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臉書分享 line分享 推特分享 微博分享 複製網址

643期|蒙古國佛蹟探訪之旅/蘇冠宇

前言

 

這次有機會到蒙古國旅遊,是我的一位老師提議的。又因為他知道我以前在蒙古國生活過一段時間,便詢問是否要同行。由於一直想回去看看,我毫不猶豫就答應了,同時也打算到其他沒去過的省份走走。除了一飽大自然美景,也想參訪各大寺院並了解其歷史文化。而在今年度的夏季慧炬粥會上,亦曾將此旅遊規劃告知執行長,經其建議,便承接撰寫心得的任務。筆者回國後,陸續整理照片開始構思,以下便介紹在三間寺院──甘丹寺、福祈寺與慶寧寺的所見所聞,與大家分享。

 

甘丹寺(Gandantegchinlen Khiid


蒙古最大寺甘丹寺大殿前

16世紀開始,蒙古各部為擴張其政治影響力,多邀請藏傳佛教格魯派喇嘛前來傳教。清代實行政教合作的政策,支持並拉攏蒙古格魯派勢力,以穩固對蒙古的統治,更讓佛教勢力如日中天。甘丹寺(建於1838年,得名於拉薩甘丹寺)就是在此歷史背景下成為蒙古最大的寺院與政教中心。後到1930年代蒙古人民黨發動「大鎮壓」,國內所有寺院不是遭到摧毀就是被迫關閉,這個情況一直要到1990年代民主化後才有所改變。甘丹寺就是在此期間唯一尚能合法運作的寺院,可見其重要性。到了2011年,甘丹寺迎來一件大事,國家正式承認流亡印度的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九世,尊為格魯派領袖,並讓他住錫於本寺講經,引起信眾轟動。

甘丹寺位於烏蘭巴托市中心外圍,從市中心走過去約莫要半鐘頭。寺院周圍有蒙古包老社區,穿過後就是寺院前的大廣場,這裡有許多佛具店,讓人聯想到台北龍山寺的景色。廣場上聚集了一群群的鴿子,享用遊客大把灑在地上的飼料。

進入山門後便是寺院的建築群,這裡的寺院大多融合蒙漢藏風格建成,形成一大特色。參訪者會先看到右方的寺院,這裡有喇嘛在誦經,許多在家眾則會坐在周圍板凳上合十祈福。外邊還有一尊宗喀巴大師像,尊前有三塊石板供信眾大禮拜,這種石板常見於戶外佛像或佛塔旁。藏傳佛教寺院的另一特色是轉經輪,從大到小都有。一般來說,寺院建築周圍或內部會環繞一圈轉經輪,上面多用藏語寫六字真言,有的還有傳統蒙文。

再往下走,同樣在右側,則是本寺的密院,殿內除了有數尊佛像與護法,更有第十世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第九世於2012年圓寂,第十世於2015年出生)的肖像。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是格魯派四大祖古之一,他的第八世曾是蒙古的博格多汗,在蒙古歷史上有重要地位。他不但幫助蒙古脫離清朝統治,在他的支持下,文化與藝術方面亦空前興盛:絲綢刺繡藝術來到巔峰;唐卡媲美西藏;宗教舞蹈的發展甚至超越了發源地西藏。筆者當時還有幸看到喇嘛們製作沙壇城的過程,這在藏傳佛教中有重要意義,象徵了佛法中成、住、壞、空的義理。

最後來到中間的大殿,映入眼簾的是全球最高的銅鑄觀音像,高26.5公尺。因原本的佛像被人民黨融去製作砲彈,現存為1996年所重建。這尊像鑲滿珠寶,左手持消業障的寶鏡,右手持斷一切惡習的寶瓶,目前已列為蒙古國寶。整棟建築彷彿就是為尊像而存在,環繞觀音像的是轉經輪以及壁上的無數經書。在走過一圈後對觀音的莊嚴油然升起崇敬之心,也能讓自己更謙卑。

 

福祈寺(Manzshir Khiid


福祈寺大殿原址一景

福祈寺(或直譯為滿茲須爾寺)建於1733年,位於烏蘭巴托南郊的博格多汗山國家公園內,屬於自然保護區。寺院位於平緩的山谷頂端,往下望去風景非常壯闊。筆者還很幸運地瞥見在山谷中的普氏野馬(Takhi),他們非常稀有,曾經在1960年代滅絕,後來在復育計畫下,2023年於國內達到402隻以上。

根據記載,在大鎮壓時期本寺大部分的僧人被處決,包括住持在內。他們被指控參與反革命、階級剝削,並與日本人合作等罪名。寺院也在大鎮壓中全毀,只剩大殿還有斷垣殘壁未被完全抹去,目前只有一處建築重建以展示其歷史。不過現存的資料很少,筆者只能從展示館的幾張照片一窺其過去的輝煌:寺內曾經擁有二十幾座建築,有商旅來往,有精彩的宗教舞蹈。這樣的遭遇不是特例,多數蒙古寺廟在當時面臨類似的處境,今昔對比之下,讓人深刻認識到諸行無常之事理。


福祈寺址附近白度母岩畫

往山上走可以見到幾處岩畫,如度母與宗喀巴大師像等,推測應是1990年代民主化後繪製的。坡道上也可見後來移置於此地的草原石人,據悉他們製於六世紀的突厥時期,屬於貴族葬儀的一部分。

 

慶寧寺(Amarbayasgalant Khiid

 

經過草原土路的長途顛簸,我們終於在某日傍晚抵達號稱「蒙古最美佛寺」的慶寧寺,這寺院真的是“in the middle of nowhere”,除了附近幾戶牧民家以及他們開設的民宿之外,只有一望無際的草原。如此景象不禁令我衷心欽佩幾百年前來這裡建寺的人,他

們究竟要費多少力氣,吃多少苦頭才能完成。由於當時已是黃昏,所以不得進入寺院。我們便先將行囊放在今晚入住的蒙古包裡,然後到後方丘陵上走走。這些丘陵雖不高,但登上後便能鳥瞰寺院全景,此時拂來清風,讓人感覺非常舒適愜意。如此勝景,相信隨手拍下都可以當成手機背景圖。每個小丘頂部都有一個掛滿經幡的敖包,這是蒙古人對騰格爾與自然表達敬畏的方式,也代表薩滿傳統與藏傳佛教的文化融合。再走下去,坡面上更用白石堆出了文殊菩薩心咒、觀音菩薩心咒以及金剛手菩薩心咒,讓山下的人遠望就可看到。附近還有一個巨大的宗喀巴大師像在坡上俯視寺院,彷彿在守護一般。


慶寧寺附近父子三尊像

本寺外觀以中式風格為主,為雍正五年(1727年)清朝敕建。山門牌匾也以漢滿蒙三文寫著「敕建慶寧寺」。本寺在大鎮壓時淪為馬廄與倉庫,部分建築遭毀。開放過後才有流亡在外的古魯達瓦仁波切回來主持重建。當時參與捐助重建的信眾中也有台灣人,殿內後方五百尊宗喀巴大師像以及龍紋天花板便是由台灣人出資。進到殿內則是典型的藏傳佛教格局,但也不會感覺跟外表的中式設計違和,一切看起來和諧莊嚴。


雍正年間敕建慶寧寺
(匾額有漢滿蒙三文,建築風格亦為漢滿蒙之融合)

目前寺內有許多年輕的喇嘛,有的年紀看起來才國小低年級左右。他們會分批到甘丹寺向較資深的喇嘛學習。這裡的氛圍跟其他寺院不一樣,可能是因為喇嘛與居民都少,彼此間關係比較輕鬆親切。聽說這裡還會舉辦盛大的宗教舞蹈,目前已成為當地的重要活動。


慶寧寺大殿(上方為龍紋天花板)

結語

 

若到蒙古國旅遊,除了有如畫的草原美景與大大小小的湖泊,其佛教文化也是參訪的一大重點。文物、法器在各大寺院與博物館都很豐富。寺院的建築也很有特色,融合了蒙、藏、中的傳統。有句話是這樣說的,蒙古與西藏就是一個母親的兩個孩子,確實我到蒙古有這樣的感受,很多傳統建築中所見文字都可見蒙文與藏文並列。在博物館看到的一面舊蒙古國旗甚至還寫滿了藏文,可見關係密切。

雖然蒙古並非台灣人的觀光首選,但若對藏傳佛教或者草原風光有興趣者,這裡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夏天氣候涼爽宜人,同時也是那達慕運動會的時期,來到這裡能夠有宗教、文化、自然、音樂、運動等多重體驗,等待有緣人來一探究竟!

回到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