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臉書分享 line分享 推特分享 微博分享 複製網址

641期藝苑精華|新竹關西潮音禪寺建築巡禮/陳清香

去年1231日,筆者承出席某活動籌備會議之因緣,得赴新竹關西潮音禪寺。筆者在寶殿禮佛後,往禪寺前及四周一望,頓覺眼前為之一亮!潮音禪寺的建築造型,與台灣傳統或當代的佛教道場殿宇風格頗有差異,以下簡介其建築之布局及特色。

待同行學者進行會議時,筆者得以走出殿外仔細觀察。寺院占地遼闊,入口處為外山門,走進一段距離可見內山門,再沿著菩提道越過彼岸橋後,方能見到主要殿宇及尊像:大殿解脫門、覺皇寶殿、金銅觀音像、四面佛像、靈骨地藏塔、文化長廊等,每一座殿宇或尊像,各自表現其法義與造型之美。

本寺座落於新竹鳳山溪、粗坑溪、牛欄河三流交會之處。此寺最早原為齋堂,名曰「文化堂」,創於大正二年(1913),呈三合院式布局。大正十至二十年間改建為佛寺,名潮音禪寺。至民國79年(1990),由一位在泰國長期修行弘法的真頓法師擔任住持,任內修建寺宇,又獲泰國信眾捐獻支援,寺院外觀遂呈現出泰式風格。

潮音禪寺的主殿,今稱大雄寶殿,入口玄關之前,近年有左右兩斜坡頂,構成一亭座,斜坡頂末端連結至大殿前方左右兩座白色殿宇(為僧俗二眾寮房)的牆面窗格之上。此玄關亭最前處,底設階梯,左右樹立兩根頂貼金色蓮瓣紋的白色圓柱,柱頂架上左右較寬白色三角型的斜坡玄關頂楣。頂楣中心凸出金色浮雕粗線,組構成一朵五瓣蓮花紋,蓮瓣中心安置一尊呈禪定姿的佛尊,頂上肉髻尖狀凸起。(圖1


圖1:大殿正前方玄關亭頂楣

蓮花瓣紋下端以橫書左向楷體「潮音禪寺」四字,左端上下落款曰「悟禪敬立」,為現任住持悟禪法師所書。

玄關亭左右殿宇外牆均呈白色,殿宇牆頂則覆蓋著左右斜坡尖頂向上的三層屋頂,層層向上疊高,其正脊平直相接,形成橫向十字形,而兩坡斜向的垂脊,其四組末端也是相連接。殿宇頂端,又附一根向上起翹,猶如鴟吻造型的鳳尾起翹裝飾。

外牆上下開窗,窗格上端呈三角形,下端方形,一如整座殿宇的縮小版,尤其窗格上端又安置了金色圖像,彷彿殿宇的屋頂。

縱觀此殿宇,三層坡面頂均覆蓋著澄黃色瓦片,邊緣鑲上金色邊條、金色凸起的鳳尾飾,與玄關亭頂楣、門窗頂飾同色,在白牆襯托下十分炫目。(圖2


圖2:大殿側鳥瞰圖

此種寺頂呈尖狀人字坡凸起,且覆蓋著三層金黃斜坡頂的佛寺造型,在台灣各地,無論古構抑或新建者均極為罕見。因其呈現的是泰國式樣。

釋尊於西元前五世紀創立佛教,說法四十五年後入涅槃,開啟了原始佛教時代,其後演變成部派佛教,傳入東南亞之系統,後被稱為南傳上座部佛教;另經中亞,再入中土與當地文化融合者則形成另一系統,被稱為漢傳佛教。泰國即屬於上座部佛教系統流行之國度。

走進玄關亭進入大殿後,可見到殿內供奉著三尊緬甸玉石所刻的主尊佛,每尊高約十一呎。(圖3)玉佛除頂上肉髻與螺髮染黑外,全身均呈白色,頭面法相莊嚴,身軀腰肢直立,下身則雙腿交盤結跏趺坐。尊像均安置腦後頭光,與身光交映,金色亮眼,十分絢爛。身下蓮花寶座由仰、俯蓮瓣組成,呈束腰造型。


圖3:大殿內三尊緬甸玉佛

佛尊垂簾眼神、挺立坐姿、周身光芒之姿態,充分彰顯了「戒、定、慧」三無漏學的法義。

此三尊像在坐姿神韻上雖同,但身上所披袍服式樣及手印造型則有所差異。

一者、正中央佛尊為釋迦牟尼佛,身披寬廣多皺褶的袍服,呈覆蓋雙肩的通肩式樣。雙手提舉於胸前,右手掌心向外,拇指與食指相接,左手掌心向內,拇指與二指相接,現說法印,故此尊即釋迦說法佛。

二者、主尊右側佛尊,其身上披掛袍服如中央主尊寬厚多褶紋,呈通肩式樣。雙手則左右相疊,呈禪定印,置於腹前腿上。此尊彰顯修習禪定的佛尊,或稱禪定佛。

三者、主尊左側佛尊,其身上披掛袍服呈現偏袒右肩式樣,覆蓋左肩的袍服末端,由背後往上身折疊,蓋在左肩上,垂及左胸前。袒露的右手臂下腕與上臂均飾有金色環扣,十分亮麗。此尊像左手腹前作禪定印,右手置於右膝上,手掌在膝前作觸地印,表現釋尊經歷六年苦行後,放棄苦行,降伏眾魔,成等正覺的姿態。

三尊佛尊的身分,一說就手印而言,表現了釋尊自修定、降魔,至成佛說法等不同時期的姿態,但均為釋迦世尊。另一說法則中間為本師釋迦牟尼佛,左方為藥師琉璃光如來,右方為阿彌陀佛,此即台灣民間俗稱的「三寶佛」。說法雖異,然此三尊像均來自緬甸,與泰國佛像類似造型,呈現了南傳系統佛像的主流造型。

主殿外觀尖狀高峻,而殿內天井更是挑高三倍以上的高廣壯闊,三尊玉佛便供奉在此巨高尖頂天井下方,身後襯托著潔白牆面,表現出單純、聚焦、凸顯的特色,與傳統寺廟內總是彩繪華麗的佛龕背景圖飾大異其趣。然而佛尊左右兩側、寶座前方及供桌之上等,均佈滿了供品。如多樣的鮮花、香爐、燈具等,鮮豔奪目,與背景形成對比。

當走出大雄寶殿玄關門時,筆者又被門扉上的圖像吸引,進而有緣細品其門神畫。

本寺大殿呈四柱三開間,中央明間大門雙向對開,兩側稍間門單向開,門板均以黑色為底色,外加金黃色框,框內金黃色線刻圖,扉上繪有門神。

中央明間左右門扉上端,在蓮瓣形與捲葉形紋飾的壟罩下,尊像以側面向中央、雙手合十的姿勢站立,頂上戴著多層加高尖狀珠寶冠,顏面微笑,上身不著衣,但全身各處均掛滿了瓔珞珠寶,腰下身裹貼體裳裙,下擺左右向上飄起,十分生動,兩腿赤足立於捲葉紋之上,由下端神尊的頭部頂住。整幅尊像充分表現了虔誠禮敬的氣韻。下端神尊則以跪坐之姿,負載著上端神尊。其面部向前,雙目圓睜,髭鬚滿腮,上身裸露,以瓔珞披掛胸腹前,雙臂外張上舉,雙腿亦前後外跨,表現了支撐上端神尊的力道。(圖4-14-2

 
圖4-1、4-2:大殿明間門扉護法神

兩側稍間的門神,也是以合十禮敬的姿態站立,身軀則由底座神尊鼎力支撐。其主題與色彩造型等,同於明間神尊的布局,但由於四周不畫捲葉紋,空間騰出,在底色襯托下,造型更加明顯亮麗。(圖5-15-2

 
圖5-1、5-2:大殿稍間門扉護法神

回顧漢傳傳統寺院的門神,其題材或神荼、鬱壘,或秦叔寶、尉遲恭,或韋馱、伽藍,或那羅延天、金剛密跡,或哼哈二將,或四大天王。這些屬於護法像者,除極少數例外,幾乎均為武將裝扮,頭戴盔帽,身穿厚重甲冑,手持刀劍,腳穿長筒馬靴,氣勢威武。然而潮音禪寺的門神圖,反倒表現出安詳、和藹、恭敬、虔誠的氛圍,顛覆了傳統寺院門神威武怒容的形象,實為一特色!

而殿門外立柱兩旁,加上山門柱前,共聳立著四隻石獅。四足直立,前胸凸出,昂首向上,頂上鬃毛外圍,兩眼瞠目前視,雙唇大張,上下鋸齒咬合,渾身充滿威嚴而無忿怒兇惡之氣,顯出和善笑顏,亦不同於傳統閩南式廟宇的造型。(圖6-16-2


圖6-1、6-2:大殿門前石獅

待離開覺皇軒,走入解脫門後,往左側一望,便見到了另一座殿宇,其頂上隔空以半透明的斗篷架高覆蓋保護之,篷下前後左右四角,各立一隻石象,長鼻上捲著一株蓮花,風格特殊。屋簷下方則懸掛著「四面佛殿」四字的紅色木匾。

此殿本體為石造(或鋼筋水泥造)建物,平面布局呈正方形,以四根六角形圓柱撐住四角,每面正中再立二隻方柱,而隔成三間。每間上端為圓拱或三角拱。中央拱形頂下設對開透明玻璃門,兩側間為透雕護法神像,底層為基座。(圖7-1


圖7-1:四面佛殿

本體頂端呈金黃色澤金字塔形,表面浮雕各式捲草花紋,並鑲各色寶珠,多彩炫目。其中四條垂脊角處,每端各以三具龍頭撐起為飾,龍眼炯炯有神,仰視遠方,十分生動靈活。四面基座各以浮雕為飾,前方各安置一座石製香爐形供桌,桌腳為象鼻造型,桌上放置黑色銅香爐,兩旁安置供碗,整體視之,典雅非常。(圖7-2


圖7-1:四面佛殿

殿內所供尊像,雖稱為四面佛,應正名為「大梵天王」,實即護法神而非佛陀,其性情溫和,具備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就該寺所供者而言,其四個方向的面容,則分別代表著「福、祿、壽、喜」。信眾虔誠禮拜之,則所求財富事業、功名利祿、健康長壽、家庭婚姻等,均能圓滿如願。

此尊像造型呈四面八手,半跏坐於蓮花座上。頂上戴三層上疊尖頂寶冠,寶冠之下寶相和悅,微帶笑容,身軀挺直腰椎而坐,裸露上身。雙手每面皆外張高舉,且各持不同法器:或令旗,代表萬能法力,具佛智慧;或法螺,代表賜福;或念珠,代表輪迴;或權杖,代表無上成就。而若執甘露瓶,則義為有求必應;若執明輪,則具有消災、降魔、驅除煩惱的法義。下身穿著薄而貼身之裳褲,腰繫裙帶,雙腿呈半跏之姿,一足橫陳,一足下垂,裙帶垂至右足心下的寶座前。(圖7-3


圖7-3:四面佛

大梵天像寶座,高度幾及身軀,但呈仰蓮、束腰、俯蓮的造型,束腰處方形刻有浮雕花紋。整座四面佛像,由身至寶座,全身金色,亮麗無比。

此尊金身四面佛,是住持悟禪法師特別禮請雕塑家所製作,其寺並是台灣首座供奉四面佛大梵天王像的正統寺院,極其稀有!

以上所述為禪寺建物中主要呈現泰國式樣者,另主殿右側尚有一座八角五層式的靈骨地藏塔,則是承襲中原漢傳式的傳統。(圖8


圖8:靈骨地藏塔

除了特殊造型的殿宇架構之外,潮音禪寺內尚有多座以菩薩、護法神、聲聞像為主題的戶外露天造像,其中以觀音為主尊的造像,歸納如下:

   1.高聳入雲端的半跏觀自在菩薩像

   2.祈願池畔的觀音菩薩立像

   3.亭閣側邊的自在觀音像

   4.文化長廊的三十三觀音像群

本文限於篇幅 ,僅舉首例,並稍提第四例。首例位於一進入外山門後面對廣場,仰首所見到的高處,乃一尊手持淨瓶、全身金色的青銅自在觀音菩薩寶像。此像興建於2011年,聳立於寬廣的基座平台之上,像高19公尺,加上基座則高達23公尺,重達42公噸,且是全國境內高度首屈一指的觀音菩薩像,同樣由悟禪法師發願製作。(圖9-1


圖9-1:青銅自在觀世音菩薩聖像

此尊觀音寶像以優遊自在之姿,坐在前有浪花的岩石之上,左腳下垂踩踏著浪花中的一朵蓮花,右腳彎曲豎起,置於岩石座上。岩石座前,一攤池水,左右兩朵長頸大蓮花,盛開於座前菩薩左足下,蓮朵與浪花圍繞著寶座前方。

觀音頭頂梳高髮髻,髻前束化佛冠,法相顏面莊嚴,兩耳戴勾垂肩。寶像法體上身裸露,但頸項下圈瓔珞,天衣長帶披掛雙肩,繫結於左肩下,垂至腰前。菩薩左手臂按住腰旁石座,右手腕置於右膝之上,觀音手持淨瓶,瓶口向下,蘊涵觀音救渡眾生脫離苦難、滿足祈願之寓意。造型則承襲了五代以下流行的「水月觀音」姿態,或可稱為持瓶觀音。寶座後下方,豎立一塊大型石碑,四周加框,上端加蓋綠色陶瓦為框頂,碑上以金色的楷書體,錄有《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整品經文。而在寶座平台前方下端,則製作了以《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為題的全經文(圖9-29-3),二經文抄錄於尊像的一前一後,相互輝映,十分令人動容!


圖9-2 自在觀音台座後的〈普門品〉經文


圖9-3 自在觀音台座下的《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經文

觀音寶座平台前方是一片寬闊廣場,廣場前端左右兩側,先安置韋馱、伽藍二尊者,均未戴頭盔,但身著戎裝,手持長柄兵器,雙腿筆直站立,一派威武氣象。

而二尊者前方的廣場四端,則豎立著四大天王像,即:「東方持國天」、「西方廣目天」、「南方增長天」、「北方多聞天」,每尊天王均安置立在台座之上,現武將造型,頭戴五角尖狀盔,身披甲冑,由肩腹覆蓋垂至腰腿之下,腹部中心呈現出龍面圖飾,雙足著厚重靴。而在盔甲武裝服飾之外,身外另有天衣長帶環繞,浮現於雙肩之上,纏繞於腰側、足下。四天王顏面表情和樂,張口露齒,微示笑容。身軀站立,四肢外伸,充滿了動態,二手臂或高舉或持法器,二腿足均一高一低,有起步攀爬登高的氣勢。

此中南方增長天,其右足上舉,雙手持鋒利寶劍,橫置於腹前。(圖10-1),因寶劍「鋒」利,故寓意諧音的「風」字。東方持國天左腿上提,左手舉琵琶,右足立地,右手外張彈奏。(圖10-2)因現調奏樂器之姿,乃寓意「調」字。北方多聞天以右腿上升之姿,右手側腰舉雨傘,左手上舉托寶塔。(圖10-3)因現舉雨傘之姿,則寓意「雨」字。西方廣目天雙手外張,肩後托一隻蛇,右手捉住蛇首,左掌面對之。(圖10-4)此圖像中的蛇,有滑溜、滑順的意涵,遂寓意「順」字。


(左)圖10-1:南方增長天王 (右)圖10-2:東方持國天王


(左)圖10-3:北方多聞天王 (右)圖10-4:西方廣目天王

總結四大天王像,以其手中的四種持物加以結合,形成了「風調雨順」四字的象徵寓意。

此大自在觀音銅像及四大天王的廣場,其正前方安置階梯,又在階梯左右兩側,豎立兩隻碩大的六牙白象,大象旁以L型卍字文透雕圍欄,隔開階梯,十分典雅。(圖11

​​​​​​​
圖11 六牙白象

入門大廣場的右側,是一排以金澄色屋瓦覆蓋的「文化長廊」建築,長度達100公尺,是悟禪法師於2010年籌建完成,2012年遷移至現址。長廊之內安置了一尊彌勒佛坐像,以及三十三尊觀音菩薩坐像,每一尊觀音或戴高冠,或梳高髻、或披風貌,敞開前胸,瓔珞為飾,且各以不同的手印、坐姿、台座、座前景物等呈現之。每尊像前,各立名號,並以七言絕句釋義,既彰顯佛法義理,又蘊含詩意,令人流連忘返。

此列入文化長廊的三十三觀音圖像,其名曰:

1.楊柳觀音、2.龍頭觀音、3.持經觀音、4.圓光觀音、5.遊戲觀音、6.白衣觀音、7.瀧見觀音、8.蓮臥觀音、9.施藥觀音、10.魚籃觀音、11.德王觀音、12.水月觀音、13.一葉觀音、14.青頸觀音、15.威德觀音、16.延命觀音、17.眾寶觀音、18.巖戶觀音、19.能靜觀音、20.阿耨觀音、21.阿摩提觀音、22.葉衣觀音、23.琉璃觀音、24.多羅尊觀音、25.蛤蜊觀音、26.六時觀音、27.菩悲觀音、28.送子觀音、29.合掌觀音、30.一如觀音、31.不二觀音、32.持蓮觀音、33.灑水觀音。(圖12


圖12:三十三觀音之一:持蓮觀音

安置大自在觀音寶像的廣場側面,尚有兩排一尊尊金色比丘像,排列整齊立於一排綠樹之前。此些比丘像,每位造形姿勢均一,光頭無髮,兩眼垂簾,顏面端正,赤膊上身,以長帶披左肩,垂至腰下,覆蓋裳服之外。右手上舉,曲指作說法印,左手托缽於腹前,雙腿赤足立於蓮花花托之上,身後一片尖狀長葉鼎立護於腦肩之後側。服裝樣式整齊劃一,屬南傳系譜。(圖13


圖13:成排托缽比丘像

綜觀新竹關西潮音禪寺之佛教藝術,可分為建築物與立體雕塑造像二大類,而就造型風格而言,則可分為泰國式樣與漢傳式樣。泰國式樣者,建築物以大雄寶殿、四面佛殿為主軸,立體造像以金色比丘排列像為代表。漢傳式樣者,立體造像以青銅大自在觀音聖像,伽藍、韋馱二尊者與四天王為標竿,建築物則以靈骨地藏塔、文化長廊為陪襯;可說是台灣佛教寺院殿宇中十分稀有者。謹以此文與諸讀者分享一二。

回到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