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9日
/婆羅浮屠整修協議
位於印尼爪哇島中部馬吉冷縣的「婆羅浮屠」,雖然並非佛陀曾經停駐的傳統聖蹟,然而它卻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佛塔群,在2012年6月,通過金氏世界紀錄認證,是世界上現存最大的佛寺。

婆羅浮屠
Image by Wilson Loo from www.flickr.com|CC BY-NC-ND 2.0
婆羅浮屠於西元8世紀,由版圖包含今日印尼、馬來西亞、泰國與菲律賓的夏連特拉王朝所建。75年間,動員了數十萬人,使用近225萬塊岩石。塔基為正方形,邊長約123公尺。塔高35公尺共九層:下六層為方形台階,上三層則為圓形。六層方形台階象徵欲界與色界,浮雕有因果報應以及依據《佛說普曜經》所述的佛陀生平故事;最上的三層圓形階象徵無色界,共有72座小塔,塔內各有一尊佛像,按五方方位,分別作出「降魔」、「施予」、「禪定」、「無畏」、「轉法輪」等手印。
10世紀初期,婆羅浮屠周遭的火山爆發,大量人民撤離,加上15世紀伊斯蘭教興起,婆羅浮屠漸漸為人所遺忘,在火山灰與原始密林的覆蓋下消失了九百多年。直到1814年,才由當時的代理總督英人萊佛士,派遣考古團隊將婆羅浮屠重新挖掘出來。1960年代後期,印尼政府向國際提出整修婆羅浮屠的請求,至1973年1月29日簽訂「執行保護婆羅浮屠計畫之自願捐款協議」,由澳大利亞、比利時、塞普勒斯、法國與德國共同資助修整。印尼政府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遂於1975至1982年間,對婆羅浮屠進行全面大規模檢修。
在被遺忘了近千年後,如今整修後的婆羅浮屠,已是世界知名的印尼觀光旅行勝地。曾經也因為遊客眾多,造成大小規模不一的損壞,加以新冠肺炎的影響而關閉,至2023年重新開放,便限制每日參觀人數。這座由225萬塊火山石建構而成的宏偉佛塔群,透過浮雕闡述佛陀的一生,深具藝術與文化意義。而在歷史長河中的隱身與現形,毀損與保存的歷程,也格外引人深思。

婆羅浮屠
Image by Schubbay from commons.wikimedia.org|CC BY-SA 2.5
2月2日(農曆正月初九)
/帝釋天尊聖誕日
帝釋天,音譯為釋提桓因陀羅,《雜阿含經》舉帝釋天之名,有釋提桓因、富蘭陀羅、摩伽婆、娑婆婆、憍屍迦、舍脂缽低、千眼、因提利。在佛教傳說中,帝釋天原為摩伽陀國之婆羅門,由於修布施等福德,遂生忉利天,為忉利天之主。而忉利天為欲界第二層天,又稱為三十三天,位於須彌山頂。山頂四方各有八城,共三十二城,加上山頂中央的忉利天宮為帝釋天所居,即為三十三天。

中國北京智化寺典藏之明代帝釋天像
Image by Nyarlathotep1001 from commons.wikimedia.org|CC BY-SA 4.0
帝釋天崇尚和平,護持佛教。當佛陀將降生人間時,帝釋天化現七寶金階,接佛陀從忉利天一級一級而下。帝釋天手執寶蓋,隨侍佛陀,也常率諸天供養僧眾。許多經典皆記載帝釋天常發願,若欲界凡夫有人發心學佛,便隨喜讚歎並真心護持。佛典中的帝釋天也被稱為諸天之主,常參與佛陀說法。《華嚴經》謂證第三地發光地的菩薩,多投生為帝釋天。
帝釋天原本在古印度神話中已占有重要地位,是吠陀經典中重要的神明,掌管雷電與戰鬥,為天界之主。祂是雷神,主導雷電風雨,人們向其祈求,以保土地和作物的滋潤。祂是戰神,領導天神與巨人作戰,阻擋惡勢力的侵害。祂是守護神,保護人民免受災難與危險的威脅。
佛教在中國流傳之後,也有帝釋天即道教玉皇上帝之說。然而部分道教人士並不支持這樣的說法。道教所說玉皇大帝的來歷,乃光嚴妙樂國之國王淨德和王后寶月光,邀集道士們舉行祈禱。夜晚,王后夢見太上老君抱著一個赤色的嬰兒從天而降。王后懇求老君賜與此嬰並得老君應允,王后醒來後便覺身懷有孕,一年後的正月初九玉帝出世。玉帝聰明、善良又仁愛、慈悲,在父王過世之後,繼承王位,不久又將王位傳給大臣,深居山中修行,經一億三千二百劫,修成玉皇大帝。
是以正月初九為玉皇大帝誕辰,又向來並無記載帝釋天之生辰,故亦以此日作為帝釋天誕辰之日。

日本京都東寺典藏之平安時代木雕騎象帝釋天像
Image by SLIMHANNYA from commons.wikimedia.org|CC BY-SA 4.0
3月8日
/國際婦女節
國際婦女節(International Women’s Day,簡稱IWD)可追溯自18世紀末,由於工業革命後,剝削勞工的現象日增,引發連串的抗議和罷工。1848年,紐約舉行首屆美國婦女權益大會,至1908年,有一萬五千名女性走上街頭,要求縮短工時、提高報酬並主張女性應該有投票權,美國於1909年開始,訂定二月的最後一個星期日為「全國婦女節」。至於歐洲,則在1917年起,定3月8日為國際婦女節,並在1975年得到聯合國確立。

1848年美國婦女權益大會宣言簽署名單
如今,世界各地慶祝婦女節的方式多樣:智利舉辦大遊行,途經包括首都聖地牙哥的數個城市,參與者手戴綠色手帕,以表達對女性以及生產權的支持。英國WOW(Women of the World)舉辦婦女藝術節,並在世界各地進行姊妹展,以討論、演講和展覽等方式共同關注婦女議題。在羅馬尼亞,國際婦女節的慶祝活動類似母親節,是透過卡片和鮮花來祝福母親以及有孩子的朋友。在義大利,婦女會得到一束代表女性力量的黃色含羞草,並將含羞草的泉水相互傳遞,以此象徵女性之團結。

婦女節遊行海報
婦女在佛教也有重要的身影,對教法之隆興有深遠影響。如佛陀姨母摩訶波闍波提,據《佛陀傳》記載,是最早向佛陀請允女性出家,成為史上第一位女性比丘尼,其堅毅的努力,開啟女性能夠出家為僧尼的機會。《法華經》中的八歲龍女,能成為智慧第一文殊師利菩薩之師,並且當下成就佛道。《大寶積經》中同樣八歲的妙慧童女,向佛陀提出斷惑開悟之問,因此啟發二乘人對大乘的信心。《維摩詰經》中的天女,深契無所得空之密意,矯正智慧第一舍利弗對女性的輕慢心,提高了女性在佛教的地位,為大乘佛法開拓了新內涵。《勝鬘夫人經》中勝鬘夫人發十大願心,廣說大乘佛法。而《華嚴經》中善財童子所參學的五十三位善知識,女性便有十幾位。
德國上座部比丘尼艾雅・凱瑪(Ayya Khema)與美國藏傳比丘尼慧空法師(Karma Lekshe Tsomo),於1987年成立「國際佛教善女人協會」。協會宗旨爲:「提升世界婦女在世間與出世間雙方面的福祉,致力於佛法教育、培訓、組織、戒律上的兩性平等;提倡教內各傳承、宗派之間以及佛教與其他宗教間的和諧共處;鼓勵有關佛教女性的研究與出版,培育慈悲的社會運動,饒益眾生,藉由佛陀的教誨,來促進世界和平。」協會每兩年舉行一次國際大會,由來自世界各地的女性佛教徒共同參與。曾於2002年,在台北舉行第七屆大會,主題為「溝通世界的橋梁」(Bridging Worlds)。

艾雅・凱瑪比丘尼

慧空法師
4月10日
/東大寺油污事件
2015年2至4月間,日本發生多起佛寺與神社破壞事件,受波及的共有33間寺社,其中奈良縣高達19間。4月10日,擁有1200年歷史的奈良東大寺大佛殿內部,以及南大門的兩座木製金剛力士像之基座與欄杆等多處,被發現油污痕跡,推測是以噴霧式的器具,將油污噴射於上。

日本奈良東大寺大佛殿
Image by Marco Almbauer from commons.wikimedia.org|CC0 1.0
東大寺因為建在首都平城京以東而得名,另外有西大寺相對應,其前身是為聖武天皇的皇太子基親王祈禱冥福而建的金鍾山寺,其後聖武天皇在日本各地興建68座國分寺(正式名稱為「金光明四天王護國之寺」),東大寺是階位最高的總寺院。天平十五年(743)頒佈了建造盧舍那大佛的詔令,並於天平二十一年(749)年完成。與此同時,大佛殿、西塔、東塔、以及講堂和三面僧房等,也經由造東大寺司之手逐年建造完成。東大寺兼有研究佛教教理和培養學僧的任務,設立了包括華嚴在內的奈良時代的六宗,後來又加上平安時代的天台和真言二宗,成為八宗兼學的學問寺。
東大寺之大佛殿為世界最大的木造建築,供奉高15公尺的盧舍那大佛像,俗稱「奈良大佛」。寺內南大門有著名的雙體金剛力士像,二月堂則能俯視大佛殿和眺望奈良市區。東大寺不但至今仍然珍藏著為數不少的歷史上貴重的文化遺產,而且還是多種傳統佛教禮儀,如「二月堂修二會」(十一面悔過法)的寶庫。
2015年6月1日,千葉縣警方以涉嫌損毀建造物之嫌,對一名居住在美國紐約的韓裔男子提出逮捕令。該男子創立了新興宗教IMM,從2013年夏天起,就在教團聚會上向信徒傳播對古寺神社潑油,以祛除晦氣的想法。
至於修復工程,研究專家植田直見表示,考慮用適合處理油的溶劑濕布,修復被破壞的文物,但染到木材內部的物質則不能清除。若文物表面本身原本已有顏料,清潔修復也就難上加難。

大佛殿供奉之盧舍那大佛像
Image by Nekosuki from commons.wikimedia.org|CC BY-SA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