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臉書分享 line分享 推特分享 微博分享 複製網址

642期|編者的話/本刊編輯室

韓愈〈師說〉有言:「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表達出了師長在學習歷程中的關鍵功能。佛法同樣強調依止善知識乃修行之重要基礎,善知識應是一位具備深厚修養、解行並重的老師,方能在修行道路上引導弟子。如法的師徒關係有助於傳承佛法的深刻見解及廣大修持,學習者應當謙卑地聆聽、提問,謹遵師長教導修行;師長則必須解疑釋惑,真誠指導並幫助克服障礙。彼此間亦當互相學習、深入培養慈悲和智慧,最終實現解脫。

本期專題「如法依止善知識」,首篇〈佛典中的善知識〉,法聿居士以阿含經教及《華嚴經》為例,簡介善知識的定義、條件、分類等,提供大眾更完整的理解。次篇〈師徒之間的「善知、善識」〉,整理引人省思的善知識典範故事,藉此與讀者共勉。林彥宏老師〈原來學苑之覺性教育〉及陳秀惠教授〈曉雲法師「覺之教育」─內涵及教學示例〉,分別以當代實驗/體制內教育現場為案例,發掘善知識的不同樣貌。辜琮瑜教授〈深夜,與本來面目相遇─電影中的善知識〉,所賞析三部影片從西方到不丹再到台灣,善知識無處不在。慧炬創辦人周宣德居士亦是當年台灣大學青年學佛路上的善知識,〈啟導大專青年、獨具慧炬特色的活動─以「慧炬粥會」為例〉,簡介慧炬粥會之緣起與發展。逸靈居士〈「慧炬粥會」會後感得〉,分享其參與夏季慧炬粥會之心得,及對未來之願景。

本期「藝苑精華」專欄,陳清香教授亦以〈從楊英風的雕塑精神到寬謙法師的佛藝推廣〉一文,介紹慧炬所藏楊英風雕刻塑像之美學風格及歷史因緣,末及寬謙法師之佛藝推廣,兩人理念上的傳承關係,亦呼應專題。

「佛青園地」專欄,本期由臺大晨曦社蘇冠宇同學撰稿,將其聆聽佛光山叢林學院妙南院長至社團開示之心得化為文字與大眾分享,唯識學可以如何讓我們心想「識」成,安頓身心。

秋葵雖名為「秋」,然而其盛產期適逢夏日,且營養價值高,本期「萬素茹易」,Arula老師以秋葵為食材分享三道料理,讓您清爽一「夏」!

回到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