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臉書分享 line分享 推特分享 微博分享 複製網址

640期專題|「龍」在高麗——淺談高麗時代「龍」意象及相關佛教文物/陳怡融(首爾大學考古美術史學系研究生、「你所不知道的韓國藝術史」主理人)

根據史籍記載,佛教約於西元4世紀中,透過陸、海路傳播至朝鮮半島,當時正是由高句麗、百濟以及新羅相互爭奪霸權的三國時代。7世紀下半葉,新羅與唐朝結盟擊敗了其餘兩國,統一了朝鮮半島大同江以南的疆域。及至高麗(918-1392)時代,更成為一個以佛教為國教的王朝。注1太祖王建(918-945在位)吸收統一新羅,於936年消滅後百濟後,統一了後三國,建立高麗王朝。王建本身篤信佛教,因為他深信若非佛力加被,高麗建國將會遇到更多困難和障礙,從而高麗的百姓也大多篤信佛教。注2

繪製於1307年(忠烈王33年)的〈魯英 筆 阿彌陀如來九尊圖與高麗太祖曇無竭菩薩禮拜圖〉(圖1,寶物1887號)凸顯王建是虔誠佛教徒。這組畫是用金線描畫成的「寫經畫」,整套畫構圖呈現上下兩半部是這件作品的特色之一,這組套畫上有款識:「大德十一年丁未月八月日謹書魯英 同願福德付 金漆書」,根據紀年,年份在高麗佛畫中偏早。


圖1 高麗 西元1307年(忠烈王33年)
〈魯英 筆 阿彌陀如來九尊圖與高麗太祖曇無竭菩薩禮拜圖〉
寶物1887號,圖片來源:emuseum kr

第一件畫〈阿彌陀如來九尊圖〉,阿彌陀佛呈現「半結跏趺」坐姿,下半部則有八大菩薩,這種八大菩薩的畫像是高麗自行發展出來的特有圖像傳統,一直沿襲至朝鮮時代。注3

在第二件畫〈高麗太祖曇無竭菩薩禮拜圖〉(圖1-1),左側的山水是高麗受到北宋李郭派畫風影響所表現出來的金剛山,山腳下繪出一人正在禮拜曇無竭菩薩的模樣(圖1-2,韓文稱「拜帖」,圖示為筆者製作),並題上「太祖」二字,因而被推測是太祖王建。右下角則出現另外一個人物,有「魯英」題字,推測是活躍於此時期的畫家。注4


圖1-1 〈高麗太祖曇無竭菩薩禮拜圖〉


圖1-2 〈高麗太祖曇無竭菩薩禮拜圖〉(放大局部,圖上標示為陳怡融製作)

從許多現今留存的文化財和古蹟都可以發現佛教在高麗曾經流行一時,可謂達到信仰全盛期的程度,同時也留下了許多以佛教為主題的藝術品。

時逢龍年,「龍」在韓國史中的觀念演變上可分成四個階段:

①「王即天神」的原始信仰,此時,龍被視為是神聖的「神所騎乘之物」

②「王即佛」的觀念出現,在新羅,王被認為是護法和護國的主人,而龍則是佛國淨土的守護神。

③王應該追求的是實踐「為民」,確保「尊王」權威的儒家規範。因此,龍不是直接象徵王權的存在,而是以佛法為媒介間接支援王權,能夠護法和護國的存在。7世紀海上貿易及交流增長,也使得海龍比天龍和地龍更受歡迎。

④「王即龍之現身」的觀念,這種認知隨著馬韓(西元前100-300)統合為百濟而建立,經歷甄萱(867-936年)的「後百濟」,直到高麗王建開國,也宣稱高麗王族是龍種的後裔,充滿神話色彩。注5

其中「龍」與佛教的關係頗為密切,根據《過去現在因果經》或《普曜經》記載,釋迦牟尼佛誕生時便曾受到龍王吐水灌沐淨身。此典故歷代圖像眾多,例如目前藏於京都.南禪寺的《御製秘藏詮》之〈御製佛賦.詮源歌〉(圖2)是件作於11世紀早期的高麗佛教版畫。其中便有呈現出悉達多太子誕生之際的場面,注6畫面是太子坐在桌上,身旁有天人服侍,天上則出現八龍環繞、身發異光之奇景。


圖2 高麗 11世紀《御製秘藏詮》之〈御製佛賦·詮源歌〉,京都·南禪寺
圖片來源:根津美術館,《北宋書畫精華》(東京:2023),頁84

此外,高麗時代許多遺留至今的佛教文物上都可以看到「龍」的意象,包含梵音具或建築物。

首先,佛教「梵音具」代表性文物就是「梵鐘」。注7三國時代梵鐘最佳範例為西元771年新羅惠恭王年間完成的〈聖德大王神鐘〉(圖3,國寶第29號),因起初奉於「奉德寺」,又稱為〈奉德寺鐘〉,長達3.66公尺,重達18.9噸。注8然而,梵鐘尺寸有年代越晚,尺寸越小的現象,高麗時代明顯小於三國時代。根據韓國學者李光培研究,高麗後期的梵鐘尺寸多半是中小型,他指出高麗初期由於舉行許多大規模佛事,鑄造較多大型梵鐘,越到後期,由於全國各寺院都已有早期(統一新羅或高麗前期)的大型梵鐘,已無鑄造的必要性,再加上13世紀前半當時因蒙古入侵導致國政不安,動盪之際,要鑄造大型梵鐘的條件難度也隨之提高,故此時多半是以民間或個人名義發願的目的去製作中小型梵鐘。


圖3  新羅 西元771年〈善德大王神鐘〉,國寶第29號,國立慶州博物館
圖片來源:陳怡融攝影

此現象在畫作中也可以觀察到,若看高麗後期的佛畫的用途及規格,出現不少個人發願的小型阿彌陀佛畫。注9如一件作於西元1323年(至治3年)的〈觀經十六觀變相圖〉(圖4),本件藏於京都.知恩院,作者為薛沖和李某,畫作主題為觀想阿彌陀佛極樂淨土的十六個階段,仔細觀看畫面中間以阿彌陀三尊為中心的法會場景,會發現設有小型祭壇,兩邊各有兩位僧人及女性跪坐在旁,祭壇上出現高麗特有的香垸(即香爐)和小型梵鐘(如圖4-1,圖示為筆者所加),由此可知,不同因素的交疊導致梵鐘尺寸有所改變,而畫中梵鐘移至室內用器之上,也顯示此時梵鐘的使用脈絡已轉化。




圖4(上)、圖4-1(下) 高麗 西元1323年(至治3年),薛沖·李○,〈觀經十六觀變相圖〉局部,京都·知恩院(放大局部,圖上標示為陳怡融製作)
圖片來源:中央日報社,《韓國의 美——高麗佛畫》(首爾:1981)

中韓雙方「龍」的文化意象之比較,不在本文討論範圍,韓國梵鐘相較於中國梵鐘的特色在於「龍紐」裝飾。「龍紐(鐘紐)」指的是音桶上方的裝飾物,其樣式為單龍而非雙龍,韓國鐘鈕特別強調「龍」形象,一口鐘的龍是由龍鈕的環組成,掛起來就會呈扭曲狀,一個環會與水獸紋結合成一條龍。注10

除此之外,龍的面部表現亦有所不同:中國梵鐘大多是「蒲牢」(龍生九子中第四子),且多為唐代後「黃龍期」之形象,鼻子大又粗短為其特色。注11而7世紀高句麗壁畫中出現的青龍(圖5)鼻子則相對較小,可見差異。


圖5 高句麗〈江西大墓靑龍模寫圖〉
國立中央博物館,圖片來源:emuseum kr

高麗梵鐘的代表〈天興寺銘 梵鐘〉(圖6、6-1)是承續新羅〈聖德大王神鐘〉特色繼續發展的典型案例,同時也是現存最古的高麗梵鐘。其上有「聖居山天興寺鍾銘統和二十八年庚戌二月日」銘文,可知製於西元1010年,約當高麗顯宗時期,梵鐘不但是佛教「四物」之一,據傳其聲可達至地獄,並超渡幽冥眾生。注12




圖6(上)、圖6-1(下) 高麗 西元1010年〈天興寺銘 梵鐘〉
國立中央博物館,圖片來源:emuseum kr

最後,雖然高麗宮闕遺址及王都均位於今日朝鮮境內,難以到達,不易推想當時完整建築結構,但仍可從現存的10世紀〈金銅龍頭吐首〉(圖7)窺其一斑。「吐首」是裝飾物之一種,將被視為水神的龍具象化後,置於宮殿或寺院屋頂,不但取其避邪用意,同時也兼備預防火災之意涵。龍頭銅體長方形單面中空,這類裝飾在光宗26年(975年)高達寺元宗大師〈慧真塔碑〉基座上的龜趺和螭首,也可見到類似風格。而與〈金銅龍頭吐首〉最為接近的作品,在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品(圖8)中亦可一覽。注13


圖7 高麗 10世紀〈金銅龍頭吐首〉,Leeum museum
圖片來源:(韓)三星美術館Leeum,《三星美術館 收藏品選集——古美術》,2004,頁336-337〉

​​​​​​​
圖8 高麗10世紀〈金銅龍頭吐首風鐸〉,美國大都會博物館
​​​​​​​圖片來源:https://www.metmuseum.org/art/collection/search/50325

甲辰龍年將至,希冀透過來自高麗的龍祥瑞,帶給各位讀者美好的一年。

注釋
1. 可參考拙文,〈從制度到文物,一窺韓劇外的韓國美術史—由八件精選韓國「國寶」說起〉,《典藏古美術》373期(2023年10月刊),頁46-51。
2. 趙太順,〈韓國高麗時代佛教經文書法之探討〉,《玄奘佛學研究》35期(2021年3月),頁129-166。
3. 九州國立博物館,圖板說明4〈大阪市指定 阿弥陀八大菩薩像〉,《うるわしき祈りの美 - 高麗・朝鮮時代の仏教美術》(福岡:西日本新聞プロダクツ),2023,頁96。
4. 菊竹淳一、吉田宏志編,《高麗仏画》(東京都:朝日新聞社),1981,頁48。
 (韓)염중섭,〈노영 필 고려 태조 담무갈보살 예배도」의 타당성 검토〉,《한국국학진흥원》30,2016,pp.553-598。
 廉仲燮,〈魯英 筆 高麗太祖曇無竭菩薩禮拜圖的合理性探討〉,《韓國國學進興院》30期(2016),頁553-598。
5. 강봉룡,「한국 고대사에서 용(龍)에 대한 인식의 변천 -왕 신성(神聖) 권위의 변화와 관련하
여」,『역사학연구』, 2022, Vol.86, p.5.
四階段乃據學者姜鳳龍研究指出,引用自(韓)姜鳳龍,〈韓國古代史中對於龍的認知變遷—王神聖權威的變化和相關〉,《歷史學研究》,2022年,86期,頁37。
6. 黃士珊,〈版畫與繪畫的互動—從宋元佛教版畫所見之宋畫元素談起〉,收入《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研究(特輯一):宋畫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頁11。
7. 梵鐘起源及佛教關聯性可見李詩銘,〈論梵鐘的起源與唐詩梵鐘的佛教義蘊〉,《逢甲學報人文社會學報》第8期,2004年5月,頁55-74。
8. 這口鐘的重要性不僅在於它是現存於世的三口統一新羅時代梵鐘之一,也是歷史文獻《三國遺事》中曾提及的重要文化財。《三國遺事》卷第三.塔像第四〈皇龍寺鍾 芬皇寺藥師 奉德寺鍾〉條:「又捨黄銅一十二万斤,爲先考聖徳王欲鑄巨鍾一口,未就而崩,其子惠恭大王乾運以大暦庚戌十二月,命有司鳩工徒乃克成之,安於奉徳寺。寺乃孝成王開元二十六年戊寅,爲先考聖徳大王奉福所創也。故鍾銘曰聖徳大王神鍾之銘。(聖徳乃景徳之考典光大王也。鍾本景徳爲先考所施之金,故称云聖徳鍾厼。)朝散大夫前太子司議郎翰林郎金弼粤奉教撰鍾銘,文煩不録。」
引用自韓國史datebase:https://db.history.go.kr/item/level.do?setId=1&totalCount=1&itemId=sy&synonym=off&chinessChar=on&page=1&pre_page=1&brokerPagingInfo=&types=o&searchSubjectClass=&position=0&levelId=sy_003_0020_0070_0030&searchKeywordType=BI&searchKeywordMethod=EQ&searchKeyword=%E9%BB%84%E9%8A%85%E4%B8%80%E5%8D%81%E4%BA%8C&searchKeywordConjunction=AND (檢索日期2023年12月1日)。
9. 이광배,「高麗時代梵鍾의 發願階層과 鑄鍾匠人」,『동악미술사학』, 13, 2012, pp.119-149.
 (韓)李光培,〈高麗時代梵鍾的發願階層與鑄鍾匠人〉,《東洋美術史學》13期,2012,頁119-149。
10. 도학회 (Hakhoe Do),「상원사종과 성덕대왕신종의 용뉴(龍鈕)에 대한 고찰」,『미술교육논총』,2011, vol.25, no.3, pp. 289-314.
   도학회,〈上院寺鐘和聖德大王神鐘的龍紐的觀察〉,《美術教育論叢》,2011年,25期,3號,頁289-314。
11. 王大有,《龍鳳文化源流》(北京: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8。
12. 佛教「四物」有梵鐘、法鼓、木魚及雲版。參考自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策展人推薦精品網頁內文。https://www.museum.go.kr/site/main/relic/recommend/view?relicRecommendId=16862(檢索日期2023年12月5日)
13. 삼성미술관 리움, 『삼성미술관 소장품선집-고미술』,2004.pp.336-337.
  (韓)三星美術館Leeum,《三星美術館 收藏品選集—古美術》,2004,頁336-337。

回到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