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炬粥會」,是慧炬機構創辦人,也是台灣知識青年學佛的主要推手周宣德居士,與其夫人提攜引導知識青年接觸學習佛法的一個重要且溫馨的活動,內容為社團負責人座談會,討論儒釋思想,弘揚中國文化,並於會中邀請名流大德做學術演講,會後,則以『九蓮粥招待與會者』,一向由周老居士賢伉儷親自主持。而當時台灣的大專佛學社團,由周老居士在49年4月8日推動發起台大晨曦社後,陸續成立達90餘個,遍及全省北、中、南*,發展蓬勃,粥會在凝聚學佛青年的功能上有其相當建樹。很遺憾在倆老離開台灣後而停辦,迄至105年1月10日終於復辦。

105年復辦的「慧炬粥會」,社團校友與各社團佛青交流分享
復辦當日,有五所大學院校的佛學社團幹部參與,十桌圓桌坐滿,好生熱鬧,彷彿往日周老居士與大專佛學社團幹部同享的時光,重現眼前。然而,當日與會的社團校友與現任幹部,都語重心長的感慨佛學社團,幾已奄奄一息,有後繼無力的憂心與無力感。113年6月16日,慧炬機構再辦粥會,幾所大學佛學社團現任社長、社員以及已畢業之社團校友參加,五桌同聚。時隔8年,參與人數折半,各社團的社員人數也多個位數或十來人,社團幹部吐露社員募集的最大障礙是學生不知道「佛學」是甚麼而難踏進社團,或淪為宗教學系學生的實習性社團。吾人實無法想像,過去有90多個佛學社團曾經欣欣向榮的盛況,也令人感慨現今佛學社團的凋零,能夠社團不倒尚且存活就是萬幸。對於這樣的現象,慧炬機構曾經做過詳細調查與檢視,仍然一本創始初衷,尋求青年學佛的復興之道。

傳承古早味的九蓮粥
大專青年學佛,在戒嚴時期,得因周老居士在大學校園,突破結社困難,首先發起佛學社團而肇始。除當時年代所發起的佛學社團外,在現今結社充分自由下,大專院校裡與佛教相關的其他社團紛紛林立,增益了青年接觸佛教的因緣與機會。其中,有佛教正信道場支持創設的,也有類佛教的其他宗教信仰團體支持成立的。早期成立的佛學社團,則漸漸難敵其他興起的佛教性質宗教社團競爭壓力,而趨沒落。沒落原因,或云是因為佛教道場紛紛進入大專院校另組社團所致。然而,道場支持的佛教性質社團,也同有召募社員困難或因此導致社團無法經營而解散的窘境。
基本上,若是正信佛教道場進入大專院校,一起支持大專青年學佛,與周老居士推動青年學佛「建立青年正確的人生觀,希望能為社會帶來祥和安樂」、「弘揚中國文化」、「淨化社會」的立意*,彼此並不相斥,亦值隨喜。慧炬機構是佛教團體組織,從發揚眾生菩提心性宗旨的角度來看,與其他佛教寺院「道場」,一樣都是「道場」,只是組織形式的差異而已。慧炬機構既傳承周老居士鼓勵支持青年學佛的宗旨,在現今大專院校佛學社團的輔導任務,吾人認為應更著力於輔導前述沒有固定的佛法與社團運作指導者以及財務支持來源的佛學社團,讓這些社團可以發揮接引大專青年學佛的力量,同時也與其他大專正信佛教性質社團相互觀摩聯誼,結合資源。
時代在變,科技在變,但人心的根源不變。「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過去周老居士所用的輔導方式:壁報比賽、廣播演講佛學比賽、演講比賽、大專佛學社團聯誼會、慧炬粥會、大專佛學社團幹部研習營、在各道場贊助下協辦大專佛學文藝營、大專學佛營、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佛學獎學金、素食會、靜坐會、念佛會、圖書室、佛教影片放映等等*協助發展青年學佛的方式,到如今仍然是很適用的接引方式。端在慧炬機構如何順應「現代科技」趨向,以「中國文化」為基,「儒佛並弘」,從「漢傳佛教」出發,「善巧方便」輔導青年學佛。
「典範在夙昔」,慧炬粥會再現,周老居士做為知識青年學佛推手的偉業,著實讓後輩慚愧,自嘆不能追隨先人成效。印順導師在《平凡的一生》著作裡,對於慧炬機構承繼者實現周老居士知識青年學佛的志業,有著甚深的殷盼,曾經也開示慧炬機構同仁在推動青年學佛上「把握佛法的精神,順應時代的改變」。聖嚴法師更是開示其護法會效法周老居士推動學佛的經驗,對於慧炬機構也寄予厚望*。大專佛學社團因周老居士而起而興,現在的凋零沒落,也要藉慧炬機構而再起再興,這是慧炬機構的志業,也是慧炬機構的使命與任務。吾人衷心地祝福與祈望,但願慧炬機構之承繼者,能夠不負周老居士奉獻畢生資財給慧炬機構的宏願、印順導師的殷殷期盼、聖嚴法師的厚望以及接引知識青年學佛的重要性,初心不改,再度復興大專佛學社團,引領知識青年學習佛法,不僅增益青年個人身心安定,更是有益社會,這將是台灣社會之福。
*摘自《台灣佛學研究的扎根者-慧炬創辦人周宣德居士》特刊有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