天生成預訓練轉換器(ChatGPT)成為焦點,而今年中國的深度求索(Deep Seek)等公司也開始嶄露頭角。AI的應用範疇廣泛,包括語言模型、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等,這些技術使得AI能夠處理大量資料並提供高效率的自動化服務,運用在各行各業中。

法師也提到AI能夠快速分析和處理數據,提昇工作效率的優勢。在許多行業中,AI可以替代重複性高且無趣的工作,讓人類專注於更具創造性的任務。然而AI的發展也為人類帶來了焦慮與擔憂及重要挑戰,如:人類工作未來將被取代,運用在自動駕駛將帶來信任與風險問題,高耗能運用將可能引發環境與道德的討論,尤其在軍事應用將造成的潛在風險等。

面臨這些挑戰,尤其是人的身心焦慮與道德問題,法師認為佛法智慧(Buddhism Intelligence)是一種生命教育,能夠讓人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也可以指導現今深入運用AI技術的各行各業,如何提昇人類身心安頓的解決方案。

法師以練習正念(Mindfulness)、修練禪定(Meditation)、修習慈悲(Compassion),可以幫助人們重塑思惟模式;並以觀察緣起(Dependent Origination)、修習無我(Non-Self)、戒除煩惱(Eliminate worries),讓人們遠離煩憂苦惱,得以自在安樂地生活。他認為佛法的核心在於慈悲與智慧,這些價值觀可以幫助人們在科技迅速發展的時代中,保持平靜與理智。

法師也鼓勵大眾將佛法智慧融入AI的發展過程,提昇AI的道德與倫理標準。用佛法價值來建立社會運動,讓更多人參與佛教語料的生成中,以平衡AI的語料庫,畢竟一般的AI語料,除了一些專業語料外,多帶有人類為自我利益構成的偏差語料。而佛法的覺性慈悲,不具貪瞋癡的語料,可以讓AI世界有更多祥和、利他的語詞。

法師最後強調教育的重要性,呼籲人們重新思考科技與人文的關係,並尋求更好的平衡。人工智能的發展必須考慮到人類的情感與道德,佛法智慧可以成為引導AI發展的參考。大家需要共同努力,讓科技與人文並行,創造更美好的社會,並確保未來的科技發展能夠造福全人類。


慧炬機構陳昭義董事長(第一排右起第二位),與大眾聆聽演講

回到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