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臉書分享 line分享 推特分享 微博分享 複製網址

643期專題|佛法中的身心療育觀念/周文玲

好肚腸一條,慈悲心一片。
溫柔半兩,道理三分。
信行要緊,中直一塊,孝順十分,老實一個,陰騭全用,方便不拘多少。
——唐朝無際大師(或稱石頭希遷禪師)心藥方


東京大學綜合圖書館所藏萬曆版《大藏經》收錄的《瑜伽師地論》
引用自東京大学総合図書館万暦版大蔵経(嘉興蔵)
デジタル版 dzkimgs.l.u-tokyo.ac.jp|CC BY 4.0

佛教「五明」是度化眾生的方便


佛教的內涵主要包括五個類別,稱之為「五明」,分別是: 內明、醫方明、工巧明、聲明、因明等。

「明」是「學」的意思, 何謂五明? 在此, 簡略以現今的學科分類述之。

1. 「內明」:佛法又稱為「內學」,有八萬四千種法門,內明指的是,以佛法的智慧消除煩惱,進而得到出離苦海的解脫及成佛救度眾生的果位。

2. 「醫方明」:解說有關疾病、醫療、藥方之學。

3. 「工巧明」:各類工藝技術、建築、美術、天文地理、數理化、陰陽曆數等學問。

4. 「聲明」:文學、語言學、文字學、音韻學等。

5. 「因明」:邏輯學、論辯學。

《瑜伽師地論》說:「彼諸菩薩於五明處善修方便,多住如是一切遍行真如智故,速證圓滿所知障淨。」想要利益各類眾生的佛教修行人,在修習度眾的菩薩道時,必須先好好學習這五大類的內容。因此,「五明」可說是度化眾生的方便。


《摩訶止觀》、《小止觀》作者天台智者大師

「五明」中的「醫方明」,談到內、外的致病原因


當悉達多太子出遊經過四城門時,看到了人生的生老病死苦的情景,油然生起了慈悲心後,他放棄俗務,出家修道,為的就是醫治眾生所經歷的一切的苦。

佛教中有眾多典籍談論到醫藥方面的問題,例如《佛醫經》、《醫喻經》、《療痔病經》、《咒齒經》、《咒目經》、《咒小兒經》、《摩訶止觀》、《清淨道論》、《除一切疾病陀羅尼經》、《龍樹菩薩藥方》、《耆婆所述仙人命論方》等。

此外,中國也有很多僧人撰寫醫藥典籍,如道洪撰《寒食散對療》和《道洪方》、智斌撰《解寒食散方》、慧義撰《寒食解雜論》和《解散方》、深師撰《藥方》和《集方》、行矩撰《諸藥異名》、莫滿撰《單復要驗方》、曇鸞撰《療百病雜丸方》和《論氣治療方》、于法開撰《議論備豫方》、僧匡撰《鍼灸經》、僧鸞撰《調氣方》等。

佛教的比丘也有許多通達醫方明者,如佛圖澄大師、竺法調法師、單道開法師、竺法曠法師、訶羅揭法師、法喜法師等。

而釋迦牟尼佛常用醫生治病的例子,來說明何謂「四聖諦」。生病的狀態如同「苦諦」,疾病的原因如同「集諦」,治癒的狀態如同「滅諦」,治療的方法則為「道諦」。病人於生病後尋求醫師治療,醫師會找出病因,給予病人藥方,最終讓病人按照醫師的處方服藥,得以痊癒、恢復健康,所以探究病因很重要。

疾病產生的原因,佛典中多有記載:

《佛醫經》中說,人得病有十種因緣:「久坐不飯、食無貸(飲食無度)、憂愁、疲極、婬泆、瞋恚、忍大便、忍小便、制上風(呵欠、打嗝等)、制下風(放屁)。」

《清淨道論》中說, 疾病發生的原因有八種:「風、痰、飲食不調、業、外傷、非人、鬼、魔」等所致。

《摩訶止觀》中則說, 造成疾病的原因有六種:「四大不調、飲食不節、坐禪不調、鬼神得便、魔神所擾、惡業所起」,前三種以改善飲食的方法,後三種需要靠佛法的拜佛、懺悔等法,才得以獲得治癒。

另外,《雜阿含經》中則說,疾病起因有六:「因風起、痰陰起、涎唾起、眾冷起、現事起、時節起」等。

歸納來說, 引病的因素, 來自於外、內兩方面。外在是身體的四大——地水火風及飲食不調所引起,內在則是貪、瞋、痴三毒所引起,身心的病苦,不外乎是這兩方面的問題。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幽贊》中則提到:「於醫方明處,為息眾病,安樂眾生。」醫方明是五明之一,由此所引可知,佛典中的醫藥方面知識,可以調治眾生的疾病,是治療眾生身心的藥方,可以讓眾生得到安樂。


《佛說佛醫經》高麗藏本(局部)
引用自東國大學佛教記錄文化遺産檔案kabc.dongguk.edu|CC BY 4.0

佛法中的身心療育觀念

 

「治療」指的是由外而內的協助,而「療育」指的是以治療和教育為主的工作。佛法僧三寶,被喻為醫王、醫藥、醫生,不只能醫治「身病」,也能醫治「心病」,甚至醫治生死的問題。

 

1. 外原因的解方

對於身體四大和飲食的不調,《小止觀》中說:「人身四大各能生一百零一病,合生四百四種,即一切身病的總稱。其中,地大病相為身體沉重,堅結疼痛;水大病相為飲食不消,腹痛下痢;火大則會全身發熱,大小便不通;風大會引起肺悶,氣急嘔吐。」《南海寄歸內法傳》中說:「凡四大之身有病生者,咸從多食而起,或由勞力而發。」身體四大的不調,主要是因飲食不當或過勞所引發。

《佛醫經》則著重在養生方面:

「春三有寒,不得食麥、豆,宜食粳米、醍醐諸熱物。夏三月有風,不得食芋、豆、麥,宜食粳米、乳、酪。秋三月有熱,不得食粳米、醍醐,宜食細米、糗、蜜、稻、黍。冬三月有風寒,陽與陰合,宜食粳米、胡豆羹、醍醐。」

由於冬天易生寒病,夏天好發風病,秋天多生熱病,冬天多有風寒等病,因此《佛醫經》以各類食品的作用來對治各種疾病,用調配飲食的方式來保養、除病。

清朝普能嵩禪師說:「名醫化導有來因,疾病傷寒先忌瞋;脈理深微能率性,良方精細度迷津。」醫生為病人治病時,必先了解其病因,傷寒之病忌諱的就是瞋怒,不生氣,將情緒調平穩後,病情就容易治療。另外,醫生對於病患的微細脈理都能清楚了解的話,就能對症下藥地開出準確的藥方。

 

2. 內原因的解方

對於內在的貪、瞋、痴三毒煩惱,貪欲可以「不淨觀」對治,瞋心可以「慈悲觀」對治,愚痴可以「因緣觀」對治。而《大智度論》中說:「瞋恚其咎最深,三毒之中,無重此者;九十八使中,此為最堅;諸心病中,第一難治。」

《維摩詰經》中說:「今我此病,皆從前世妄想顛倒諸煩惱生。」《俱舍論記》中則說:「煩惱障重,以煩惱能引業障,業障復能引異熟,如是皆以煩惱為本。」眾生因為無明,執著有我,所以才會產生後續的煩惱和疾病。業不重不生娑婆,凡夫隨業而來,因此,內在的原因,其實我們更需要重視,因為這是引發各種疾病的主因。

《大乘起信論裂網疏》中說:「懺悔能滅業障,勸請能滅魔障,隨喜滅嫉妒障,回向能滅著二邊障,發願能滅多退忘障。」所以,經由各種佛法的修心, 就能滅除諸種障礙。


石頭希遷禪師

無際大師心藥方


石頭希遷(700 790),俗姓陳, 端州高要(今廣東省肇慶市)人。唐代佛教禪宗比丘, 人稱石頭和尚、石

頭大師,諡號無際大師,法嗣江西青原行思禪師,為石頭系之開創者。

《歸元直指集》中,引無際大師的心藥方說:

「好肚腸一條,慈悲心一片,溫柔半兩,道理三分,信行要緊,中直一塊,孝順十分,老實一箇,陰騭全用,方便不拘多少。

此藥用寬心鍋內炒,不要焦,不要躁,去火性三分,於平等盆內研碎,三思為細末,六波羅蜜為丸,如菩提子大。每日進三服,不拘時候,用和氣湯送下。果能依此服之,無病不差。

切忌言清行濁、利己損人、暗中箭、肚中毒、笑裡刀、兩頭蛇、平地起風波,以上七件,速須戒之。

此前十味,若能全用,可以致上福上壽,成佛作祖。」

由於此則心藥方淺顯易懂、非常的著名,因此星雲大師參照此藥方,開了另一帖妙藥:

「慈悲心腸一條,道德本性一片,惜福一點,感恩三分,言行實在,守戒守法一塊,慚愧一個,勤勞節儉十分,因果全用,方便不拘多少。結緣多多益善,信願行通通用上。

此藥用包容鍋來炒,用寬心爐來燉,不要焦,不要燥,去火性三分(脾氣不要大,柔和一點),於整體的盆中研碎(同心協力),三思為本,鼓勵作藥丸,每日進三服,不限時,用關愛湯服下。

用藥時切忌言清行濁、損人利己、暗中箭、肚中毒、笑裡刀、兩舌語、平地起風波,以上七件速須戒之;而以不妒不疑、不放縱、自我約束、心性有道來對治。果能如此,則百病消除。」

如若依此帖法藥修行服用,則能化惱熱為清涼,轉我執為慈悲,不僅自我療育,也能療育眾生!

回到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