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歲次甲辰,是為龍年。與西洋龍被視為災厄的代表不同,龍在東亞常被認為是祥瑞的象徵。台灣的父母們也流行著在龍年生育龍寶寶,期望子女們能成為人中龍鳳。源於中國的龍,飄洋過海來到台灣後,是如何體現在台灣文化及生活中呢?
中國龍的起源與特徵
中國龍的形象源遠流長,於距今5000至8000年前的紅山文化遺址中便發現有龍形象的玉器。到了夏商時期,龍進一步發展成為國家形成的標誌。例如,二里頭文化中發現的綠松石龍形器(圖1)、以及商周時期青銅禮器上的龍紋,相較於早期取自蛇、鱷魚等具體動物形象,隨著時間的推移,龍紋逐漸抽象化、圖案化,並且融合了更多不同動物的特徵。若將龍視為圖騰,此時期龍的形象代表著各種不同文化混合,使得圖騰形象產生變化,逐漸形成現今我們所熟悉的樣貌。漢代王充於《論衡》中提到:「世俗畫龍之象,馬首蛇尾。」到了宋代,針對龍的具體形象,更有三停九似這樣細部的描述,北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載:「畫龍者折出三停,分成九似。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也。」原本存在於傳說中的龍,作為繪畫及裝飾的常見題材,其具體形象也逐漸深入人心。

圖1:二里頭文化綠松石龍形器
引用自 wikimedia commons|photo by 僧鹽
廟宇中的龍
儘管龍並非真實存在於我們的世界中的生物,但其形象卻影響廣大,特別是在廟宇中,龍更是作為主要的裝飾元素,使得它的存在感更加鮮明。其中最具特色的當屬龍柱了。
龍柱又稱蟠龍柱,為廟宇建築中用來支撐重量的重要構件。蟠龍,依據西漢揚雄所撰《方言》解釋,蟠龍意指「未陞天龍」。以蟠龍作為柱結構的裝飾,其形象可追溯至東漢,在浙江海寧畫像墓中,前室墓門之東、西耳室以及前室至後室兩側,共計八個門柱上,均裝飾著龜形礎的蟠龍柱畫像。現存早期建築結構中的實物,則可見於北宋所建之晉祠聖母殿木雕蟠龍柱(圖2),以及南宋所建泉州府文廟大成殿石雕蟠龍柱(圖3)等。龍為瑞獸,以蟠龍裝飾柱子更可彰顯出廟宇的神聖與莊嚴。

圖2:北宋晉祠聖母殿木雕蟠龍柱
引用自wikimedia commons|photo by G41rn8

圖3:南宋泉州府文廟大成殿石雕蟠龍柱
引用自wikimedia commons|photo by Zhangzhugang
台灣沿襲閩南一帶特色,龍柱多以石雕為主。台灣早期清代龍柱,有台南開基天后宮三川殿龍柱、新莊慈祐宮正殿龍柱、台北關渡宮右廂房紀年(乾隆48年,1783)昇龍(龍頭在柱體的上方)蟠龍石柱等。隨著技術的發展,除了以石雕、木雕製作龍柱,到了日本時代,也出現了銅鑄龍柱。台北艋舺龍山寺三川殿正面入口處,便有一對製作於大正九年(1920)的銅鑄龍柱,為廈門匠師洪坤福塑胚,臺北鐵工廠李祿星鑄造而成。龍身線條分明,柱身以封神榜人物雕刻陪襯,可見當年匠師精巧的工藝。(圖4)

圖4:艋舺龍山寺三川殿銅鑄龍柱
引用自wikimedia commons|photo by SSJF01
除了龍以外,還有各個由龍所衍生的龍子們,也散布在廟宇的各個角落。明代楊慎所撰《升菴集》中提到「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並描述了民間所傳龍生九子的諸般特性。例如三子蒲牢,外貌為小型的龍,性好叫吼,因此民間多將其形象用於銅鐘裝飾上;八子狻猊,外貌像獅子,性喜煙,因此民間多以其形象來裝飾香爐。(圖5)

圖5:臺南北極殿清道光年鑄古鐘
引用自wikimedia commons|photo by Pbdragonwang
台灣的龍神信仰
龍不僅是吉祥和尊貴的象徵,人們還認為它有控制雲雨等自然現象的神力。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便描述了設土龍以求雨的儀式。另外,王充在《論衡》中也提到類似的描述,因為龍出現必然伴隨著雲氣。除了向龍王祈雨,有些人認為龍也代表著土地神,因此在廟宇或居家動工之際,因開工動土難免會傷到龍神地氣,為安頓龍神而舉辦「安龍謝土」儀式,儀式中的龍通常以稻米堆砌而成,並以錢幣象徵龍麟、碗象徵龍嘴,使其五官俱全,活靈活現。(圖6)

圖6:國立傳藝中心慶成謝土之龍神
引用自國家文化記憶庫,圖像提供者:呂錘寬
據地域風土的不同,人們向龍神祈求的願望也會有所差異。例如在雨水豐沛的閩南一帶,每到梅雨季節,潮濕氣候導致蚊蟲大量繁殖,往往會引發各種瘟疫疾病。因此,泉州地區與龍神相關的祭儀中,有一種名為「嗦囉嗹」的消災納福儀式。當地居民會在五月初五龍王誕辰日,抬著木雕龍頭走訪各家各戶,驅逐瘟神,祈求全境平安。這種風俗也隨著移民傳到了台灣,彰化鹿港龍山寺仍然保留了迎龍王尊神的儀式。雖然在日本時代一度停歇,但在民國六十七年(1978)又恢復了迎龍王的儀式。現在,鹿港迎龍王尊神為了配合龍舟競渡活動,會在端午節前一個月舉行遶境,迎鹿港天后宮的水仙尊王,前往龍舟競渡場地進行祭祀和龍舟開光點睛儀式,祈求活動平安順利。(圖7)而北台灣的艋舺龍山寺,其後殿仍然保留著木雕的龍爺首像。過去每逢初五,就會在龍口插上榕樹枝出巡遶境,只要民眾折下樹枝放在頭上就可以消災治病。然而,由於時間的推移和各種條件的變化,現在已經不再舉行這樣的遶境儀式。

圖7:鹿港迎龍王
引用自國家文化記憶庫,彰化縣文化局建檔
台灣原住民文化中的龍形象
由於龍為傳說中的生物,其他文化中具蛇形樣貌又具備神異性的生物,翻譯成漢語時也習慣將之譯為龍。比如印度那伽,原意為蛇神,隨著佛典漢譯,也將之譯為龍。佛傳故事中的「太子降生,雙龍降水為之沐浴」情節,實則為蛇神。而在台灣,也有將原住民所供奉之蛇神稱呼為龍者,如賽夏族的祭典「baki So'ro」,也被譯為龍神祭。
而根據日本時代所做的調查報告,關於蛇神karang有這樣的故事:「從前某處的石洞裡有一條蛇,這條蛇有毒,看見祂的人都會死亡,大家因此害怕不敢接近祂。然而,有一位夏姓老婆婆去看祂時,蛇嘶嘶鳴叫。老婆婆不畏其毒,把祂捉到籠裡帶回家飼養。這條蛇有四隻腳,能像狗一樣行走,因此老婆婆常帶祂去耕地。某天,從耕地回來的途中,蛇在涉溪時被水淹死了。當老婆婆回到家後才發覺蛇不見了,也不知祂的去向。而蛇的屍體流到月眉庄時,該庄有一位常攜帶籠子到溪裡捕蟹的庄民,一看到蛇屍便突然猝死,其他看見的人也都身中毒氣而亡。民間有人聽說本族有養妖蛇者,認為這蛇屍可能是妖蛇,於是通知本族。老婆婆到場一看,果然是自己所飼養的蛇,便將骨頭帶回家祭祀。這蛇骨很靈驗,久雨不停時向祂祈禱,天就會放晴。後來,夏家失火房子被燒掉時,蛇的骨頭也燒成了灰,於是他們把骨灰用布包好,放進籠子裡祭祀。後來骨灰也分給該姓的分支蟹姓,從此以後,這兩姓就成為本族掌管祈求天晴的祭司。」傳說故事提到祭拜蛇神的骨灰可以祈求天晴,這部分也與漢人龍神信仰祈求天氣轉變相類似。賽夏族夏姓族人在1992年於自家設立賽夏五福龍賽堂,爾後更於頭份購地建廟,設賽夏五福龍神宮,由於當時設立寺廟需要供奉漢族信仰的神像,因此也供奉媽祖、關帝、土地神等等神明,形成獨特原、漢神明合祀的宗教場域。(圖8)

圖8:賽夏五福龍神宮正門
引用自wikimedia commons|photo by Outlookxp
龍在台灣的現代變化與意義
在現代的台灣,龍的象徵意義已經超越了傳統的文化框架。除了在宗教或節慶活動中出現,龍也成為了許多現代文化與藝術的靈感來源。在許多公共藝術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龍的形象。這些作品通常運用創新的材質與工藝,將龍的形象轉化為獨特的現代藝術語言,例如楊英風「飛龍」系列不銹鋼雕塑、台灣當代藝術館公共藝術作品《龍》等等。
龍在台灣的文化中,已經從傳統的神獸形象,發展成一種多元的象徵符號。這種多元與包容的特性,也正是台灣文化的一個重要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