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臉書分享 line分享 推特分享 微博分享 複製網址

644期佛青園地|12/8「當代科學家與佛法超越時空的相互感通」講座心得體會/蘇冠宇(台大晨曦社社長)

在學術多元化的當今時代,科學與佛法這兩個看似截然不同的領域,正通過深入對話發出深刻的共鳴。「當代科學家與佛法超越時空的相互感通」學術講座,正是一次突破傳統認知的嘗試,揭示了科學與佛法在探究世界本質與認知自我方面的契合點,為跨領域研究提供新的視角和啟示。

本次講座四位與談人簡介如下:

‧國立成功大學物理系特聘教授暨前沿量子科技中心主任陳岳男教授(學術專業:量子物理)

‧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暨腦與意識實驗室主持人謝伯讓教授(學術專業:意識、腦造影等)

‧國立中山大學物理系副教授郭政育教授(學術專業:黑洞物理等)

‧印度色拉寺格西、台灣大乘法幢佛學會師長見悲青增格西(佛學專業:《菩提道次第廣論》、五部大論等)

 

一、現代物理學與佛法:微觀世界的哲學共鳴

 

陳岳男教授從物理學領域切入,將量子糾纏現象、雙狹縫干涉實驗、EPR悖論以及貝爾的兩個假設等理論與佛法進行微妙的關聯。雙狹縫干涉實驗中,微觀粒子表現出的波粒子二象性,取決於是否被觀測。這與佛教中「心隨境轉,境由心生」的哲理不謀而合。

陳教授談到,我們通常將世俗諦看成真實的,但按照佛法的觀點,這種把世俗諦看成絕對真實的看法,恰恰是苦難的來源。陳教授通過現身說法,分享他曾經親自參與過日本311地震救災工作的經歷,在地震中看到眾生遭受身體的苦難,延伸到感同身受的心靈痛苦。從佛法的角度,當我們執著於世俗諦中的事物為真實不變時,一旦遭遇諸如地震這樣的無常事件,就會陷入痛苦之中。

陳教授進一步結合龍樹「緣起性空」思想,指出粒子並非孤立存在,而是因緣和合的結果。這種動態的依存關係與量子世界中粒子的非確定性特徵高度契合,反映了世間萬物本質皆是空性。

最後,當我們嘗試用佛教的視角去解讀量子力學時,會發現二者都在探討著世界的本質和真相。佛教認為世界並非我們所看到的那樣固定和永恆,而量子力學則通過科學的實驗和理論,揭示了微觀世界的變幻莫測。這種共鳴不僅是物理現象上的,更是哲學意義上的。

 

二、心理學與佛法:自我認知的心靈重構

 

首先,謝伯讓教授通過心理學中的橡膠手實驗和靈魂出體實驗,揭示大腦認知的奇妙之處。橡膠手實驗和靈魂出體實驗顯示,自我認知和身體的關係,並非是絕對固定的,我們所感知的自我,其實是大腦構建的虛擬體驗。《楞伽經》中提到「三緣和合,幻相方生。」根、境、識三者因緣聚合時,一切幻化之相皆可產生。所以,現在人們對外境的執著,全部是一種幻相,只是因緣聚合的一種法。

其次,通過一張吉普車的視覺測試照片,謝教授揭示了大腦對於世界的認知,其實是不完整的片段。通過現象經驗世界感知外在的世界,從而產生了知覺經驗,對於內在則產生了自我的概念。然而,我們所認為的知覺常態是穩固的,這種觀念是錯誤的,實際上知覺是無常的現象。在佛法中,這種知覺的無常與自我的非我觀念相契合。從心理學的角度深入理解這一點,可以更好地體會佛法中關於自我的認知。《金剛經》中「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即不執著於表象,就能找到真正的本質。

最後,謝教授通過表格對比量子力學、笛卡爾二元論、南傳佛教、中觀佛法、唯識學等在無常與非我的世界觀方面的異同。量子力學中的不確定性和相對性,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無常的觀念;笛卡爾二元論中的心物二元對立,與佛法中的一些觀念存在明顯差異;原始佛教、南傳佛教、中觀佛法,則一脈相承色法持有的無我。這些概念雖然有著宗教哲學的背景,但與現代心理學的研究成果相互映照,為我們提供了多元的思考維度。

 

三、天文學與佛法:宇宙觀的現代解讀

 

郭政育教授首先從「cos」一詞出發,講述了古希臘人對宇宙的認知。現代天文學揭示了宇宙的壯闊,每一個亮點都是一個星系,還包含了數千億顆星球。

郭教授將天文學與佛法相結合,在《華嚴經》第一卷之前、華嚴處會之後,它和我們先闡述的就是小世界──也就是我們的地球、月亮、太陽,接著提出了小千世界、中千世界乃至大千世界的概念。也就是說一千個太陽系,算是一個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謂之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謂之一個大千世界。「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粗略估計就是由1027小世界構成。

其次,郭教授和他的團隊拍攝到人類史上第一張黑洞照,這一偉大的科學成果,讓我們對宇宙天體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在佛法中,一小世界分為成、住、壞、空的四個階段,在這樣不即不離的生滅過程中,大千世界乃至宇宙生生不息、絕對運動。這與黑洞的存在有著某種相似性,黑洞為空,黑洞為有,空即有,有即空。成住壞空,天文學上發現的黑洞,證明了佛陀發現的宇宙人生的哲理,提醒我們世間萬物都是無常的,沒有永恆不變的實體。天文學通過觀測星系的誕生、發展、衰落等過程,從科學實證的角度揭示了宇宙的無常性。而佛法早在千百年前,就以哲學的方式表達了類似的思想,即世間萬物都在因果律的支配下不斷變化。這一思想跨越了宗教與科學的界限,為我們提供了對宇宙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最後,郭教授將天文學與菩提心相結合。引用《華嚴經.入法界品》中所說:「善男子……不為教化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世界眾生故,發菩提心。乃至不為教化不可說不可說轉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世界眾生故,發菩提心……欲教化調伏一切眾生悉無餘故,發菩提心。」指出天文學的浩瀚景象,激勵我們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利益眾生。

四、現代科學與佛法:空性的融合貫通

 

見悲青增格西談到「我思故我在」,其內涵是通過思考而意識到我的存在,由「思」而知「在」。笛卡爾認為,正是因為思惟的真真實實存在,才會有一個正在思惟的「我」。這裡的「我」,是認為雖然外界的色蘊不是我,但是意識是我。在佛法中,自己的想、識、心,都可以認為「具支」的一部分,認為因為有了這個身體的所依,才會產生種種功用,也就是說「我」作為所依,才可能產生種種功用。

格西還站在現代心理學和量子力學的綜合視角,來理解佛教的空性。空性揭示了萬物之間的相互依存和無常變化的本質,讓我們認識到世界的真實面貌並非我們肉眼所見的表象。這與佛教的無我、無常等有很多相通之處。量子力學的不確定性,也反映了佛教的空性觀念,強調事物依賴因緣而生。這些觀念幫助以更加智慧和開放的心態來面對現實。

 

五、結論

 

這場講座為我們呈現了科學與佛法的深度對話。從現代物理學、心理學到天文學等各個領域的科學研究,與佛法之間,發生了深刻的碰撞與交流。量子糾纏、雙狹縫干涉實驗等現代物理學成果,與佛法的緣起、性空觀念相互映照;心理學中的實驗和研究成果,為理解佛法中的自我和知覺觀念,提供了新的視角;天文學的發現,則與佛法中的世界無常、無量世界和菩提心等概念相融合;從現代心理學和量子力學的角度,理解佛教的空性,也為我們在現代社會中應用佛法的智慧,提供了新的途徑。這種跨領域的交流與探索,有助於我們打破傳統思惟的局限,找到一種全新的視角來審視我們所處的世界。

科學與佛學,一個是現代的理性結晶,一個是古老的東方智慧。兩者相結合,真正實現一次超越時空、超越形象的同頻共振;兩者又同時以各自獨特的方式,在探索世界真相的道路上,給我們帶來了無盡的思考和啟示,為人類文明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回到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