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臉書分享 line分享 推特分享 微博分享 複製網址

642期藝苑精華|從楊英風的雕塑精神到寬謙法師的佛藝推廣/陳清香

一、引言

 

慧炬機構自創立至今已超過一甲子,因筆者擔任董事,每遇活動或開會時,均須進入機構空間。地下室中可瞻仰到創辦人周宣德居士的半身胸像及佛龕中之印光祖師坐像;三樓辦公室則有太虛大師塑像;再登上四樓,更可見到主尊藥師佛兩側,供著周居士胸像與虛雲老和尚立像。此種特殊供奉方式,乃他處道場少有,值得探究。

為了理解上述銅像之風格,本文首先起筆介紹創作者-享譽國際的著名雕刻家楊英風之生平,接著再敘述銅像的特徵。恰逢本期專題所揭櫫的「如法依止善知識」,亦重視世代傳承關係,故也將其繼承人—寬謙法師,承襲佛教藝術的創作,稍作陳述,以為結語。

 

二、雕刻家楊英風


名雕刻家楊英風先生
(引用自楊英風藝術教育基金會)

楊英風(19261997),日治時期出生於臺北州宜蘭郡,乃當地望族之後,父親楊朝華、母親陳鴛鴦。幼年時,因父母長期在北平(今北京)經商,故小學畢業後前往北平就讀日語中學。在學時接觸藝術課程,油畫和素描受教於淺井武,雕塑受教於寒川典美,啟蒙了藝術天分。

中學畢業後,楊英風前往日本,入學東京美術學校(今東京藝術大學)學習建築。他跟隨木構建築大師吉田五十八學習,又受教於知名雕塑家朝倉文夫(法國雕塑大師羅丹弟子),在雕塑方面奠定更為紮實、豐富的技巧與美學認知。期間亦曾參加京華美術學校西畫研究班,接受留日油畫家郭柏川指導。

日軍戰敗後,楊英風於次年中斷東京學業,返回北平,就讀輔仁大學美術系,專習油畫,就學期間曾赴山西大同考察雲岡石窟,對日後創作影響深遠。翌年他回到台灣,並在蘭陽女中授課,後擔任台大植物系繪圖員。再隔年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系,是他所上的第三所大學。期間受學於張大千、溥心畬習水墨畫,又在廖繼春指導下習西洋油畫,也利用課餘時間參加李石樵「繪畫講習會」,在學期間並以油畫、水墨、版畫、雕塑等作品多次入選「全省美展」和「台陽賞」。

19511962年間,楊英風除了擔任《豐年》雜誌美術編輯及創作插圖外,更開始從事人體雕塑、現代版畫等,風格由寫實至抽象。特別是1961年,不僅於國立歷史博物館首次舉辦個展,也為台北新公園(今二二八紀念公園)完成銅雕「陳納德將軍像」,完成了他知名的「自強不息」、「怡然自樂」、「日月光華」等群組浮雕壁畫,及水池上的「鳳凰噴泉」景觀雕塑。


南投日月潭教師會館前水池上的「鳳凰噴泉」

1962年後,楊英風接受了許多公共景觀雕塑的委任創作,包括台中教師會館「梅花鹿」、台中東勢大橋「飛龍」、中國大飯店正廳浮雕「愉適之旅」、新中國飯店「旅程」,以及陽明山國防研究院外壁浮雕、南港胡適公園雕塑「胡適之像」等,也為新竹法源寺創作大型佛像雕塑及壁畫。


台中教師會館「梅花鹿」


南港胡適公園雕塑「胡適之像」


台中東勢大橋「飛龍」
image by Outlookxp @ wikipedia.org|CC BY 4.0

19643月,楊英風以輔仁大學校友身份,受邀陪同于斌主教,組團赴義大利覲見時任教宗保祿六世,並獻呈一件題為「渴望」的銅雕作品,感謝教廷支持輔大在台復校,促成楊英風在義大利三年的遊學生涯。此時其作品風格開始大力改變,嘗試融入中國書法的線條。1965年,楊英風進入義大利國立羅馬藝術學院雕塑系就讀,又加入義大利銅幣徽章雕塑家協會,翌年正式進入義大利國立造幣雕刻專校研究。返台後,更在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辦「義大利銅章雕刻展」,引進專業的銅章雕刻。

1966年返台後,其趕往花蓮為大理石工廠創作了一座大門景觀雕塑,題曰「昇華」。此作品高約9公尺,十分壯偉,有一種向上飛騰放射的動態。其後又創作了「太魯閣山水系列」,是山水雕塑的一個巨大突破與成就。又為花蓮航空站規劃大型浮雕「太空行」,及庭園「魯閣長春」與景觀雕塑「大鵬」等。同時也為新加坡首邦大廈庭園規劃景觀雕塑「飛躍」。


景觀雕塑「昇華」


大型浮雕「太空行」


景觀雕塑「大鵬」

楊英風生命歷程中的最後二十年,繼續從事各地的景觀雕塑工程,其中最受推崇者乃「鳳凰來儀」;又到海內外密集展出、演講,是台灣雕塑界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家,影響深遠。

 

 

三、慧炬創辦人周宣德居士


楊英風雕鑄創作周宣德居士法相

周宣德(18991989)居士為江西南昌人,一生宣揚佛法貢獻至巨,晚輩學生皆親切地稱呼「周老師」。民國十一年(1922)畢業於北京工業大學後,即獻身教育文化事業。三十八年來臺,擔任月眉糖廠廠長,及台糖公司正工程師等職,並嘗親近南亭、智光諸長老大德。民國四十一年,發起「空中弘法」活動,於臺北、臺南、高雄等地以電臺弘法。自四十八年起,先後與佛教界緇素合組國際文教獎學基金會等組織,輔導、獎助大專青年學佛,五十年又與詹勵吾居士創辦《慧炬雜誌》。後更在美國佛教會沈家楨居士的資助下,成立「財團法人慧炬出版社」,發行百餘種佛學書籍,流通海內外。

周老師也積極輔導各大專院校成立佛學社團,鼓勵同學研讀佛法,如台大晨曦學社最早於民國四十九年(1960)成立,其後各大學院校亦陸續成立,社團最多時達90多之數。而社團成立後,除了向學校登記外,活動規劃上如聘請大德赴校專題演講,學員共同討論佛法,參訪校外道場等,周老師均大力協助、關懷,甚至親自向學生弘法。

此外周老師每年並會定期邀請各佛學社團負責人舉辦座談會,並由師母親自熬煮九蓮粥,以饗與會眾人。此「慧炬粥會」延續至今,仍然不斷。(敬請一併參照本期專題有關慧炬粥會之文章)

由此可見,周老師為20世紀後期的台灣佛教史,開創了輝煌的一頁,佛法從此深入知識份子心中,受到社會大眾的推崇,改變了過去被認為迷信、落伍的觀念。

 

四、慧炬機構所藏藝品

 

經加拿大僑領詹勵吾居士慨允捐地及各界大德贊助,民國七十二年(1983)慧炬機構五層雙拼式樓房新址落成,其中地下室、一樓、三樓、四樓由慧炬使用。為紀念民國初年的高僧,遂邀請楊英風雕鑄了太虛、虛雲、印光三大高僧像,再加上周老師像,共計四座。

以下先簡介三大高僧生平,再欣賞楊英風所塑法像之神韻。

 

(一)太虛大師

1.生平

太虛大師(1890-1947)生於浙江海寧,自幼喪父,因母親改適,由外祖母及二舅撫養成人。大師剃度出家,法名唯心,後於曹洞宗下受戒,法名太虛。師從多位高僧,深研《法華經》、《楞嚴經》等經典,並涉獵禪學要典。

1908年後,大師因涉略革命派著作,開始與相關人士往來聚會。1912年,太虛大師在南京成立佛教協進會,提倡佛教改革,受到孫中山等人的支持,並於1913年提出教理、教產、教制三大佛教改革要點。19141916年間閉關普陀山,出關後赴日本、台灣及東南亞考察佛教,創辦《海潮音》月刊,持續推動佛教革新。1923年創立世界佛教聯合會,1928年出訪歐洲宣揚佛教理念。1947317日,大師在上海玉佛寺因腦溢血圓寂,葬於浙江奉化雪竇山。

大師一生倡導佛教革命,致力佛教事業,對當代佛教貢獻巨大,其被推崇為「人間佛教」理念的先導者,為後學崇敬。


楊英風雕鑄創作太虛大師法相

2.法像

慧炬所藏太虛大師法像,高66公分,寬49公分,厚25公分。銅像頭頂上現覆缽造型,光頭無髮,額頭寬廣,額下兩眉弧形彎曲,護住雙眼。眼下鼻端三腳擎起,兩側顴骨隆起,人中下雙唇緊閉,下巴微凸,兩鬢後雙耳緊貼。橢圓形面頰表情顯得十分安詳寧靜,顯出了寂靜禪定的面相。

就身軀坐姿而言,身上內穿交領右衽漢式服,外披偏袒右肩的袈裟,右端現出環扣。袍服覆蓋雙臂雙腿及前後全身,僅露出雙手,在腹部前作禪定手印。頸下外肩垂掛著一串念珠,垂至胸前下端,整體左右對稱,十分莊嚴。

此法像雙腿結跏趺坐,下半身雖為袍服覆蓋,仍顯出十分穩定的坐姿。整座法像,從頭面垂簾雙目,表示眼觀鼻,鼻觀心,令心無旁鶩,是「戒」的表現。就坐姿而言,軀幹腰肢挺直、交腳盤坐的姿態,是所有姿態中最穩定、不易被人推倒者,加上雙手的禪定手印,是「定」的表現。而落髮頭頂映出光芒,便是「慧」的象徵。因此,整座太虛大師的坐姿法像,完整地彰顯了佛法總綱「戒、定、慧」三無漏學。

 

(二)虛雲老和尚

1.生平

虛雲老和尚(?—1959)為福建晉江人,自幼好樂佛法,於福州鼓山湧泉寺剃度出家,從妙蓮和尚受具足戒,師承曹洞宗鼎峰耀成禪師。後於光緒二十六年開始參訪各地名山,從普陀山出發,發心朝五台山三步一拜,以報父母之恩,歷經兩年之久,並從融鏡法師習天台教義。後經終南山入川,轉赴西藏,折至雲南大理。此後老和尚經歷了從中國到印度、東南亞之旅,沿途講經說法。

1911年(宣統三年),法師為團結佛教徒,保護寺院,至上海及南京解決當時爭端,並與孫文和袁世凱討論相關事宜,成立中華佛教總會。1913年,他更前往西藏調解政治糾紛,成功避免了一場潛在衝突。1920年重興雲棲寺,歷任福建、廣東諸大寺之住持。1951年,適值中國展開「鎮反運動」,老和尚遭誣陷拷打,仍堅定信仰。19591013日,老和尚圓寂於雲居山。


楊英風雕鑄創作虛雲老和尚法相

2.法像

楊英風所鑄造虛雲老和尚像,呈現站立姿勢,頭面呈現橢圓形,身軀修長,雙足分開站立。

橢圓形的頭面,額面甚高但不寬,額下連接眼圈,眼簾下視,鼻端凸出,髖骨下兩頰內縮,緊閉的雙唇微寬,唇下蓄鬚,長及頸下,雙耳側及腦後亦留有髮絲,整體視之,現出扁瘦之型。

就身驅而言,筆直的軀體似披著厚重的外衣,外衣交領右衽,寬袖長裙,垂及雙足,是明代以前的中國傳統樣式。自寬厚袖口伸出的雙手臂橫置胸前,手握一串念珠,垂至腹前,整座銅像彰顯出有道高僧的氣質。若比對銅像旁的照片,標出「上虛下雲老和尚壽記百有二十歲遺像—圓寂前五個月病期攝」字樣,推斷銅像亦是以此照片為本而鑄造的,故是彰顯了晚年的高僧神韻。


虛雲老和尚遺像

(三)印光祖師

1.生平

印光祖師(1862-1940)出生於陝西郃陽。其父母德行高尚,深受鄉里敬重。印祖雖在年幼時就因眼疾和重病而受苦,但仍接受了傳統教育。後於陝西終南山南五台蓮花洞寺由道純和尚剃度,從此開啟了他的佛法修行之路。雖遭兄長反對,仍堅定不輟。

在佛教衰頹的時期,其以善書向初機弘揚淨土,並在蘇州靈巖山寺制定五條規約,奠定淨土道場基礎,隨後在南京創建法雲寺,推廣放生念佛道場,開辦佛教慈幼院,組織監獄感化會,並積極參與賑災救濟等慈善事業。

1930年,高齡70的印祖前往蘇州報國寺閉關修行,並指示弟子創立弘化社,使佛經和善書的印製、傳播更加順暢。1940年於靈巖山寺安詳圓寂,享壽80歲。

印祖一生以「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老實念佛,求生淨土」為傳法心印,象徵著他修行成就的卓越和慈悲普渡眾生的願力。


慧炬印光祖師紀念堂內供奉由楊英風所雕鑄的印光祖師法相

2.法像

本尊法像呈跏趺坐姿。計高68公分,寬40公分,深25公分。頂上亮光無髮,額下雙眉隆起,雙眼瞠目,鼻側顴骨隆起,兩耳緊貼鬢邊,嘴唇緊抿,下巴微凸。身軀內著交領右衽袍服,外披水田袈裟,左肩下以環扣固定。衣著寬厚,裹住全身,僅露出雙手結定印。整座印光祖師法像,雖與太虛大師法像姿勢相同,但神韻有別,太虛大師乃一代禪師,彰顯禪家修行的高妙境界,印光祖師則自其靈動的眼神,解讀出勸說念佛往生的願力。

 

五、寬謙法師創建佛藝道場


寬謙法師

寬謙法師為楊英風三女,現任覺風佛教藝術文化基金會負責人。法師成長於藝術氣氛濃厚的家庭,畢業於淡江大學建築系。1983年,法師祖母過世,禮請覺心法師主理佛事,並種下出家弘法之因緣。後即在19862月於新竹法源講寺,禮覺心法師剃度出家。

由於對佛教藝術興趣濃厚,因此法師發願推展該領域之學術及大眾普及性,於1988年創立財團法人覺風佛教藝術文化基金會。1999年至2007曾任法源講寺住持,2007年起任新竹永修精舍住持迄今。

此外法師亦曾講授多種經論,可知法師在藝術創作之外,對佛法經典義理的用心弘揚。

以上所述,呼應本期專題「如法依止善知識」,舉出雕刻家楊英風的藝術成就,再述其繼承人寬謙法師,點出佛教藝術法脈的世代傳承關係。


《慧炬雜誌》第322期封面刊載介紹楊英風所創作的
法源講寺「釋迦說法像」(1991年4月15日出刊)

回到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