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臉書分享 line分享 推特分享 微博分享 複製網址

643期|佛系超能曆(十六)/林彥宏

10月1日 /
國際老年人日

依聯合國定義,65 歲以上人口在總人口數中比例超過7% 60歲以上的人口超過10%,便稱為「老年型」國家。由於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而平均壽命不斷增加,除少數非洲國家外,大多數國家的人口結構都趨於老化。是以1990 年第45 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訂定每年10 1 日為「國際老年人日」 International Day of Older Persons)旨在呼籲國際社會能關注世界人口高齡化的議題。

世界上許多地方,老年人的權利受到不同程度的侵犯,如年齡歧視、缺少尊重、剝奪參與社會事務之權利等。某些國家和地區,老年人甚至容易遭到暴力和虐待。無論從道義或實際的角度,消除年齡歧視和確保老年人人權都是必行之舉。


描繪棄老情節的月岡芳年浮世繪〈姥捨月〉

《雜寶藏經》記載一則「棄老國」的故事:

久遠以前,有個國家規定:「所有老人得一律離開家庭,流放到偏遠的地方,令其自生自滅。」當時有位孝順的大臣,不忍心趕走年邁的父親,便將父親藏在地窖密室,繼續盡孝養之責。

此時,有一天神對國王提出要求:「如果國王能分辨出兩條蛇的雌雄,那麼國家就能平安無事,否則將在七天後滅亡。」國王召集群臣商討,眾臣絞盡腦汁,皆束手無策。此時,孝順的大臣想到父親一向博學多聞,於是馬上趕回家中,請教他分辨公蛇和母蛇的辦法。果然,父親輕易地提出:「只要將兩條蛇置於鋪有細軟物的地板上,公蛇將顯出躁動不安,母蛇則安住不動。」大臣將此方法帶回皇宮,果然立刻分辦出蛇的性別。

天神不肯善罷干休,接連又出了許多難題:「如何定義人之迷悟?」、「白象的體重幾何?」、「如何分辨栴檀木之根與末?」、「兩隻同型之白馬如何分辨母子?」等,卻都被一一破解。天神心服口服,向國王保證將守護其國,不受侵害。國王感謝大臣的協助,大臣才說出所有的問題全是靠父親指導才得以破解的真相。大臣向國王祈願能大赦全國的老年人,讓子孫們能盡奉孝道。國王於是下詔普告天下子民:「今後不得遺棄老人,為人子女必須恭敬孝養。」


《雜寶藏經》「棄老國緣」高麗藏本(局部)
引用自東國大學佛教記錄文化遺産檔案kabc.dongguk.edu|CC BY 4.0

行政院主計總處十年一度的人口普查發現,在台灣65 歲以上老年人口, 2010 年至2020 年間增加122.6 萬人。預計2025 年台灣將進入超高齡社會。生命可以來到老年,也是福氣的表徵。然而如同登山,登頂之後,自然朝向下坡。隨遇而安地欣賞下山的沿途風景,適時給予上山之人經驗分享,正如聖嚴法師所言:「夕陽無限好,不是近黃昏;前程似美錦,旭日又東昇。」

 

 

11月1日 /
文成公主逝世

唐朝貞觀十五年(641),在長安城一場盛大的歡送會中,文成公主即將啟程,前往萬里之外的吐蕃(西藏),與君王松贊干布結為連理。


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

那時,大唐的軍力、經濟及文明受到各國仰慕,尊奉唐太宗為「天可汗」。為了保持和唐朝的平和關係,甚至得到大唐的保護,紛紛向大唐提出聯姻的邀請,吐蕃亦為其一。

文成公主是唐太宗的宗室遠親江夏王之女,並非直系血親。史書上並未詳載姓名。她溫柔賢淑、知書達禮,崇信佛教,據《吐蕃王朝世襲明鑑》記載,其嫁妝內容有三百餘卷經典、各種金玉寶飾、綾羅綢緞、卜筮醫藥人才與書籍、營造與工技等數十種著作,然而最受矚目的是一尊金銅釋迦牟尼佛十二歲等身像。

文成公主入藏,對藏人而言是一大事,因而也流傳了許多與地名相關聯的傳說,如「日月山」、「倒淌河」等。另於青海省玉樹貝納溝一帶,也說公主曾在此教當地藏民農耕,並於岩壁上刻下數十尊佛像,興建佛塔,今日人稱此處為「文成公主廟」。

藏王松贊干布娶了尼泊爾赤尊公主以及大唐文成公主,兩位公主都將佛教傳入藏地,松贊干布因此建造了西藏最早的寺廟大昭寺、小昭寺,以保存供奉兩位公主所帶來的佛像文物。藏人相信松贊干布是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的化現,而赤尊公主和文成公主,則分別是白度母與綠度母的化身。他們應化來人間,為的是將佛法廣傳於雪域藏地。

文成公主與夫婿婚後不到十年,松贊干布便病逝先行,文成公主繼續留在藏地,直到永隆元年(68011 1 日捨報,在西藏生活長達四十年。今日拉薩布達拉宮和大昭寺內保存著文成公主塑像,便是紀念公主的珍貴文化遺產。

 

12月21日 /
冬至

在二十四節氣中,第二十二個節氣是「冬至」,又稱冬節、賀冬、亞歲。冬至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短,夜晚最長之日,日期都落在12 21 日至12 23 日之間。


宋人冬日嬰戲圖
引用自國立故宮博物院|CC BY Open Government Data License, version 1.0

相傳古人經年觀察日照長短,發現其有固定週期,於是將日影最長的一日訂為冬至,將此日視為終結凜寒,迎接陽暖的日子,以此作為「一年之始」,故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把冬至視為二十四節氣中最重要的一天。

早在周代,朝廷已舉辦祭祀典禮來慶祝冬至,到了漢代更成為通行節日。《後漢書.禮儀志》記載東漢時朝廷過冬至的情況:「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由此可知,漢代時的冬至已經是官民同慶的國定假日。

在習俗方面,古人在冬至飲用節酒,祭祀神祇和祖先。「守冬」類似過年守歲,是為兒孫添歲,為長者延壽;也有些地方舉行「冬獵」,將獵物作為拜訪親友的贈禮。此外古代也有在冬至日舉行尊師敬老的儀式,以敬拜父母,宴請尊師耆老。至於吃湯圓則是流傳至今的重要活動,湯圓的團圓寓意在寒冬中增添無限暖意。

《大明三藏法數》記載:「冬至,則一陽初生,履長之始。是日持齋修道,即能致福也。」可見佛教寺院多在冬至日舉行法會。而在禪宗叢林中,亦有冬至日上堂說法、小參的傳統,如宋代臨濟楊岐禪師的語錄中便常見記錄,如「冬節上堂,拈拄杖云。羣陰剝盡,一陽來復」、「冬至上堂,六陰剝盡,不可停留,一陽復生,難為遮掩」、「冬節,六陰剝盡,寒則普天普地寒,一陽復生,熱則普天普地熱」等。運用冬至「一陽來復,萬物初生」的象徵為緣說法,更能令大眾在景物的枯榮流變中體驗佛法義趣。

 

 

1月25日 /
彌勒菩薩聖誕

彌勒菩薩亦譯為慈氏菩薩,聖者以菩薩身為天人說法,住於兜率天內院。將在未來娑婆世界降生成佛,成為娑婆世界的下一尊佛,在賢劫千佛中是第五尊佛,常被尊稱為「當來下生彌勒尊佛」或「彌勒佛」。


明張宏畫布袋羅漢
引用自國立故宮博物院|CC BY Open Government Data License, version 1.0

依《彌勒上生經》、《彌勒下生經》記載,彌勒菩薩出生於印度波羅奈國,波婆利大婆羅門家,名阿逸多。生而相好莊嚴,宿慧聰穎,相師預言:「此兒具足輪王相,日後要當轉輪聖王。」此語引起皇室惶恐,怕要發生政變,故急欲覓得此子。父親將他藏於母舅家中,跟隨舅父阿波離申修行。而後親近佛陀得到授記,將來在龍華樹下三會度眾。

漢傳佛教傳統中,記載兩次彌勒菩薩示現應化身,一是南北朝梁武帝時期的著名佛教居士「傅大士」,其與達摩、寶誌禪師合稱梁代三大士;另外一位則是「契此和尚(布袋和尚)」,為五代後梁時期人。

今以農曆正月初一為彌勒菩薩聖誕日,傳說乃據契此和尚生辰以定之。契此和尚之形象為笑容可掬的大肚比丘,圓潤豐滿,手持布袋,坦胸露腹。《宋高僧傳》記載,說契此和尚「形裁腲脮,蹙頞皤腹,言語無恆,寢臥隨處。」常以杖負布袋到市場乞食,醯醬魚葅皆入口,又分少許食物放入布袋中。曾於雪中臥而身上無雪,眾人皆奇。契此和尚在圓寂前留下偈頌:「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因此被認為是彌勒菩薩的化身。宋代嶽林寺依契此和尚的形象塑造了彌勒菩薩像,各大佛寺也紛紛倣效,彌勒菩薩的形象也就被塑造成福態笑顏的慈愛造型了。

佛門的食堂又稱「五觀堂」,常在堂中央供奉彌勒菩薩,據傳是在某日午供前,天童寺出現一位胖比丘,受供時間還未到,卻佔據在方丈和尚之位嚷著要吃飯。有人揪住他的耳朵往前走,沒想到胖比丘的耳朵也就拉了三尺長,而身體卻仍在原處,無所動搖。方丈和尚見狀便向他致意留座,並請侍者於門口另外置設自己的座位。結齋時,法座上的胖比丘卻不見蹤影,此時方丈和尚告訴大家:「今蒙彌勒菩薩慈悲蒞臨,從今以後,方丈法座必須空下,方丈和尚需與大眾同坐北面,坐在進門位置另設的法座上。」今日許多寺院的五觀堂中,除了供奉彌勒菩薩,也保留如此座次傳統。

 

回到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