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臉書分享 line分享 推特分享 微博分享 複製網址

645期專題|【漢傳篇】從《金剛經》略談菩薩道修行次第的當代實踐/常延法師 共學安老理念倡行者

《金剛經》是漢傳佛教圈流行甚廣的一部般若系列經典,許多人以持誦《金剛經》為日課,禪宗在六祖惠能大師之後,更以《金剛經》印心。這部經雖然只有5,837字,卻指出佛弟子修行成佛之道的次第,以及每個階段的修練重點。


元代趙孟頫書《金剛經》墨蹟,收藏於國立故宮博物院
引用自國立故宮博物院|CC BY 4.0 @ www.npm.gov.tw

本經以須菩提尊者問佛陀:「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拉開全經序幕,佛陀為他開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整部《金剛經》便聚焦於這兩個問題的討論:其一、究竟怎樣才是真正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其二、發心之後的修行過程中,使我們無法和所發的菩提心相應的問題又是什麼?而須菩提尊者的提問,在《金剛經》中有前後兩次,天台智者大師的《金剛般若經疏》依大般若經的兩番囑累,判初問初答為「般若道」,後問後答為「方便道」。印順導師《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又結合龍樹菩薩《大智度論》的五種菩提,科判《金剛經》全文,建構了二道五菩提的菩薩道修行次第。

佛教不同於世間其他宗教的特質之一,便是不以臣服至高無上的神為信仰目的,而是以達到和佛陀一樣的清淨智慧和慈悲為修練目標;立定成就和佛陀一樣的清淨智慧和慈悲,以便幫助一切眾生徹底離苦的志向,叫做「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簡稱「發菩提心」,有這樣的發心,才算是「菩薩」,從初發菩提心到成佛的菩薩道修行歷程,依序有二階段、五個次第。

第一階段名般若道,其中包含發心菩提、伏心菩提,以及明心菩提三個次第;第二階段名方便道,從明心菩提起修、經出到菩提、以至無上菩提,也有三個次第。而貫徹始終的「菩提心」,則有層次上的差別,初發心菩薩,因為尚未親證般若空性智,還有我執煩惱,故稱「世俗菩提心」;一旦親證般若空性智,斷離我執煩惱,則稱「勝義菩提心」。可見,菩薩道二階段的修行,是以行者是否親證無我的般若空性智為分水嶺。

本文將嘗試探索如何依《金剛經》二道五菩提的次第修成佛之道的要領:


 

一、般若道

 

發菩提心修行成佛之道的人,在這一階段,以親證般若空性智為目標,所以稱作般若道。完成目標的歷程,有三個修行次第:

 

1.發心菩提

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說,這是指在無量生死輪迴的過程中,都能立志為成就和佛陀一樣的無上菩提而修行。這是怎樣的志向呢?菩薩發菩提心,簡言之,就是立志幫助眾生徹底離苦得樂。問題是,要幫助哪些眾生?又要離什麼苦?得什麼樂呢?想要實現這些理想所要修練的重點又是什麼呢?佛陀在《金剛經》的第一段開示,回答了這些問題:

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CBETA 2024.R3, T08, no. 235, p. 749a6-11)

依據這段經文可知,初發菩提心菩薩的修行重點如下:

1.1先認識佛教的濟度對象

經文以佛教對一切眾生的三種不同分類法,表顯出菩薩的濟度對象涵攝所有眾生,不會有任何眾生被遺漏。對現代人而言,這是更容易理解和實踐的修行功課,無論是對胎卵濕化四類眾生、或是有無具體形體、或是意識活動是否活躍的各類眾生的救濟,我們都可以從當代動保、環保、生態保育、醫療科技、社區發展等領域,得到更多有用的專業知識和有效的行動方法,在不同領域因應各類眾生的需求,更廣大地落實救度眾生的悲願。難怪說菩薩必須勤習五明,才能成就佛的一切種智。

1.2確認度眾生的終極目標

佛教修行的終極目標是自己和一切眾生都能超出生死輪迴之苦,證得涅槃解脫之樂,經上說「所有一切眾生之類……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但是,因眾生的善根成熟度不同,對所要解脫的苦,希望追求的樂,有不同層次的理解,所以印順導師的《成佛之道》指出有三個相依相攝的層次:一是追求今生來世都能遠離物質精神匱乏之苦(發增上生心);二是追求永遠不再受我執煩惱束縛的解脫之樂(發出離心);三是追求悲智圓具以超越一切相對分別所引生的限制(發菩提心)。因此,如何善巧地在修行菩薩道的過程中,不停滯於物質精神的富足,不僅止於自證涅槃解脫之樂,而朝向超越一切相對分別所產生的局限前進,如此才能完成「我皆令入無餘涅槃」的終極理想目標。

1.3必須有勝解空義的正見

般若道的完成,以行者親證般若空性智為目標,因此,初發菩提心的菩薩,一開始就要隨時檢驗自己的願行,是否能和此階段的修行目標相應。《金剛經》指出,如果行者有我人眾生壽者四相,就不是真正發菩提心的菩薩。但是,對初發心菩薩而言,四相的執著其實是極隱微難以覺察的,所以需要用較容易覺察到的是否認定有眾生可度,來檢驗潛藏於內心的四相執著。《大智度論》說此四相「皆是一我,但以隨事為異。」四相都是我執的表現,隨產生我執的不同原因而分別說四相。且分別探究如何在發心菩提的階段,學習無四相的正見,以便完成般若道的修行:

I.我相:是執取自體為我,而產生此身心不同於他的主體意識。所以有我相,則必然認定有另一個和我相對的實體存在,初發心菩薩正是想要幫助那些看來和我一樣真實存在的受苦眾生而發願的。但是,被我們執取為「我」或「他」的眾生,是具有獨立存在性、永恆不變性的實體嗎?事實上,無論是我或他,都只是因緣聚合、不斷生滅變化過程中,相對穩定的暫時存在而已,並無獨立恆存的實體可執取。發心菩提階段的菩薩,先在觀念上有這樣的認知,然後才可能在濟度眾生的過程中,體會實無能度的我、亦無所度的眾生,因此逐漸遠離我相的執取,而與般若空性智相應。

II.人相:指因為物種的不同類別,而產生宰制其他族群的欲望。濟度眾生的初發心,通常會先有我和他是不同種類、或不同層次的生命體的分別,而且我比對方更強大、更有能力,所以才能幫助對方。其實這是很正常的世俗想法,但卻與般若空性智背道而馳,因此,菩薩行者如何在幫助眾生的同時,發現自己的驕慢心、或不經意間就想宰制、支配他者的種種作為,然後即時調整修正,因而逐漸從人相的分別中超越出來,這是此階段菩薩相應於般若道的修行重點。

III.眾生相:由五蘊聚合的身心,產生這就是「我」的主觀意識,然後以此「我」為中心向外擴張,將同樣由五蘊聚合的有情眾生、或由地水火風四大元素組成的物質環境,歸屬為「我」所有,凡是我所有的,必然引起我特別的關注,但不歸屬於「我」的呢?輕則漠視,重則貪著或排斥。從佛法緣起無常的正見來看,所有眾生的色身和生存環境,是流動在物質世界的四大元素因緣聚會而成,都只是無常變化過程的暫時存在而已,至於有情眾生的種種心識活動,更是瞬息萬變。因為不能洞察這剎那不住的身心真相,所以才會不自覺地以為有真實恆存的我,在特定的情境中,以我所擁有的事物,幫助與我同樣真實的眾生。此階段的初發心菩薩如能在幫助眾生的過程中,逐漸體會正在幫助眾生的我、接受我幫助的對象、以及連繫二者間的事件,都只是因緣聚會的暫時存在,當試圖想要抓取時,已然變形異貌,無可執取。掌握這樣的心法要領,才是與般若空性智相應的修行。

IV.壽者相:這是對生命存在的現實產生恆存不變的錯覺。無論是能救度的我,或被救度的他,如果真的是恆存不變的,那無明煩惱永遠存在,凡夫永遠是凡夫,永無改變的可能,也就不可能有人因修行菩薩道而成佛了。初發心菩薩在此階段的修行,必須時時以緣起無常的正見,觀察自他存在的真相,因此體驗到自他皆無恆存性的無我智慧,以這樣的體驗相應於般若道的修行,準確地走在成佛之道上。

 

2.伏心菩提

龍樹菩薩說這一階段的修行,以勤修六度,摧折我執煩惱,降伏貪瞋之心為主。行者發願之後,要付諸實踐,使行願相當,才能圓滿所願。而菩薩道的修行以六度為主,六度彼此相攝,所以無論從哪一度入手,都能逐漸涵攝其他五度,龍樹菩薩說修布施波羅蜜,到「能生六度」時,才算是布施波羅蜜圓滿。而在伏心菩提階段的行者,要如何修布施,才是與般若空性智相應的布施呢?佛陀在《金剛經》教導我們當修不住相布施:

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CBETA 2024.R3, T08, no. 235, p. 749a12-16)

這裡所開示的修行要領有二:

2.1不住相布施

是指行者修布施時,要不執著感官所觸及的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六塵組成布施的對象、以及用來布施的事物。菩薩為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而發心,透過布施,可以促進眾生的福樂。可是一般人很容易對布施對象、以及布施的事物有所分別,例如有人為改善經濟動物處境而奔走請命,可說是菩薩的慈悲行,但有些人卻又同時憎恨不能改善動物處境的人,於是貪愛心與瞋恨心在同一事件上一起出現;對於所愛,竭盡所能,要促進他的福樂;對於所憎,則以審判者的姿態,對他口誅筆伐。雖然這似乎只是少數人的問題,但事實上,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隨時都不自覺地對六塵境組成的人事物分別好惡,進而產生貪愛或瞋恨的情緒反應。伴隨著貪瞋心的布施,只會增長我執煩惱,而無法和般若空性的智慧相應。因此,在布施的過程中,隨時提起緣起無常的正念,不讓自己落入相對的二邊,才能修成不住相布施。

2.2福德如虛空

這是布施之後的心境檢驗,佛教主張一般人修布施,能得永斷貧窮的福報,所以有大功德。但菩薩修不住相布施的目標是現證般若空性智,所以《金剛經》用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停駐其上的虛空,比喻不住相布施的功德,就像虛空那樣無可取著。如果菩薩布施之後,還在意是否得到回報,例如公開表揚,或受助對象的懇切感恩,當沒有得到這些回報時,即使只是在內心輕輕地有一絲微細的不滿念頭生起,都將無法與般若空性智相應。

 

3.明心菩提

龍樹菩薩說此階段的菩薩廣修六度萬行時,在經驗的層次上,一次又一次地發現一切身心內外情境,都是因緣所生,體驗到所有內外現象,都不是單一條件促成的,而且剎那生滅,根本不可能永恆不變,因此就現實的情境徹悟畢竟清淨的緣起法性,現證般若空性智,完成般若道的修行目標。

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CBETA 2024.R3, T08, no. 235, p. 749a23-25)

順著《稻桿經》「若見因緣,彼即見法,若見於法,即能見佛。」(CBETA 2024.R3, T16, no. 712, p. 823b24-c3)的脈絡可知,從種種緣起法相,體驗到共通的緣起法性(亦即是緣起無自性的空性),便是現證般若,真正見到佛的法身。

以上是般若道的三個修行次第,每個次第各有主修的重點,發心菩提側重正確發心,伏心菩提側重實踐六度萬行,明心菩提則側重體證般若空性的智慧。但慈悲心、以及緣起、無自性空的般若正見,則貫徹始終,才能完成般若道的修行。


清代《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冊
收藏於國立故宮博物院

引用自國立故宮博物院|CC BY 4.0 @ www.npm.gov.tw

二、方便道

 

這一階段的修行,是已經親證般若空性智的菩薩,能悲智雙運地以種種善巧方便,幫助眾生成熟善根,建設清淨國土,故名方便道。《金剛經》藉須菩提尊者重新啟問「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開展第二階段的討論,其中也涵攝三個修行次第,限於篇幅,只能簡述三個次第的重點如下:

 

1.明心菩提

這一次第的修行是承繼上一階段現證般若空性智,完成般若道的修行成果而來,菩薩以現證的無我空性智,結合一向已發的菩提心,成就勝義菩提心,以此勝義菩提心步上方便道的修行之路。所謂勝義菩提心是什麼狀態呢?佛陀在《金剛經》中,直接告訴須菩提尊者說:

「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CBETA 2024.R3, T08, no. 235, p. 751a15-16)

「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CBETA 2024.R3, T08, no. 235, p. 751b1-3)

「所言……即非……是名……」是《金剛經》的重要定型句,為我們指出佛教在語言使用上,有兩個層次:一是有現證般若的體驗者才真正了解的層次;二是一般世俗所了解的層次。此定型句的「所言……」是世俗共知的用語;「即非……」是透過般若空性智所洞悉的實相,無法用語言表達,因一落言詮便墮入相對分別,只好用否定句來指稱,這是唯證乃知的境界;最後的「是名……」則是實證經驗者,配合現前因緣,暫時使用的語言,所以是假名。從上述分析可知,想要正確理解《金剛經》後半段的經文,必須建立在現證般若空性智的基礎上,所以行者對經文的理解,或許必須有更多謹慎保留的態度,才能得到經文的助益。

 

2.出到菩提

這一階段從空出妙有,以般若相應的種種方便法幫助眾生成熟善根,建設淨土,成就道種智,滅盡一切煩惱,證無生法忍,得見十方一切諸佛。菩薩用一大阿僧祇劫的時間,完成上一階段般若道的修行;到這一階段,又用一大阿僧祇劫的時間,從明心菩提修至出到菩提。

 

3.無上菩提

經出到菩提階段開始以無我空性智相應的方便法嚴土熟生,又經一大阿僧祇劫後,終於親證佛陀所證的無上菩提,成就一切種智,圓滿了菩薩修行的終極目標。

以上是第二階段方便道的三個修行次第,是已經親證般若空性智的菩薩的修行次第,雖受限於篇幅,沒有根據《金剛經》細講其中的修行重點,但這一階段其實是唯證乃知的,對於尚未完成般若道的我們多數人而言,只能以為自己保留進步空間的態度,先勝解空義,廣修六度,現證般若之後,才可能正確理解屬於勝義諦的教說。然而,無論是在哪一階段的菩薩道行者,只要在修行過程中,隨時隨地不忘練習《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的正觀,如實觀察眼前當下的內外身心情境,那就是正確走在二道五菩提的修行路上。


宋代「金剛經塔」軸,收藏於國立故宮博物院
引用自國立故宮博物院|CC BY 4.0 @ www.npm.gov.tw

回到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