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臉書分享 line分享 推特分享 微博分享 複製網址

644期藝苑精華|大足石刻所彰顯的黑暗與光明的意境──應邀參與2024年大足學國際學術研討會/陳清香

大足石窟或稱大足石刻,位於今中國重慶市大足區,1945年由楊家駱教授組團考察所發現。1961年大足北山、寶頂山,入選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1999121日,大足石刻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大足石刻群經過數十年的科學考察,至今統計包括石刻造像75處,總計10萬餘尊,銘文10萬餘具。其中以寶頂山、北山、南山、石篆山、石門山5處最為著名。另外包括縣級16處重點保護的石刻。

其中寶頂山石窟,為南宋時代川蜀米糧里密教行者趙智鳳,自16歲起投入雕鑿建造,繼之以畢生的精力,策劃、運作、開鑿,共建造了31窟。趙智鳳直至80歲,營造最後一窟,以未竟之功而離世。

此整座寶頂山石窟,均由趙智鳳一人規劃建造完成,不僅在中國的石窟開鑿史上,是唯一僅見;在世界上的文物創作史上,也是十分稀有的!

而在此31窟中,其題材、次序、造型等,均蘊含著深邃的佛教法義。如第11窟與第12窟,刻釋迦世尊的誕生與涅槃,兩窟緊鄰,相互對照,蘊意著降生與離世,也意謂著為人有生必有死的無常觀。而第18窟與第20窟,其主題為《觀無量壽佛經》變相,與地獄變相,而前者為西方極樂世界的景觀,是一片安詳和樂的光明境界,但後者則是被一片恐怖刑具枷鎖的黑暗世界。此三窟中代表有情人世的是第19窟,在人世成就光明,表現在第18窟的無量壽經變相(極樂世界),若是造惡業,則墮入第20窟的黑暗地獄,無論赴光明或黑暗,皆是自心一念所造。如此三窟,即形成了人世在光明與黑暗相互對照之主題。

筆者在恩師楊家駱教授的指導下,已撰述多篇有關大足的文章,也多次組團赴現場實地考察大足石窟。當大足國際學術研討會最初成立及後續,筆者也每次應邀赴會,作專題演講及發表論文。早期主辦單位在研討會之外,還曾安排佛教藝術基礎課程,筆者曾應邀授課。

今年歲末,大足石刻研究院主辦「2024年大足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於125日,在重慶大足開幕,56二日國際學者論文發表,來自全球11個國家和地區的120餘位中外專家學者齊聚一堂,探討大足學學術研究。筆者亦接受邀請撰寫論文,參與盛會。但遺憾未能出席盛會,僅將論文文稿傳送至大會。

茲將此大足文稿、題目與內容簡要披露於本刊:

筆者發表的論文題目曰:「大足石刻所彰顯的黑暗與光明的意境─以寶頂山地獄變相與毘盧道場為例」,全文計分五節,首節前言,敘述撰文緣起。第貳節首先簡述地獄變相圖像的源流。

地獄的構造體系,源自古代中國掌管刑獄的司法官僚系統,主要是屬於非陽世的幽冥範圍,通常地獄被描述為一個多隔間或多層的地下空間,陽間行惡者死後,靈魂會被帶到此處,以懲罰在世時所犯的罪行。在地府的活動者,包括主司操控的主官、副手、隨從,以及受制裁的犯罪者二部分。而地府的情境,以二部分活動者的活動背景為主,前者主司者,名稱為「王」;後者受制裁者,被稱「亡靈」。就圖像表現而言,一般地府所稱的「王」,幾乎都以坐姿呈現,身前一座方台橫桌,以桌巾覆蓋,具威勢氣派。至於亡靈,均受制於各式的刑具(下文稱受刑者),旁有獄卒,姿勢表情,十分痛苦悽慘。

其次,引述地獄相關的文獻記載:

 

一、唐藏川《地藏十王經》

 

早在唐代四川沙門藏川所述《佛說預修十王生七經》及《佛說地藏菩薩發心因緣十王經》二本佛經,此二經均簡稱《地藏十王經》,內容是將早期地獄王原僅閻羅王一位王,演化成為十位王。

十王其名曰:秦廣王、初江王、宋帝王、五官王、閻羅王、變成王、太山王、平等王、都市王、五道轉輪王。並謂十王分別是不動如來、釋迦如來、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彌勒菩薩、藥師如來、觀世音菩薩、阿閦如來、阿彌陀佛等十位佛菩薩的化身。其中閻羅王,是地藏菩薩的化身。

而民間行使祭祀薦拔法會,是結合了印度七七日、及中土三年祭祀的觀念,而形成親人在過世後行七七日、百日、週年、三年等特定時間來薦拔亡魂,薦拔時必祭拜地獄王。唐代已開始了地獄十王之說,且持續傳揚開來,至宋代又因《玉歷至寶鈔》一書的誕生,使得地藏十王的觀念,更趨向定型。

 

二、宋淡癡《玉歷至寶鈔》

 

到了北宋之季,由遼地道士淡癡,以親身入幽冥的方式,撰寫了《玉歷至寶鈔》一書,內容將佛、道兩教相關的幽冥神,如閻羅王、地藏菩薩、泰山王、酆都大帝等,均一同納入掌管地獄幽冥之界。而佛、道兩教地獄幽冥神,遂成為中土各層人士共同的信仰。佛教地獄說完全本土化,十王地獄說便成為中土地獄說的唯一代表。

《玉歷至寶鈔》所載地獄十王,其名沿用了十王經稱名而曰:一殿秦廣王、二殿楚江王、三殿宋帝王、四殿五官王、五殿閻羅王、六殿卞城王、七殿泰山王、八殿都市王、九殿平等王、十殿轉輪王等。其中一殿秦廣王,謂

專司人間壽夭生死冊籍,統管幽冥吉凶,鬼判殿居大海沃燋石外,正西黃泉黑路。凡善人壽終之日,是有接引往生。凡勾到功過兩半之男婦,送交第十殿發放,仍投人士。……凡惡多善少者,使入殿右高臺,名為『孽鏡臺』。……

《玉歷至寶鈔》所載十殿諸王,均述所司大要,而行文之後,又附豐富的圖像,十殿諸王,每殿均備,十分完整。

 

三、寶頂山第1920窟之內容大要

 

與《玉歷至寶鈔》同樣完成於南宋時代的寶頂山石窟,其第1920窟,即是以十王與地獄變相為主題,以下將所雕刻的內容稍作瀏覽。

 

(一)寶頂山第19

19窟有一幅「縛心猿鎖六耗圖」(圖1),此窟龕正中坐一位鬈髮人,懷中抱著一隻橫躺的小猴,頭頂上方橫刻「縛心猿鎖六耗」,左右有「人天五欲」、「五趣輪身」圖像。鬈髮人所坐蓮台下,向下方垂下六條繩索,各縛著犬、烏鴉、蛇、狐狸、魚、馬等六種善飛、能奔跑的動物,其寓意以對應人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耗」、「六窗」、「六根」。此壁面中尚有「天堂與地獄,一切由心造」、 「相識滿天下,知心有幾人」等偈誦語。此偈誦語即是六耗圖的主題,也就是介於地獄與淨土之間,自我的抉擇。


圖1:寶頂山第19窟「縛心猿鎖六耗圖」

(二)寶頂山第20窟之地藏菩薩、十佛及十王

寶頂山第20窟,窟壁分上、下兩部分,上部分刻地藏菩薩為中心,背後分上、下二層,上層刻十佛、下層刻十王兩司像。地藏菩薩頭戴高聳刻飾華麗的寶冠,法相端莊,眼簾下垂,身軀挺拔,雙手手印一上一下,雙足結跏趺坐於高台上,此彰顯三無漏學中的「戒」與「定」,再以身上的光芒象徵「慧」。此光芒呈現於額中白毫的光圈、腦後的火焰圓光、腹部向上下放射的四道白光等三處。其中由腹心向上的兩道白光通過雙肩,再向上升,直至窟頂。此尊菩薩位居此窟中心,令人有光芒無限之感!(圖2


圖2:寶頂山第20窟「地藏菩薩、十佛、十王、地獄變相」

此菩薩身後上端的十佛,每尊均以螺狀髮紋,圓滿五官,身著寬闊長袍服,敞開大前胸,背後大圓光,盤腿坐於台上,雙手或置腹前,或舉至胸前,或一上一下,所結手印不一,但各具不同法門的運作。十佛的下層為十王,十王均呈坐姿,座前橫桌板,桌板前書寫十王名號,即依《玉歷至寶鈔》所載十王。

十位大王每位坐在平台之後,身旁均有侍者,作站立之姿。如五官大王的侍者,頭戴黑色圓帽,黜著雙眉,抿著雙唇,一副非和悅的表情,身穿圓領寬袖束腰垂長袍,雙手展開一大張寫著判罪書文。都市大王的身側,站著侍者,右手靠近胸前,左臂抱著大書卷。泰山大王身側是女侍者,頭梳高揪結,雙手抱著書卷,靠向右側肩臂。

十王的下端緊臨的雕像,即是地獄變相。

 

(三)寶頂山第20窟之地獄變相

亦分兩層,分屬十八層地獄情景。在壁面上分組各有實質的表現受刑者的場面,且各有地獄名稱刻字,其名曰:鑊湯地獄、寒冰地獄、劍樹地獄、拔舌地獄、鐵床地獄、鐵輪地獄、刀船地獄、餓鬼地獄、截膝地獄等等。其中「鑊湯地獄」圖,雕刻一具大火鍋,鍋底熊熊的烈火燃燒著,鍋內滾燙熱水,鍋旁立著持長棍的牛頭獄卒,正要將一位受刑者丟入火鍋內。(圖3上)

又如「鐵輪地獄」圖,雕刻一具大型平台,上端凹陷,放置一具大鐵輪,鐵輪下輾著一位受刑者,平台左側一位獄卒,身子向右前傾斜,雙手鼎壓著鐵輪軸,使力道壓下、壓扁輪下的受刑人。(圖3下)


圖3上和下:寶頂山第20窟「鑊湯地獄、鐵輪地獄」

此鐵輪的上端,尚站立著另一獄卒,雙手抓著另一受刑者的頭與腳,正準備繼前受刑者,也置入鐵輪之下,遭受鐵輪輾壓的酷刑。另舉「截膝地獄」圖,壁面雕刻著一位上半身全赤裸的男性受刑者,上身挺直坐在平台之上,雙臂護在左、右側,臀部以下雙腿伸直橫置於台面之上,此受刑者身前立的獄卒,右手臂高舉刀棍,左手掌按住受刑者的小腿,雙睛圓瞪,氣勢兇猛,正擬一刀下手,即截斷受刑者的膝腿。(圖4


圖4:寶頂山第20窟「截膝地獄」

而此受刑者的右側,尚坐著一位女性,張口面露恐懼,上身似裸,露出雙乳,身坐平台,兩腿足垂地。這一位也似將繼前受刑者,將遭受截膝酷刑。

此截膝圖的上端,刻了犯飲酒戒的後果,畫面中先出現手捧酒罈的沽酒女,其身前則一位勸比丘飲酒的男子,依佛經所載,若勸比丘飲酒者,必墜截肢地獄。因飲酒後意識昏亂,造成夫不識妻、姊不識妹、兄不識弟、父不識子的場面,而這些場面,均在第20窟中,「截膝地獄」圖側,一一刻劃出來,畫面中人物表情十分生動。(圖5


圖5:寶頂山第20窟「犯酒戒男子弒父、弒母圖」

而此上、下兩層的地獄變相圖中,在分散各組的刑具、獄卒、受刑者的壁面上端,往往有紅底白色楷書文:

如:「日念藥師琉璃光佛千遍不墮鑊湯地獄……」,

又如:「日念賢劫千佛一千遍不墮寒冰地獄……」,

又如:「日念鸞王樂上菩薩千遍不墮鐵床地獄……」等等。

從這些題字中,不難體會到石窟開鑿者的用心,在彰顯了十八層地獄的恐怖、黑暗之後,在受盡刑具的折磨之後,如何解脫、如何遠離困境?是自石窟黑暗的主題深處之後,從而開拓出了更有希望的光明面。

 

四、寶頂山第14窟之毘盧道場大要

 

第肆節以「寶頂山第14窟的尊像意題」為主,敘述寶頂山第14窟毘盧道場窟,在現存尊像287尊,每尊像均造型生動,蘊含極高法義之中,而舉數尊像敘述之。


圖6:寶頂山第14窟,正壁亭閣內主尊「大日如來說法圖」

首先舉左壁大日如來尊像(圖6

此窟正壁一座八柱塔亭,底層頂上雕成以屋瓦出簷的造型,簷下立八柱,每柱均有一隻蟠龍纏繞,正中刻大日如來端身正坐法像,塔亭橫梁上,浮雕五尊坐在蓮花上的化佛,以蓮枝、蓮葉、蓮苞間隔,上加彩繪,十分生動。此橫梁左、右兩端下方的雀替,刻了兩身孩童形的天人,捲膝俯臥於左、右,是稀有的布局。

 大日如來頭頂在螺髮上戴捲紋化佛寶冠,在兩眼垂瞼、兩頰圓滿的法相中,由上、下閉合的雙唇兩側向上放出光芒,此光芒線條沿著兩頰、兩鬢、冠側,直上底層塔頂。而腦後的正圓光,亦以腦後心為主軸,向左、右、上、下四周射出光芒。光芒線條四周再以彩色浮雲、捲雲紋繚繞,十分多彩。

大日如來的法身,呈挺拔端正坐姿,身披通肩式袍服,袖口寬廣,敞開前胸,胸下結帶,兩手腕套腕釧,掌心相握結毘盧印,挺於胸前。

此尊像在塔亭內俯臥天人的襯托下,以靜態之姿,卻彰顯著佛陀說法的態勢。

再舉右壁佛尊群組禮拜尊像

右壁壁面上、下布滿了佛尊群組像,每一組像,多見以頭戴寶冠、兩肩披褂寬長袍服、身坐於蓮花寶座的佛尊為主尊,主尊兩側必站立著脇侍菩薩,如此形成三尊式禮拜尊像。而禮拜尊像的下方,則安置了護法神像與禮拜者。

禮拜尊像的坐立姿式與袍服式樣,具一定的規格,諸尊差別不大,而唯一表現姿勢的變化特色者,即為雙手的上下舉、外張內合,以及掌心手印的姿勢。此有經典的依據,是法義的表現。

至於表現圖像美學創意者,為禮拜尊像的頭上寶冠造型。此14窟右壁的禮拜尊像數量可觀,然而所戴寶冠的雕刻花紋圖案造型,則變化多端,各具特色,無有雷同者。此寶冠圖像花紋,無經典依據,但具備了圖案變化的創意美感,是當地圖案美學的高度發揮。


圖7:寶頂山第14窟「毘盧道場窟佛像」

例如14窟右壁中,一尊坐姿高達186公分的佛像,(圖7)此尊像頭戴花冠,身著通肩袈裟袍服,胸飾華麗圖飾瓔珞,秀眉細眼小口,整尊法像莊嚴典雅。此尊頭頂的花冠高度,相當於法像的臉龐高度(自額頭至下巴),其額頭頂上第一圈,正中一小朵盛開花,花瓣外圍散出連珠紋,左、右側安置數圈捲聯紋。第二圈的上端,正中一尊坐佛,佛兩側花葉、捲簾紋圍繞。由於坐佛置於頂門正中,因此此冠即為「化佛寶冠」,此尊或為觀世音菩薩。


圖8:寶頂山第14窟「毘盧道場毘盧佛」

再舉另一尊同窟尊像,以見其頭冠紋飾,(圖8)此像頭頂底層為螺狀髮紋,螺髮之上,正中兩圈捲圈紋,圈帶由低向高升起,直達頂端,捲圈紋兩側及上端,各置一朵蓮花瓣。整座寶冠,凹刻深入,紋飾立體明朗,清晰可見。

此尊像身著偏袒右胸式服,胸前無瓔珞為飾,雙手在胸前結毘盧印,故應為毘盧佛。此第14窟中尚有多尊跏趺坐尊像,身披寬袖長裙袍服,頭頂戴上華麗多樣的寶冠,胸前敞開,無瓔珞飾,兩手或左、右外張、或胸前結印,應為毘盧佛的化身。

 

五、造像藝術反應社會生活文化及莊嚴佛境

 

第伍節討論大足地獄變相與毘盧洞尊像的藝風:

在《玉歷至寶鈔》一書中,除數章文字敘述外,尚有附圖,而所附圖像,包括普門大士、幽冥教主地藏王菩薩、淡癡尊者、城煌土地、賞善罰惡司、黑白無常、查察司、鬼王判官、牛頭馬面、日夜遊巡、靈霄寶殿、東嶽大帝、酆都大帝、府縣境主等,此外,尚有十殿王。此十殿王的圖像,以下僅舉第五殿森羅王述之:

五殿森羅王(圖9),畫幅上端為森羅王審判受刑者的畫面,右側高高挺立的望鄉台,台上一群群眾。下端為尖刀布滿大地的尖刀船,獄卒將受刑者扛起,拋向尖刀船,這是刀船地獄,受苦無盡。


圖9:五殿森羅王《玉歷至寶鈔》圖像

比對《玉歷至寶鈔》與寶頂山石刻中的地獄圖像,主題均是表現受苦受難眾生的形象,但也蘊含著另一文化價值,以下稍作分析:

 

(一)展現南宋西蜀社會生活形影

《玉歷至寶鈔》窟中的地獄圖像,是以平面畫像呈現,且分別為十組,各自分散於十殿王圖中的坐台下方,其所描繪的受刑者、刑具設施等,各具變化,故為十組地獄變相。至於寶頂山的地獄圖像。則是以立體的雕刻形式,且位於巨大的山岩石壁間,不間隔分組,而呈現出一寬廣壯闊的地獄圖像畫面。

在石窟藝術史上,甘肅敦煌石窟遺有早期的地獄圖像相關的壁畫題材,但屬於宋代,如大足寶頂山石刻者,並不多見。故寶頂山的地獄變相,其稀有度是十分高的。

就內容而言,主題固然是呈現在地獄受苦受難的眾生情景,但實質卻是反應了南宋時代西蜀地區,社會生活的形影。

以人物而言,呈現了男女老幼,自誕生成長至年老,生命中的每一個階段的影像,其面容姿勢,頭冠髮式、肩臂上的衣袖袍服、腰下的裙裳等,無論正面、側面、背面,均有人物實例可瀏覽。

而以人物身旁的家具、器物、動物而言,石窟刻劃了台桌、湯鍋、雞籠、長劍、大刀、花瓶、長笛、拍板、圓鼓、車輪……等圖像,應是當時民間社會生活中,常用的家用器皿。也出現了雞、狗、烏鴉、蛇、狐狸、魚、馬、牛、羊等,亦是民間常見的各式動物。

總之,寶頂山19窟「縛心猿鎖六耗圖」,與20窟所刻地獄變相之苦難黑暗情節,卻是百姓生活的各式寫照。而相鄰的18窟以《觀無量壽佛經》變相為主題,則是西方極樂世界的形影,內中樓閣庭院,舒適華麗,是天堂的象徵。當人們居地獄望天堂之際,必起離地獄進天堂的念頭。

 

(二)彰顯大日如來說法的最高法界

寶頂山第14窟毘盧道場,從主尊大日如來莊嚴而壯闊的法相、舉身放光、兩條盤龍左、右護法的形影,呼應了窟內二、三百尊端莊又華麗的尊像。窟內尊像或成群組像或單一像,其主尊均在螺狀髮紋之上,加多層富麗的冠飾,而胸前不加瓔珞,此凸顯了毘盧遮那佛的特殊法像,也呼應寶頂山弘偉的華嚴聖像。如第5窟有高700公分的華嚴三聖立像,十分稀有。

14窟毘盧道場,僅有佛菩薩尊像,在十法界的四聖六凡中,屬四聖的前二聖界,沒有六凡界的輪迴圖,不見畜生、惡鬼、地獄的眾生,僅有象徵人道的修行圖、禪觀圖。在欲界、色界、無色界等三界中,是屬無色界的境界。以天台宗的三身觀而言,在法身毘盧遮那佛、報身盧舍那佛、化身釋迦牟尼佛三身中,法身毘盧遮那佛是最高的境界。

主尊大日如來,即毘盧遮那佛,以其華貴的冠飾、端正莊嚴的坐姿,下垂的眼瞼,胸前的毘盧手印,以及身上有腦後圓光、身後背光、口唇左右光等三處放光的火焰等,既表現佛法戒、定、慧三無漏學的總綱,又彰顯了如來說法的最高境界。

相對於第20窟的地獄變相圖,處在一片受苦受難的天地間,是十法界的地獄界,一片黑暗。而進入第14窟的毘盧道場,面對一尊尊的佛菩薩像,顯現智慧無量,是十法界四聖界中的佛界、菩薩界,引導修行悟道的途徑,前程一片光明。

回到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