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善知識」這三個字,幾乎學佛的人都耳熟能詳,甚至常掛在嘴邊,乃至彼此互稱。然而這個名稱究係何指?如何才符合身為一位善知識的條件?這樣繼續問下去,也許要用一篇論文來探究了。
善知識長什麼樣子?在哪裡?
換個方式,我們以一般的想法來理解,善知識基本上就是指在修學佛法的路上,能夠教導我們、引領我們觀念和方法,朝向離苦解脫的人。這樣廣義地來理解善知識的概念,最有意思的,會是相應於佛教的平等觀:不一定要是我們尋常以為的老師或長輩,只要能達到前述的作用,任何人都可以是我們的善知識。《華嚴經》最有名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那五十三位善知識個個以最精采的方式帶給善財童子豐富而多元的學習,應該算是善知識最極致的呈現了。

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之日本僧海崙畫《善財五十三參》圖冊中的 「文殊師利菩薩為善財說」
引用自國立故宮博物院|CC BY Open Government Data License, version 1.0
其中筆者最相應的善知識概念,是《華嚴經》裡的十個譬喻:為慈母、為慈父、為養育守護、為大師、為導師、為良醫、為雪山、為勇將、為牢船、為船師,他們或者扮演支持系統,或者成為療癒者,或者是堅定的守護者,不管以哪一種身分出場,都滋養了被陪伴者的生命,無論是震撼教育,或潛移默化,只要生命中出現善知識,都是極珍貴的因緣。
帶著這些豐富的意象來觀影,有三部電影可以帶著我們從東、西方分別走至眼前,還帶著漢傳與藏傳不同的風格,戲裡的善知識,也像前述譬喻一樣的精采。
善知識影片出場
「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夜深人靜,夜不成眠的年輕人丹跑到加油站附近晃盪,一位可以垂直躍上高處的身影吸引了他的目光,身為體操選手的他,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眼前所見的「特技」。這位被主角稱為蘇格拉底的陌生人,就以這樣的方式,進入主角的生活,成為他的善知識。
這位被主角「假名」為西方哲學之父蘇格拉底的導師,教給主人翁的,卻是來自東方的鍛鍊心法——禪修。
「旅行者與魔術師」:這部影片,是拍了多部電影的宗薩欽哲仁波切導出的戲中戲,片中的主角嚮往大蘋果紐約的繁華,一心一意只想逃離不丹的單調生活,以及政府官員無聊的身分。為了避免赴大城市辦簽證的時間耽誤,一路邊等便車經過搭載一程邊徒步山路煎熬前行,旅途中遇上了幾位同行者:年輕愛唱歌的喇嘛、賣蘋果的老伯、製紙賣紙的父女。
年輕的喇嘛沿途彈琴,給眾人說了一個嚮往夢土卻得到混亂結局而反向逃回日常平凡生活的故事。這部電影裡的善知識,除了喇嘛,還有同行的人,終究讓亟欲逃離不丹的政府官員,開始鬆脫原先的執著,也不再只關注自己,一趟山路,充滿諷刺與幽默。
「本來面目」則記錄了漢傳佛教的教育風格:這部以聖嚴法師為主角而拍的「後設」紀錄片,雖以法師的一生為主,然而對觀影者而言,卻完全有一種開放的詮釋空間。從導演張釗維的拍攝與記錄手法開始,就是邊攢著資料邊予以個人詮釋,故而影片最後一幕的「如是我聞」,恰恰提供了這個訊息:所有的人以自己的連結、體會與相應的經驗,各自浮現「關於聖嚴法師,我是這樣聽說的」。
於是從以聖嚴法師一生為主的敘事出發,我們可以從中拈出想強調的重點,例如對於師徒之間的幾個場景,就涵攝了法師與自己的師父,與平輩、乃至與徒弟三層立體的善知識模式,如何影響了他的不同生命向度。
而這個結論,也正是讓這部影片與前述兩部影片做出區隔與對照之處:佛教教育的開展,從獨特的師徒制學習脈絡,開展為當代弘化的普及式教育,如何讓善知識的意涵,從手把手的具體教導,變成如當代多媒體影音的全面開展。(包括拍攝影片,乃至當代的多媒體,其實也正是一種弘化與教育,讓我們都能輕易地進入彼此的世界,互為善知識。)

聖嚴教育基金會全球資訊網「本來面目」官方網頁
https://www.shengyen.org.tw/movie/
善知識無處不在,親切而自然
三部影片中,都描寫了師徒學習的經歷。「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中是以鍛鍊徒弟的心為主,每遇關鍵時刻,蘇格拉底便給予主角重要提點,然而其教導風格正如前面所述,教其以禪者的「活在當下」,來面對生命種種;故也如禪者師徒一般,無論是棒喝激勵、嘲諷刺激,乃至老婆心切。如果把影片中人換上叢林寺院的場景,好似也並不違和。
例如相遇伊始,這位老師為何被賦予了假名「蘇格拉底」?就因為他無視於這位驕慢年輕人的「殼」,而直接以「你快樂與否?」的提問,破除也點出他的惶惑不安,讓主角無法遮掩,從而一步一步踏上師徒之間的學習歷程。
其中有一段對話,對主角的價值觀也產生極大的翻轉,主角控訴:「他應該讓我更強壯,讓我變得更好,但沒有,他到底在做什麼?」這類似的提問,就像那些上山求道者,遭遇一位慢慢磨練的禪師或心靈教練其好整以暇的教導所呈現的焦慮,然而卻又是破殼而出的必要歷程。
從日常的吃飯、著急結果無視過程的登山行走、對感情的迷亂與渴望、追求成就卻患得患失的體操場上表現,乃至於車禍後的心死脆弱與無力再起,這位老師使盡各種方法,一一對症下藥,完全展現佛法的醫心也照顧色身的鍛鍊。
「旅行者與魔術師」中,善知識就像生活中時時會出現的平凡人,只要心眼打開,無一不是,無處不是。即使是被主角視為「搭便車敵人」的賣蘋果阿伯、年輕喇嘛,都在旅途中默默地成為支持與轉化其心的善知識。他們以無私與幽默的態度,乃至令人心驚的戲中戲、沿途觀察的情感提點,讓主角的生命情態變得柔軟與溫暖。
從一開始擔心搭不到便車,硬是不肯與他人同行。到後來大巴士來了,但只能讓一個人上車,大家一致看向這位著急的政府官員,他卻不疾不徐地,把賣蘋果阿伯推到車前,還非得找出個理由:蘋果不能等太久,會壞掉。
年輕喇嘛忍不住調侃他,捨不得了喔?無論主角是捨不得與賣紙的女兒短暫萍水相逢的溫柔以對;還是良心發現,不再以自我為中心,這些平凡的人們,好似讓主角開始對不丹的日常有了不同的感受。尤其戲中戲裡的夢土崩塌,似乎也喚醒主角,使不顧一切遠赴他鄉逐夢的狂熱冷靜下來。
這些善知識們的互動,讓整部戲充滿趣味;戲中戲的張力,又讓人感受不一樣的正法化育。佛法的傳遞、善知識的教導,在這部片子裡完全顛覆傳統的方式,卻又生動無比,也讓人想起五十三參裡多元的樣貌。
善知識樣貌翻轉:從師徒制到當代的弘化式教育
「本來面目」片中,於本來面目的探索過程中,師徒制的禪宗風格再再呈現,從法師往上與其師者們相遇的重要場景,如經靈源長老一喝,鬆下憂慮與迂迴心思,東初老人看似折磨、為難,其實用心良苦的砥礪,法師赴日進修、閉關修行,東老的提點與默默送行,彷彿讓人感受弘一法師「悲欣交集」的滋味。而伴鐵牛禪師於寒天凍地困厄環境中的鍛鍊,以及逼顯法師對博士與修行者身分的省思,也呈現禪宗重要的逼拶法教導。乃至向弟子的開山處一跪懺悔,眾人驚恐後的反思,都充滿著獨特的善知識風格。
至於平輩或支持者而言,又是彼此相互學習的另一種風貌。影片中最觸動人心的一幕,堪稱是沈家楨居士與聖嚴法師相會的場景。當法師在日本進修遭逢困境時而持續默默資助他卻不願公開承認的沈居士,視聖嚴法師為他的福田,也在某種意義上認為是他應該學習的對象。相認時忍不住落淚的法師,亦將居士視如寒冬中的暖陽,給予他滋養與力量,在周圍的艱苦環境中,尤為珍貴。二位互為善知識的輕輕一握,卻深深撼動許多人。

東初老人(中)、聖嚴法師(左)與沈家楨居士(右)合影於紐約長島菩提精舍
往下對待弟子時,法師雖是師父的身分,但他某種意義上,又自認弟子為他的師者,所以方呈現出前述立體的善知識視角。影片中除了法師的諸多弟子出鏡回憶師父如何指導、影響或改變他們的生命,許多經驗都是類似法鼓山口述歷史或採訪「今生與師父有約」系列中的手把手教導。
然影片開場,導演刻意置於1979年北半球寒冷的初春。旁白輕輕說著:「如果你走在美國紐約街頭,說不定會跟一個瘦瘦高高,戴著黑框眼鏡的中年法師,擦身而過。他叫做聖嚴,那一陣子他居無定所,有時候吃不飽飯,經常在街頭流浪。或許有人會覺得,這是他這一生最沒有尊嚴的時刻。」
這個開頭,讓我們接著看到當時陪在身旁的第一位剃度西方弟子果忍,他們一起經歷法師口中「冬天凍不死,平常餓不死」的出家修行生活,這時候的師徒二者在佛法中陪伴,也開啟了眾人眼中獨特的師徒風光。
此外還有前述的懺悔一跪,經不起、受不住的弟子,其實在法師心目中儼然亦是他的善知識。九二一地震後的災區關懷,法師更是將受苦受難的眾生,當做他學習、感恩的大菩薩。
法鼓山開山後、登上聯合國宗教師的世界和平呼籲,大法鼓等多媒體影音的弘化,則讓佛法的教育,從寺院師徒提點的親切傳統,擴及聽經聞法的更大規模,再度普而化之,乃至法師強調以三大教育的「大學院教育」、「大普化教育」、「大關懷教育」,將佛法以深度、廣度、溫度(筆者於訪問惠敏法師時聽其所詮釋,甚感貼切)連結於世間。如此,每一位因緣具足相遇者,皆為彼此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