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臉書分享 line分享 推特分享 微博分享 複製網址

646期專題|懺悔的意義與方法/如碩法師 國立中央大學哲研所博士後研究員、鵝湖人文書院中國哲學研究中心研究員

首先解釋字面的意思:

「懺」,梵語具云「懺摩」,請求他人忍可,接受自己發自內心的改過;而「悔」的意思是陳露先罪。在此有一個重要的概念,就是必須先識知自己所犯何罪,進而於內心中願意想要發露─對著懺悔主講出自己的罪狀。這個懺悔主,分為清淨比丘、佛、菩薩、或於大眾面前告白道歉,以期達滅罪之目的,如此就是所謂改往修來的意義;而且要立下誓願,日後絕不再犯同樣的過錯。雖然如此,要發露出來,對很多人來講,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其中的內心思想轉折,非為外人所知。對於自己的過失,必須清楚地認識,並且對於錯誤,要有勇氣面對與接受。大部分的人不會自己承認錯誤,或者敷衍的心態說:「不好意思,……」云云。這些都無法達到真正懺悔的心態與目的。

一件衣服上面有了污點,必須用清潔劑加水清洗,衣服就會變得很乾淨;桌子髒了有塵垢,拿一塊抹布,用清水蘸清潔劑加以擦拭,桌子就會乾淨;身體有了油垢與污垢汗水,也要清水沐浴,沐浴以後去除了油垢,身體才會舒服自在。但是我們的心染污、行為犯錯時,又應該如何去處理呢?懺悔如法水,可以洗清我們身口意的罪業。

就業果的道理來說,如法懺悔之後,是否犯錯所造成的業力就消失不見了?答案是否定的。自己所造的業,總有一天會成熟,然後要承受果報;然則此時心安理得,有勇氣面對問題與解決問題,內心堅強能夠承擔,這才是真正懺悔的意義。而所造的罪是否會消除?正如犯了過錯的罪犯,經過審判定罪後,入獄服刑失去短暫的自由;當服刑期滿被釋放,或者在獄中表現良好提早假釋,這都代表著罪業消除,然而真正因果之報,尚待日後成熟後承受。


收藏於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日本《當麻曼荼羅》掛軸畫(1750年),
正中央為阿彌陀佛與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周圍環繞淨土菩薩眾,
描繪迎接眾生到極樂世界的景象

引用www.metmuseum.org/art/collection/search/45594|Public Domain

根據聖嚴法師著作《念佛生淨土》中述及:

 

「懺悔的功能有兩種:1是經過一次懺悔,便做一次自我檢討及自我的更生;2是經過一次懺悔,便對自己的行為表示全部負責及全部承當。因為罪分兩類:未受戒者做了惡業,僅得「性罪」,不論是否受過佛戒,犯罪當受果報;已受戒者,做了惡業,除了性罪,尚增一類「戒罪」。戒罪之重者不通懺悔,輕者經過懺悔,即還得清淨。

懺悔的方式也有兩類:1.事懺,又名作法懺。犯了戒罪,大者於僧團集會做「羯磨」時懺悔,中者對一人懺,小者自我責心懺。戒罪便用事懺。2.理懺,又名實相懺或無相懺。是以實證無我的空性,親證一切諸法的本性皆空,罪性本空,由心所造,不論戒罪或性罪,一旦悟入實相無相,真性無性,便頓時消滅。此種理懺,似乎違背世間因果,其實不然,滅罪之意是指心中不再恐懼惡報,因其已將善惡苦樂,平等看待,不是逃債躲債賴債,然其仍對所造惡業負起全責。未悟實相者,被動受苦報,故有畏懼心;已證無相者,乘著願力,主動深入眾生群中,廣結善緣,普施救濟,雖亦受苦受難,確已是自由之心,故亦不以苦難為苦難了。此名為消滅罪業。」❶

 

根據修慧法師所編《宗喀巴大師應化因緣集》內文所述:

 

「慈氏,若諸菩薩摩訶薩,成就四法,則能映覆諸惡已作增長。何等為四?謂能破壞現行(拔除力)、對治現行(對治力)、遮止罪惡(防護力)及依止力。所以淨治罪障,須依四力懺悔。

(一)拔除力

修行人要對自己無始以來所造的種種罪障,一一發露,痛加懺悔,決心改過。好比病人犯了絕症,急求離病一樣。

(二)依止力

修行人要念念皈依上師三寶,須臾不離,以上師三寶為真實救護處;又應發廣大菩提心,誓願學習諸大菩薩的廣大心行,擔負眾生無知所犯的罪障。好比患病的人,若想治好病症,必須依靠高明的醫生,和對症下藥的藥方一樣。

(三)對治力

修行人要想除去罪障,必須依靠種種方法,如:

1.依止甚深經典,勝解空義,了知眾生本來就有清淨的心,和罪性本空的道理,並相信只要如法痛加懺悔,罪障絕對可以清淨。

2.依照儀軌如法持誦百字明咒,或其他殊勝陀羅尼,並深信本尊有清除罪障的力量。

3.供養諸佛、造立佛像,把所有功德回向一切眾生,願眾生一切痛苦罪障永遠枯竭。

4.聽聞受持諸佛名號、諸大佛子所有名號,以及念佛之身口意功德,深心嚮往,一意向學。這些方法,就好像患病的人,若想除去疾苦,必須服藥、打針、針灸一樣。

(四)防護力

修行人,須嚴謹守護六根,靜息十種不善,寧死不再重犯。這好比患病的人,雖然病好了,仍須注意飲食起居,小心防護,才不致誤犯一樣。

雖然淨治惡障的方法有很多,但如能具足以上所說的四力,則能事、理不偏廢,圓滿一切對治」。


收藏於國立故宮博物院,明代吳彬《楞嚴廿五圓通佛像》冊中的彌勒佛(慈氏)像
引用自國立故宮博物院|CC BY 4.0 @ www.npm.gov.tw

所以在內心運作並願意發露罪愆的時候,內心的轉折與運作,都依著此「四力」而做懺悔。懺悔的方式要點有:

1.禮拜佛菩薩等聖人、持名念佛、稱念佛菩薩名號:

這是最普遍的懺悔方法,藉由向佛菩薩表達懺悔之意,懇求佛菩薩的慈悲攝受。

2.誦經:

透過讀誦大乘經典,可以使心境安寧,並對經典中的佛法有所體會,從而自動自發地引導自己向善。

3.拜懺:

參加禮懺法會或在家中拜各類懺儀,可以藉由身體的動作,深入懺本的意涵與內文,深刻感受自己的錯誤並發願改過。

4.持誦真言密咒:

持咒是一種修行方法,可以幫助淨化心靈,並對罪業有所清淨。

5.懺悔文:

撰寫懺悔文也是另一種形式的發露罪愆,把自己所犯的罪業和錯誤清楚寫下,在佛菩薩像前讀出來,並發願改過。

6.自我檢討:

深刻反思自己的錯誤,了解錯誤的原因,並從中學習教訓,可以幫助自己避免再次犯錯。如功過格之類的自我反省方式。

7.彌補錯誤:

對他人所造成的傷害、對自己所造成的心理創傷,積極彌補。

8.斷惡修善:

在日常生活中,努力斷惡修善,可以幫助自己培養善根,並減輕罪業。

最後結語,懺悔的最終關鍵在於:

(1)真心誠意:懺悔的過程,必須要有真心誠意,而不是敷衍了事。

(2)發露罪業:誠實地發露自己的罪業,才能夠真正地消除罪業。

(3)誓願改過:發誓未來不再犯,才能夠真正地改過自新。

(4)持之以恆:懺悔是一個持續的過程,需要持之以恆,才能夠真正地改變自己。

 

註釋

❶ 《念佛生淨土》法鼓全集光碟版(05-08,p.48,03)。

回到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