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4日
/ 切.格瓦拉的革命前夕摩托車旅行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旅行與閱讀一樣,除了能夠增廣見聞之外,還能引發內在的省思,進而看見未來邁步的方向。
埃內斯托.格瓦拉(西班牙語:Ernesto Guevara;1928年6月14日—1967年10月9日),暱稱切(El Che或Che),世人稱「切.格瓦拉」,他出生於阿根廷,原為醫學系學生,而世人對他最深刻的記憶,卻是傳奇性的革命人物。
年輕的格瓦拉探訪一位服務於痲瘋病院的朋友阿伯特,期間他從與病患接觸的過程中,感受到嚴重的貧富差距與社會不公,於是與阿伯特相約,結伴駕起一輛摩托車,想要進行一趟能夠看到更多、知道更多、體會更多的南美之旅。他們在1952年1月4日從阿根廷出發,向南方沿海城市而行,再轉西來到巴塔哥尼亞高原(Patagonia Plateau),進入智利之後,往北走安地斯山脈至秘魯的馬丘比丘(Machu Picchu)以及首都利馬(Lima),然後前往聖巴勃羅(San Pablo)的痲瘋病村,在此駐村一段時日後,船行至哥倫比亞,最終落腳在委內瑞拉的瓜希拉半島,抵達南美洲最北端。
格瓦拉在這趟旅行中,激動於雄偉的高山、廣大的草原;敬沐在印加遺址的神聖光輝。而令他怵目驚心的,卻是位於智利的銅礦坑,那巨大深沈的礦坑,彷若一道難以痊癒的大地傷口。他親眼目睹了無所不在的貧窮,工人無休止的血汗勞動,環境資源遭到無情地糟蹋。為此格瓦拉深感震撼,他思考著行醫所能幫助的人有限,因此興起進行世界革命的念想,投入革命運動,最終於39歲那年遭到逮捕後處決。雖然一生短暫,然而其影響力卻聲名遠揚,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家沙特更稱他是「我們時代最完整的人」。
「因為有感,而發起想要多了解的出走」,悉達多太子的「逾城出家」亦復如是。原本被保護在皇宮不見民間疾苦的悉達多太子,在四次出城的過程中,接連見識了生老病死的苦況,以及沙門修行的泰然安詳,他了解生命終究有所局限,因而反思苦的根源,於是立下出家修行的心願。出家後的悉達多,進入雪山中,日食一麻一麥,經過六年苦行,終覺此非解脫之道。在調養色身之後,於菩提樹下寂然靜坐,誓願不成正覺終不起座。直至第四十九天,於上半夜,證四諦理;中半夜,悟十二因緣;下半夜,目睹明星,徹證中道實相,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佛果。

西元2世紀描繪「逾城出家」故事的石雕,印度加爾各答印度博物館收藏
2月3日
/ 聖嚴法師圓寂日
2009年2月3日下午4點,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在弟子念佛聲中安詳捨報,其盡形壽、獻生命的弘法精神與一生行誼,留在眾人心中,成為修行典範。
法師1930年出生於江蘇,俗名張保康,1943年在狼山廣教禪寺出家,1949年跟隨國民政府渡台,服役十年後於東初老人座下再度披剃出家。法師深刻體會:「佛法是這麼好,可是誤解它的人是那麼多,而真正了解和接受的人是那麼少。」有感於弘揚佛法的人才稀缺,因此在高雄美濃山區閉關六年之後,遠赴日本東京立正大學深造,於1975年獲得了文學博士學位。隨後赴美弘法,並曾獲《天下》雜誌遴選為「400年來台灣最具影響力的50位人士」之一。
1978年東初老人圓寂後,聖嚴法師自美返台承繼法務。1989年創建法鼓山,而後又相繼創辦「中華佛學研究所」、「法鼓佛教文理學院」等,具體實踐大學院、大普化、大關懷三大教育方針,作為實現「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理念的基地。在台灣有11處院寺,另於美國、加拿大、泰國、香港等30餘地設有據點,信眾人數超過百萬。
法師以其禪修經驗指導中外各界人士修行,每年在世界各地主持禪七、佛七,尤其著重以現代人的語言和觀點普傳佛法,陸續提出「心靈環保」、「心五四運動」、「心六倫」等社會運動,提供現代人具體可行的觀念與方法。

聖嚴法師於第37次慧炬粥會講演《佛教的回顧與前瞻》
聖嚴法師生前曾云:「虛空有盡,我願無窮。我今生做不完的事,願在未來的無量生中繼續推動,我個人無法完成的事,勸請大家來共同推動。」並且不發訃聞、不拾堅固子、不築墓立碑、文稿未經其生前審閱則不得再整理成書,並叮囑子弟「身後事乃莊嚴佛事」,輓額自題:「寂滅為樂」,法師的最後偈語,如同在世時許多言簡意深的法語,為大眾再上一堂生死大課。
文末恭錄聖嚴法師法語數則,迴向大眾:
◎ 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 用奉獻代替爭取,以惜福代替享福。
◎ 要把眾生的幸福提起,要把自我的成就放下。
◎ 清楚知道自己的『需要』,化解個人欲望的『想要』。
3月28日
/ 華梵大學設校
台灣第一所由佛教人士創辦的高等學府「華梵工學院」,於1990年3月28日正式設校,立校之初設置工業管理學系、機械工程學系、電子工程學系、建築學系、工業設計學系,由于傑民博士為首任校長。1993年更名為華梵人文科技學院,1997年復經教育部核准改制為華梵大學。
華梵創辦人曉雲法師,集教育家、宗教家、藝術家於一身,以79高齡感召其弟子與十方善士,在海拔550公尺的大崙山上辦學。以「華梵」為校名,挹取中華文化思想、倫理傳統,與印度佛教思想智慧與慈悲的精神,並結合西方現代知識,創造與時俱進的適時教育。
蜿蜒而上大崙山,大學山城巍巍鎮守在頂,走進校園,阿育王柱豎立昂藏,惕勵學子培養獅之威德,正氣獅子吼,威達十方;同時效法阿育王(Asoka)事業,利人淑世。春夏有大冠鷲盤旋高鳴,螢火蟲照亮謐境;秋冬有山茶、梅花在雲海之巔綻放,霰雪幾度為校園妝點白皚。學校擁有豐富的自然環境資源,「境教合一」為獨特的教學風景,而「覺之教育」的創校理念,實踐在「人文與科技融匯,慈悲與智慧相生」的方向,成為一所不以知識研究為唯一追求,亦同時重視生命反思,開拓心靈智慧的森林大學。前教育部長曾志朗推崇曉雲法師終身無私奉獻教育,並肯定華梵學風樸實,積極培育學生專業知識及技能外,更重視學生人文素養的養成,直言「小而精緻」的大學也是好大學。
順應時代需求,華梵大學將原本的十二系整合為人文與藝術、智慧生活科技、智慧生活設計、佛教等四大學院,並自2022年起啟動自主學習計畫,輔以專業教師團,引導有志於自主學習的學子,深入發展個人特質與能力。自2023年第一學期起,學校將每學期第十週訂為「生命設計週」,大學部停課一週,鼓勵同學在停課的時間裡,自主規劃並完成由自己決定的生命目的或活動設計。
科技日新月異,人文與時俱進,這一所精緻的森林大學,正朝向心靈與幸福型大學邁進。

慧炬機構莊南田名譽董事長(右一)、沈家楨名譽董事長(右二)與明光法師(左一)參訪華梵校園時,
聆聽曉雲法師(左二)介紹解說
4月26日
/ 文殊菩薩聖誕
漢傳佛教流傳「四大菩薩」之說,以觀音菩薩代表「大悲」、普賢菩薩代表「大行」、地藏菩薩代表「大願」、文殊菩薩代表「大智」。4月26日是文殊菩薩聖誕日,文殊菩薩既是諸佛之師,又是法王子,亦為追求究竟真理的勇士。
文殊菩薩,全名「文殊師利菩薩」(或譯曼殊室利菩薩),在中文譯名意指妙德、妙首、普首、濡首、敬首與妙吉祥。由於「智慧第一」,因此其所展現的造像姿態與說法內容,皆與智慧相關。

明代文殊菩薩像,收藏於美國克里夫蘭藝術博物館
《放缽經》云:「今我得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威神尊貴,度脫十方一切眾生者,皆文殊師利之恩。」世尊表示其能成佛,乃是得自文殊菩薩的恩德。而文殊菩薩不只是釋迦牟尼佛之師,也是過去七佛以及無量諸佛之師,《華嚴經》便云:「文殊是無量諸佛之母,無量諸佛之師。」在許多大乘經典中,也都能見到文殊菩薩曾誓曰:「諸佛之中,若有一位,從初發心以至圓成佛道,非文殊所勸發,則文殊不成佛。」
文殊菩薩又被稱為「文殊師利法王子」,由於佛果是從菩薩因行而得,菩薩因地諸功德中以「智慧」為要。文殊菩薩為智慧第一,與佛智最近,是謂最能繼承佛之果位。如前述,文殊菩薩過去已為釋迦牟尼佛之師,而因一世界唯一法王,故文殊菩薩權居世尊座下,稱為「法王子」。
在漢傳佛教造像中,文殊菩薩常與普賢菩薩一起作為釋迦牟尼佛左右脅侍,稱為「釋迦三聖」或「華嚴三聖」。據《悲華經》所載,文殊菩薩乃阿彌陀佛因地為無諍王時的第三子,普賢菩薩則為第八子。就象徵意義而言,兩位菩薩分別代表智慧與願行,所謂「智行合一」,具體彰顯了智慧與實踐相互交涉之精神。
文殊菩薩信仰在漢藏佛教流行廣泛,是以化身之說亦多,如藏傳佛教中大威德金剛、赤松德贊、宗喀巴、薩迦班智達、龍欽巴尊者等,而漢傳佛教故事中,寒山、拾得、杜順和尚、虛雲老和尚等亦皆有與文殊菩薩相關的傳說,五台山更被漢藏兩地皆視為文殊菩薩聖地。
讀者若欲進一步從閱讀經典認識文殊菩薩,可親閱《首楞嚴三昧經》、《文殊師利涅槃經》、《放缽經》、《諸法無行經》以了解文殊菩薩之身世來歷;從《維摩詰所說經》、《文殊師利淨律經》領受法門法義;如果想再多接觸菩薩教化故事,則請參閱《如幻三昧經》、《文殊師利現寶藏經》、《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