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在中國文學中淵源已久,早在先秦《列子.黃帝篇》就記載:「庖犧氏、女媧氏、神農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狀,而有大聖之德。」在中國上古神話中,人類的始祖呈現出人面蛇身的相貌。三皇五帝之首伏羲和摶土造人的女媧,經常在圖像中一起出現,手中分別拿著規與矩(或太陽與月亮),他們上身相擁,尾巴盤曲相交,周圍環繞著星辰。

唐伏羲女媧像頁,中國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Public Domain
在先民的眼裡,蛇是一種危險而神祕的動物──沒有四肢,卻行動靈活迅速;適應力極強,在陸地和水中都能生存;在冬眠後蛻皮重生;經常發動突然而致命的襲擊;繁殖力極強。這些特質令人心生恐懼。蛇的本字寫作「它」,《說文解字》:「它:虫也。从虫而長,象冤曲垂尾形。上古草居患它,故相問:無它乎?」上古時,人們在野外相遇,互相問的不是「吃了嗎?」而是「沒遇到蛇吧?」

「它」字小篆
由畏生敬,蛇也成為先民崇拜的對象。蛇在《山海經》中多次出現,具有多種角色:守衛地方、預知自然災害、珍貴礦產(財富)的預兆、死而復生的象徵、水中的靈神等。燭龍、相柳、窫窳、貳負神、延維都是人首蛇身的神。還有一些變形的蛇,如「長蛇」的毛像豪豬,聲音像巡夜報更的敲木梆聲;名叫「肥遺」的蛇有六足、四個翅膀。更有一條巴蛇,囫圇吞下了一頭大象,消化了三年,才吐出象的骨頭來,後人以「巴蛇吞象」比喻人心貪婪。
蛇也成了一些眾神的「時尚單品」,他們或手中持蛇(操蛇),或乘坐蛇(踐蛇),或用作耳朵上的裝飾(珥蛇)。夸父就「珥兩黃蛇、把兩黃蛇」,從蛇身上獲取生命的活力以增加其神力。大禹的兒子──夏朝第二位君主夏啟也「珥兩青蛇,乘兩龍」。

《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神異典·第二十九卷》中的「夸父神圖」
Public Domain
在中國古代傳說中,蛇也是吉祥的象徵。《詩經.小雅.斯幹》中有「維虺維蛇,女子之祥」,將夢中出現虺蛇作為將生女兒的吉兆。「隨侯珠」是春秋戰國時隨國(今湖北隨州境內)的珍寶,與「和氏璧」並稱為「春秋二寶」,《莊子》與《淮南子》中均有提及。傳說隋國國君隋侯出行時,在溠水旁看到一條受傷的巨蛇,蛇身從中間斷開,他心生惻隱,讓人用藥包紮療傷,蛇就能動了。一年之後,大蛇銜著一顆直徑寸許的白色夜明珠前來,對隋侯說:「我乃龍王之子,感君救命之恩,特來報德。」
這則故事在古代流傳甚廣。晉人傅玄就寫過一首詠蛇的〈靈蛇銘〉:「嘉茲靈蛇,斷而能續。飛不須翼,行不假足。上騰雲霄,下游山嶽。逢此明珠,預身龍族。」陝西扶風法門寺地宮出土了一對唐鎏金人物故事圖銀香寶子(盛香器具),腹壁分別鏨刻四幅人物故事圖,其中的「隋侯得珠」就描繪了靈蛇向隋侯贈寶珠的生動畫面,具有教化世人知恩圖報的寓意。
《風俗通義》記載,東漢的車騎將軍馮緄,在擔任議郎的時候,打開裝官印的箱子,突然發現兩條二尺長的紅蛇,分別往南邊和北方溜走了。馮緄十分害怕、憂慮,找人卜卦,卜者說這是吉兆:馮緄將成為封疆大吏,且官名里含有東字。此後五年,馮緄隨軍征討、平定了很多地方,最終被朝廷任命為遼東太守。

唐鎏金人物故事圖銀香寶子,法門寺博物館藏
同樣在東漢,《後漢書》記述定襄太守竇奉的妻子生產竇武時,同時生下了一條蛇,蛇被放到田野中。竇武長大後,在國內享有美名。竇武的母親死後要下葬,還沒有把棺材放到墓穴時,忽然有條大蛇從樹林的草叢中爬出來,逕直來到棺材前,盤在地上不停地用頭敲擊棺材,鮮血和眼淚一起流出,十分哀痛,過了一會兒才走。當時的人都認為這是竇家的吉兆。
東晉郭璞對蛇情有獨鐘,寫過〈長蛇贊〉、〈飛蛇贊〉、〈巴蛇贊〉、〈枳首蛇贊〉與〈蟒蛇贊〉。在唐代文學家柳宗元的寓言體散文名篇〈捕蛇者說〉中,永州出產一種黑底白花紋的蛇,所過之處,草木枯死,被蛇咬到也無藥可解。但駭人的毒蛇並非真實存在,柳宗元旨在藉此揭露現實─賦斂之毒更甚於蛇毒,期待為政者能體察民情。清代的鄭燮(鄭板橋)的〈比蛇〉、〈脆蛇〉等詠蛇詩,也具有很強的諷世意義。〈比蛇〉序中說,廣東有一種蛇,喜歡與人比較長短,在山崗或路邊攔截行人,如果勝出就把人給吃了,輸了就自殺。但是這種蛇一定會讓人當面見到,不在暗地裡比較。在山中行路的人見到它,就高舉起雨傘以增加自己的高度,蛇就因輸而死去。作者讚揚「比蛇」光明正直的品質,諷刺那些躲在背地使壞、暗箭傷人的小人連蛇都不如。
民間的一些神異傳聞還把帝王將相視作蛇的化身,以彰顯他們的過人之處。《晉書》就記載了西晉滅東吳名將杜預在荊州做刺史時,醉酒閉門獨自睡覺,外面有人聽到屋中傳來很大的嘔吐聲,小吏開門看見床上有一條大蛇垂著頭在床邊嘔吐,卻不見人的蹤影。
漢高祖劉邦斬蛇的傳說更廣為人知。相傳劉邦在秦末做亭長時,經過豐西大澤,路遇大蛇擋路,於是拔劍斬殺大蛇。隨後有一老嫗對蛇悲哭,說大蛇是白帝子,剛被路過的赤帝子殺害,說完後老嫗就不見了。因為秦始皇的先祖秦襄公說自己是白帝的後裔,劉邦被賦予取代秦朝的天命,是為「斬蛇起義」。古人稱蛇為小龍,由於自然界中沒有龍,龍的形象來自多種動物,最主體的部分如龍身、龍頸都出自蛇。到了後代,人們不再以蛇象徵帝王,而專以龍為帝王象徵。在明朝,繡著蟒蛇的蟒袍是皇帝特賞給有功大臣的賜服,與皇帝所穿的龍袍相似,區別在於皇家的龍爪上有五趾,蟒的爪上有四趾。清朝官服服制分為九品十八級,蟒袍形制又分為九蟒五爪、八蟒五爪、五蟒四爪,為王公貴族臣子出席重大慶典的穿著。

清深絳色緙絲袷紗蟒袍(局部)織金四爪蟒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古代傳奇中多有蛇精化人的故事,所化人形或男或女。《續搜神記》中記載了一個男蛇精的故事:晉代太元年間,有個讀書人把女兒嫁到附近村子。到了夫家,只見重重疊疊的門戶樓閣,似王侯之家。廊柱下有燈火,一個女僕妝束嚴整地守在廊柱下,後房的帳幕非常華美。到了晚上,新娘子抱著乳母哭泣,卻說不出話。乳母藏在帳里,用手偷偷地摸,摸到一條蛇,有幾人抱的柱子那麼粗,從頭到腳纏繞著新娘子。乳母嚇得跑了出去,就看見廊柱下守燈的女僕,全是小蛇,而燈火就是蛇的眼睛。
如今大家熟知的白蛇故事,最早可以溯源至唐代傳奇小說集《博異志》中的〈李黃〉,蛇表現為以美色害人的妖怪。經過宋代,發展到明末馮夢龍話本小說集《警世通言》中的〈白娘子永鎮雷峰塔〉,《白蛇傳》的故事走向成熟。白娘子與許仙忠貞愛情的動人故事流傳至今,長久為大眾所喜愛,不斷被編成戲劇、歌曲、影視劇、舞蹈、動畫,至今仍帶給人穿越千年的美與感動。
在古代小說中,蛇常以其令人恐懼的形象構成推動情節發展的手段。《三國演義》第一回,在劉、關、張三位主角出場之前,一條大青蛇率先亮相。建寧二年四月,漢靈帝前往皇宫的温德殿,正要陞座,突然颳起一陣怪風,一條大青蛇從梁上飛下,盤坐在龍椅之上,皇帝驚嚇摔倒,文武百官都落荒而逃。一會兒,蛇就不見了,又突然打雷下大雨、冰雹,半夜才停止,房屋倒塌無數。
《水滸傳》第一回,洪太尉遇到一條水桶粗的雪花蛇擋道,形容那蛇「昂首驚飆起,掣目電光生。動蕩則折峽倒岡,呼吸則吹雲吐霧。鱗甲亂分千片玉,尾梢斜捲一堆銀」。張開巨口噴毒氣在洪太尉臉上,驚得太尉三魂蕩蕩,七魄悠悠。蛇看了洪太尉一回,往山下一溜就不見了。乃是真人張天師試探,有驚無險,是小說筆法的妙用。《水滸傳》中綽號與蛇有關的人物有四位:兩頭蛇解珍、白花蛇楊春、青草蛇李四、翼火蛇狄聖,他們中有梁山好漢,也有地痞無賴、遼國的軍中將領,性格各異。

明代《新刻全像水滸傳》中描繪洪太尉遇蛇的插圖
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雙紅堂文庫藏
蛇在《西遊記》中也多次出現:孫悟空變成水蛇,被二郎神化作的灰鶴窮追不捨;師徒四人路過蛇盤山時被小龍吃了馬匹,菩薩將小龍變作白龍馬,原來這蛇盤山實是龍盤山;在駝羅莊遇到吃人的紅鱗大蟒蛇,孫悟空帶著金箍棒鑽進蛇肚子裡,為民除害;唐僧受困小雷音寺後,祖師派龜、蛇二將和五大神龍助力孫悟空,擒拿妖精。龜、蛇應代表玄武。四象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指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分別代表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玄武是代表北方的靈獸,形象是黑色的龜和蛇,道教中將玄武人格化為玄武神(又稱玄天上帝、真武大帝)加以崇拜。

明代白良玉「北方神玄武」(局部)右下繪有龜、蛇
美國華盛頓特區史密森尼學會藝術博物館藏
見過了中國古代文學中這麼多的蛇,對於原來害怕的蛇,是不是感覺親近了很多?乙巳蛇年有靈蛇獻寶,玄武鎮護。祝大家好「巳」(事)成雙,「巳巳」如意,「巳」如破竹,「蛇」(捨)我其誰!

河南鄧州南朝玄武畫像磚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