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臉書分享 line分享 推特分享 微博分享 複製網址

644期特別報導|2024慧炬公益講座「科學與佛教人文對話」論壇──當代科學家與佛法超越時空的相互感通 系列1:量子糾纏、貝爾不等式與龍樹《中論‧因緣品》

2024【慧炬公益講座】
「科學與佛教人文對話」論壇
——當代科學家與佛法超越時空的相互感通

 

系列1:量子糾纏、貝爾不等式與龍樹《中論・因緣品》

 

這是佛法VS.科學──一場跨時空的智慧對談!

一位藏傳佛教法師與三位來自量子物理學、心理學、現代天文學領域的頂尖科學家,帶你解鎖宇宙、生命與自我的祕密。現場同時透過慧炬機構影音頻道Youtube直播,讓全球無法親臨現場的大眾,也能全程觀看。

本刊特為這場論壇作特別報導,分系列呈現以饗讀者。佛法智慧與科學理性的深度交流,將為你打開嶄新的思惟視角,顛覆過往的認知。

主持人|

越建東 教授

現職:國立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所長

學歷: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神學與宗教研究所佛學研究博士

專業:印度佛教(梵語、巴利語)、禪修學

 

與談人|

陳岳男 教授

現職:國立成功大學物理系特聘教授、前沿量子科技中心主任

學歷:國立交通大學物理學博士

專業:理論量子光學、量子傳輸、開放量子系統、量子資訊及量子生物學

榮譽:國科會102年度吳大猷先生紀念獎、109年度傑出研究獎、參與2018年11月及2023年9月「達賴喇嘛尊者華人量子科學家對談」,代表台灣學者,分享量子物理學

 

越建東教授:

各位法師、貴賓、大德大家好,歡迎大家參加今日的盛會,今天的主題到底是講什麼呢?待會我一一介紹與談人出場,大家聽完與談人的引言後,就能明瞭,不必我多言。

 

陳岳男教授:

今天非常榮幸在這裡跟大家分享個人的心得─「量子糾纏、貝爾不等式與龍樹《中論‧因緣品》」的關係。

首先,請教大家一個問題:「月亮在那邊嗎?」

大家會說這是什麼蠢問題?月亮當然在那邊、且在那邊繞著地球轉了幾十億年那麼久。

但是這個問題對量子物理學家來說,可能沒有那麼簡單。這張圖是2010年在頂尖期刊《自然─物理學》(Nature Physics)中所發表的(圖1)。科學家想探測「有」和「沒有」這件事,發現到:「我看月亮的時候,月亮就在那邊;我沒看月亮的時候,它就不在那邊」。


圖1:月亮不在那邊

所以這麼奇怪的量子觀點,必須從「波動」、「粒子」來作說明。在微觀的世界裡,微小的粒子具有雙重的「波動性」和「粒子性」,也就是「波粒二元性」(Particle-Wave Duality)。舉一個最簡單的「量子穿遂效應」(圖2)來說,想像這中間是一道牆,紅色是一個微小的電子或原子。當它從左邊入射時,如果電子能量是在一個特定的能量,就有可能穿過這道牆而到右邊,這是一種波的性質。


圖2:量子穿遂效應

科學家進一步討論:「微小的粒子有波的性質,如果尺寸大一點的話,是否也一樣具有波的性質?」這是一個由60個碳組成的一個分子(圖3),顯然比電子大很多。


圖3:碳60(C60)分子

科學家讓這個碳60(C60)分子,通過「雙狹縫干涉實驗」(圖4)。科學家每次製備一顆碳60分子,從左邊入射,中間這裡有2個狹縫。你們會想,入射進來,要不就是走上面的狹縫,要不就是走下面的狹縫。分子到右邊時,碰到這個屏幕,科學家就做一個紀錄,代表碰到屏幕上某個點。第二個分子準備好,這樣過來,它可能走下面這個狹縫,碰到中間,就在這裡做個紀錄。這樣子持續做下去,假設做了一百萬次的實驗,就可以在右邊的屏幕上得知,到底哪個地方多、哪個地方少,接著,將紀錄用線連起來,就會發現有的地方多、有的地方少。這些高低或亮暗的紀錄,是完全符合我們讀高中時,所學的雙狹縫干涉的實驗結果─碳60分子一樣具有波的性質。


圖4:雙狹縫干涉實驗

故事還沒結束,科學家想知道的是,每次碳60通過這2個狹縫時,到底是走上面、還是下面的狹縫?因此在狹縫後面裝了2台攝影機偷看著它;只有看它,並沒有碰到它。然後,重做這一百萬次的實驗,結果發現這些高低或亮暗的干涉條紋全部不見了。為什麼會這麼奇怪?只有看它,並沒有碰到它。科學家拿掉攝影機,再重做一百萬次實驗,奇怪,干涉條紋又回來了。

科學家由此得出驚人的結果:「如果沒有看它的時候,碳60是『同時』通過兩個狹縫的。一個粒子,即存在波的特性。波的性質是『機率波』」,這是很神奇的!

 這件事讓愛因斯坦很不開心,他說怎麼會『同時』在兩個地方?他說:「我還是覺得,我沒看月亮時,月亮應該在那邊。(I like to think that the moon is there even if I am not looking at it.)」所以他的心中存有「客觀真實」的信仰。

剛提到的那件事推到極致,就會產生這隻「薛丁格的貓」(圖5)。這隻貓在非常特殊的狀況下,處在『同時』是死和活的狀態,是不是很奇怪?同時是死和活,這樣活的機率只有一半。愛因斯坦對機率的概念超級不開心,他說:「上帝不擲骰子!(God does not play dice!)」然而,哥本哈根學派的精神領袖波耳則說,上帝有自己的想法:「愛因斯坦,不要指使上帝怎麼做了!(Einstein, stop telling God what to do!)」他們兩位把上帝都搬出來了。


圖5:薛丁格的貓

 一直到西元1935年,愛因斯坦與他的兩位同事,對哥本哈根學派的量子力學,提出最嚴格及精闢的挑戰。這個挑戰,從現在的眼光來看,叫做「量子糾纏」(如鬼魅般的超距作用);但從歷史上來看,叫做「EPR的悖論」。

量子糾纏是怎麼回事?簡單來講,假設有兩個粒子A、B,讓它們糾纏在一起之後,把A粒子送到宇宙的左端,B粒子送到宇宙的右端。根據哥本哈根學派量子力學的說法,在宇宙左端量測A粒子,發現它是向上的話,由於根據量子力學的規則,波函數會塌縮,在宇宙右端的B粒子,會馬上起到一個瞬間相對應的向下。這是瞬間的,很奇怪如鬼魅般的超距作用,所以不只是上帝,現在連鬼都跑出來了。

愛因斯坦說這樣不對,哥本哈根的量子學者,你們不夠厲害,認為量子力學不完備,違反了相對論,因為所有資訊的傳遞,是不能超過光速的。

1964年,為了判定到底是愛因斯坦、還是波耳所說的是對的,偉大的物理學家貝爾,提出「不等式」的假設方法。他做了兩個假設─一是局域性,一是客觀真實性。(圖6)局域性是說,這兩個粒子離那麼遠,左邊動一動,怎麼可能影響到右邊。客觀真實性則是說,不相信同時存在兩個地方,在量測之前,一就是一,零就是零。所以根據這兩個假設,經過數學的推導,宇宙左、右兩邊的量測,要滿足這個不等式,要小於等於2。


圖6:貝爾不等式假設

幾十年來,科學家不斷地追尋、解決這兩方的爭論,做很多的「糾纏光子」實驗,發現都是大於2的。直到2015年,雙方的爭論才幾乎底定─證明了愛因斯坦是錯的,事實真的是如鬼魅般的超距作用。所以,2022年諾貝爾物理獎,頒發給美、法、奧三國的學者,表彰他們對「糾纏光子」的貢獻。

那麼,以上與佛法有什麼關係?佛法談苦,2011年,我個人曾跟慈濟基金會到日本,進行311大地震的賑災發放,那個毀天滅地的景象,我永生難忘。除了世間有苦難,人的心靈也有苦難,像學校裡大學生的情緒問題很多,心裡也有苦。佛法說苦的根源,是因為我們內心上對於事實有錯誤的認知,認為有我,有客觀存在,有我的東西。談到我執,佛教是以空性(無自性)作對治。龍樹菩薩之《中論》探討空性、無自性最為著名,常用「反面」論證的方式。比如「觀因緣品第一」代表性的偈頌之一:「如諸法自性,不在於緣中;以無自性故,他性亦復無。」邏輯推演是這樣的,龍樹菩薩先假設諸法有自性,但這會導致與觀察到的自然界因緣和合的現象相牴觸,所以沒辦法只好放棄假設,假設是錯的。因此有自性是錯的,它的相反當然就是無自性,是故龍樹菩薩常用反面的手法證成無自性。

那麼,回過頭去看貝爾的不等式,其實很像,對不對?貝爾假設物理狀態具有客觀真實性,但根據幾十年的研究發現都是違反的,所以沒辦法,只好放棄客觀真實性的假設,這個假設是錯的。所以比較《中論》和貝爾不等式,好像有某種類似的手法。

另外佛教有二諦─世俗諦和勝義諦,物理則有古典物理(客觀的機械宇宙世界)和量子物理(細微探究則是不存在客觀真實性)。

所以量子糾纏帶給我們「非局域性」的哲學意義!(圖7)Youtube中有很多講量子糾纏很神奇的影片,個人認為若要了解量子糾纏這件事,必須用貝爾不等式,以反面的方法去否定,才能真正了解它的精髓。誠如波耳所說:「日常生活中,每個我們認為是『真實』的事物,都是由『非真實』的東西所構成的!」


圖7:量子糾纏的哲學意義

我曾經請教尊者達賴喇嘛,學習量子物理對內心平靜是否有幫助?尊者的回答是肯定的。尊者每天修習兩個最重要的功課─利他的菩提心和空正見。他說在修行的過程中,若覺得緣起和性空,是兩個不同的事情時,這還未達到最究竟的狀態。若發現緣起和性空,是同一件事情,在這個狀態,就可以斷除煩惱、執著。這時對世界上的表象,就會覺得沒有客觀真實的存在。因此,學習量子物理,可以幫助理解緣起和性空是同一件事(我認為這句最重要)。

 

越建東教授:

非常感謝陳教授,古典物理將東西看成好像是有客觀真實性,但量子物理則看成很多是由不真實所組成的,像鬼魅般的量子糾纏作用。陳教授的物理很強,他將深奧的物理貝爾不等式和龍樹《中論・因緣品》合在一起,所以他說如同《中論》所說的世俗諦和勝義諦,從勝義諦的角度來看世俗諦,世俗諦是不真實的,若把世俗諦看成是真實的,很多是苦難的來源。

感謝陳教授所提的重點,非常感謝!。

本場論壇舉辦時間:2024年12月8日(週日)下午2至5時,地點:集思台大會議中心國際會議廳,下期《慧炬雜誌》將會圓滿本場論壇的後續報導,敬請期待

回到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