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臉書分享 line分享 推特分享 微博分享 複製網址

641期|一行禪師《正念的奇蹟》讀書心得/傳詣法師(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碩士班三年級)

2023年慧炬大學院校佛學論文及佛教文學創作獎學金心得組得獎作品

 

一、緣起

 

接觸這本書的緣起,因此書的亮點以「正念」為主題,筆者因學習「現代社會的正念」課程中所引導的「正念」練習,使人不期然的將之與佛教傳統禪修相較比對。一行禪師是佛教傳統禪修的實踐者,其作品《正念的奇蹟》為指導正念禪的指南,為瞭解現代社會的「正念」,與佛教傳統的禪修兩者之間有何相通之處,是筆者閱讀此書的動力。

一行禪師寫作此書的因緣,始於一封在越戰期間的信函,那時是在 1975 年,一行禪師因滯留在法國無法回國。在這美越戰爭期間困苦的歲月,一行禪師就以書信鼓勵越南的朋友,即便是面對逆境的挑戰,也可藉此來培養内心的平靜,同時也分享他在法國領導社區的生活經驗,呈現出禪者的心與眾生連結的一種方式。

一行禪師在法國梅村社區中教導正念禪法,提供參戰國家的子民接受療癒與禪修的地方,爲戰後受難者給予精神上的療養途徑。一行禪師在這社群中所帶領的「正念禪」,讓這些受苦的人們實際上得到佛法利益,而社區中因更多人修持「正念禪」而顯得和諧、和平。「正念禪」的特殊之處,是非常生活化的禪,沒有佛學術語,也沒有所謂自宗派的教條與理論。

 

二、正念的反思

 

(一)禪修的正念

一行禪師說「想像自己是一顆沉在河裏的雞卵石」,從靜坐中練習禪修的正念,石頭非情無意識,當下把複雜的慣性思維轉換為無情物,這是不可思議的練習,但確實對禪修者非常有利。藉由禪修用功的基礎,使身心調整至放鬆、和諧的狀態,才能在日常生活中把正念運用自如。靜坐是心的調整、沉澱,做一顆無意識的石頭,當它往下掉時,不粘著任何東西,徹底放下,完全放鬆與休息。當心確實放下,就能帶動身體肌肉每一部位的放鬆,在身與心完全調整到身心一如,比較能進入禪修的明淨狀態。

其實像石頭般地讓身心安穩、自在的當下,自然能夠守住呼、守住吸,有能力專注於現在的呼吸,正念於此時此刻。專注於當下,感受「現在」的我,感受回到於當下的安詳和喜悅這件事,納受生命中念念分明的當下,寧靜中感覺内在的安詳與喜悅,就是活在當下,活在正念。

 

(二) 日常的正念

此書第八章介紹生活中 32 種正念練習,任何時刻、任何地點都能做到的,這是基於隨時呼吸都在的原則上。正念,我們本來都具足的,呼吸也已經存在的,觀察呼吸告知我們存在的奇蹟,還能存在的,即是奇蹟,正念也是如此。「正念」,把我們導向回呼吸,由觀察呼吸這件事為起點,啟動埋藏的覺察力,讓它重新啟動、發揮觀察、照明的作用,恢復我們的真實自性,看待任何事物。

禪師的經驗分享無疑是我們修行的正確指南,依著自己當下狀態而運用,若能運用起來,就是依法而修,依法而存在,這也是佛陀入滅前的教誨,「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我們就是「法」的修習者,這「法」就是「四念處」教法,不離正念、覺察。

筆者以走路作為日常生活正念的練習,在走路前,告訴自己我正在走路、還有呼吸,原來我還有健康的身體,過程是滿懷的感恩、喜悅,特別在雨天行走時,看到小蝸牛也冒出來了,牠一點也不小啊!居然能夠爬到燈柱上,看著牠拖著細小的身體慢慢地往前爬,一點也不畏縮!下雨的路上,要特別留意小蝸牛,因太細小了不容易察覺,避免被人不小心踩死,因此一發現有小蝸牛攔路,立即把牠移到路邊的草叢處,希望牠在安全的地方成長。

人要怎麼樣能夠得到解脫呢?正念,使得慈悲心生起去觀照、聆聽眾生的需要。修習正念,首先觀照自己內在的聲音、覺察自己,接著覺察他人,以內心的感知去聽、去看,聽宇宙所有的聲音,看眾生的苦。由於慈悲心起,不忍眾生苦,因此不會再加強對眾生的苦與煩惱。當我們以正念的心去覺察,就會以慈眼看到眾生的需要,無論在哪裡,練習以慈悲的眼觀察眾生,這就是走在菩薩道上了。

 

三、正念禪之記錄三則

 

◆ 第一則:正念吃葡萄乾

選一粒圓又黑的葡萄乾,放在掌中觀察,它告訴我它是有生命力的,它從泥土、從陽光而來,更是從空氣、水分而來,它跟我是一樣的。它的樣子一點都不像葡萄乾,比較像縮小蜜餞嘉應子,再用手指轉一轉,它能夠好像車輪那樣轉動,可愛的東西,有點不捨得把它吃掉。

放在口中,有淡淡的味道,咬下去感覺有一點甜,接著再咬一口沒有什麼味道,再繼續咬,啊!它終於散開,它的生命終於滅去了!有點傷感,感觸這短暫的生、住、異、滅的生命故事,一切只不過是生滅的現象,一點也不真實,你還要執著什麼?放下吧。

正念於每一個動作,花了三分鐘吃完一粒葡萄乾,這是奇妙的感覺,告訴自己:我是正念的「初學者」,懷著好奇與開放的心態來練習,以最純真、最初的心念去看這個世界,世界的門才會為我們打開。

 

◆ 第二則:看到自己的貪心

傍晚時分,聞到同學的炒飯很香,雖已有吃一點東西,又吃了幾口炒飯。怎麽會那麽貪心呢?一直來都在鞭策自己要守護根門,不能再讓貪瞋癡所控制,一舉一動都要讓善法生起。記得有句祖師大德的話:「念起即修」,看著自己的念頭起了,就要馬上對治它了,如智者大師的「隨自意三昧」,不拘於身體的任何動作,於是在一切時一切處,都是修行的所緣,關鍵在於心的覺醒力,保持清明的覺照,不能被貪心拉著走啊!

有人說身處五濁惡世的地方,真是好修行,與祖師們所處的時代相比,他們更能因察覺苦而修行,更能接近佛法的核心,但我們因環境誘惑太多,對於自己的貪還是特別警覺,不斷地提醒,望自己能在貪心生起之當下,馬上發現它,避免它進一步的造作啊!正念,給予自己重塑内在的能力,當我們看到自己的思緒,知道不是正確的,不想讓它繼續演變下去,當正念生起來,如不正思維就馬上消失了。

 

◆ 第三則|正念提問:你是怎麽樣地過生活?

今天在義賣會上與居士們互動,理解到應要說什麼才能使聽者得益呢?於是想到「正念」與居士們分享,使他們能夠獲得利益,自問:「你是怎麽樣地過生活?」自然地呼吸,站著就是站著,喝就喝,吃就是吃,保持清明、正念,從中了知,除了當下之外,我們還擁有什麽?讓呼吸將自己帶回當下。

在學佛的過程,由善知識的引導,再以對正法的好樂,懂得「自依止,法依止」的智慧,一行禪師說:「若自己修習正念,也就是保護和照顧好自己,更不需注意其他人怎樣照顧他們自己;而不注意自己反而特別注意他人是一種習氣,這樣會導致心的不安」。書中引用南傳《相應部》經典中罪犯為保命的故事,以及在街邊表演雜技的兩師徒,説明只有專注於自己的分内事才能幫助自己,也幫助他人,圓滿地完成任務。

正念的練習,既不是正規地分享佛法,卻與「法」相關,就以「正念」觀呼吸為例,若觀呼吸這件事能夠練習得純熟,任何時間、地點都能使用自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確實當下獲得法益。記得恩師去年遭遇嚴重車禍,在路上被機車撞倒,當場昏迷過去!因跌傷頭顱導致顱内出血,可是昏迷一陣後很快地醒過來,因恩師平時有禪修的習慣,事實證明練習「正念」觀呼吸,自然對身體康復非常有幫助。從古至今,人類就知道呼吸之道能夠調整身心,如我們現在人所熟悉的太極、氣功等運動,配合出入息的呼吸運動,促進身體機能的平衡運作,自然達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四、 正念,爲何是奇蹟?

 

正念,是人的一種自然特質,但與外境接觸時容易失去它,若失去正念,可以藉由訓練與培養,把這與生俱來的本能重新操作。正念之所以為「奇蹟」,此種能力可以把散發各處的意念,或渙散之心,重新把它整合,回復到整體,因此一行禪師說正念「可以主宰自己,重建自我」。正念,是我們生存的方式;若我們因外在的因素,或是内心的煩惱而失去正念,了知與覺察之後,即快速地回到正念,這是可訓練的一種生存之道。

正念,讓我們有能力主宰自己,充分發展心之特色,對於觀察呼吸這件事,發揮心之高度精進的作用,經上說意念強大是人的殊勝之處,因心念的功能使我們可以強記、回憶,以及累積過去的經驗,長期執行正念才有勇猛精進的意志力,使得修行上有所成就。

從一行禪師的修行經驗,説明修行的態度並非僅在禪堂裏用功,離開禪堂就離開修行的領域了。一行禪師的正念生活禪,告訴我們淳樸的生活就是修行,日常就是奇蹟,生活就是奇蹟的理念。在正念中,心是實實在在的,不眷戀過去,不妄想著未來,是以正念覺察的當下,全心全力地專注在此時此刻的生命,投注於「現在」為生命的全部的態度。

 

五、正念禪的啓示

 

一行禪師教導的正念禪,是透過觀察呼吸的方式,運用在日常生活中,以正念觀照任何身體的部位,並單純地覺察呼吸,對於任何念頭或覺受的生起,不給予任何的評價與下定義、不使用頭腦的想,關鍵在於單純的覺知。此與佛陀時代的修行方式是一致的,如在巴利經典《大念處經》記載佛陀指導比丘入出息念,比丘就「四念住」的修行,長期修習「四念處」的比丘能夠迅速對治自身的修行問題,内心能如實地知見苦、無常、無我,並也能夠快速地得漏盡,證得聖果。

藉由正念觀察呼吸的長短、緩速,内心的覺察能力提升時,心就會進入明淨的一種狀態。一行禪師說:「正念呼吸是不思考,也不說話的修習。」修習不思不語的好處,就是獲得「徹底的休息」的一種方式。一行禪師說每個人都需要徹底的休息,休息能讓身心獲得安靜的利益,亦可聆聽自己内在的空間,同時亦讓身體得到放鬆,身體的放鬆能夠帶動内心的輕鬆,身心是互相影響的。身心在輕鬆、寧靜的平衡狀態,更容易聚焦於自己,如此身心就會逐漸產生輕安,繼而達至「心一境性」的禪定狀態。

堅持地、經常地做正念的修習,透過觀察呼吸,提升自己的覺醒力,使得我們更貼近自己真實的、隱藏的一面,這一面有善或不善的傾向、情緒、思想。當我們的六根接觸外境時,這些色聲香味觸等法,就會與内心深處的各情緒、思想做出反應與產生連接的現象。正念的作用,讓我們看到這些現象的起伏與生滅,但且保持作一個全然「觀察者」,不作任何的判斷,讓它來,亦讓它去。

傳統佛教禪修的主要觀察對象,即是對當下之身心狀況作出敏銳的觀察,因此正念的運用不止是修行的過程,亦是結果。掌握好自己的呼吸,就是在修觀,使得觀呼吸這件事融入在日常生活中。其實呼吸本來早已存在,只要能夠加強與它的連接,時常與它待在一起,漸漸地有次第進入對受、心念乃至對諸法的覺察,就是佛陀說的「依四念處而住。」 由於正念,更能觀察到五蘊的實相,進而培養安穩、安詳的慈悲與智慧,當能夠明確、如實地了知五蘊身心的無常、空、無我之道理,即是邁向解脫之喜樂、覺醒之行。

 

六、結語

 

閱讀《正念的奇蹟》感覺就像禪師親自教導正念,藉由正念禪在日常中的操作,期許自己覺悟的力量由內而發,當下對自己的生命負責。經上說:「比丘若能行自所訓誨他人,如是比丘,名調御己,調御(他人)。自己最難調御。自己即自己之所依,他人有何可依,自己能調御自己,則不必求得所依。」從自己身心中去正念學習、肯定、發展自己,及至最終自性的回歸。

一行禪師《正念的奇蹟》的正念禪,與現代社會的「正念」,兩者之間是相合的,修行即「日用」,生活中到處都是修行的下手處。每個當下以最真實的用心、安住於當下就是正念,也可說是把「法」運用起來。這適合每一眾生之法則,引導眾生通往覺悟、離苦得樂之道,只要我們普遍運用此法來覺照、念知與呼吸,瞭解自己當下身心的狀況,即可保護我們的心不墮入貪、瞋、癡的坑洞。在正念中行慈、習慈,身邊的人也會懂得活在正念。事實上,「正念」之法為一般人所能接受,與佛教本身無關,卻與内心的醒覺、慈悲與智慧有著密切的關係。

若從佛教的觀點來看,佛法的弘揚與復興,在於實踐佛法的普遍性,鼓勵正念禪的落實,對佛教的發展有一定的幫助。因是對身心實相不斷地觀察,當下對身心狀況的無常保持正念,進而引發善根的增長,精進地斷惡修善,即能如實地體驗佛法的内涵。期許「正念」禪普遍地落實在每個人心中,並嘗到起正念之「法味」,如經上說:「能自策勵,能自省察,如是比丘,則已能自攝護,能住正念,能得安樂。」 生活上在自勵自省中,常得安住,智慧起則煩惱不生,這樣才能達到滅苦的究竟解脫。

回到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