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臉書分享 line分享 推特分享 微博分享 複製網址

642期|佛系超能曆(十五)/林彥宏

7月10日
/南朝建立

東晉末年,宗室與士族爭權奪利,導致民不聊生,盜賊四起。大臣桓溫故後,其子桓玄取代晉安帝,改國號為楚,史稱「桓楚」。於是劉裕起兵聲討,恢復東晉的統治,後又於420年7月10日即位為帝,改國號為宋,南朝正式成立。

南朝上承東晉,下啓隋代,依序有宋、齊、梁、陳四代相繼,與北朝五國政權並峙,歷時約一百七十年。南朝戮力於經濟建設,農業與手工業得到長足發展,是以人口激增,也連帶起商業和城市之興盛,文化則朝向精緻優美綻放。


明代文徵明、仇英合摹李公麟「蓮社圖」,
描繪淨土宗初祖慧遠禪師等在廬山白蓮池畔結社故事,可見當時佛教發展興盛,
現收藏於國立故宮博物院

引用自國立故宮博物院www.npm.gov.tw|CC BY Open Government Data License, version 1.0

南朝是漢傳佛教迅速發展的時期,由於譯經事業隆盛,也促成教派成立而逐漸脫離過往依附儒道的型態。南朝帝王多喜問道,在延請僧人佐政的風氣中,佛教地位得到明顯提升。宋文帝邀請慧琳議論國事,世稱「黑衣宰相」;宋孝武帝問法於印度譯師求那跋陀羅;齊文宣王廣召名僧如僧祐、寶誌講經解義,造經唄新聲;梁武帝更親自登壇說法、建寺鑄像、諭令出家眾持齋、敕寶唱撰〈梁皇寶懺〉,乃至四次捨身出家,南朝佛教風氣達至鼎盛。


14世紀「梁皇寶懺圖」

南朝佛教之影響範圍蔓延至藝術創作領域,畫家如張僧繇,馳譽於梁武帝時期,武帝所建佛院寺塔,大都由他作畫;他也曾以印度傳入之陰影法畫建康一乘寺的匾額,在當時被視為新式佛畫。建築方面,梵宮琳宇遍布江東,而以梁武帝所造同泰寺「樓閣殿台,房廊綺飾,凌雲九級,儷魏永寧」最為知名。此外,大愛敬寺「經營彫麗,奄若天宮」;大智度寺「殿堂宏壯,寶塔七層」以及皇基、光宅、開善等,都是著名大寺。

山水詩人謝靈運亦為著名佛教詩人,曾潤飾《大般涅槃經》,撰寫《十四音訓敘》以註解《大般涅槃經.文字品》其〈佛影銘〉、〈祇洹像讚〉、〈無量壽頌〉、〈維摩詰經中十譬讚〉等亦皆為佛教相關創作。而作為中國文學評論巨著的《文心雕龍》,其內容思想與著述詞彙,皆有佛教意味,此與作者劉勰的佛教學養關係深切。

高僧史傳及佛教經錄亦為南朝佛教重要的文字珍寶,如僧祐《釋迦譜》、寶唱《名僧傳》、《比丘尼傳》、慧皎《梁高僧傳》等,記錄僧尼修行與弘化行誼,為漢傳佛教保存重要史料。此外,僧祐《出三藏記集》的目錄條例,則開隋唐經錄之先例。

 

8月7日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設立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官方網站
https://www.cbeta.org/

為了讓佛典的分享能更即時便利,同時兼顧環保永續,「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omprehensive Buddhist Electronic Text Archive Foundation,簡稱CBETA Foundation或CBETA基金會),於2023年8月7日完成設立程序。繼續建立電子佛典集成資料庫與數位平台,推動佛教資訊化,促進佛教數位傳播之交流與發展。

過往從事漢文佛教學術研究,如需參考佛典,大約以紙本《大藏經》為本進行搜尋,然而藏經部頭浩大,非研究者個人能夠常備。研究者多需依靠典藏有紙本《大藏經》之專業機構或大型圖書館,然而藏有紙本《大藏經》者畢竟為少數,研究者在收集研究資料時總是耗時費力,甚至必須多次往返才能備妥。

追溯CBETA基金會源頭,最早是由臺大獅子吼BBS站及中山鹿苑佛教 BBS專站,於1996年3月建立Buda-Tech討論群,專門進行電子佛典相關問題討論。1998年2月15日由臺大佛學研究中心恆清法師募集經費,正式成立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hinese Buddhist Electronic Texts Association,簡稱CBETA),並由惠敏法師擔任主任委員。至2021年,惠敏法師提出永續發展議題,經恆清法師、法鼓山方丈果暉法師等相關人士討論,開始籌備成立基金會。終於在2023年8月7日由內政部通過完成設立「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

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旨在收集所有的漢文佛典,以建立電子佛典集成;研發佛典數位化技術,以提昇佛典交流與應用層面。利用電子媒體之特性,能夠便利佛典保存與流通,為想要閱讀佛典或需要佛典進行研究者,提供更為友善的閱藏資源。基金會之成立,是邁向電子佛典永續發展的重要里程,亦有助於將佛法的智慧與慈悲,以更即時有效的方式進行弘傳。

 

9月2日
/盂蘭盆節(佛歡喜日、僧自恣日)


10世紀《佛說盂蘭盆經》寫卷,法國國家圖書館藏(局部)

農曆7月15日,台灣民間過的是中元節,盛行的是中元普渡。大約進入農曆七月之後,便能見到商家、公司、機構或社區、家庭,紛紛籌備普渡拜拜,因民俗傳說無主孤魂將由冥間大神面燃大士普渡真君率領,從陰間來到陽間接受為期一個月的供養。

中元節的起源,是古代天子於孟秋時節以新收成的五穀,進獻於宗廟,以報答神鬼與祖上的蔭庇。而後道教設為中元節,是地官赦罪日。佛教傳入後,則以此月十五日為盂蘭盆節。

此日同時也是「僧自恣日」與「佛歡喜日」。佛陀時代,僧團每年4月15至7月15日期間,正值印度雨季,故不隨意外出,以免傷及草木蟲蟻。僧眾聚集聽佛陀講法,彼此分享修行心得,並由在家居士來供養,稱為「結夏安居」。7月15日是安居圓滿日,僧眾向佛陀報告修行體悟,或發露懺悔自己的過失,稱「僧自恣」,佛陀因見弟子精進用功而心生歡喜,故曰「佛歡喜」。

而《佛說盂蘭盆經》則記載,目犍連尊者的母親在世時,因貪食造了殺生行為與謗佛等惡業,死後墮入餓鬼道。神通第一的尊者得知母親在地獄裡受盡折磨,於是「以缽盛飯,往餉其母。」然而,食物尚未入口便化為火炭,母親依舊無法進食。尊者遵照佛陀指示,在7月15日這天供養十方眾僧,以此功德超度母親的罪業。終於,尊者母親得脫離餓鬼道之苦,投生為天人。是以世人循此在7月15日舉辦盂蘭盆法會,以恭敬清淨之心,齋供具足德慧的僧寶,救拔惡道眾生,並增長福德智慧。

盂蘭盆節在日本也受到重視,大約在七世紀(飛鳥時代),由隋唐傳入佛教的盂蘭盆節。人們在7月13日傍晚點燃迎魂火指引祖靈回家,而後在「精靈棚」上備好各類祭品,其中一類用黃瓜和茄子做成「精靈馬」及「精靈牛」,分指祖靈往返時的坐騎。7月16日點燃送魂火,為祖先送行。

日本於明治五年(1872)時進行改曆,將原本的舊曆改成國際標準的新曆。目前沖繩地區沿用舊曆的7月13至15日舉辦盂蘭盆會,因此在新曆上舉辦的日期每年不盡相同。東京地區直接移至新曆7月15日慶祝,至於日本大部分地區則認為新曆7月是農忙時期,因此將盂蘭盆會改在8月舉行。

 

10月16日
/武則天稱帝

「娥眉聳參天,豐頰滿光華,器宇非凡是慧根」這是誰?擁有這般莊嚴形象與軒昂氣質,她是「一代女皇」武則天。

西元690年10月16日,武后在神都洛陽則天門登基即位,改元天授,加尊號「聖神皇帝」,成為中國傳統正史上唯一承認的女性皇帝,也是中國最年長登基的皇帝(時年67歲)。她留給後世的兩面評價中,貶抑者多以其個性特質或私生活為主;至於掌政治國,訂定制度方面,則多有好評。她「勸農桑,薄賦役」促進農業、手工業發展,提高經濟成長;同時在邊地設立軍鎮,獎勵屯田,穩定邊疆情勢;擴大科舉考試,不限門戶,拔擢人才;則天皇帝雅好文藝,而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是以形成「五尺童子恥不言文墨焉」的社會風氣,由此推動了文化的全面發展。


唐代張萱〈唐后行從圖〉描繪武則天出行(局部)

武則天原為唐太宗才人,太宗駕崩後依唐後宮之例,入感業寺出家二年。她是佛教弟子,對於佛教發展大力護持。首先是「奉佛於首」,在即位後下詔將佛教置於首位,以五戒育世人,就佛法輔國政。再而「禮敬高僧」,詔請慧安、神秀等大禪師入宮問道,親行跪拜之禮,並尊為國師。同時「開鑿石窟、建寺造像」,為保存玄奘大師帶回的佛經,武則天將原本5層高的慈恩寺大雁塔重加營建,增至10層。為開鑿龍門石窟奉先寺佛像,禮請淨土高僧善導為首席監造,同時資助二萬貫(依唐代幣值推算,約合新台幣3億5千萬元),並於建成後主持開光儀式。

武則天對於佛典翻譯特別重視,大力支持譯經事業,她敬重菩提流志、實叉難陀、義淨、法藏等諸大譯師,數次親臨法筵,參贊譯事,如此自然帶動譯場規模擴大,規格提高。此外,許多經典漢譯之後,都由則天皇帝作序,如〈大唐新譯聖教序〉、〈大周聖教序〉、〈八十華嚴經序〉等。在武則天主政時期所譯經典共有71部258卷,相當於隋代譯經的總數,是佛典漢譯之高峰。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今日佛教徒誦讀的開經偈,依諦閑大師《慈悲道場梁皇寶懺隨聞錄》所言:「係唐武后所作。開《華嚴經》之偈,成千古不泯之妙嚴。善哉善哉!」難得珍貴的佛法,吾人必須信解受持,才不辜負值遇妙法的殊勝因緣。這是武則天皇帝跨越千年,留給世人的愷切提醒。

回到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