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臉書分享 line分享 推特分享 微博分享 複製網址

640期|《徐暇客記遊》選——〈正定四塔〉/徐永道

正定古城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五胡十六國時期的前燕,當時的太原王,大都督慕容恪在滹沱河北岸建了一座叫做安樂壘的軍事城堡。慕容恪是當時第一名將,還在東晉哀帝興寧三年,西元365年,攻陷了曾經是西晉首都的洛陽。安樂壘在北周及唐朝時都有擴建,宋,金,元,各代都有修築,明代又數次擴建,到明神宗萬曆四年,西元1576年時形成現在的格局,可惜在1958年大躍進時大煉鋼鐵,城磚被拆去修築煉鋼爐,也被群眾拿去蓋房子。殘破的古城於2014年開始了修復的工程。

正定有九樓四塔八大寺,四塔指的是開元寺的須彌塔,天寧寺的凌霄塔,臨濟寺的澄靈塔,和廣惠寺的華塔。這四座塔的造型上差異頗大,各具特色。

 

開元寺的須彌塔

正定開元寺原名靜觀寺,始建於北朝東魏孝靜帝星和二年,西元540年,隋文帝開皇十年,西元591年,改名解慧寺,武則天天授元年,西元691年,改名大雲寺,唐玄宗開元廿六年,西元738年,改稱開元寺。須彌塔始建於唐太宗貞觀十年,西元636年,外形類似西安的大雁塔,但是比興建於唐高宗永徽三年的西安大雁塔早了16年。須彌塔旁邊的鐘樓是唯一現存的唐代鐘樓,不過梁思成在中國建築史中說鐘樓上層為清代所修,但鐘樓內所懸掛的銅鐘,仍然是唐代遺留下來的。


須彌塔和鐘樓

須彌塔有九層,正面是石券門,上面有「須彌峭立」四個字。塔基底部四角雕了八名托塔力士。

有趣的是這八名力士的姿勢裝束,幾乎和現今日本大相撲的力士完全相同!查閱了資料才了解到日本的大相撲是在唐朝時傳過去的。唐朝時的相撲叫做素舞,和相撲的日文發音Sumo接近。但是日本最早的正史「日本書紀」中記載,最古老的力士角力是垂仁天皇七年,西元前廿三年,「野見宿禰」和「當麻蹶素」兩位力士的比劃,被認為是相撲力士的始祖。


須彌塔石券門


 從銅鐘下仰望


須彌塔底部的托塔力士


須彌塔底部的托塔力士

天寧寺凌霄塔

正定天寧寺的凌霄塔根據其地宮出土的石函上銘文,始建於唐肅宗至德元年,西元756年,至唐代宗大曆十四年,西元779年。原名慧光塔。正定縣誌記載天寧寺和凌霄塔是唐懿宗咸通年間(西元860-874)所建,顯然正定縣誌需要更正。


天寧寺凌霄塔

凌霄塔一至四層是磚砌,五層以上是木結構,是一座八角形的磚木結構佛塔。從外觀上看,第五層到第九層每一層的高度比第一到第四層明顯要矮得多,估計只有一半高。在一千多年的歷史中,頂部的塔剎曾遭地震震毀,塔身也有幾層坍塌,宋朝和金代都有大修。

 

臨濟寺澄靈塔

臨濟宗是唐代義玄和尚創立的,臨濟寺是禪宗臨濟宗的祖庭,明末清初臨濟宗隱元禪師到日本創立了黃檗宗,也奉臨濟寺為祖庭。日本臨濟宗和黃檗宗的法眾年有代表訪華,朝拜祖庭,並捐資修復塔寺。臨濟寺原本在滹沱河邊的臨濟村,始建於北朝東魏興和二年,唐懿宗咸通元年因避戰禍而遷到正定城內的現址。咸通八年,西元867年,義玄圓寂,弟子建衣缽塔,唐懿宗賜名澄靈塔。


臨濟寺澄靈塔

澄靈塔是八角九層的實心磚塔,頂部的塔剎構造繁複,由下而上依序為仰蓮,寶瓶,相輪,圓光,寶蓋,仰月,寶珠,等七個部件,從大到小依次收斂直到塔尖,比例勻稱,有著宗教造型之美。這七個部件如果只看文字,似乎神秘莫測,但是看著放大的塔剎照片一一對照,就可發現這七個名詞都很形象,沒有什麼神秘。


澄靈塔塔剎

廣慧寺華塔

廣惠寺的華塔因為第四層外觀造形像一束花,因此也叫做花塔。雖然只有四層,但是高度仍達40.5米,相當於現在十三層樓的高度。華塔的始建的年代有各種說法,但根據第三層塔內兩尊佛像的銘文,佛像是在唐德宗貞元十一年,西元795年,移到華塔中的,所以華塔的始建年代應該在唐代貞元十一年以前。雖然始建年代不清楚,但是塔於金代大定年間重建則是確定的。

華塔底部的四個角,另外又建了四個如亭子般的六角形小塔。


廣惠寺華塔

塔的第四層是最大的特色,這一層有八個面,於外牆上又分成了八層,呈交叉分佈,由下而上,各層分別裝飾有力士,吼頭,獅子和小塔,大象和方塔,佛像,仰蓮和方塔,方塔,和菩薩。極為精緻華美!

華塔的特殊造型和裝飾國內應該沒有第二座可堪比擬了!


華塔第四層的裝飾

✽ 本文經同意轉載自徐永道之《徐暇客記遊》(大千出版社,2022年)

回到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