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臉書分享 line分享 推特分享 微博分享 複製網址

645期|編者的話/本刊編輯室

淨耀大和尚於2025128日圓寂,享世壽72歲,僧臘43年。法師是人間佛教的行者,慧炬緬懷法師弘揚佛法不遺餘力,並感念法師對國家、社會及教育的貢獻,特撰文以茲紀念。

本年度慧炬大學院校佛學論文及佛教文學創作獎學金徵文活動開始了!9月初至9月底截止收件,歡迎各校同學踴躍參加,一起投入佛法殊勝的慈悲與智慧中,讓圓滿、究竟的佛法伴隨自己、幫助眾生,創造更美好的遠景。

世間一般人讀書是從小學、大學,一直到研究所等次第,而學習佛法也有修行的次第。佛陀為了救度廣大眾生,開示八萬四千種法門。修行者若能有一張學習地圖、總綱,了解佛法的「道次第」,在實踐上一定可以事半功倍。「本期專題」禮請洞恆法師從原始佛教、常延法師從漢傳佛教、見悲青增格西從藏傳佛教等三方面談修行次第,讓大眾的學佛過程,可以更順暢地達成目標。

陳清香教授參觀於佛光山文化院文化走廊展出的嚴湘(慕)容佛教華蓋傳承與創新特展後,特在本期「藝苑精華」專欄撰文報導莊嚴、典雅、華麗又威儀的各式華蓋,加上陳教授歷史圖像及意義的解說,對於一般人少見的華蓋、傘蓋有完整的說明。

「特別報導」是慧炬公益講座「科學與佛教人文對話」論壇─當代科學家與佛法超越時空的相互感通的文字紀錄。延續了《慧炬雜誌》644期的系列內容,本期是由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系暨腦與意識實驗室主持人謝伯讓教授、國立中山大學物理系郭政育教授、印度色拉寺格西暨台灣大乘法幢佛學會師長見悲青增格西等頂尖科學家和藏傳佛教法師,將科學與佛法融合,引導讀者能深入了解佛法的核心─慈悲與智慧,及拓展思惟與視角。

佛教僧人藝術家拾得法師,5月將在鶯歌臺華藝術中心,舉辦「七十善護念─拾得三法印展」(七十大壽的書畫印展)。「智海珠璣」禮請寬謙法師、姜淑惠醫師,撰文介紹拾得法師佛法與藝術結合的點滴與成就。讓大眾能從法師作品的真善美中,清淨自心且護念蒼生。

「佛青園地」三篇文章,是三位佛青遠赴國外參與佛法活動的報導。首篇是台大晨曦社社友陳虹宇,在韓國無上寺精進禪修一個月的體會。期間並有在佛陀成道日時享用松子稀飯、及與禪師幾次珍貴小參的經驗。另兩篇則是台大晨曦社社長蘇冠宇和社員彭隆敬同學,到馬來西亞觀摩大專佛青協調委員會的感想。這是晨曦社十年來,首次跨足國際,藉由群體交流,共同分享佛學社團的困境與發展的心得。

「萬素茹易」專欄介紹韓柏檉教授的「正念飲食」觀,以及無框架舒食料理。這是韓教授整合身心靈的照護健康之法,也是他健康快樂的生活實踐。

「一個人雖走得快,一群人才能走得更遠。」慧炬與大家攜手共進,祝福大家生活自在、修行圓滿!

回到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