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臉書分享 line分享 推特分享 微博分享 複製網址

640期專題|飛龍在天:文物中的中國龍/鄭丹倫

「古老的東方有一群人,他們全都是龍的傳人」中華龍文化歷史悠久,雖是傳說中的神秘生物,卻已成為中國人和中華文明的象徵。西方也有龍(Dragon)文化,但與東方龍並不相干,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神話和歷史背景下的產物,Dragon代表了貪婪與破壞,是會噴火的邪惡怪物,這與神遊於雲中、代表吉祥的東方龍天差地別。

在中國古代文物中,龍展現出不凡風貌。首先,在甲骨文中就已出現象形的「龍」字了,有趣的是,不同的甲骨文字形還能找到各自對應的文物。

形的甲骨文「龍」字有著一顆大頭,身軀彎曲成環形。像極了5000多年前紅山文化玉龍的樣子。內蒙古翁牛特旗三星塔拉出土的「碧玉C形龍」有「中華第一龍」的美稱,牠由墨綠色的岫岩玉雕琢而成,周身光潔,吻部前伸上揚,雙眼凸起呈梭形,眼尾細長上翹,鬣鬃飄揚,整個身軀蜷曲成彎鉤狀。雖然沒有角、爪,卻極富動感。


紅山文化碧玉C形龍 高26cm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另一種造型的玉龍要胖一點,首尾相接如環形,有的留出縫隙如玦形。頭部兩隻大耳朵豎起來,鼻子向前凸出且有很多褶皺,可能融合了豬、熊等多種動物造型。這兩種玉龍的脊背上都鑽有圓孔,位置經過精密計算,用繩子懸掛起來,玉龍的頭尾恰好處在同一水平線上。


紅山文化晚期玉豬龍形珮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引用自國立故宮博物院|CC BY Open Government Data License, version 1.0

的甲骨文「龍」字,則與陝西扶風出土的西周銅爬龍幾乎一模一樣,爬龍長60cm,其中一足有明顯焊接痕跡,推測可能是大型器物的佩飾。


西周 青銅爬龍 長60cm
寶雞青銅博物院藏

先秦文獻中又是怎麼描述龍的呢?在大家熟知的《周易.乾卦》中充滿了龍的身影。《左傳.襄公二十四年》條中,魯國的范宣子稱自己的祖先在夏為御龍氏,表示夏代曾有專門負責駕馭龍的家族。《莊子.天運》中說,相傳孔子拜見老子後,將他比作龍:「吾乃今於是乎見龍。龍,合而成體,散而成章,乘乎雲氣而養乎陰陽。」沒有道明龍具體的模樣,只知其高深莫測、玄妙難言。

而楚人屈原也常提及龍、虬,如《離騷》言「駕八龍之婉婉兮」,《九歌.東君》「駕龍輈兮乘雷,載雲旗兮委蛇」,八龍車駕乘著雷電蜿蜒前進,載著雲霓旗幟舒卷飄揚。由此看來龍不但能在空中飛行,亦可為神仙牽引車乘。據此亦讓人聯想到曾侯乙墓的建鼓底座,曾國深受楚文化影響,鑄造者的想像力十分豐富,建鼓底座由八對大龍和數不清的小龍相互糾結盤繞而成。小龍身上嵌著綠松石,向上攀爬,給人既紛繁變幻又生動有序的奇特感受。


戰國「曾侯乙建鼓底座」 高約54cm 直徑80cm
湖北省博物館藏

畫龍的「三停九似」理論雖至宋代才廣泛流行,但戰國與漢代的先民已將龍畫在了帛畫上。龍是吉祥瑞獸,也是通天神獸,人們便用這神秘而夢幻的形式來對抗生命的終結。戰國人物馭龍帛畫中的龍昂首蜷尾,弓成「舟」形;漢代馬王堆T形帛畫的畫幅更大,上段部分有左右兩隻升龍,中段有一塊巨大玉璧,青、紅雙龍從中穿過,龍首高昂,直趨天門,龍尾曲折蜿蜒到地下,成了溝通天上、人間、地下的使者,引領主人靈魂升天。


戰國人物馭龍帛畫
湖南博物院藏


漢代馬王堆T形帛畫(線稿)
湖南博物院藏

漢代龍紋風行全國,在壁畫、器物中隨處可見。漢代四神瓦當中也有龍身影。瓦當是筒瓦之頭,遮蔽檐頭、阻止瓦片下滑,兼具實用與裝飾功能;四神是古代傳說中的四方神獸,其中青龍象徵東方、春天,為四神之首。漢人深信四神與天地萬物、陰陽五德關係密切,有護佑四方,祈福闢邪的神力,因此將其刻畫於瓦當,在皇城或宗廟建築群四周城牆門闕上守護一方平安。


漢代常見的兩種龍紋瓦當

中國佛教造像中也可見到龍圖像: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開始開鑿龍門石窟,其中蓮花洞始建於北魏晚期,因洞頂刻有精美石蓮花而得名;該洞南壁第41龕楣兩端有龍昂首向上,一朵蓮花從其口中綻放,龍身呈現蜷曲流動的姿態,也如花瓣極富美感。


北魏龍門石窟蓮花洞龍紋

眼前這條飛龍則充滿了大唐氣象——雍容華貴、瀟灑遒勁。看似純金,實則由三種材質組成:內為鐵芯,鐵上包銅,銅上再鎏金,在同時代極為少見,鐵、銅則讓造型更加堅韌舒展。龍身彎曲成S形,頭高昂,長角後伸,張嘴露出利牙,長舌蜷曲上翹。雙目圓睜,炯炯有神。前肢蹬直,奮力抓地,骨節清晰可見,隱含線條之美。下腹、後肢與細長尾巴飄在空中,極富動感,背上帶有兩朵祥雲,彷彿正從天而降。

唐人也相信龍能把他們的心願帶給上天,因此熱衷於舉行投龍儀式,將寫有祈願的文簡和玉璧、金龍、金鈕用青絲捆扎後投入名山大川,希望得到上天回應。


唐代鎏金鐵芯銅龍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唐代武則天金簡(含金量96%以上,雙鈎鏨刻銘文3行63字,發現於嵩山峻極峰),長36.2cm,寬8cm,重223.5g
河南博物院藏

山西太原晉祠聖母殿前,有著中國現存最早的盤龍雕柱。八根廊柱上纏繞著形態各異的北宋木雕盤龍,有應龍、蟠龍、蛟龍、螭龍之分。牠們身材修長,怒目圓睜,四爪蒼健有力,鱗片微微立起,周身風從雲生,彷彿下一秒就要從立柱上躍向雲端。


宋代晉祠聖母殿木雕盤龍

時間來到元代,朝廷對民間使用龍紋屢加限制,但因行世已久,妥協之下,只禁「五爪二角」龍,民間仍可使用三爪、四爪龍。眼前這抹深沉的霽藍引人注目,「落霞彩散不留形,浴出長天霽色青」,這隻霽藍釉白龍紋梅瓶產自官窯,代表了當代最高品質。牠的造型端莊雋秀,通體施霽藍釉,主紋以青白釉刻畫出一條龍追趕火焰寶珠,周邊襯以飄動焰形雲紋。只見巨龍威武悍猛,騰飛於萬里藍天,頗有叱吒風雲之勢。


元代霽藍釉白龍紋梅瓶

不知大家是否留意到,前文中龍均以側面出鏡。到了明朝,為使龍紋更加端莊嚴肅,模式化的正面龍紋章現世;至清代更以各種不同形式圍繞在皇帝身邊,僅故宮太和殿中的龍就多達13,844條,龍紋成為帝王的象徵。龍袍是清朝皇帝的吉服,多在規格較低的典禮、祭祀中穿用。袍身為明黃色,領、袖石青色,繡有金龍。正龍正襟危坐,行龍生機勃勃。龍袍兩肩和前後胸各有一條正龍,腹部前後有四條行龍,衣領上前後各有一條正龍,左右各有一條行龍。斜下去與底襟相交處有一條行龍,袖端各有一條正龍。清朝龍袍並非皇帝的專用服裝,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以及皇貴妃、貴妃、妃、嬪都有龍袍。



清代龍袍正面龍

雖然龍成為皇家象徵,但民間「龍生九子」的說法逐漸流行,代表著祥瑞和祝福:長子囚牛愛好音樂,人們將牠刻在琴頭上;次子睚眥性喜爭鬥,常用來裝飾兵器;三子嘲風形似獸,平生好險又好望,人們把牠放在殿台角上;四子蒲牢身形盤曲,好鳴好吼,成為洪鐘上的龍形首鈕;五子狻猊形似獅子,平生喜靜不喜動,好坐又喜歡煙火,故為佛座和香爐的腳部裝飾;六子贔屓似龜有齒,力大無窮,愛好負碑;七子狴犴形似虎,平生好訟,飾於監獄大門上;八子負屓身似龍,雅好斯文,盤繞在石碑頂端兩旁;九子螭吻為龍形海獸,口潤嗓粗而好吞,成為殿脊兩端的吞脊獸,可以滅火消災。


龍七子狴犴


龍長子囚牛

由於龍家族活躍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因此使神秘威嚴的龍染上了人間煙火。在龍年到來之際,願文中所有祥龍一齊獻瑞,謹恭祝大家新年飛龍在天,龍翔萬里,龍鳳呈祥,福氣綿綿!

回到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