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臉書分享 line分享 推特分享 微博分享 複製網址

643期專題|互為因緣的身心療育/法聿

身心互緣的健康觀念

 

身心療育, 是指身心疾病的療癒, 與教育如何護衛身心健康的觀念與方法的合稱。身體健康是多數人一過中年後,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而心理健康則是現代人時刻都必須面對的重大問題。然而身心二者不能切割,彼此相互影響,心理認知情緒狀態會導致身體疾病的發顯,不良的身體姿態也會影響心理健康,而生活的社會環境及自然環境也會影響到我們的身心健康,這身心境三者的相互依存、影響,吾人必須善加面對。是以身心問題的處理,需要觀察分析問題的來源在哪裡?方能對症下藥,改善乃至療癒健康,讓生命的品質向上提升。

然而預防重於治療, 尤其是面對現代的生活環境, 更要懂得如何善調自己的身心,因為現代生活中充滿了種種的誘因與壓力,當不善調自身又陷溺於外境欲誘時, 容易造成身心疾病的發生。例如年輕人耽溺於網路,獲取種種資訊,然無法疏理龐大的資訊量,心不定又易散亂, 同時對事理容易被片面訊息影響, 進而產生偏執卻不自覺,在不知如何處理好外在的事物及自身的心緒時, 便容易造成精神心理上的問題。


貴霜帝國時期佛像,現藏於耶魯大學美術館

而身體的不正確習慣,也會造成疾病的發生, 如長久坐姿不良,容易造成靜脈血栓症的經濟艙症候群。而習慣性的身體姿勢,有時也能反映出其人的心境與情緒,如醫學健康雜誌在提到憂鬱症之症狀與防治時,見常所用圖像中的人呈現萎靡不振,心窩內縮,聳肩內彎的姿態。這是長期心境與糾結的情緒造成的習慣性姿勢。保持在這樣的身體姿勢,也會讓自己不容易快樂。

是以如何調自己的身心非常重要,這也是追求健康者,投入於各種身心靈的學習或運動、武術、瑜伽、冥想等等的目標,希望能透過這些方式,達到對身心調養而得到健康的生活。然若沒有對生命實相的正確認知,上述方式雖對身心健康有幫助,但仍舊是不徹底的方法。就個人體會,唯有佛法能提供對生命實相究竟正確的認知,以及正確的身心實踐之道,可以讓吾人離苦得樂,如佛陀即是為了解決生死之苦,捨王子之位出家修行,悟道成佛,離一切生死煩惱,得一切究竟寂靜之樂。

佛陀經歷了五欲豐盛的王子生活,確知這樣的生活無法脫離老病死之苦,故而出家修行,確知光靠極深的定力或究極的苦行,一樣無法解決老病死苦。唯有對生老病死有正確的了知與體證,才能確實地離苦得樂。是以如何學習佛陀所教導的知見與方法,就是學習者必須要善加掌握的根本。

 

具足正見的心智有助身心療育

 

佛陀思惟十二因緣而悟道成就,知曉一切有情的生死煩惱,皆是不能清楚了知生命因緣法,於這有為的生命因緣法中,迷失在現象,建立了自我,進而執著自我,並依此自我安立了我見及我愛,貪瞋癡慢疑五毒的煩惱伴隨而出,隨著根、塵、識的觸緣,依於我見、我愛所生起的感受,產生的喜歡、討厭等情緒,在順逆境中引動著我們的渴愛,進一步展現心緒與行為,並因此有了必須承受的結果,由是帶動喜樂憂愁等等情緒,隨之陷溺於情緒,身體因之或外張或內縮,帶來生理的問題。是以身心問題從心智來出發調整,即是要具足正確知見,並以此指導日常生活作息及思惟模式,這就是佛陀開示的八正道修行。


東京大學綜合圖書館所藏萬曆版《大藏經》收錄的《雜阿含經》
引用自東京大学総合図書館万暦版大蔵経(嘉興蔵)
デジタル版 dzkimgs.l.u-tokyo.ac.jp|CC BY 4.0

如何是正見? 佛陀因觀察十二因緣而成就, 其所開示者也是這生命實相的緣起法或緣生法,在《雜阿含經》卷12 中說:「緣起法者,非我所作,亦非餘人作。然彼如來出世及未出世,法界常住,彼如來自覺此法,成等正覺,為諸眾生分別演說,開發顯示。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謂緣無明行,乃至純大苦聚集,無明滅故行滅,乃至純大苦聚滅。」這緣生法不管如來出世或未出世,都是法界常住的,因此要有深刻的認知,並依此來觀察思惟與行為取捨,這即是如來施設的正見。如經中說:「世間有二種依,若有、若無,為取所觸;取所觸故,或依有、或依無。若無此取者,心境繫著使不取、不住、不計我,苦生而生,苦滅而滅。於彼不疑、不惑,不由於他而自知,是名正見,是名如來所施設正見。所以者何?世間集如實正知見,若世間無者不有,世間滅如實正知見,若世間有者無有,是名離於二邊說於中道,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謂緣無明行,乃至純大苦聚集,無明滅故行滅,乃至純大苦聚滅。」

對緣起法的正見,展現在色法時,若對色的緣起法不能如實了知,便容易在種種的相中,產生貪愛執著,因為貪愛就產生各種想要擁有的行為,然而這些行為未必能得到它,或得到後又因某些因緣的變動而失去,這樣的得失之間,牽動我們患得患失的憂思情緒,憂思情緒會造成身相的萎靡,而長期身體萎靡不振會影響生理健康及心理精神。或長久處於太過高亢的心緒(例如躁症),亦會帶來身體內分泌失調等狀況,對身心的健康也會受影響。是以《雜阿含經》云:「於色不知、不明、不離欲貪,心不解脫,心不解脫者,則不能斷苦。」

若能正確了知色的緣起法,知道緣起的一切色法都是無常變易,就能遠離對色貪愛執著的心,如此對於色的得失就能清楚知道,當於種種色的變易就不會患得患失,如此身心就能安穩,不受影響不產生苦惱憂思等等情緒。是以《雜阿含經》云:「於色若知、若明、若離欲貪,心得解脫者,則能斷苦。」不只色法如是,我們對自身的受、想、行、識等法也是如此,若有貪愛則無法離苦,若無貪愛則能無苦,故《雜阿含經》說:「於色愛喜者,則於苦愛喜;於苦愛喜者,則於苦不得解脫。如是受、想、行、識愛喜者,則愛喜苦;愛喜苦者,則於苦不得解脫。諸比丘!於色不愛喜者,則不喜於苦;不喜於苦者,則於苦得解脫。如是受、想、行、識不愛喜者,則不喜於苦;不喜於苦者,則於苦得解脫。」

愛喜造成無法遠離身心緊張的情緒,因為愛喜能得則生貪怕失去,不得則生瞋易憤怒,如此陷溺愛喜則令身心無法遠離苦惱。是以身心遠離憂愁苦惱及病痛的調心方面,要如實了知世間一切因緣所生法,都是無常變易,無我、無我所,如是於因緣法知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及涅槃寂靜等三法印,則能於世間因緣所生之事,知其無常,知其因緣集起,知其因緣離滅,故不生貪愛、不起執著,則能離一切憂悲苦惱。知其無我則無我執,待人接物則真誠不自是,人際關係較能和諧,則能減少人際間的焦慮與壓力,則身心易安康。

對因緣法有正知正見,並以此正見導引生活態度與思惟一切事物,則能正確了知一切事物的現狀,及一切事物集起的原因,與一切事物的離滅及如何離滅的方法。就如同了知身心病苦、及病苦集起的原因,了知病苦可以離滅身心健康,及達到離滅病苦的方法。

這就是佛陀悟道成佛的因緣法中,展現出來的三法印與苦、集、滅、道四聖諦的見地。若具足與佛相同的知見,則能清楚照見生命中的種種困難與苦痛的根源,以及如何遠離苦痛的方法。如此讓心具足正確知見,是遠離身心病苦,令心身療育的根本。


浮雕上描繪佛陀於鹿野苑向五比丘宣說四聖諦,現藏於Walters Art Museum

從調身為導的身心療育之道

 

從心的知見確立,以正確的知見來生活,不管任何境遇皆如法思惟、如理而行,這能調伏身心的苦惱。然而令心有力而不散亂,是觀察事理因緣的重要基礎,而正心定心依定起思惟得智慧,解脫生死煩惱,這是佛弟子修行之要。定心之基在調身,如沙門自稱為調身人。在《賢愚經》中亦贊歎佛陀是善於調身,亦能調心者。

為什麼要調身,在《法句經》說:「自愛身者,慎護所守,希望欲解,學正不寐。身為第一,常自勉學,利能誨人,不惓則智。學先自正,然後正人,調身入慧,必遷為上。身不能利,安能利人?心調體正,何願不至?」可見守身是學習基礎,自助助人、調身入慧,都必須要正身。故心調體正,何願不至?是以說如來的道德變化之能,都來自於調身之力。

如此什麼是調身的方法呢?在《法句經》說:「五戒十善、四等六度、四禪三解脫,此調身之法也。」這樣的調身法,即是在善法、戒、定、慧等的修持,而這些調身修持在於透過身、語的行為,讓我們不會有後悔憂愁的違犯心行,令心易與定相應,如此由定啟慧得解脫。如經典提到「住戒者,心易定故」、「若身安,心易定時,則定覺支堅固」、「隨有所得身安樂者,令心易定及能說法。」可見調身有益調心,心定則不受煩惱所擾,能於事理善加觀察,則於一切事物不起貪愛瞋恚,則能遠離煩惱,在《雜阿含經》中說:「彼以賢聖戒律成就,善攝根門,來往周旋,顧視屈伸,坐臥眠覺語默,住智正智。彼成就如此聖戒,守護根門,正智正念,寂靜遠離,空處、樹下、閑房獨坐,正身正念,繫心安住。斷世貪憂,離貪欲,淨除貪欲;斷世瞋恚、睡眠、掉悔、疑蓋,離瞋恚、睡眠、掉悔、疑蓋,淨除瞋恚、睡眠、掉悔、疑蓋。」若沒有貪、瞋、癡等心的作用,則身心的病苦憂愁等都消除,如是即可得到療育。


《法句譬喻經》高麗藏本(局部)
引用自東國大學佛教記錄文化遺産檔案kabc.dongguk.edu|CC BY 4.0

因此保持正身,也可以做為日常生活中的持身之道, 也就是所有善法戒行中,常保身輕安的正身之相, 有助達到心輕安的正心調練。這樣的正身即是禪坐基礎的七支坐姿,也就是要修行者注意的身體姿勢的七個要領。這七個要領除却手結定印及結跏趺坐外,其於五個身姿可以用於日常生活的行住坐臥中,如此即是「行如風、坐如鐘、站如松,睡如弓」等四威儀行的身行。

常保身行則心正易定,因為身正則心的負面情緒較不易生起。沒有了負面情緒,心常安樂愉悅,則身體輕鬆暢快,如是則身心憂思煩惱則不生,不生則身心常樂,見一切常生喜悅,如是心解脫、身解脫,能令一切憂悲苦惱得到療癒消除。是以了知身心互緣,善能從心及身調練,有助於消除身心的苦惱,而得喜樂,令人生命品質得以提升。

回到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