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近三十多年來,第十四世達賴喇嘛尊者持續致力與世界各地的科學家進行跨領域的對談、研討,內容含括量子物理學、神經科學、心理學等,不僅深化了佛法與科學兩大傳統之間的互相理解,同時也為尊者所倡導跨越各宗教的普世倫理及價值奠定了深厚基礎。
本場次對談於2023年9月4日,在尊者北印達蘭薩拉行宮內舉行,是尊者第二次與華人科學家團隊交流。提問人包含國立中山大學物理系楊弘敦講座教授,及國立成功大學物理系陳岳男特聘教授,討論議題涵蓋量子物理學與人工智慧(AI),尊者均從佛法的見地出發,給予慈悲且深富洞察力的回答,值得大眾省思。以下謹恭錄當日所討論的五個問題,與讀者分享。

達賴喇嘛尊者於北印達蘭薩拉行宮內與華人量子科學家對談
◆提問一/臺灣國立中山大學物理系講座教授楊弘敦:
有個非常有名的量子力學實驗,當一顆電子打到螢幕上的時候你會發現只有一個點,但是一顆電子經過非常微細的雙狹縫的時候你會在螢幕上看到干涉條紋,你會感到很好奇這個電子到底是從哪一個狹縫裏面跑過去,當你去瞭解它、觀察它的時候,干涉條紋就會消失,又剩下一個點,好像電子也不想我們提早揭露它的天機。
這給我們一些人生哲學的體悟,假如你設定一個目標,在達成這個目標的過程當中,如果執著於或太在意於經歷種種的困難、磨難和阻礙,也許會達不成目標。另外一個看法就是你設定一個目標以後,不太在意最後是否會達成此目標,你享受的是(達成目標前的)過程,過程好像比目標更重要。
這兩種不同的觀點:一個是很注重目標,但你去干涉它的時候很可能達成不了目標;第二個是你努力的時候,也許目標並不是那麼重要,重要的是那個過程,說不定會得到期待以外的收穫。就這兩個觀點請尊者以智慧來給我們開示一下,謝謝!
達賴喇嘛尊者答:
無論是過程抑或目標,務實的態度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說你還沒有達成目標之前、你還沒有產生過程之前,先去研究這個過程也好、目標也好,是否有辦法達成,是否是務實的。你們要透過計算的方式去建模、推導目標,假設這麼設立的話有沒有辦法達成,這個要去做計算。
以我們佛教徒來講,祈願一切有情都能夠離苦及苦因、具樂及樂因,都能夠成佛,可是到目前為止都沒有做到。但這麼想,對我們是有幫助的,對我們內心的安樂是有幫助的。而且我每一天都在祈願:「乃至有虛空,以及眾生住,願吾住世間,盡除眾生苦。」虛空未盡之前,眾生的痛苦未消除之前,我都要住在這世間,消除眾生的痛苦,這是我每天都迴向的內容。並且佛教的典籍裏面也說到了為利益眾生而成佛,我們要花的時間是三大阿僧祗劫,其時間基本上是不可計數的。
◆提問二/臺灣國立中山大學物理系講座教授楊弘敦:
現在5G通信網絡、大數據等科技發展迅猛,尤其是AI人工智慧ChatGPT給我們帶來深遠的影響,以前我們常說百聞不如一見,現在即便親眼見到了也不一定就是百分之百的真實情形,這對我們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或相處造成巨大的影響,很多真假難辨的事情常常發生。那麼請教尊者,在現在這個人工智慧氾濫的時代,對於人與人之間的真誠相待、心靈交流,我們應該如何來調整和適應?
達賴喇嘛尊者答:
我剛剛講到以務實的態度決定目標和過程,比如願一切有情眾生都能成佛,可是這個到目前為止沒有人能夠做到,也做不到。但是其務實的一個態度是說,因為你在修行的過程當中設定這麼一個遠大的目標,所以你的內心是非常安樂的,沖著這個安樂我們也算是另外一個務實的態度。我們可以去這麼想,即便到目前為止這個目標沒辦法達成,在此過程當中它會帶來另外一個務實的效應—讓內心安樂。同理,哪怕現在是一個資訊發達的時代,有時換個角度講不一定是壞事,因為每件事情都可以從它的不同層面去觀待。
但是在這個資訊發達的時代,保持一個客觀且檢視的態度,即便是我們佛教徒的導師釋迦牟尼佛也跟我們說:「比丘與智者,當善觀我語,如煉截磨金,信受非為敬。」不要無條件的馬上接受我的話,你要先觀察檢視我所說的話,之後再來信奉,所以客觀檢視的態度要隨時保持,這一點很重要。
以智慧的層面來講要隨時觀察,但是以內心的層面來講幫助他人、善待他人之心不能退失,就如剛剛我所說的:「乃至有虛空,以及眾生住,願吾住世間,盡除眾生苦!」這種心力要永遠保持。因此隨著時代的遷變,比如我們成佛的時間需要三大阿僧祗劫,在如此漫長的時間當中,什麼樣的變化和現象都有可能會發生,但是心力永遠不要退失,善待他人、利益他人的心力永遠要保持。
在這個人工智能的虛擬世界,人與人之間的信賴會消失,我們該怎麼處理呢?我的答案是,如同佛陀對他的弟子所教誡般:「比丘與智者,當善觀我語,如煉截磨金,信受非為敬。」同樣的道理,我們接受任何資訊的時候都要保持一個客觀和檢視的態度,不要一接觸到資訊就立刻相信,就像佛教徒不應看到任何一部佛經就馬上無條件接受那樣,意思是一樣的,都要先觀察。現在有很多科學的途徑可以讓我們去觀察真相為何,我們要去好好的瞭解這些資訊,好好的觀察,不要無條件的接受。

Photo by Tenzin Choejor / OHHDL
◆提問三/臺灣國立成功大學物理系特聘教授陳岳男:
2022年諾貝爾物理獎頒給包括尊者您的老朋友安頓.蔡林格(Anton Zeilinger)在內的三位物理學家,以表彰他們對驗證貝爾不等式的貢獻,在某種程度上來講,一旦貝爾不等式的驗證成立,就意味著愛因斯坦所提出的一切關於物理學界的理論都將被推翻,也就是說微觀的物質世界並不存在所謂的客觀真實性,也即否定物理的真實狀態並非跟觀測沒有關係,這裏想要請教尊者,在中觀派裏面如何詮釋沒有客觀真實性?
達賴喇嘛尊者答:
在以前舊社會的時候我們大部分都是以信心為主的,無論是以宗教的一個實踐也好,或者我們談及心理方面的一個內容也好,都是憑著一股信仰或信心的力量去維持該傳統。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慢慢的人們會以一種客觀和檢視的態度去做觀察,這時候我們會發現很多事情都並非像之前所看到、所認知一樣,所以會有尋找之後找不到、不可得的現象。在這個不可得的時候,中觀派裏面所說的「一切皆是唯名識施設而有」的概念就非常重要。
這種觀察和檢視的態度所得出的不可得的結論,對於我們真實執著的減緩是有幫助的!因為我們覺得——他本來就是如此、他的客觀現象即是如此,我們會有一種真實的執著,因此不可得對減緩這種執著是有幫助的。
但是要如何安立這些的作用呢?我覺得最終若搭配著中觀論典的術語來講,就是「唯名言施設而有」,僅此而已。「唯名言施設而有」是說:並不是沒有,不否定他的存在,不過他所產生的作用或呈現的屬性,只是在一種世間通俗的說法當中存在,僅此而已。
我們看任何的事物,無論是外在的事物還是內在的感受,都會覺得這是一個很客觀的、無關主觀意識或無關主觀名言,好像很客觀的從境上事物本身而有的。這是我們的看法,並且我們也會這麼執著,這個執著叫做我執,無論是人我執還是法我執,都叫做我執。這時候,我們就要透過觀因相的金剛屑因、觀果的破有無生因、觀性質的離一離異因、以及四句生因,以種種的理由來觀察這個事物屬性的時候,會發現什麼都是不可得的、都是找不到的,這時候對直接破除這個我執是有幫助的!
而且《入中論》裏面也說到「如影像等法本空,觀待緣合非不有」,我們看到的所有一切並不是沒有,但是又不像我們看到般的透過尋找可以找得到。然而,如同看到般的去尋找之後找不到,我們不能否定他的有,他是因緣和合而被認定而有、被施設而有的一個內容物,僅此而已。早上我一醒來就會思維空性,《入中論》中說:「如影像等法本空,觀待緣合非不有,於彼本空影像等。亦起見彼行相識,如是一切法雖空,從空性中亦得生。」就是這個意思。
所以,我修行的重中之重以及修行的關鍵和精髓,就是菩提心和空正見這兩者,對我內心平靜的建立有很大的幫助,而且讓我的內心不會有任何的畏懼、恐慌,會讓我的心非常寂靜。也是因為內心的平靜,對我身體的健康帶來很大的幫助。
《入中論》裏面又說到,一切的煩惱都是由薩迦耶見所生,所以「慧見煩惱諸過患,皆從薩伽耶見生,由了知我是彼境,故瑜伽師先破我。」因此我也呼籲你們像我一樣,每天一早醒來就能夠學習菩提心和空正見,做這樣的觀修,對你們會有幫助。

達賴喇嘛尊者於北印達蘭薩拉行宮內與華人量子科學家對談(左一為中文翻譯蔣揚仁欽博士)
◆提問四/臺灣國立成功大學物理系特聘教授陳岳男:
量子物理對微觀世界做觀察的時候,看到的現象會跟觀察者有關系。比方說波、粒二相性,如果用實驗設計波動性的話,你會看到波動的性質;如果設計成粒子性,你就看到粒子的性質。科學家更進一步論證,在沒有觀察微觀物質世界之前,它可能分佈在所有的狀況之中,但是你觀察之後,它就局限在一個特定的狀況之中。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如果我不看月亮,那麼月亮就不在那邊。
中觀應成派承許有外境存在,但外境不是實有,外境是唯名安立而有,請教尊者,外境與名言安立的角色,跟量子物理的觀察者與被觀察者的角色,是否有類似的地方?
達賴喇嘛尊者答:
唯識派無外境的意思是說,這一切都是由之前的習氣種子所現,讓我們看到,所以瓶子只是執瓶之相,這個叫做瓶子。執瓶之相跟執瓶識本身並沒有差異,所以叫做二取空,所取跟能取這二元是空的,因為執瓶識所看到的瓶相,跟執瓶識本身,並沒有任何質體上的相異,以此而去破除外境,以此來說一切萬法皆是心識的體性,一切都是心識的體性。然而中觀應成派卻說,不需要講一切萬法都是心識的體性,但一切法的存在確實是於識中所現,僅此而已!
唯識派說,我們所謂的外在的色法,其實不是從外在而有,只是心識所現,看到的那個外在事物的相而已,是識所呈現的那個相而已。但是唯識派卻多加了一點,這個心識所呈現的相跟心識的體性是一者的。對於這一點,中觀派尤其是中觀應成派說:不需要講一者。它是呈現的相沒錯,可是所呈現的這個相不需要跟心識的體性為一,那個相不需要是心識的體性本身。所以唯識派是這麼建立二取空的,能、所二元之空,叫做二取空。但是以應成派來講,一切都是心識所顯,但不需要說萬法皆是心識的體性,不過沒有任何一個事物是從自方而有的。
麻煩的是,無論我們看好的事物還是壞的事物,彷佛會覺得這是一個客觀的以他自己的力量形成好壞的作用,所以貪嗔自然就會產生。今天我們知道在看法上已經產生錯誤了、我們的看法並非真相的時候,自然就會減少我們的貪嗔。
去尋找我在哪裡的時候,所看到的只是我的身體而已,但身體不是我;而且我的思想,只是我的想法而已,並不是我,我的心識不是我,那麼我到底在哪裡?總之你去尋找我的話是找不到的,但是又不能否定我的存在,我確實是存在的。既不是客觀的存在,卻又是有的話,那我們只能說這一切是在世間通俗的說法當中坦然安立其作用,這個叫做「唯名言施設而有」。是觀待了我的身、我的心,而被安立為我,僅此而已,叫做觀待施設。
總之,中觀應成派的意思是說,雖然這一切都是心識所現的內容物而已,但不會像唯識派你所說的——因為心識所現所以變成跟心識的體性為一、是心識的體性,我不這麼說!但即便是心識所現裏面,我們可以隨著世間通俗的說法而分內與外,因此我說有外境、外境有。
◆提問五/臺灣國立成功大學物理系特聘教授陳岳男:
目前科學界已經發現很多構成物質的基本粒子,但對於是否有最小的基本粒子其實科學界還在探索之中,但在佛教裏面提到有無方分微塵,請教尊者,當代的佛教徒應如何看待這兩種的驗證?這對思維空性有沒有什麼幫助?
達賴喇嘛尊者答:
無論是外在的色法還是內在的感受,不管怎樣去尋找都是不可得的。唯識派雖然說二取空,但實際上他沒有辦法安立唯名言施設而有的理念,在名言當中可以坦然安立其作用這一點唯識派是無法接受的,所以就提出了一個二取空的說法。
「如影像等法本空,觀待緣合非不有,於彼本空影像等,亦起見彼行相識,如是一切法雖空,從空性中亦得生。」因為沒有任何的事物是從他自己的力量而有,所以一切都是在觀待因緣的情況下而有。我們所看到的客觀存在、從他境上而有的這種看法是錯誤的,既然如此也不能說他沒有,他是有的,但他是怎麼有的呢?在世間通俗的說法當中,僅依賴著名言的一個說法當中而被坦然安立其作用,僅此而已,叫做唯名言觀待施設。
所以搭配著唯識派這種二取空的說法,確實有很多的問題;可是搭配著中觀應成派的這個唯名言觀待施設而有的話,很多的作用和屬性都能夠被坦然安立。「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如同《中論》所說的都是如此。我們現在不是講一般的常識而已,現在所說的內容跟我們如何解決內心的煩惱有關。
本文經中文翻譯蔣揚仁欽博士及達蘭薩拉達賴喇嘛辦公室中文部同意授權轉載,謹致謝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