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謐山林,鳥叫蟬鳴,與之應和的是腳步,一步一步都是大地的支持。有人獨走,有人結伴同行,靜默地走在山路上。偶有樹枝橫陳,可以拾起,可以繞行;雨水積貯出小水坑,映現著竹林之上的水墨,天光雲影共徘徊。
這是原來學苑每週一的第一堂課——走山,將環抱學苑的山林踏實地走一遍。每週上學日的開始,迎接孩子的不是精神訓話、不是考試測驗,而是踏踏實實的山行。放下書包,暫別3C用品,帶著飲水就能出發。這樣的安排,不怕浪費了超前或追趕進度的機會,或是一旦玩心大起,孩子收不了心嗎?是的,不要怕。我們在大自然中學習,進度是四季的遞嬗;而當孩子玩心大起,他的好奇會啟動專注與創意,只需引導,無需收回,這是美妙的學習動力。
這是實驗教育,它跳脫現有教育體制,要做大幅的實驗與創新。

一、實驗教育在台灣
為鼓勵教育創新與實驗,保障學生學習權及家長教育選擇權,教育部於2014年制定「高級中等以下教育階段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以及「公立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委託私人辦理條例」,簡稱「實驗教育三法」。在中小學階段,實驗教育可分為「學校型態」與「非學校型態」二類。
「學校型態」的實驗教育,又分為私立、公立兩類。其中公立的實驗學校,再有公辦公營(公校轉型)和公辦民營(公校委託非營利法人經營)兩種。至於「非學校型態」的實驗教育,則區分為個人實驗教育(即個人自學)、團體實驗教育(即團體自學)以及機構實驗教育等三類。
在傳統體制教育中,學習目標主要針對學科而設,教學模式為固定學習節數,學習方式也多是單向聽講,以校園為上課地點,教師則以學科專長為遴聘依據。而實驗教育則更重視多元思考以及自我探索,學生的主體性得以挺立,上課時也以互動討論居多,地點則不需侷限在校園空間,師資來源不限於學科限制,而能視課程之特性徵聘個別專業人士,以符合多元學習需求。
曾有家長感嘆,當他關心自己的孩子目前在學校學的是什麼,卻發現與三十年前自己在學的內容相差無幾。然而,時代不斷演進,社會也早已經有了不同的樣貌,如果教育的方式不能做出相應的變通,我們如何期待孩子以三十年前的學習內容,去面對瞬息萬變的未來世界?有了實驗教育,可以突破過往以考試領導教學的模式,開出學習與教學的更多可能性,讓學習者保有對學習的熱忱以及自主學習的能力。

二、原來學苑的核心精神——覺性教育
如今,台灣實驗教育已進入平緩成長期,各種形態的實驗教育體系漸趨成熟,如華德福、蒙特梭利、民主學校、原住民實驗教育、探索體驗教育、生態教育等百花齊放。此中,原來學苑以「覺性教育」為創校宗旨,形成獨特的辦學理念。
校名「原來學苑」,昭示著學苑覺性教育的方向,是要尋回原真的初心,貞定本來的自性,由此發展天賦、實踐才性,去觀照世界、成就萬物,以是覺性朗現。回顧學苑創辦的緣起,是有感於當前社會以功利導向作為普世價值,壓得人們喘不過氣,以致於生命失序、生活失速,加上資訊爆量所造成的焦慮與迷惘,每個人就生命層次而言,皆有病傷。因為有病傷,所以需要治療,而治療的方式並非僅有醫學,信仰與教育或許更能就心靈層次來引導康復。

正信的宗教信仰,引領生命朝往康復的方向,然而每個人能夠接觸到什麼樣的宗教信仰,因緣殊異則各自有別;至於人們在身心成長的過程中,必然共同踏上的道途則是教育。或謂宗教信仰提供生命終極的康復之道,而教育則培養生命邁向療癒的認知與能力。是以,我們希望能辦一所重視心靈、關心生命的學校。2016年,我們落實這樣的發願,成立原來學苑。
創校八年來,原來學苑寫下許多生命康復的故事:拒學的她,放下對師生互動的排斥,看見自己的珍貴,重回學習的行列;注意力缺乏而過動的他,看見情緒的來去消長,進而摸索出與同伴相處的方法;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茫然失措的家長,有了團體的陪伴交流,在親子關係中得以安心;曾經對教學感到懷疑與無力的教師,在同伴的支持與學生的肯定中,重拾熱忱,為教育再點上心燈。
三、原來學苑的學習與生活
(一)感覺的啟動
「民以食為天」、「吃飯皇帝大」、「先顧腹肚,再顧佛祖」這幾句俗俚語或莊或諧,表達的都是飲食對於生物生存的優先性。然而,飲食在原來學苑從來不是飽食與否或美不美味而已。學苑的每一個人,從插秧、撿螺、除草、一路到收割,親自下田工作。所收成的稻米分為三份,一份捐贈至弱勢救助單位,一份攜回與家人分享,一份留在學苑以供每日午餐所需。

我們不會問,為何鋤禾非要日當午?因為親身體驗汗滴禾下土之後,知道下田不是三五分鐘可以抽身,粒粒皆辛苦的盤中飧,吃來特別感動。餐前,我們祝禱,由輪值帶領的同學自備祝禱詞,感謝天感謝地、感謝萬物也感謝食物。新進的同學問為何午餐為蔬食,資深的同學們可能告訴他,為了環境、為了健康或為了均衡營養。曾經聽到的一次回覆是:「我覺得吃蔬食之後,好像比較有耐心了」毋待如何的研究證明,這是真誠懇切的覺知分享。
(二)覺知的練習
食用蔬食是覺受,明白知道吃蔬食的種種影響,如味道喜惡、營養與否、身體反應、情緒起伏等,是覺知。從覺受到覺知是一種工夫,而工夫則需要練習。每天第一堂課之前,是全校的晨間靜心時間,由教師輪值帶領,有時靜坐觀呼吸,有時站樁打太極。在音缽或鈴聲中,收攝專注;在收縮與伸展間,開放覺察。

在完成一週的學習與生活之前,每週五有一堂覺知練習認證課,每一季由三位教師開設不同的覺知修煉課程,如靜默編織、正念練習、禪繞曼陀羅、定向探索等。學生在季初選取一項後,經過整季的修煉,在最後一天的課堂得以申請認證。通過認證的學生,對於覺知更具信心,也就能夠更進一步地觀照身心。有人像集郵般想要收集各項認證,也有人決定一門深入,重複進行更深度的靜心練習,只要是自主狀態下做出的選擇,便都是覺知的顯現。

(三)同理同情,開啟更多的可能性
學習不限定在考試學科,就生命的全面性而言,值得學習的面向是多元的。原來學苑的學生在學科之外,還可以透過「職業技能樹」的探索,發現自己的才性天賦,例如生性木訥或喋喋不休而想改善者,都可以試著挑戰「止語靜默」技能;核心穩健或身體歪斜錯位尋求復健者,皆能挑戰「瑜伽招式」技能;善於歸納統整者,歡迎挑戰「一日為師」技能,為請假同學講授缺席的筆記內容。由此,即使學科成績無法面面俱到,樣樣達標,但是也能確認自己在其他領域擁有天分,可以做得好。
在學苑的生活互動之中,觀察體會人際相處之間的磨合,若是影響公眾權益之事,則在每週一回的「生活討論會」提出共議。曾經因為生活習慣的差異,部分學生在開啟紗門後,沒有隨手扶門的習慣(家中紗門為氣壓緩衝式,無需扶放),因而造成此起彼落的關門噪音。大家在會中提出討論,認為溫柔地關門不只減少了噪音、維護了公物,也長養了為他人著想的體貼,於是啟動了「溫柔關門運動」。這樣的運動,不是校方由上而下的規則命令,而是學苑成員從實際的感受中提出的討論,它承自覺受,引發覺知討論,在討論中反思覺醒,而成就了現狀的改善。

(四)領受智慧與生命實踐
當下眼前的人事物,是覺性修煉的直接對境。而記載古德先賢行誼的經典則是智慧的寶藏,提供覺性修煉的形上指導。然而,如果只把經典當成背誦的文本,而忽略了同情同理的浸泡與思辨,將無法從經典中提取面對現實時得以運用的智慧。因此,國中部的「東方思想」課程,邀請學生帶著當下生命的問題或困境來參與,往往在期初困擾著自己的煩惱,在東方智慧的對應之後,本質就現形了。
青少年所遇到的問題,呈現的就是這個時代的問題。有人起初覺得錢總是不夠用,後來在閱讀莊子〈齊物論〉中消解了以金錢兑價慾望的執著;有人對未來茫然沒有方向,也擺脫不了手機成癮的麻煩,孟子的「知言養氣」提示他必先「集義」(累積正義善行),才有足夠的力道去突破障礙;有人被困於「愛自己」的呼籲,不曉得如何去愛?愛的才是自己。佛法的「無我」提供一劑清涼的解方,原來問題不在愛,而是在自己,先把「自己」擦掉只管「愛」,善待一切眾生,那才是答案。
學苑將年齡相近的學生編列為同班,同時也進行學院制,將學生分成四個學院,學院中由一年級至九年級學生混齡組成。除了上課之外,全校性以及輪值的活動,皆以學院作為行動單位。
在混齡的模式中,年紀小的孩子有許多機會與大哥哥大姊姊相處,拓展了在學校人際互動的範圍;年長的孩子亦有許多機會為學弟妹伸出援手,或排解疑難雜症,獲得被需要、被倚靠的經驗,無形中也長養了責任感;國中生則能將思想上所得的原理,在此場域付諸驗證力行,由是經典的學習,不只是文句的讀誦與義理的思辨,還有實踐的意義。

四、覺性教育的實踐
八年來,原來學苑推廣覺性教育的努力不曾間斷。我們相信,「覺」的認知與實踐,是在迅速變遷的世界中,能夠穩定心性的關鍵。
在覺性教育中,「覺受」與「覺知」皆是以「自覺」為本的探索。如果將覺知延伸至群體,從互動交流的經驗中進行對過往的反思,確認自己具有的才性天賦,思考應該如何進化?以更新生命的版本,是謂「覺醒」。由此,能再將心量擴充,為利他而祈願自己的成長,找到生命的終極價值,而為此全力以赴去實踐,則是「覺悟」。「覺醒」與「覺悟」則是覺性教育中的「覺他」層次。
「自覺覺他」的理念認知並不困難,但是還需要透過生命實踐去行動,認知與實踐在過程中不斷地互相調整改善,以期達到「覺行圓滿」。與孩子一同體驗覺受,引導他探索覺知,鼓勵他從經驗中覺醒,隨喜他對未來的覺悟。這是原來學苑對覺性教育的願想,也是八年之中持續努力的生命實踐。
第一次參與學苑走山的人,起初都帶著好奇與興奮,在中途可能緊張疲累,或者感到挫折而想折返,但是有同行者的支持,以及天地自然的滋養,會有力量為自己進行重整,最後感謝完成。原來學苑的努力亦正是如此,希望「覺性教育」能夠為這個時代提供助益,也希望能有更多人一起同願同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