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臉書分享 line分享 推特分享 微博分享 複製網址

646期專題|《法華三昧懺儀》與默照禪法之融合/果慨法師 法鼓山三學研修院女眾部副都監、法鼓文理學院佛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一、前言

 

自幼生長在海濱,年少時曾因戲水遭遇滅頂危機,驚惶之中,念誦「觀世音菩薩」聖號,竟奇蹟生還。這段難以言喻的經驗,為我日後的修行種下深刻因緣。成年後於觀音道場❶剃度出家,隨修持觀音法門的師父❷學習,從此觀音行持成為我畢生之依止。


1660年日本重刻彩印《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書冊中描繪「觀世音菩薩救水難」插圖

出家後,有幸承擔帶領大悲懺法會的職事,因而深入研習由宋代四明知禮法師(西元960~1028年)撰寫的《千手眼大悲心呪行法》❸。在研讀過程中,驚喜發現此懺儀承自天台智顗大師(西元538~597年)的《法華三昧懺儀》❹,不僅儀軌嚴謹,且具明晰次第,依「勸修、前方便、一心精進、正修、證相」❺五重架構展開,契理契機,深具修行實用價值。

筆者曾於關房修行《法華三昧懺儀》期間,並導入聖嚴法師所教導之默照禪法,發現兩者不但不衝突,反可相輔相成。因此,本文擬就《法華三昧懺儀》的修行次第,探討其與默照禪的融合應用。


清代印行《千手眼大悲心呪行法》書冊中的部分頁面,收藏於日本東京大學綜合圖書館

二、《法華三昧懺儀》的基石與次第

 

《法華三昧懺儀》為天台宗開宗祖師智顗大師所編撰❻,其修持核心即「法華三昧」─圓融止觀之實踐法門。《隋天台智者大師別傳》載,智顗初謁南嶽慧思禪師於大蘇山,即蒙授此懺法為入道樞機。智顗依教修持,於第二七晝夜精進期間,誦至《妙法蓮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中「諸佛同讚,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句,身心豁然、寂然入定❼,證得法華三昧初旋陀羅尼。

慧思見其證境,印可曰:「非爾弗證非我莫識。所入定者法華三昧前方便也。所發持者初旋陀羅尼也。縱令文字之師千群萬眾。尋汝之辯不可窮矣。於說法人中最為第一❽。」此一師徒相契之機緣,不僅揭示智顗透過懺法修持證得經文所述「旋陀羅尼」妙用,更彰顯《法華三昧懺儀》作為天台止觀實踐之基石地位。

宋代知禮大師進一步闡明:「法華三昧,亦稱王三昧,統攝一切三昧……圓頓大乘究竟於此。」❾由此可見,《法華三昧懺儀》不僅奠定天台教觀體系之核心,更是大乘行者通達實相、圓證佛果的重要修行法門,其次第綿密嚴整,依序展開「勸修、前方便、一心精進、正修、證相」五重結構,成為具體實踐天台止觀的核心儀軌。

以下將依此次第,逐一探討其修行意涵與默照禪法的相應處。

 

(一)勸修:起信─大乘修行之根本

《法華三昧懺儀》首重「勸修」,其核心在於確立修行者對「一乘實相」的堅定信心。此單元以「起信」為要旨,強調眾生本具佛性,與佛陀無二無別的清淨本質,此乃大乘佛法修學之根本前提。信為道源功德母,能破無明疑網❿,令行者確信:一者自信本具如來智慧德相⓫,二者深信佛法僧三寶乃成就佛道之究竟依怙。

此種「起信」工夫,與默照禪法「照見本來面目,體現本地風光」⓬之宗旨遙相呼應。默照禪所謂「本來面目」,正是眾生本具之佛性;而「本地風光」,即是當下現成之實相。兩者皆指向「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圓頓見地,只是入手處各有側重:《法華三昧懺儀》透過儀軌建立信心,默照禪則直指當下體認。此二法門在「勸修」階段實有異曲同工之妙,皆為引導行者契入一乘實相之善巧方便。

 

(二)前方便:修持前的身心調適

如同運動須熱身、考試須準備,修懺前必須先做好身心準備。智顗相當重視前方便,內容包含調伏其心、息諸緣事、供養三寶、一心繫念等⓭。這與默照禪調心四階段中的前三階段(收心、攝心、安心)⓮三階相通,皆屬修行入門之必備準備,為進入正修鋪路。

 

(三)一心精進:理事雙修之三昧要訣

分為「事中修一心」與「理中修一心」⓯。事中修一心是專注於當下所行之事,心不散亂,目的是修「止」。理中修一心是清楚了知一切萬物體性空幻,目的是修「觀」。理事雙修、止觀同時,便可證得三昧,這正是默照禪的修行方法。事一心是心安靜、安定,無雜念妄想;理一心是親見法身、空性,煩惱我執消除,但因度眾生而發慈悲願心⓰。


日本國寶11世紀「聖德太子及天台高僧像」中的
慧思禪師像(左)、智顗大師像(右)
現藏於日本兵庫縣一乘寺

(四)正修十法

《法華三昧懺儀》的正修共有十法,須以二十一日為一期精進修行⓱。此十法依所緣境可分為四個漸進階段,從外至內、由動入靜、自粗轉細、從事達理,層層深入,引導行者安住當下。這四個階段皆可運用默照禪法修行,即於清楚覺照中不隨境轉。

第一階段:外境清淨(嚴淨道場、淨身)

此階段著重環境與身體的淨化。智顗將「嚴淨道場」列為首法,意在透過外在清淨帶動內心莊嚴。道場布置宜簡樸莊重,打掃過程即是修行,藉由專注清掃收攝心念。「淨身」則要求沐浴更衣,既表對三寶恭敬,亦提醒行者保持三業清淨。此二法皆可運用默照禪法,專注當下動作,心不攀緣。

第二階段:三業修持(六法)

此階段所用的方法,涵括身行禮拜、口稱讚歎、意作觀想,比起第一階段的所緣境,更加地微細。內容包括「三業供養」、「奉請三寶」、「讚嘆三寶」、「禮佛」、「五悔儀」及「行道旋遶」等六法。

首先,「三業供養」,強調以清淨身口意供養十方三寶,此非僅是形式上的供養,而是透過精進修行來實踐真實供養。

「奉請三寶」,也就是逐一奉請《法華經》中的三寶及天龍八部前往道場。一則禮請諸佛菩薩為修行者證明,起修《法華三昧懺儀》,是希望十方一切六道眾生,都能成就法華一佛乘的平等大慧;二則恭請諸佛菩薩加持修行者,修此懺法破諸罪障、得法華三昧。此外,懺文於奉請佛、法、僧三寶時,都各有其觀想偈,重點在於闡述天台宗的重要思想:空、假、中的「一心三觀」。

觀「空」,知道一切都是無常的;因為無常,所以不執;不執就無所攀緣而煩惱心不動;煩惱心不動,是「止」的工夫,也就是「默」。此外,因發大菩提心,誓願救度一切眾生,故需從「空」入「假」,在娑婆世界中,對於一切外境清清楚楚,是「觀」的工夫,也是「照」。當「空」、「假」同時具足,就是「中」,也等同於默照的「止」、「觀」同時。

「讚嘆三寶」;事實上,佛並不需要受人讚嘆,但為何懺文中有此一法?這是為了讓修行者多行讚嘆之法。因為當修行者讚嘆他人時,除了肯定其功德、成就之外,也會生起效尤之心。雖然要達到佛的境界並非易事,但仍應努力地學習佛的慈悲與智慧,如此,便是企及「讚嘆三寶」的意義了。

「五悔儀」,是整部懺法的重點,分為懺悔、勸請、隨喜、迴向、發願等五個單元。懺悔,是針對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逐一懺悔;勸請,是勸請諸佛住世,永住世間,不入涅槃,這是為了悲憫眾生而勸請諸佛住世的原因;隨喜,只要見他人有福有德,不分對象,都能感同身受、心生歡喜;迴向是將以身口意三業所修的一切善法,供養十方恆河沙的諸佛,並以此功德迴向佛道;發願,願臨命終時能夠保持正念,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親見彌陀及諸大菩薩,證得十地果位。

第三階段:誦《妙法蓮華經》

智顗是因為誦《妙法蓮華經》而身心豁然、寂而入定,故此法特別重視經典讀誦。誦經時,心緣經文,聲調平穩(默),同時清楚覺照經義(照),正是默照禪法的實踐。懺文指出:「但誦持故見上妙色」⓲顯示專注誦經即可入不思議境。

第四階段:實相觀修(思惟一實境界)

「思惟一實境界」也就是禪觀。拜懺告一段落,至坐處調身、調息後,就可以開始用默照的方法。然而,為何要以默照的方法進行禪觀?懺文中已清楚說明:「云何明正觀。如菩薩法不斷結使不住使海。觀一切法空如實相。是名正觀。」⓳法空,就是不執之意,就是「默」;如實相,就是「照」。從這段懺文中,可以得知正觀的方法,就是默照。


13世紀日本《妙法蓮華經》彩繪經卷中的插畫
收藏於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五)證相

大乘佛法的修行,就如跑馬拉松一樣,首先要確認自己的目標,並且相信可以達成目標,這是「起信」;跑步之前,應該要先做暖身運動,這是「前方便」;再者應該了解跑步的正確觀念,這是「一心精進」;方向、暖身、觀念都清楚之後,就可以開始跑步。明確掌握如何跑步,這是「正修」;在跑步的過程中,將沿途不同的風景,盡收眼底而無住,就是「證相」;一旦被多采多姿的風景吸引而駐足,就不可能抵達終點。因此,風景再美,清楚知道就好,是「照」;不去執著,繼續往終點前進,是「默」。修行與跑步是一樣的道理,唯有繼續地往前,才有可能抵達目的地。所以,智顗在《法華三昧懺儀》編寫「證相」的目的,是為了提醒修行者,在修行的過程中,有種種的體驗,都如同風景一般,是正常的狀況,清楚知道就好,不要受影響而停滯,應該繼續往前,才能到達目的地。再者,也是提醒修行者,不應稍有些體驗,就以為是證悟,以凡濫聖,這都是因為知見不正確的緣故。

 

三、結語

 

《法華三昧懺儀》不僅是一套嚴謹完備的修行儀軌,更是融貫天台止觀、統攝大乘三昧的實修寶典。其清晰的修學次第,為行者奠定穩固根基;結合默照禪觀,更引導修行者於止觀交融中,體悟本來面目,契入如實之境。

盼此修行之路,與同行善友共勉:在風景再美的境界中,仍能「默而不住,照而不執」,繼續往前,行於成佛之道。


《嘉興藏》所收錄之《法華三昧懺儀》中的部分頁面
收藏於日本東京大學綜合圖書館

 

註釋

❶ 聖嚴法師,《法鼓山的方向:創建》,收錄於法鼓文化編,法鼓全集2020紀念版(第9輯第2冊,頁180)。取自:https://ddc.shengyen.org/?doc=09-02-020,檢索日期:2025.05.10。

❷ 聖嚴法師,《法鼓山的方向:萬行菩薩》,收錄於法鼓文化編,法鼓全集2020紀念版(第9輯第6冊,頁193)。取自:https://ddc.shengyen.org/?doc=09-06-037,檢索日期:2025.05.10。

❸ 宋.知禮集,《千手眼大悲心呪行法》,CBETA 2025.R1, T46, no. 1950。

❹ 隋.智顗,《法華三昧懺儀》,CBETA 2025.R1,T46, no. 1941。

❺ 隋.智顗,《法華三昧懺儀》,CBETA 2025.R1, T46, no. 1941, pp. 949b13-955c4。

❻ 隋.智顗,《法華三昧懺儀》,CBETA 2025.R1, T46, no. 1941, p. 949b12-13。

❼ 隋.灌頂撰,《隋天台智者大師別傳》,CBETA 2025.R1, T50, no. 2050, p. 191c21-29。

❽ 隋.灌頂撰,《隋天台智者大師別傳》,CBETA 2025.R1, T50, no. 2050, p. 192a5-8。

❾ 宋.知禮述,《修懺要旨》,CBETA 2025.R1, P167, no. 1573, p. 856b4-7。

❿ 宋.子璿錄,《起信論疏筆削記》,CBETA 2025.R1, T44, no. 1848, p. 297c8-10。

⓫ 東晉.佛馱跋陀羅譯,《大方廣佛華嚴經》,CBETA 2025.R1,T10, no. 279, p. 272c5-6。

後秦.鳩摩羅什譯,《梵網經》,CBETA 2025.R1,T24, no. 1484, p. 1007b23-24。

⓬ 聖嚴法師,《聖嚴法師教默照禪》,收錄於法鼓文化編,法鼓全集2020紀念版(第4輯第16冊,頁21)。取自:https://ddc.shengyen.org/?doc=04-16-003,檢索日期:2025.05.10。

⓭ 隋.智顗,《法華三昧懺儀》,CBETA 2025.R1, T46, no. 1941, p. 949c13-22。

⓮ 聖嚴法師,《聖嚴法師教默照禪》,收錄於法鼓文化編,法鼓全集2020紀念版(第4輯第16冊,頁31-32)。取自:https://ddc.shengyen.org/?doc=04-16-003 ,檢索日期:2025.05.10。

⓯ 隋.智顗,《法華三昧懺儀》,CBETA 2025.R1, T46, no. 1941, p. 950a2-3。

⓰ 聖嚴法師,《聖嚴法師教淨土法門》,收錄於法鼓文化編,法鼓全集2020紀念版(第5輯第10冊,頁229-230)。取自:https://ddc.shengyen.org/?doc=05-10-018 ,檢索日期:2025.05.10。

⓱ 隋.智顗,《法華三昧懺儀》,CBETA 2025.R1, T46, no. 1941, p. 950a17-21。

⓲ 隋.智顗,《法華三昧懺儀》,CBETA 2025.R1,T46, no. 1941, p. 953c27。

⓳ 隋.智顗,《法華三昧懺儀》,CBETA 2025.R1,T46, no. 1941, p. 954a13-14。

回到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