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臉書分享 line分享 推特分享 微博分享 複製網址

642期專題|佛典中的善知識/法聿

人類文化是先賢經驗累積而成,一代一代經驗及知識的傳遞,過程都需要由師者來傳承,不論是世俗文化思想,還是出世間的宗教義理,都需要善知識的傳授。佛陀在阿含經教及大乘佛典中,也不斷強調善知識的重要性,本文以《阿含經》與《華嚴經》文為據,簡介善知識的條件與種類。

 

阿含經教所述之善知識

 

善知識是我們改變自身,讓自身生命品質向上向善的關鍵,《長阿含經》〈闍尼沙經第四〉中提到,如來以己力開三路徑證得正覺,哪三路徑呢?經言:


東京大學綜合圖書館所藏萬曆版《大藏經》收錄的《長阿含經》

 

或有眾生親近貪欲,習不善行,彼人於後近善知識,得聞法言,法法成就,於是離欲捨不善行,得歡喜心,恬然快樂,又於樂中,復生大喜;如人捨於麤食,食百味飯,食已充足,復求勝者。行者如是,離不善法,得歡喜樂,又於樂中,復生大喜,是為如來自以己力開初徑路,成最正覺。

 

又有眾生多於瞋恚,不捨身、口、意惡業,其人於後遇善知識,得聞法言,法法成就,離身惡行、口、意惡行,生歡喜心,恬然快樂,又於樂中,復生大喜;如人捨於麤食,食百味飯,食已充足,復求勝者。行者如是,離不善法,得歡喜樂,又於樂中,復生大喜,是為如來開第二徑路。

 

又有眾生愚冥無智,不識善惡,不能如實知苦、習、盡、道,其人於後遇善知識,得聞法言,法法成就,識善不善,能如實知苦、習、盡、道,捨不善行,生歡喜心,恬然快樂,又於樂中,復生大喜;如人捨於麤食,食百味飯,食已充足,復求勝者。行者如是,離不善法,得歡喜樂,又於樂中,復生大喜,是為如來開第三徑路。


《趙城金藏》中收錄《中阿含經》卷首插圖

經中記載如來所開的三個路徑,除了提出自身成就最正覺的方法外,也是在說明如何對治眾生貪、瞋、癡三毒,達到去除三毒而成就最正覺之道,其轉折點皆是在遇善知識,得聞法言後,再依法而行、不離善法方能成就。

又《中阿含經》〈習相應品彌醯經第十五〉中說:

 

彌醯!若比丘自善知識與善知識俱,善知識共和合,當知必行精進,斷惡不善,修諸善法,恒自起意,專一堅固,為諸善本,不捨方便。彌醯!若比丘自善知識與善知識俱,善知識共和合,當知必行智慧,觀興衰法,得如此智,聖慧明達,分別曉了,以正盡苦。彌醯!若比丘自善知識與善知識俱,善知識共和合,當知必修惡露,令斷欲;修慈,令斷恚;修息出息入,令斷亂念;修無常想,令斷我慢。彌醯!若比丘得無常想者,必得無我想。彌醯!若比丘得無我想者,便於現法斷一切我慢,得息、滅、盡、無為、涅槃。

 

亦說明與善知識和合共俱,是能斷一切惡法,成就一切善法,現證涅槃的基礎。

然而世出世間皆有善知識的傳授,方能令世間善法常存,及出世間淨法久住,故在《佛說尸迦羅越六方禮經》中,佛陀亦提到各種世間善知識及惡知識的類型,要善士善加分別,經云:

 

惡知識有四輩:一者內有怨心,外強為知識;二者於人前好言語,背後說言惡;三者有急時,於人前愁苦,背後歡喜;四者外如親厚,內興怨謀。

 

善知識亦有四輩:一者外如怨家,內有厚意;二者於人前直諫,於外說人善;三者病瘦縣官,為其征彸憂解之;四者見人貧賤不棄捐,當念求方便欲富之。

 

惡知識復有四輩:一者難諫曉教之作善,故與惡者相隨;二者教之莫與喜酒人為伴,故與嗜酒人相隨;三者教之自守,益更多事;四者教之與賢者為友,故與博掩子(編按:指好賭者)為厚。

 

善知識復有四輩:一者欲鬪,止之;二者欲隨惡知識,諫止之;三者不欲治生,勸令治生;四者不喜經道,教令信喜之。

 

對於善、惡知識,佛陀勸說要:「擇其善者從之,惡者遠離之。」並自證言:「我與善知識相隨,自致成佛。」說明成佛的基石在學習過程常與善知識相隨。

對於世俗生活的善士,佛陀宣說各種善、惡知識之別,要居士從善離惡,而談到出家善知識,則以其具足純一滿淨梵行清白者,方能稱為善知識,因具足純一滿淨梵行清白者,是善能實修三十七道品,除諸三毒煩惱,向於涅槃解脫者,如《雜阿含經》726經提到:

 

所以者何?純一滿淨,梵行清白,所謂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非惡知識、惡伴黨、惡隨從。我為善知識故,有眾生於我所取念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如是擇法覺分,精進、喜、猗、定、捨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以是故當知,阿難!純一滿淨,梵行清白,謂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非惡知識、非惡伴黨、非惡隨從。

 

是以佛陀在《增壹阿含經》中要阿難莫隨惡知識,應親近善知識:「阿難!莫與惡知識從事。所以然者,與愚人從事,無信、無戒、無聞、無智,與善知識從事,便增益諸功德,戒具成就。如是,阿難!當作是學。」雖是對阿難尊者所說,實則教益一切初學佛法者,因此吾人應當如是隨學佛教。


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之元代「華嚴海會圖」
引用自國立故宮博物院|CC BY Open Government Data License, version 1.0

《華嚴經》所述之善知識

 

大乘佛典中更是重視善知識,不僅修菩薩行者當發願生生世世跟隨善知識修學,更要發願成為眾生之善知識:如文殊菩薩發願,以其天眼所觀見之一切諸佛,從初發心、修行至成道,若有一佛非經他勸發者,終不成佛,如此方顯菩薩之嚴土熟生大願。

如以《華嚴經》為例,可說整部經即是闡揚善知識的經典,從初學佛法得善知識勸發無上菩提心,過程中則恆常依止善知識修學,最後圓證如來為善知識,廣度一切有緣眾生。此無一不在彰顯善知識於行菩薩道,乃至成佛中的重要關鍵地位,也正呼應阿含經教中「我與善知識相隨,自致成佛」的一貫教法。

當修學者依善知識發起菩提心,經中提到有十種智慧光明,菩薩安住此法,則得一切佛法無上智慧光明。此十法中即提到「依善知識發菩提心,長養善根智慧光明」,而經中亦有宣說「十種善知識」之開示: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善知識。何等為十?所謂:能令安住菩提心善知識,能令修習善根善知識,能令究竟諸波羅蜜善知識,能令分別解說一切法善知識,能令安住成熟一切眾生善知識,能令具足辯才隨問能答善知識,能令不著一切生死善知識,能令於一切劫行菩薩行心無厭倦善知識,能令安住普賢行善知識,能令深入一切佛智善知識。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善知識。

 

這正是明證《華嚴經》為闡揚善知識功德之經典。

當菩薩依十種因緣發起無上菩提心時,即應親近跟隨善知識修學,以十種心來恭敬供養親近善知識,如此能迅速成就一切智,故經云: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發菩提心因緣。何等為十?所謂:教化成熟一切眾生,發菩提心因緣;除滅一切眾生苦,發菩提心因緣;與一切眾生種種快樂,發菩提心因緣;除滅一切眾生愚闇,發菩提心因緣;與一切眾生佛智,發菩提心因緣;恭敬供養一切諸佛,發菩提心因緣;隨如來教,令佛歡喜,發菩提心因緣;見佛色身相好,發菩提心因緣;入一切佛智,發菩提心因緣;顯現佛力無畏,發菩提心因緣。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發菩提心因緣。

 

若菩薩摩訶薩發菩提心,應當恭敬供養,親近善知識,何以故?欲速覺一切智故。彼菩薩摩訶薩恭敬供養,親近善知識,起十種心。何等為十?所謂:於善知識起給侍心、不違心、隨順心、歡喜心、不求利心、一向心、同善根心、同願心、如來心、同滿行心。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於善知識起十種心。


元代「善財童子拜觀音菩薩圖」

又〈入法界品〉中,善財童子正是在文殊菩薩勸發下,發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後,參學五十三位善知識所修之法門。為什麼要承事供養善知識,令彼等心大歡悅呢?因為善知識能令新學菩薩究竟一切菩薩行,乃至滅一切煩惱,增益一切智,住一切佛法。因此:

 

善知識者,則為慈母,生佛家故;善知識者,則為慈父,以無量事,益眾生故;善知識者,則為養育守護,不為一切惡故;善知識者,則為大師,教化令學菩薩戒故;善知識者,則為導師,教化令至彼岸道故;善知識者,則為良醫,療治一切煩惱患故;善知識者,則為雪山,長養明淨智慧藥故;善知識者,則為勇將,防護一切諸恐怖故;善知識者,則為牢船,悉令越度生死海故;善知識者,則為船師,令至一切智法寶洲故。……善男子!應於自身,生病苦想;於善知識,生醫王想;於所說教,生良藥想。又於自身,生遠行想;於善知識,生導師想;於所說教,生正路想。又於自身,生趣彼岸想;於善知識,生知濟想;於所說法,生涼池想。又於自身,生農夫想;於善知識;生龍王想;於所說法,生時澤想;於隨說行,生成熟想。又於自身,生貧窮想;於善知識,生毘沙門寶天王想;於所說教,生珍寶想。又於自身,生弟子想;於善知識,生大師想;於所說法,生修學想。又於自身,生怯劣想;於善知識,生勇健想;於所說法,生器仗想。又於自身,生商人想;於善知識,生導師想;於所說法,生珍寶想,隨聞說行,生勝寶想。又於自身,生子息想;於善知識,生慈父想;於所說法,生立家想。又於自身,生王子想;於善知識,生大臣想;於所說法,學王教想。善男子!詣善知識,應正思念,發如是想。何以故?因淨直心,見善知識:隨順其教,增長善根,如依雪山,出眾藥草;為佛法器,如海吞流;生諸勝德,如海出寶;淨菩提心,如鍊真金;超出世間,如海須彌;不染世間,如水蓮華;不沒諸惡,如海死屍;長白淨法,如月盛滿;普照法界,如日迴耀;長菩薩身,如母養子。善男子!略說菩薩摩訶薩,若能隨順善知識教,得十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諸功德。

 

善知識能令修學者成就無量諸功德,因此我們面對善知識時,當生起如上諸想,依此修學佛道,即能無障且順向佛果!

回到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