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世間或者是出世間的學習,老師都很重要,名為「老師」的善知識,在諄諄教誨之餘,其行為也常是眾人之表率。如孔子有「萬世師表」之稱,釋迦牟尼佛則為娑婆世界佛弟子之本師,都是眾人值得效法的對象。佛法傳承史上也有不少讓人讚嘆的故事,留下不少引人省思的典範。以下介紹其中之一二,以饗讀者。
善盡責任的師長
筆者近日曾觀看有關日本京都傳統造庭師的修業影片,看到一段師徒的對話。
片中師父告訴弟子:能教給你的,我都教了。找位新的師父吧,到外面換個角度,重新審視一下自己的工作。
弟子則回應:還有很多需要跟您學習的。
造庭師則說:有一句話「漲落有時」,一般人都在打算結束某些事時說這句話。其實它的真正意思,反而是強調要把握出航的最好時機。幫徒弟把握時機,是人師的最後任務,要是耽於情義,就會錯過好時機。要做好的造庭師,就必須了解建築、美術、茶道、陶藝等領域,其他國家相關的技術及文化也很重要。這些都是得親自到外面學習才能瞭解到的。若是經歷過這一切後,你仍舊認為在京都做造庭師是你的畢生追求,那就回來吧,我會一直在這裡,不會那麼快離去。
深受禪宗影響的日本職人修業觀念,於此顯露無遺,師徒之間的對話,更可見到佛陀教導弟子的精神,及禪宗師徒間的影子。

由日本園林造庭大師重森三玲設計的京都東福寺靈雲院九山八海庭園
image by Hiro2006 @ ja.wikipedia.org|CC BY-SA 3.0

重森三玲設計的京都東福寺龍吟庵方丈西庭
image by Maechan0360 @ja.wikipedia.org|CC BY-SA 3.0
佛陀成道後,先後教化五比丘、三迦葉兄弟、舍利弗及目犍連尊者等共千二百人,並鼓勵證得解脫之弟子,各至一方弘法利生。其對於弟子的教導更是善於觀察因緣而給予適當引導,如周利槃陀伽因記性不好,佛陀為此教導他掃除塵垢的觀照思惟法門,由此而證得阿羅漢。又佛子羅睺羅尊者未證悟前,要求佛陀為他宣說能幫助證得解脫之法,而佛陀觀察其身心尚未成熟,因此未應要求為他宣說進一步的法要,反而要求尊者先去為人演說五陰法、六入法及因緣法等,尊者遵照佛陀的要求,時時為人演說五陰等法,待如此思惟、演說令其身心趨於成熟,佛陀觀察後便為他演說法要,而羅睺羅尊者即依此禪修思惟而得解脫。
又舍利弗尊者在教導弟子時,因未能善觀弟子的因緣,曾要以洗衣為職的弟子修行界分別觀、冶金師弟子修學不淨觀,結果二位弟子修習很久都未能證道,待佛陀聽聞後,改請洗衣服的弟子修學不淨觀、冶金師的弟子學習界分別觀,順應其因緣,不久二位都證道解脫了。

泰國曼谷曼谷藝術文化中心展出農民供奉的釋迦牟尼佛與弟子舍利弗及目犍連尊者金屬雕像,周圍裝飾稻穗和稻草,反映了佛教對泰國人的深遠影響
image by Iudexvivorum @en.wikipedia.org|public domain
這樣的精神也體現在禪宗師徒間,如石頭希遷禪師年少時至六祖慧能大師門下學習,大師圓寂前囑咐希遷「尋思去」,於是希遷改拜青原行思為師,終在其法脈下開出了禪宗五葉中曹洞、法眼、雲門三家。而丹霞天然禪師在棄儒從佛後,至江西馬祖道一處,要求剃度出家,然馬祖禪師觀察了他一會兒說,你的老師應是石頭希遷,讓他尋訪石頭禪師,爾後在其座下修學三年,一日石頭要大眾除草時,但見丹霞提臉盆及剃刀至其面前,石頭便為其剃髮,正要取名說法時,丹霞掩耳不聞,逕往馬祖禪師處,馬祖見時即說「我子天然」,丹霞禪師馬上禮謝馬祖賜名。
另外,船子德誠和尚在華亭一帶隱居,從事江邊擺渡,接引行人並隨緣度化,他與道吾宗智禪師、雲巖曇晟禪師都是師承藥山惟儼禪師,當藥山圓寂後,三位師兄弟各言往後的志向時,船子和尚囑託同門說:「二位上座應各自弘化一方,建立藥山宗旨。我秉性放曠,喜好山水,暢情自得。日後若遇根器靈利之上座大德,堪雕琢者,可指引至我所居止之處,將傳授平生所得,以報先師之恩。」後道吾禪師介紹夾山善會禪師來禮參,夾山禪師在船子和尚的機鋒之下豁然大悟。後船子和尚命夾山禪師住山修行,再尋弟子令傳承不斷,當夾山禪師應承離開時,因仍有疑,故頻頻回首,船子和尚乃喚夾山云:「汝將謂有別?」於是覆船入水而沒,為弟子明證佛法無有分別。
此般老師以生命為弟子全心傳授的精神,也讓人想起密勒日巴大師與岡波巴尊者的故事,當岡波巴來跟密勒日巴修學時,密勒日巴毫不保留地將一切教法教授給他,並為他仔細開示修法境界上的問題,而當岡波巴圓滿一切教授後,密勒日巴要他回衛地修行弘法時,岡波巴雖想繼續留在上師處修行,但仍依密勒日巴的囑咐,師徒相送離別,到了香波切的一座石橋時,兩人在橋邊坐下,密勒日巴要岡波巴斬斷親眷和物質的一切束縛,做一個住山人,不要跟貪瞋癡三毒增盛者為伴,並囑咐在兔年馬月十四日再回來。
這時密勒日巴在橋邊以足置岡波巴頭頂,將四種灌頂全部傳給岡波巴後,本想再傳語詮三昧灌頂,為了鞭策岡波巴精進修行,於是說:「我有一個最深奧的寶貴口訣,但如果傳與別人實在太可惜了。所以,唉,你去吧!」等岡波巴上橋過河行了一小段路後,聽到密勒日巴的呼喚,就立刻回到師父前面,密勒日巴就對他說:「唉!我這個口訣雖然至為寶貴和殊勝,有點捨不得傳人,但是這個口訣如果連你都不傳,還傳給誰呢?所以我還是要傳給你。」岡波巴心生大歡喜,慎重問是否需準備曼陀羅供養?尊者說不需要,只要你莫辜負這口訣就好,於是密勒日巴就將衣袍撩起,但見其身上佈滿網狀老繭,並說:「我再沒有比這更深奧的口訣了!我是經過這樣的辛苦去修行,心中才生起功德的,所以你也要以最大的堅毅持忍力來修行才好。」這讓岡波巴心中留下深刻不可磨滅的印象,鼓勵著他往後精進修行弘法。

描繪密勒日巴(左)與岡波巴(右)師徒的18世紀唐卡佛畫
善遵師教的弟子
另外也有弟子毫不保留地遵從老師的教誨,佛陀在世時,鼓勵弟子要到各地弘法,更勸菩薩發心要為眾生師、眾生導,幫助眾生離苦得樂,善成佛道。如富樓那尊者,在聽聞佛陀教誡後,告訴佛陀他要到西方輸盧那遊化,佛陀就說輸盧那人相當兇惡,若他們訶罵辱毀你當如何?富樓那則說還好他們還沒動手拿石頭打我。佛說若他們動手拿石打你呢?尊者對曰還好他們沒有用刀杖殺我。佛陀繼續問若用刀杖呢?富樓那尊者則說此身朽敗,依此方便即得解脫。最後佛陀稱讚尊者善學忍辱,而嘉許他到輸盧那國幫助那裡的人成就解脫涅槃,於是富樓那尊者在其國建立五百人的教團,也在那裡證三明六通,成大阿羅漢。尊者能遵循佛陀之教,即便有生命危險也願意到西方輸盧那國去傳法,這種遵師之精神亦令人不覺想起密勒日巴尊者。
密勒日巴師承瑪爾巴譯師,初次面見上師時,恭敬頂禮說:「我是藏地來的一個造了惡業的大罪人,我以身口意都供獻給上師,請上師給我衣食和正法,並請慈悲賜我即身成佛的法門。」瑪爾巴問他造了什麼業,在尊者將其過去所做之事詳細說明後,瑪爾巴說把身口意都供養上師乃應該之事,但我不能又供衣食又傳法,請尊者抉擇要衣食還是正法。密勒日巴選擇學法而自理衣食。
為了供養上師,密勒日巴到處乞食化緣,並將化緣得到的麥子,部分換成大銅燈和食物,一起與麥子全部供養上師。瑪爾巴欣喜這好的緣起,並用棍子敲響銅燈,裝上燈芯,倒好酥油後點燈。

16世紀描繪瑪爾巴(左)和密勒日巴(右)師徒的唐卡佛畫,收藏於美國紐約魯賓藝術博物館
Collection of Rubin Museum of Art, NYC.
密勒日巴見上師高興收下供養後,隨即求法,然而瑪爾巴為清淨尊者往昔惡業,給予多項考驗,不但要他降冰雹阻止蜀大和令巴人搗亂,又要他對阻礙瑪爾巴弘法的卡哇人放咒,並要求他在東、西、北三方的山上,獨自蓋一棟石屋,密勒日巴皆依照上師要求不畏辛苦,那怕背因揹石頭而皮破生瘡,痛苦難熬也努力完成上師的考驗,直到師母祈求瑪爾巴傳授尊者三皈五戒,並講述那諾巴的苦行讓密勒日巴生起信心,誓願「上師的一切話,我都要聽從,一切的苦行,我都要克服。」瑪爾巴要求他再蓋一棟十層樓高的房屋,給予種種的考驗與磨難。最終上師告訴密勒日巴,經過這些磨難苦行,尊者大部份的罪業都已清淨,於是就將殊勝佛法傳給密勒日巴,並加持幫助他修行,且傳戒賜名為「密勒金剛幢」,並傳法灌頂,賜法名「喜笑金剛」。在指導尊者崖洞閉關修持後,又囑咐他要在雪山峻嶺間修行。密勒日巴終其一生遵守瑪爾巴上師的教誡,成為大修行人。
日本曹洞宗祖師道元禪師,也如密勒日巴尊者一般,當在寧波天童寺得法後,他的老師天童如淨要求道元回國後切記要住山修行,遠離城邑聚落,不近王公大臣,專心修行弘法,道元禪師同樣終生信守師教。如此遵從教誨的弟子,真是難得呀!

左圖:日本鎌倉時代天童如淨禪師畫像
右圖:13世紀道元禪師像
互為師徒報法恩
如何答報師恩呢?將所學正法傳承下去是一種方式,學習有成後反過來幫助老師也是一種方式。如鳩摩羅什大師,七歲時跟隨母親一起出家修行,因其聰慧,相傳一日能背誦千偈經文。九歲時,大師與母親到印度罽賓,與盤頭達多論師學習說一切有部的論典與雜藏、阿含經教等,深得其器重贊揚。十三歲時登壇說法,名聞西域,更向莎車太子須利耶蘇摩學習大乘,盡得龍樹菩薩教法,後回龜茲國廣弘佛法,盤頭達多論師聽聞羅什捨說一切有部教法而弘揚大乘,因此來訪,經過一個多月的詰問論義後,盤頭達多反被羅什所說之大乘教法折服,並禮羅什為師,成就「我是和尚小乘師,和尚是我大乘師」這互為師徒的佳話。
又如唐代古靈神贊禪師,師承百丈懷海禪師,也有一段報師恩的典範故事。禪師年少時在福州大中寺出家,後走江湖行腳參禮諸方大德,在百丈懷海禪師座下學習數年後開悟得法。其後深感剃度師恩,返鄉奉事受業老師,待時助師悟道。於是回到大中寺,在其師安排下從事雜役工作。
有一天,逢受業師沐浴,禪師為其搓背時,輕拍師背說:「好個佛殿,而佛不聖。」其師聽見感到奇怪回頭看他時,神贊又說:「佛雖不聖,且能放光。」受業師聽了雖覺疑惑,又說不上有何問題。再一日,師父在窗下看經,有隻蒼蠅一再投紙窗不得出時,侍立在旁的神贊禪師就說:「世界如許廣闊不肯出,鑽他故紙驢年去?」並說偈曰:「空門不肯出,投窗也大癡,百年鑽故紙,何日出頭時?」
受業師聽後問:「汝行腳參方以來,見何人?得何事意?前後見汝發言不同尋常,汝仔細向吾說看。」如此正合禪師本意,就將其在百丈處得法及回寺報恩之事告知。於是師父請禪師說法,神贊為說百丈懷海禪師指授心要,其師言下得悟,並讓神贊禪師在寺中上座開法筵暢演百丈禪法。其師後說:「吾為汝剃髮之師,汝今為吾出世之師。吾今返禮汝,以答其恩耳。」神贊禪師一聽即下座,說:「此乖違世禮,不可也。師若如此,當面向西方遙禮百丈為師,即是同道無別也。」於是二人同禮百丈禪師為師,留下師徒千古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