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臉書分享 line分享 推特分享 微博分享 複製網址

642期|〈心想「識」成〉講座心得/蘇冠宇(台大晨曦社社員)

很榮幸邀請到佛光山叢林學院院長妙南法師,為台大晨曦社的同學開講〈心想「識」成〉。大學生努力於繁忙與無聊的課業當中,雖然有快樂,但很多時候,由於挫折或壓力,心中充滿焦慮與不安。究竟該如何安頓自己的心?翻轉業力?唯識或許能給我們一些啟發。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八個大字於投影螢幕上十分耀眼。這樣通俗常見的諺語難道也能詮釋唯識嗎?妙南法師告訴我們,前六意識的運作,將會薰染第八阿賴耶識。講白點,就是日常的身口意造作會形成一股業力,如種子般存放在阿賴耶識。而一旦這些種子遇緣起現行,則成為我們的所作所為。

這告訴我們,要成為什麼樣的人,跟我們平常如何面對生活,有著不可忽視的關係。星雲法師推廣的三好,做好事、說好話與存好念,在此就起作用了。如果我們行三好,就能將善的種子回薰阿賴耶識。面對外境起現行時,我們才能夠以正向的心態與行為面對。然而若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知節制自己的身心,而縱於五欲之中,每天只知道打遊戲、逛街消費,則會讓貪嗔癡的種子根植於阿賴耶識。如果再加上長時間的串習,要翻轉這樣的業力將會很困難。

事實上,這樣的道理並非難以察覺與理解,只是有時候會選擇性忽略。從小父母與老師就告訴我們要養成好習慣,要懂得感恩,要多幫忙別人。養成好習慣,累積好的經驗,就可以說是回薰第八識的一種方式。要是整天光吃光睡,肯定是回薰不出什麼好東西,最終也只能隨業流轉,繼續習氣的輪迴。因此,我們在每個當下能否正確抉擇、提起正念至關重要,這關係到我們能否翻轉與改變生命。我們當為自己種的種子以及遇緣的現行負責。這好比一個小型的輪迴,我們的行為決定習氣,習氣則決定我們的去處。

至於要安定身心,我們應先明瞭不安之因。當我們熏習種子至第八識時,具有思維能力的第七識將執之為實有。我們不但會認為第八識是真實的,還會認為那是我所有的。問題正出在這裡,我們會因為執取這些經驗而產生煩惱與各種負面情緒。比如認為「我」今天滑倒實在有夠「衰」。如果我們不去惦念這件事,思維不去執取這樣經驗為我所有,生活中的煩惱將會減輕許多。

講解我執時,法師舉例說:「面對自己一無所有,奉獻眾生盡其所有」。應當如何放下我執?「奉獻」是一個有效的方式。我們在奉獻的過程中,會多為他人著想,而減少自愛的成分,此時對「我」的執取則會消減,煩惱也因此減少了。所以說,為了解脫煩惱,我們當盡所能利益眾生,幫助身邊的人。假使能夠減去對自我的過多重視,終究能讓心達到自在。反之,若對自我過於重視,恐怕會為「我的」好處、名利所縛,想要的得不到、得到的害怕失去,徒然增加煩惱。

課後法師開放同學留言提問,同學問道:「第七識在第六識跟第八識之間到底起了什麼作用?」對於其間的關係,法師給了詳細精闢的解說。唯識所謂八識,其實都有分工合作,相互依存的關係,關鍵的第七識則扮演第六與第八識之間雙向的角色。其一為我執,第七識認真地緊咬第八識為我,以是產生相續的我執;其二,這個被產生的我執將影響第六意識,使其在生活中發揮作用。因此,第七識與第六識可以說是體用的關係。又當第六意識運作時,能思維的第七識則為溝通橋樑,將種子回薰第八識,於是一個循環的關係就完備了。

有同學覺得第八識的力量過於強大,感覺只能被業力驅動無法可改。如同在善循環者將會更好,惡循環者反之。我們究竟應如何產生改變的契機?法師以古印度為喻,在種姓制度中,賤民永遠無法成為貴族,但這是宿命論。事實上善者未必恆善,惡者也未必沒有改變的機會。佛陀要打破的就是這種無藥可救、無法可改的宿命論,因而提出佛性平等。人在每次生滅,每次人生的十字路口都有決定權,做出什麼樣的選擇,將決定你往善業增上或投往惡業。於是,我們當知要改變隨業流轉之因,扭轉善惡因緣,在於平時我們面對每個當下,有沒有正確地選擇努力、用功精進。

佛教有具體的方法可供參考:如果能夠察覺到貪嗔癡帶來的過患,我們應該在察覺的當下提升自己的正見,佛性於是彰顯。這時就開始可以拔救自己於無明的泥淖中,而不受貪嗔癡帶來的傷害。但這畢竟需要時間,也有決心強弱所致的力量差異。不過要是能步上正途,終究是個改變的契機。除了察覺惡勢力,我們同時也應正向地訓練第六意識,方式就是戒定慧三學。透過持戒,貪嗔癡的念頭將被壓制,不產生有傷害性的偏差行為;在生活正常、不侵犯後,我們能透過禪修提升定;於定當中提起正見,產生正確的認知,以做出慧決。而後生活中的身口意將無有損害,由此建立起善的循環。

最後法師也給予社員正面的回饋,他看到同學老師們精進用功,學習佛法的態度,深受感動,感覺生命很有力量,也期勉大家能夠繼續修學唯識學。同學們很感謝法師能夠為晨曦社帶來這麼寶貴的演講內容,相信法師的解說能啟發同學,給同學改變生命、安頓身心的契機。

回到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