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臉書分享 line分享 推特分享 微博分享 複製網址

643期藝苑精華|「觀古窺今 悲智同行——紀子亮工筆佛像個展」側記/陳清香

一、引言

 

紀子亮居士,民國四十六年(1957)生於台南,是一位長年茹素信仰虔誠的佛門居士,同時也是一位投入佛教藝術的專業佛畫師。

其自幼生長於台南,早年即皈依彌陀寺圓斌法師,又學習懺雲法師在南投蓮因寺所倡導的念佛法門。在教理抉擇上,則遵循妙心寺傳道法師,以印順法師思想為依止。

在畫技學習上,早年從事平面美術設計時,從李基雄老師當學徒一年,習黑白完稿,後到蔡慶輝老師處觀摩噴畫,並開始接稿為出版社、建築業設計廣告海報、商標等工作,又逢陳國進大師介紹,得以接手製作業界的設計稿。

其父往生後,紀居士每日的修持功課,由憶佛、念佛,進而寫佛、畫佛。當欣賞日本佛畫時,感受到濃厚的唐宋遺韻,十分相應,所畫佛像遂帶日式風格。

紀居士下筆畫佛時,必先作觀想,再用心布局,接著精工細筆勾勒,故每年僅完成一畫作,至今已達三十年。

筆者曾經舉辦過多次的佛教藝術創作展,又為紀念慧炬創辦人周宣德居士,舉辦以「淨土藝術創作展」為題,附帶學術研討會的集體作品大展。每次展品中必有紀居士的畫作,如「彌勒菩薩來迎圖」、「西方三聖來迎圖」、「法住記十六羅漢圖」等,均曾公開展示,十分精彩。

此次其應台南市政府文化局之邀,於96日至29日,以「觀古窺今 悲智同行—紀子亮工筆佛像個展」為題盛大展出。標題前句「觀古窺今」,寓意貫通古今,傳承前代畫風,創造當代新潮;後句「悲智同行」,慈悲、智慧一體,揭櫫佛法義理。

展場位於台南市歸仁文化中心第二畫廊,空間呈長方形,共展出45件畫作。除一幅地獄變相卷軸畫橫置於側壁桌面上之外,其他全以畫框懸掛於牆上。題材計有佛尊、菩薩、羅漢、明王、天王、經變圖、來迎圖等,猶如敦煌石窟壁畫,傳承了傳統中國佛教繪畫題材,也被歸為道釋人物畫,亦涵蓋東亞佛門繪畫的主軸。

9 7 日下午2 時舉行開幕典禮, 展場中賓客雲集, 十分熱鬧。典禮由易經研究協會周輝滄先生主持,筆者首先受邀上前致詞, 略述紀居士畫作之特色, 以表祝賀。接著由台灣南美會林亮吟理事上前致詞。日月潭法林禪寺台南講堂住持滿全法師,則為第三位祝賀人。

貴賓開幕致詞後,接著便由紀居士親自帶領賓客,一幅幅進行導覽。

以下筆者選出展場中具代表性的畫作,加以介紹、詮釋。

 

二、展品大要

 

(一)佛尊像

展品中以佛尊為題者,共有本師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二十五菩薩聖眾來迎圖、西方三聖來迎圖、藥師琉璃光如來等。

細賞展品中的精彩畫作,首選〈本師釋迦牟尼佛圖〉。畫中釋尊以立姿光背稍作斜開側之視距,呈現於黑底上。雙足裸露,踩著蓮花花托,身軀微傾,頭上螺狀髮紋,顏面五官端莊,內衣微敞,外著長袖綠袍服,再披黃色鑲紅邊外袍。頭光與身光的紋飾,均以圓光紋外加蓮瓣紋,典雅又華麗。


本師釋迦牟尼佛

釋尊雙手托缽,神情恭敬。作者釋題曰

「飢渴今已除,法味為道食,衰世故行乞,持缽濟眾生。」好一句持缽濟眾生!真是為傳統的佛傳畫作添增創意題材。

次選〈阿彌陀佛二十五菩薩聖眾來迎圖〉。畫幅以深褐山水為底,祥雲齊集成群,正中阿彌陀佛結跏趺坐於蓮臺上,四周二十五位菩薩及天人聖眾,或跪或坐,或持樂器、托供品。


阿彌陀佛二十五菩薩聖眾來迎圖

阿彌陀佛坐姿莊嚴,深著偏袒右肩式衣,前胸敞開,右肩掛衣角,右手上舉,左手向下作接引印(下品上生)。菩薩及天眾髮上珠寶冠飾、頸項瓔珞垂至前胸,手臂掛環釧,下身裙裳紅綠相映。整幅畫面色澤鮮艷亮麗,十分引人注目。

至於〈藥師琉璃光如來圖〉,以墨綠色為底,畫幅正中主尊藥師佛以大紅袍服披褂全身,頂上淡紅色頭光,底座為多層蓮花。下端左右兩側為脇侍日光、月光菩薩,菩薩外側為十二藥叉大將,上端八大技樂天人分兩組浮在白雲上。尊像布局左右對稱,十分端正。


藥師琉璃光如來

(二)菩薩像

展品中菩薩尊像,或為群像圖的脇侍尊、對立尊,主尊者則有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等。其中〈文殊菩薩圖〉與〈普賢菩薩圖〉,兩幅布局法度相似,主尊均以端莊正面呈現,雙腿結跏趺坐於蓮台,而各自架於坐騎上。文殊坐騎為四足頂立於白雲朵、頭部回首、尾巴翹起、深綠鬃毛、身青色澤的雄獅,瞠目張口,氣勢昂揚。普賢的坐騎為象,全身潔白,象頭回首,長鼻蜷曲,四足各踩一朵白蓮,氣勢穩定。


文殊菩薩

文殊是智慧的表徵,坐騎獅子的威猛是大智的呈現。普賢則為願行的表現,坐騎大象揹負重物前行、任勞無怨,猶如行菩薩道,六度萬行。

傳統佛寺中,文殊與普賢常為釋迦佛或毗盧遮那佛的左右脇侍菩薩,合稱華嚴三聖,是大雄寶殿的主尊供像。


普賢菩薩

(三)明王、天王像

展場中尙有羅漢、明王、天王的圖像,其中明王有不動明王、孔雀明王、愛染明王等。明王屬於密教系統常見的尊像,常現或喜或怒等多樣表情。以教化的功能而言,對冥頑不靈的眾生,若以祥和表情說法,則效果往往不佳,故或現出忿怒相以對治之。

其中〈孔雀明王圖〉,是一尊未現忿怒相表情的明王。畫幅中心六臂明王坐於鳥背蓮座上,孔雀雙足分立,翅膀左右外張,身後羽毛向上捲起,圍成一大圓圈。本畫幅沿用了京都仁和寺所藏南宋時代孔雀明王的造型,但上端增添三位坐姿端莊的佛尊,下端綠蓮盆兩側,增加二立姿脇侍菩薩,不同於原圖。


孔雀明王

至於四大天王,依經典所載,即東方持國天、西方廣目天、南方增長天、北方多聞天。沿襲宋代以下傳統,天王手中各持特殊法器,分別為鋒利的寶劍、胸前調動的旋琴、手握的雨傘、順溜的小蛇,寓意「風、調、雨、順」。

展出的〈四大天王圖〉,為紀居士2006 年所繪,以宋元之際文人山水畫風為背景,再以傳統武將之姿呈現主軸。每位天王均頂戴鋼盔,身裹盔甲,腳穿長筒馬靴,頭頂四週白色光圈,雙足踩踏平台,全身為朵朵白雲環繞,有飄逸在天的美感。

 

(四)經變圖

展場中有以〈維摩詰大士演教圖〉為題的經變圖,此圖是依《維摩詰所說經》經文的內容而繪作的圖像。此經自三國時代以來,即有譯本流傳中土,其中以鳩摩羅什譯於姚秦弘始八年(406)者,最為暢行。

至於維摩詰居士圖像的形成,自東晉顧愷之創作了「清赢示病之容,隱几忘言之狀」的形象後,歷代畫師相繼仿效,成為常見題材之一。但傳至後世,維摩居士已不帶病容,更演變成氣勢軒昂的大辯士,且畫幅中必與文殊菩薩左右對面,四周圍著許多聽眾。


維摩詰大士演教圖

〈維摩詰大士演教圖〉呈現橫長卷軸樣式。畫幅左側維摩詰大士坐在高廣床上,右腿弓起,左腿橫陳,前置矮几。大士身穿交領右衽袍服,胸下結帶,袍服垂至足踝,右肩外披深褐色大巾,右手腕放膝上,左手臂則靠在矮几上。就造型姿勢而言,承襲了唐代式樣,然而紀居士在大士頭部外圍加上光圈,光圈外有祥雲,雲端又現出伎樂天人。圍繞在大士周圍的聽眾,或跪或立,以現比丘形的羅漢居多,另有兩位頭戴高髮冠,身穿艷麗服飾之在家眾,應為達官貴人。

畫幅右端則畫出受命前來探問大士病情的文殊普薩,其端身坐於青獅背上的蓮花座,頭冠莊嚴,衣著華麗,雙手合十,雙腿善跏下垂。菩薩身後圍繞的聽眾,每位均冠飾艷麗,衣著華貴,腦後光圈,接近菩薩造型,反映了身分地位的特殊。

 

(五)地獄變相圖

日本早期接納佛教信仰時,已接觸到輪迴思想,到了十三世紀的鎌倉時代,依據平安時代天台宗高僧源信(942 1017)所撰述的《往生要集》內容,除以文字介紹念佛法門外,更製作了《六道繪》圖,共15 幅畫作,其中將地獄道分為八層。因具歷史藝術價值,於1963 年獲指定為日本國寶,現藏於滋賀縣聖眾來迎寺。

本次展出之〈六道繪地獄變圖〉即臨摹自前述者,為絹本畫質,並以礦物膠彩繪,長卷圖軸樣式,橫卷長達780 公分。畫中包括等活地獄、黑繩地獄、眾合地獄、阿鼻地獄等。

其中等活地獄圖中,在一群齜牙裂嘴、舉拳持棍的獄卒旁,描繪了造作殺業者的受報情形。畫幅右端題有《往生要集》文字,曰:

 

「等活地獄者,在此閻浮提之下一千由旬,縱橫一萬由旬。以人間五十年為四天王天一日一夜,其壽五百歲。以四天王天壽為此地獄一日一夜,其壽五百歲。殺生者墮此中。」

 

其次在黑繩地獄圖中,可見高峻岩石中有獄卒向囚人行刑,右端巨大高架上有朵朵火焰,攀爬者應亦是受報眾生。犯了殺生與偷盜罪業者將墮此地。畫幅右端依《往生要集》的文字,題曰:

 

「黑繩地獄者,在等活下,縱廣一萬由旬。以人間一百歲為忉利天一日夜,其壽一千歲。以忉利天壽為一日夜,此地獄壽一千歲,殺生、偷盜之者墜此中。」


眾合地獄

再看眾合地獄圖,滋賀聖眾來迎寺之原本,下端畫一群牛頭馬面在鐵山上追趕著罪人上山頭,再用鐵塊敲打,早先已被擊斃者,則置於鐵臼中磨成砂醬。畫幅上端畫貌美女子,坐在刀葉樹上,引誘男子上樹,但男子因生前邪淫婦女所造惡業,被刀刃插住身子。

此畫幅頂端中心,另有貼紅絹題《往生要集》文,曰:

 

「眾合地獄者,在黑繩下,廣一萬由旬,多有鐵山兩兩相對。以人間二百歲為夜摩天一日夜,其壽二千歲。以彼天壽為此地獄一日夜,其壽二千歲,殺生、偷盜、邪婬之者墮此中。」

 

紀居士所繪者,則將原本上端與下端平列成橫幅,但畫中人物姿態、山崖景緻則不變。

原本《六道繪》的另一幅絹本著色畫,呈現了無間地獄的景況。此無間地獄又稱阿鼻地獄,是八大地獄中最低一層,犯五逆者將墮入此地,受苦無盡,比其他地獄更慘痛萬倍。

畫中上端獄卒,或口吐烈火,或以鐵釘擊打眾生舌頭,強迫其吞下灼熱鐵丸。獄卒眼目兇狠,持武器作攻擊狀。一片大紅火海中,灰黑獄卒與猛獸無情攻向地獄眾生。

紀居士筆下的阿鼻地獄圖,亦將原本的上下布局,轉成左右橫軸式,火海安置於畫幅中心及右側位置,而門扉及短牆則位於左方。

此阿鼻地獄圖側,題文曰:

 

「阿鼻地獄者,在大焦熱之下欲界窮底之處,縱八萬由旬。此獄壽一中劫,造五逆罪、撥無因果、誹謗大乘、犯四重、虛食信施者墜此中。」


阿鼻地獄

紀居士所臨摹的四幅中,除了兇猛獄卒外,更畫盡了處於瘋狂、恐懼、邪惡、追趕、焚身的地獄道眾生,將其遭受苦難的形影描繪得淋漓盡致。山岩、小樹、懸崖等自然景觀,則表現了文人山水畫的特質。至於亭閣、矮牆等建築物,卻呈現出唐樣的風格,十分典雅。

 

(六)佛涅槃圖

此〈佛涅槃圖〉亦為絹本巨製,作者以細筆勾勒,呈現出釋迦牟尼佛將離開人間,生前所化弟子們聚集圍繞四周送別的景象。


佛涅槃圖

畫中釋尊右向橫躺於一長方形臥床,頭頂深色髮螺,凸出肉髻,橫眉閉眼,顏面端莊,右臂彎曲頂住後腦,身上披蓋紅色袈裟,袒露右胸,以右側身軀平貼臥床。兩側十棵高大樹木聳立,枝幹樹葉均十分清晰。四周圍著數十位弟子,右側雲端摩耶夫人與隨從自忉利天乘雲相送。

此弟子群包括岀家眾與在家眾。出家眾中除一位臥在地上外,有十八位或跪或坐於床前,頭上無髮,身披僧袍,偏袒右肩,或再外加方格水田衣袈裟,僧袍及袈裟呈現出不同色澤,有艷紅、鮮綠、褐黃、暗黑等諸色。這些出家眾可視為受佛陀最初渡化成就的十八羅漢。

在家眾或男或女,有為文武百官,乃至平民。具官階者頭上冠飾多樣,表現華貴。在家眾多數以站姿圍在羅漢後方,少數則或蹲或坐或趴在地上。其服飾均呈交領右衽式樣,寬袖長裙,或外套以長袍服,腰間繫帶,是十七世紀以前,漢地居士的主軸式樣。

綜觀人物表情與姿態,主要是對佛陀離世的哀傷不捨,眉宇間現黯然神傷的表情,但和歷史上的涅槃像比對,並沒有太過強烈誇張。

畫幅下端是一排飛禽走獸,種類十餘種,包括牛、虎、兔、龍、馬、羊、猴、雞、狗等生肖,且又多了長鼻象、黑毛獅,以及白鶴、孔雀、鵝、鴨等鳥禽。而最特殊者則為迦陵頻伽,上身如人頭冠顏面、雙手托供物,肩膀以下則為禽類的翅膀、雙足。

動物雖多以自然止靜的體態呈現,但也有翻滾整個軀體的動態,例如靠近右側處,有兩隻翻背的動物,其中白象背部著地,象頭與四大腿朝天,象牙與象鼻亦翻轉左側向上,象口外張,現出悲傷神情。另一隻黑毛獅,也是全身頭背貼地,雙睛瞠目向上,大張露齒,身上胸腹裸露,前腿外張上舉,後腿下伸,四腿及胸腹以膚色相連呈現,整隻黑毛獅處於極度痛苦哀傷的情緒中。

 

45 件畫作,幅幅精緻,美不勝收,限於篇幅,謹簡介至此。

 

三、結語

 

總結此次展出之畫作,就畫題而言,可追溯到魏晉、隋唐之際的佛畫題材,承襲了東亞佛教藝術的主軸。就技法而言,均以細筆勾勒,畫出每一尊法像的姿態,既彰顯了佛法的總綱,又呈現造像的美感。就用色暈染而言,均以膠彩畫顏料塗染,色澤鮮豔亮麗、對比強烈,則承襲了日本鎌倉時代,及日治時代台展、府展的畫風。

台灣自戰後以來,如此嚴謹、細緻、精密、秀麗、莊重的佛畫作品並不多見,紀居士延續了台灣佛畫的命脈,千金紀芝蓮女士則為日本京都市立藝術大學保存修復博士,現任職於日本國立東京文化財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更於9 15 日以「日本佛畫創作交流講座」作專題演講,真是為「觀古窺今 悲智同行」的主題,增添無上的光彩!

回到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