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初,量子微觀世界的理論研究開始長足發展,這是物理科學知識上的「重大轉彎」,哥本哈根學派的量子力學「不確定性原理」(粒子的位置和動量不可能被同時確定)與「意識決定物質」,直接顛覆了傳統古典物理學「完全決定論」(世界依嚴格規律運作可以預測)與「物質決定意識」的理論學說。量子力學「你的意識創造了宇宙」的重大發現,竟然與2,500年前講「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佛法開始接軌,這不僅令物理學家感到震撼,更是令世人對佛陀經典的深邃智慧昇起了崇高的敬意。
吾人皆知,現代科學早已成為人類的基本信仰,反覆驗證實事求是的結果,竟然與佛法經典中的核心義理如出一轍,這其實說明了佛法的真實高明與經得起考驗。但是對瞭解佛法的人而言,量子力學今日的實驗發現,僅是走到「超科學」佛法這座大山的山腳下而已,它還需要很長的時間,才有可能往佛法的山頂緩慢前行,去發現佛法無量無邊的智慧。為了證明這一點,本文以下將分成六點逐次說明。

量子力學系統的氫原子中的電子在不同能階的波函數圖
Image by PoorLeno from wikipedia.org|public domain
一、科學與佛法是不同層次的學問系統
科學是三維物質世界的「學問的生命」,佛法是十法界(四聖六凡的眾多維次時空)「生命的學問」兼含「學問的生命」。「生命的學問」一詞是牟宗三先生所創,特指人類實存主體性的生命體驗與探索,及其哲理深化,重點擺在「生命」上面,而生命一旦有了哲理深化,自然形成「學問」。「學問的生命」一詞,是傅偉勳教授所創,指涉純粹客觀的學術探討,焦點是在「學問」上面;由於「學問」是我們人類理性所創,當然有其「生命」的發展。科學是經過不斷驗證累積的系統性知識成果,探討的內容主要是三維宇宙知識的「學問的生命」。佛法目的在使生命能提升至成佛的境界,再回過頭來幫助一切眾生(眾生就是自己)一起成佛。傅偉勳教授表示:「個人感嘆佛教思想有如洋洋大海,包容一切、深化一切,本身卻無涯無底,經過深層探討與現代探索的整個大乘佛學,是所有世界哲學與宗教傳統中,最具深度與廣度的『生命的學問』與『學問的生命』」。

Image by Chris0223 from Pixabay
二、佛法超越科學,建立了統一、客觀的「生命」規律和真理
科學是依據實驗與邏輯推理,求得統一、確實的客觀「知識」規律和真理,但佛法是以超越科學理解的禪定功夫,獲得了統一、確實客觀的「生命」規律和真理,這種強大的生命修為,是科學難以理解與企及的。以解脫道而言,初果須陀洹是凡夫通過修行斷盡見惑證得,且一定伴隨天眼與天耳兩種神通。二果斯陀含進而斷除欲界思惑,斷除了前六品(共有九品),且一定伴隨天眼、天耳、宿命與他心四種神通。三果阿那含,進而斷除欲界思惑後三品,並能得到天眼、天耳、宿命、他心與神足五種神通。四果阿羅漢,斷盡欲界、色界、無色界一切見惑和思惑,同時會獲得六種神通(增加漏盡通)。以菩薩道而言,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共五十二位階,每一個菩薩位階的晉升,都必須修滿一定的禪定功夫,所得到的神通也因位階不同而能力各異。
三、科學的侷限性、危害性與佛法善行智慧形成鮮明對比
人生三大問題:生存、生活、生命;科學的目標僅有生存與生活,這種一味追求物質文明、忽略心靈提升與人類的幸福和平,造成人類社會環境汙染、戰爭不斷、乃至可見的未來,機器人將取代人類工作,失業情況嚴重;近日美國國務院的一項報告顯示,最先進的人工智慧(AI)並無任何限制與規範,可能「對人類物種構成滅絕等級的威脅」。佛法與之對比,恰恰相反。佛法的基本要求是勉勵學人從圓滿修持五戒十善、八正道、戒定慧三學開始,最終走向轉識成智,見性成佛。這種力行善業與修持智慧的宗教文化,得到英國歷史哲學家湯恩比博士肯定,在歐洲一次國際會議裡他說:「能夠幫助世人解決二十一世紀的世界問題,唯有中國孔孟的學說與大乘佛法。」

Image by Brian Penny from Pixabay
四、佛法自然科學能力遠超現代科學
整部大藏經是釋迦牟尼佛的演說紀錄,包含無窮無盡的智慧語言與部分的神通功夫,佛法中的佛經主要目標是為學人解答心性修持、生死解脫與各項疑難問題,自然科學的議題甚少出現,但是在部分經典中,仍然出現與自然科學相關的內容。例如《雜阿含經》記載:「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風雲天作是念:我今欲以神力遊戲。如是念時,風雲則起如風雲天。如是焰電天、雷震天、雨天、晴天、寒天、熱天亦如是說。」這則經文中敘述,佛告訴弟子們可以用神通之力來任意改變氣候;這是到目前為止,現代科學都完全做不到,也難以想像的事情。又《楞嚴經》說 :「見閻浮提,如視掌中庵摩羅果(一種印度圓形果實)」,佛陀在古代就用佛眼知道地球是圓的。人類最早提出地球是圓的人是古希臘畢達哥拉斯,他比佛陀晚了一百多年,這位數學家並沒有任何的依據,他們只是認為球體是最完美的形狀;人類直到16世紀初麥哲倫環球航行一周,這才證明了地球是圓的。另外有關宇宙結構的三千大千世界、人類身體中有無數細菌、人類幼兒胚胎在母親肚子中發育過程……等等,這些都是現代人類才知道的知識,佛陀在古代就能詳細描述其中內容,實在令人嘆服。
五、佛法天體物理科學遠遠超過現代科學家的理解
佛法中的佛經是討論十法界與禪定神通的問題,因此在論述物理天體現象時,都遠超現代物理學的四維時空概念,讓所有物理科學家無法理解,例如《楞嚴經》云:「於一毛端含受十方國土」、「坐微塵裡,轉大法輪」,《華嚴經》云:「芥子納須彌,一微塵容納大千世界,重重無盡」、「一切中知一,一中知一切。」這種種極小可以包含極大、以及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概念,直到現代量子力學全息理論的超級宇宙與超弦理論多維次宇宙出現,才終於稍稍能夠理解部分字面的意義。又如《華嚴經》說:「一念普遍十方土」。精神現象周遍法界,念頭才動,遍法界虛空界全都知道。腦波像個發射台,念頭會發射出去,念頭是波動現象,於是我們起心動念,法界諸佛統統知道,這種最高維次的神通能力又稱「無上正等正覺」,是現代物理學家完全不敢置信的超級能力。
六、現代量子力學研究顯示佛法的真知灼見
現代量子力學最值得提出來的兩項前沿科學研究,一是「雙縫實驗」;一是「量子糾纏」。雙縫實驗裡,電子經過雙縫後,會出現波型態的干涉條紋,但如果設置偵測器去「觀察」電子的移動路徑,此時只會看到電子一顆一顆地通過其中一個狹縫,干涉條紋消失,電子好像知道人們的心思,我們想要偷看它的秘密,它立即會掩飾得很好,一點破綻也沒有。這個實驗說明:電子在你不觀察它時,它是看不見的能量,只有當你觀察它時,才會成為現在看到的物質狀態。換言之,物質宇宙根本不存在,只有當觀察者「觀察」的那一剎那,物質宇宙才會突然成形。具體地說:沒有意識就沒有物質,宇宙只是一團無形的能量。正如《華嚴經》中所說:「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阿彌陀經要解便蒙鈔》也講:「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說明一切都是自心所造。這個宇宙所現一切萬物無一不是「唯心所現」。愛因斯坦亦曾言:「如果世界上有一個宗教,不但不與科學相違,而且每一次的科學新發現都能夠驗證它的觀點,這就是佛教。」「量子糾纏」實驗是,當一個大粒子,很快衰變成兩個小粒子,以光速向相反的兩個方向飛離,當單獨干擾其中一個粒子,另一個粒子就會同時瞬間感應,儘管兩個粒子是以兩倍光速遠離,這種超光速好幾倍的立刻聯繫現象稱爲「量子糾纏」。這個現象打破光速是四維時空最快速度的定律,令愛因斯坦一生都無法接受。但「量子糾纏」已經在實驗中被無數次證實,三位物理學家並在2022年獲得諾貝爾獎。倫敦大學物理學家大衛・玻姆(David Bohm)認為,次原子粒子並沒有超越光速,不管它們之間距離多遠,還能夠彼此保持聯繫,是因為它們的分離是一種假象。在現實更高維次的宇宙中,粒子是一個整體而不是分開的個體,這意味著我們的客觀現實世界並不存在,它只是高維宇宙投影出來的全像攝影幻象相片;全像相片的「顯明秩序層」(看得見的)與「隱含秩序層」(看不見的)物體在四維時空看似彼此分離,但在更高層次宇宙中其實是「相互連結一起」;這些看似分離的萬物,都來自一個偉大的整體宇宙。這就是著名的「全息理論」。我們的世界其實是從高維宇宙投影出的虛擬世界,真的成了《金剛經》所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量子物理學到此已進入了「萬法皆空」的境界!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博士說:「佛教是科學的、理性的,是符合科學精神的。」綜觀以上所述,科學與佛法的確有許多的不同,除了兩者是不同層次的系統學問外,科學的侷限性、危害性與佛法的善行智慧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再者,佛法具有超越科學的統一、確實的客觀生命真理,以及高維次天體物理的完全通透的體證與禪定能力,這些都不是現代科學所能理解;此外,現代量子力學兩項劃時代研究,更顯示佛法超越時間與空間的真知灼見,值得世人更多的探究與仰敬。總的來說,佛陀苦口婆心宣講佛法49年的核心意義只有一個,就是要眾人「修行成佛」,因為他在《華嚴經》說過:「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我們本來是佛,成佛就是做自己而已。我們如何才能精勤修行,放下妄想、執著,回復自己的本來面目,印光大師講得極好,佛法「成就與否,在於誠敬」,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我們到底能對佛法有多誠敬,決定我們這條回歸成佛之路能走多遠,值得吾人深思。

雙縫實驗(上)與雙縫繞射圖樣(下)
作者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哲學博士、前國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兼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