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臉書分享 line分享 推特分享 微博分享 複製網址

643期專題|原始佛教中的禪修法門與身心療育/洞恆法師

簡單觀呼吸舒緩身心苦

 

借鏡佛世時的修行典故, 作為吾人現世生活調整的典範。佛陀在雨安居前教導弟子們修持如實觀色身的法門,安居結束時,卻發現比丘人數減少許多,詢問尊者阿難後知道,是因為比丘們修持觀身不淨非常成功,而不堪忍受見到自己色身的真實相原來是如此地不清淨,心理痛苦到選擇結束生命。佛陀召集所有在附近安居的比丘們,並教授弟子們修持入出息念以取代觀身不淨。後來許多比丘得到當下解脫涅槃的最高成就,不再求死。以此為鑑,吾人今日面對生活中的種種壓力、痛苦遭遇,不妨思惟佛陀當年的處理方式,以修持觀照入出息念來解決生活中的身心痛苦,尤其是心理上的痛苦。(《相應尼卡雅5》頁909-914S. 54. 9. Vesāli;《雜阿含809 經》)

佛陀授與替代不淨觀的修法是觀照入出息,單純觀看照見出生以來不曾停止的呼吸,如是修持,能令心中諸惡不善法當下平息。觀看其當下的狀況,入息出息是短又粗又急的,就看見它是短又粗又急,若入息出息是長又細又緩的,就見到它是長又細又緩的。純粹觀看及了知其當下的情形。這是收攝亂心的初步。

第二步是經由訓練自己覺受了知全身的狀況來強化收攝亂心的力道。需要訓練才會清楚知道自己當下全身上下內外的狀況,由頭頂到腳底,由肉體內層到皮膚外層。緊繃處要放鬆,痠麻痛處要調整姿勢,舒暢處要維持及擴大,不痠痛處要留意不疏忽。粗重的呼吸身行因此訓練下逐漸減緩變得輕鬆平和。

下一步則是心行的調練。在觀看照見呼吸進出時,學習令心生喜悅、令心生快樂。喜悅和快樂的心行是經由練習而得,進階的進展是心行會變得平靜。進一步更為高深亦較難的訓練是學習體驗心、令心極欣悅、凝聚心和釋放心。

最後是對於前述的整體狀況學習隨順觀察其無常性、消散性、滅盡性及棄絕性。

這四個階段十六修法的入出息念修持,是佛陀傳授給在安居中修不淨觀成就的比丘們。然而,對於修行經驗不足或經驗為零的平凡之輩,修習前二階段八法,也足以令眼前的苦得到緩解與消除,平息負面心念。(《相應尼卡雅5》頁887-890S. 54. 1. Ekadhamma;《雜阿含803 經》)

經由簡單觀照呼吸進出,逐漸達到身心的舒緩、喜樂及平靜,進而訓練心的釋放與凝聚,達到對自心的運用自在,最後是學習看見身心變化的真相,即變化無常、遠離貪染的消散至滅盡,以及這一切盡除棄絕,身心不再輕易受到未經正當觀照及正當思惟而來的痛苦擾亂。這是在禪修中的積極修練,無論禪修的時間長短,即便僅有十分鐘也

可以進行。即時的、短暫的身心降惱調息,令惡不善念平息。

在繁忙生活中的另一修練是不受第二支箭。佛陀及有聞聖法者們與無聞聖法的凡夫一樣擁有色身,同樣有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那麼有聞者與無聞者之差別何在?佛陀在王舍城竹園時曾為弟子們解說分析:未聞聖法者身處諸苦樂受,痛苦增加甚至到了要奪命之重,他們愁悶、憂惱、怨憤,也會痛哭、狂吼,更有重者心神狂亂不安。如此情況就是不僅身受苦受, 心亦受苦受,如同有人連中兩支毒箭;已聞聖法者則是在身處諸苦樂受中, 無論多深痛, 學習不要愁悶、憂惱、怨憤,也不要痛哭、狂吼,令自己陷入心神狂亂無法自控的深淵中。(《雜阿含470 經》;《相應尼卡雅4》頁609-615S. 36. 6. Sallattena

如是練習身受苦,心不受苦。身處世間中難免中第一箭,但學習不要中第二箭,讓心不跟著生愁憂怨甚至失控狂亂。


Image by sasint from Pixabay

生活中的四諦理培養智慧生活

 

苦集滅道四諦理給了吾人改變生命生活的希望、可能性。上述修法便以佛陀所了悟的真實諦理為基礎。佛陀在探索追溯老病死之根源時,覺悟了緣起十二支,覺悟了每一支皆有四諦,以其中的「受」為例,便有受、受之集起、受之滅盡、受滅盡之過程,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皆如是。(《雜阿含287 經》;《相應尼卡雅2》頁293-302S. 12. 65.Nagara)佛陀覺悟緣起十二支而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在說法中亦如是傳授給弟子們,前述入出息念修持即含有此四諦理:感知入出息的存在,由粗重長短入出息變成柔細入出息(集起),感知身行由粗重變柔細,由柔細變平靜(滅沒),學習了知這整個過程(滅沒之道)。此即四諦,即入出息四諦。

善觀生活中的苦。了知集起與滅沒,即是了知生滅,見生滅即見無常,無常故苦,苦故無我,此謂智慧之培養。有因有緣而生,有因有緣而滅,有因有緣而生而滅者,何來常?如是見生滅即見無常。既然是無常的,吾人竟誤以為常恆不變,當令心喜樂者無常變化時便心生苦惱,當令心憂苦者無常變化未到來時心亦生苦惱,如是顛倒地在生活中逐漸累積至痛苦掙扎,甚者心生失望到欲結束生命。既然是眾因緣而生滅而無常者,豈有圓滿者?然而吾人卻期待其如自心所願圓滿美好,豈非不善自觀察而帶來的苦?如是無常的、苦的,眾因緣所成的,豈有一個主宰性的我在主導這一切?豈非無我?然而吾人卻想要主導這一切以迎合己意,此亦是不善觀察所生苦。

任何一法、人事物皆是眾因緣和合而現起及相續,也因眾因緣變化而改變乃至滅盡, 學習了知這些過程, 此即生活中的四諦理: 某、某集、某滅、某滅道。這是佛陀發現的世間真理,依此發現如是演說,弟子隨聞而善觀察。世間身心苦並非單一因緣所造成,而是眾因緣聚集而發生。眾因緣具足便發生並持續,而眾因緣所成者不會永久如是常存不變,因緣具足便改變至結束。若能見事理境物的眾因緣者, 即有機會增減其中的一些因緣而帶來改變, 能否真的達到所預期的改變,就取決於其增減的因緣能否有足夠力量令改變發生。學習見到生活中的四諦理,便可瞭解再怎麼痛苦不堪的生活, 亦存在著改變的可能性。

入出息念修持法可以調整身心苦,尤其是色身苦的暫時性舒緩,進階則是了知四諦理,是進一步令自己正確地看待人事物,這是長期性的心苦的化解。


Image by kalyanayahaluwo from Pixabay

生命流轉的遠矚與解決身心苦的方法

 

生命不是只有一次而是無數次,生命流轉遠矚有助於吾人面對今生的苦,並採取適當的解決方法。生命一期又一期地流轉著,不曾停止,不定秩地輪迴在六道中,從何道到何道,由自己生命中所作所為決定,善行者得善報往善道去,惡行者得惡報往惡道去。對此有適當了解,則能對此期生命身心苦的現況得到釋懷,也進一步採取更長遠的解決方法。

相信有過去生, 今生生命好壞之眾因緣有一部份來自過去生造業,這部份的過去業力所現之果報唯有承受且難可避免;相信有未來生,今生生命善行惡行影響了未來生的善惡去向。那麼,今生儘管苦不堪言又無法翻轉,但有些底線不破或紅燈不闖,那麼此生生命縱然盡是苦,但來生則因今生的不破不闖而得到轉變為樂果報,來生得到昇華,轉苦為樂。

然而,該不該接受這種「相信」?這種質疑、懷疑、難決定的心情,在佛世時也有這麼一群心存疑惑者。他們缺乏禪定、神通能力去確認是否有過去生及未來生,也無能力印證那些各宗各派修行人為解決他們的疑惑而提出的主張,到底誰說為真實可信?誰說為虛假不可信?當佛陀聽聞到民眾的報告及疑惑時,佛陀並沒有強制一定要信佛說的,反而,佛陀為他們進行了一場開示,引導他們應當如何讓現世生活無虞又能贏未來的善果的方法。(MN60: Apan. n. aka-suttam.,《無疑經》)

信者雙贏,不信者雙輸。不信有此世他世、有因有緣得清淨、有造作有業報者,他們的所作所為隨心所欲,遠離身語意清淨行,親近身語意穢污行。因此,若真無未來生,這類人今生也不得樂,不得敬重,亦有重者受刑罰及牢獄之災;若真有未來生,他則不僅今生受苦不得樂,未來生更是投生惡道,生命往墮落方向。今生失敗人不敬重,來生往惡道受苦報,他是雙輸者,今生來生皆輸。

相反,信有此世他世乃至有造作有業報者,他不隨心所欲而謹守五尸羅,遠離身語意邪惡行,親近身語意清淨行。因此,若真無未來生,這類人今生亦得樂、得敬重,不受刑罰亦不遭牢獄之災,今生就受樂報;若真有未來生,他則今生已受樂報,未來生更是投生善道,生命往昇華方向。他不但今生是順利人生,亦得敬重,來生亦生善道得樂報,他是雙贏者,今生來生皆贏。佛陀以此開示安慰及勸勉心存疑惑的民眾,儘管尚未有能力去印證那些修行人或宗教師的說法、主張,但且先接受有此世他世乃至有造作有業報,因為這樣的人不但今生現前得利益, 若真有未來生、有作有報時,未來生亦得利益、所得皆是善報,是雙贏者,有智慧者皆選擇相信、接受。

據此,對於那些勤奮努力卻無法改變的生命痛苦歸因為過去世的遠惡因,現世唯有承受苦果;然而現世能積極的是在受苦果中種下遠善因,未來世將受樂果。前述的相信有此世他世乃至有造作有業報者,遠離身語意惡行,親近身語意善行,此身語意善行即十善業,即不殺、盜、邪淫等三身善行、不妄言、綺語、兩舌、惡口等四口善行、及不貪、瞋、癡等三意善行;此十善業收攝則為五尸羅,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及不飲酒。依五尸羅修十善業即是今生可積極種下的遠善因。

佛陀教導弟子們要學習具備五尸羅,因為五尸羅決定了當生生命的昇華及不退墮,以及來生生命的善惡趣向,因此是不應當違犯的基本生活原則。此五尸羅如同不可破的底線,亦如不能闖的紅燈,破了闖了則生命去向必然是引發今生的和招致來的怖畏怨憎,亦感受心理的痛苦與憂惱。(《相應尼卡雅2》頁195-202S.12.41. Pañca-vera-bhaya-suttam《五怨憎怖畏經》)如來說的法是可現見的,今生即可求證。印證衝破此底線者,闖此紅燈者,其生活只會越趨下劣、墮落,亦心生怖畏怨憎及痛苦憂惱。殺害生命者,尤其是人命,以及盜取有主物者,二者今生即刻得到法律制裁。淫亂者、背叛親密關係者,即使不一定會法律制裁也必定輕則遭人指摘與唾棄,重則危及生命安全。妄語涉及傷害和詐欺者亦受法律制裁。而飲酒令人亂性,易逐漸隨犯前四者,故也終致帶來法律制裁。犯

此五尸羅者,今生便得如此果報,來生更是流轉往不善道。

違越五尸羅者受苦果,如來出世不出世法爾如是,如來只是覺悟而為人演說。無聞者犯此五尸羅而來修禪,既不得心安入定,即便入定亦不得生長智慧,無智慧者煩惱增,今生不得益,來生不得益,是雙輸者。有聞者持守五尸羅而修禪,有助於心安亦得入定,入定增智慧,有智慧者煩惱除,今生得益,來生得益。是故,佛陀說的解脫道極簡為三字:戒、定、慧,其意義即此。

 

結語

 

上述的經典依據皆來自巴利《相應尼卡雅》及古漢譯《阿含經》,依此學習如來所教的禪修方法療癒身心及自我教育。由觀照入出息減緩現前的身心痛苦,再以四諦理的瞭解來培養智慧生活以強化身心痛苦的減緩,最後以信有此世他世、有因有緣變清淨、有作有報而堅持守護五尸羅,修持十善業,如此達到眼前身心苦的減除以及長遠的身心樂建設,由今生短期的禪修獲得當下身心樂,未來達到來生長期的身心樂。

 

參考書目:
1. 劉宋.求那跋陀羅譯,《雜阿含經》,《大正新修大藏經》冊2
2. 釋洞恆譯編,《相應尼卡雅》1-5 冊,台北:佛陀教育基金會,2024 年。

回到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