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臉書分享 line分享 推特分享 微博分享 複製網址

646期專題|慈悲三昧水懺/宗譓法師 艋舺龍山寺板橋文化廣場講師、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輔大宗教研究所碩士

一、前言

 

末法之際,聖教日衰,修行彌布障緣,古德引經開立懺悔行門,令佛弟子得以除障辦道。「懺悔」是指懺除前愆,悔其後過;簡單地說就是陳述自己過失,堅定不覆藏、不貳過,祈請對方寬恕。懺悔行門包括事懺與理懺,事懺即做法懺、取相懺,理懺即無生懺。

現在佛教道場通行的懺文儀軌如《慈悲三昧水懺》、《梁皇寶懺》、《藥師寶懺》、《八十八佛洪名寶懺》……等等,多由身旋禮拜、口誦佛經、繫念佛德,至誠悔過、發願的事懺,進達大乘理懺,如此理事並運、正助相資,得以正本清源,淨除修行障礙,達到罪滅福增、消災解厄。


由宗譓法師主法,於艋舺龍山寺板橋文化廣場所舉行的慈悲三昧水懺法會

二、懺悔行門是修道的基礎

 

我們生命如無止盡的水流,它絕非今生突然現起,而是從過去流到現在,也將從現在流到未來。這個生命流的背後,不是上帝主導的,全都是由自己所造的「業力」習性因緣所成,致使我們在三界、六道當中,承受種種的果報。

既然生命受著業力的影響,因此在生命當中,就會出現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假設我們的生命是由「善良的業力」起作用,由於過去曾經持戒、修福過,這種善良的業力表現出來的,就會感得色身莊嚴、生活如意,修習佛法順暢。但是,有時候我們的生命是由「罪業」召感的─因為在過去生中,由於一時糊塗,曾經造了殺、盜、淫、妄的罪業,這種罪業所表現出來的,就會讓我們感得種種病痛,這是色身上的障礙;內心也會因為罪業的干擾,令我們感到昏昧暗鈍,以致在佛法的修學上,總覺得提不起心力。

當這種罪業開始干擾我們的生命,讓我們覺得障礙、痛苦的時候,就必須要修「懺悔法門」來破除障礙,讓身心恢復健康,以繼續修學佛法。所以,懺悔法門在佛教中被視為修行的基礎,不管修學念佛法門、止觀法門……或者修種種的密法,在修道之前,都必須透過反省、懺悔來破障;這就像你今天要開車出門,雖然你有非常好的車子,但是要上路之前,還得排除路上的崩山、落石等,障礙清理乾淨,這車子才能順暢抵達目的地。所以「懺悔法門」就是在邁向菩提之前,先把修道中的障礙搬開,它就是扮演這種「破除障礙」的角色。


俗稱《梁皇寶懺》的《慈悲道場懺法》

三、慈悲三昧水懺由來

 

佛教盛行的懺本眾多,限於時間、能力因緣,謹以《慈悲三昧水懺》(以下略稱水懺)為文。先略述此懺的故事,故事用意是啟發行者信願,勸發菩提,所以在此就不著墨學界的考證。

唐朝懿宗咸通年間,有位悟達國師,在他未顯達被封為國師以前,是知玄和尚。他有一次參訪叢林,掛單在某一寺裡,不期而遇一位也住在該寺的僧人。那位僧人通身生瘡,而且發出衝鼻難聞的穢氣,人人厭惡和他來往,而知玄和尚住在隔壁,卻憐愍他的病苦,親自照顧他。後來那位病僧痊癒了,臨別的時候,感激知玄的慈悲道義,就對他說:「我要走了!你以後有難臨身時,不妨到西蜀(即今四川)彭州九隴山來找我。請您記住:山上有兩棵大松樹連在一起,就是我居住地方的標誌。」說完就離開了!

後來知玄和尚因為德行高深,受到當時的唐懿宗崇敬,封為悟達國師。適巧鄰國進貢沉香寶座,懿宗皇帝就賜給悟達國師,國師欣然接受。不料從此開始,在他的膝蓋上冒出一個人面瘡來,有眉毛、有眼晴、有口有齒,樣樣與人面一模一樣。每天餵他飲食,都能像人一樣開口啖食,國師自然痛苦難當。雖然皇帝召請了全國的名醫診治,卻都束手無策。就在這個時候,悟達國師憶起過去同住的那位病僧,於是忍痛前往西蜀入山去尋找。

好不容易來到西蜀,天色將暗,山路既崎嶇又難行,正在徬徨不知所措時,忽然看到了兩棵並立的松樹直入雲霄,心中大喜,知道昔日相約之事並非虛假,迅即趨前走去。只見高樓廣殿,金碧輝煌,那位僧人已站立在門前等著悟達國師的到來。兩人久別重逢,相談甚歡,那僧人很誠懇地留他住下,國師便把所患的怪病及痛苦詳細地告知,那位僧人對他說:「不要擔心,我這兒山巖下有清泉,等到明日天亮後,去洗一下就會好!」

次日清晨,那僧人派了一位童子來帶路,引領國師到山巖下清泉處,國師才剛用手捧起泉水,準備洗人面瘡時,人面瘡竟然出聲大喊:「慢點!國師您博學多聞,不知是否讀過《西漢書》袁盎與晁錯傳記呢?」國師回答說:「曾經讀過!」人面瘡帶著譏諷的口氣說:「既然讀過了,為何不知道袁盎殺晁錯的事!」

 


《慈悲三昧水懺》卷前「水懺緣起圖」

事的前因後果是這樣的:袁盎是漢朝楚人,文帝時為郎中,當時淮南王很驕慢,袁盎奏請皇帝削去他的封地,皇帝未允諾。在同朝為官的晁錯,為人耿直不阿,是學申商刑名的法學,文帝時為太子家令,當時被稱為智囊星。袁盎一向不喜歡晁錯,兩人從不同坐交談,到了景帝即位,晁錯為御史大夫,掌理官吏貪瀆案件。正巧袁盎接受吳王的財物,被起訴而廢為平民,兩人冤仇又加深一層。

後來,晁錯也提議削減諸侯封地,因而引起吳、楚等七國造反。七國就以討伐晁錯為藉口,景帝只好速召袁盎回朝共議,袁盎此時藉機建議斬晁錯來向吳、楚七國謝罪,亂即可平定。景帝聽從這個建議,晁錯因此被腰斬於東市。人面瘡繼續說:「往昔的袁盎就是您,而晁錯就是我。我累世都在尋求報仇的機會,怎奈你十世以來,都持戒精嚴,有護法神隨身守護,我無法得逞。直到您接受皇帝的恩寵,賞賜沉香座,一時名利心起,我才得靠近您膝上。現在因蒙受出世聖人迦諾迦尊者出面調解,賜我三昧法水,才化除我們之間的宿冤,令我解脫!」

悟達國師聽後,驚恐之餘,連忙掬起泉水洗去人面瘡,忽然感覺一陣刺痛入心,暈絕在地。知玄和尚甦醒後,覺得左腿舒展如泰,人面瘡已經消失了。再回頭,身後僅是荒山一片,寂靜茫茫,昨日金碧輝煌的崇樓寶殿也杳無蹤影。知玄瞭悟:那病僧乃是受佛敕命永住世間、守護正法的迦諾迦尊者的化身,昔日的瘡疾不是凡情可以測度的,自己當年以一念慈悲心種下了無上福田,才感得聖僧今日以三昧法水加持,滌除宿世冤業討債、因果感召的奇疾惡病,進而解怨釋結,消除業障。

覺悟後的知玄和尚一面在迦諾迦尊者垂慈的雙松聖蹟修建寺宇,一面記事撰文,完成這部《慈悲三昧水懺》,自己早晚恭敬禮誦來報答聖僧的恩德,也給佛門道俗留下了懺悔業障的方便。


《大正新脩大藏經》收錄之《慈悲三昧水懺》卷前〈御製水懺序〉(局部)

四、水懺內容特色

 

《慈悲三昧水懺》共上、中、下三卷,今收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四十五冊,卷前有〈御製水懺序〉。其名稱中的「慈」為予樂,「悲」為拔苦;「三昧」本是定的意思,「三昧水」則是由迦諾迦尊者的三昧力加持而成的法水,在慈悲清淨的定境中,以此甘露法水滌除眾生的業障及煩惱垢穢。

《水懺》的懺文內容,除了序文為介紹水懺的由來之外,其餘部分都環繞「懺悔」的主題,讓我們可藉拜懺來滅罪消愆、增長福慧。懺文提醒我們依文禮拜,當興起慚愧心、恐怖心、厭離心、菩提心、怨親平等心、念報佛恩心、觀罪性空心等七種心,方得以懺除煩惱障、業障、報障等三障。

經說:「假使經百劫,所作業不亡」,除非不造罪,若造了罪,未受果前,苦果總是存在。所以有智慧的菩薩畏因,而凡夫見到苦果才悔不當初!悟達國師能洗除十生前的罪垢,全得力於聖僧迦諾迦尊者。

常言末法眾生業障深重,非懺悔不能消除,古大德為悲心徹髓、愍念眾生而寫懺文,輯錄佛菩薩名號及闡示佛法宗趣,讓佛弟子能如法禮懺,洗除過去、現在所積種種障垢,從而獲得生命的解脫!禮懺可以洗滌罪垢,雖是各個懺法共有功效,但水懺特以三昧法水,洗去宿世怨仇垢心,這是本懺法的特色。


大悲懺法會(周文玲攝於佛光山台北道場)

五、水懺的啟示

 

佛法沒有赦罪之說,有罪除了感果,就得依法懺悔,國師深感聖僧解怨釋結,特作水懺以施仁慈於末世眾生。我人修行應遵循的正道,從正確觀察而成為確信不移的定見,便是佛法的「正見」。對於修學佛法,正見如船航行大海的舵一樣,將我們導向離苦得樂的目標。

至於什麼是佛法的正見呢?佛弟子日常起心作事,明辨有善的與不善的,也就是道德的與不道德的,提醒自己時時多造善業,確信善惡業果,修成堅定不移的正見,避免重現故事中的袁盎與晁錯冤結。善與惡,因行為的價值而說,自有他應得的果報。

眾生所有的一切果報,必然是由於業力所召感,正見有業有報。從造業與受報的時間來說,可分為三時業:現報業、生報業、後報業;袁盎與晁錯冤結生生世世,苦苦相隨,可見造業受報,不能只專在現生著想。不但要正見善惡、業報,還要進一步地對於前生、後世有堅定的信解的正見。

能正見「有善惡」、「有業報」、「有前生後世」,雖然是難得的,更要正見世間「有聖者保護自己的良方,視一切眾生都是聖者,切莫心生輕慢」。當年知玄法師慈悲殷勤照顧病僧,哪知病僧是聖者現跡,後來化解人面瘡冤結,所以正見世間有凡夫、有聖人,凡夫與聖人的存在,一定要從深切信解中,引發堅定的正見。這四項為佛法正見的內容,實為學佛行者所必不可缺的見地。

承上所述,我們此生因過去業力投生於此娑婆世間,又耽染三毒習性,舉心動念多為罪業。懺云:「凡夫愚行,無明闇覆,何人無罪?何者無愆?吾人當念:人命無常,喻如轉燭,一息不來,便成灰壤,三塗苦報,即身應受。」禮懺功德無量無邊!古德曾說:「念佛一句,福增無量;禮佛一拜,罪滅河沙!」滔天大惡,擋不住一「悔」字。所以應及早趁此禮懺,滅罪植福!


大悲懺法會(周文玲攝於佛光山台北道場)

六、結語

 

如法懺法必須口誦心惟,五體投地,披陳致禱,如面佛天,並以觀因緣、觀果報、觀我自身、觀如來身等四種觀行,作為滅罪的方便;如此身口意三業清淨,督攝六根,虔誠懺悔,餘想不生,諸惡自止!

《水懺》原是華人的著作,內容詳敘日常生活身口意諸業,諄諄告誡誠心修懺之鑰、解冤釋結之道,並由故事中帶出世間正見:正見有善有惡、有業有報、有前生有後世、有凡夫有聖者,讓佛弟子能因此建立正知正見;整部懺文內容文辭優美,三卷適中的篇幅,正符合繁忙現代人的口味;若能隨文修觀,更可獲得此懺功德─療疾祛病、滅罪消愆、累功積德、增長福慧。具足這些殊勝妙用,普受佛教道場重視,經常舉辦水懺法會。筆者不揣淺陋就此提出所見所聞,也願有緣方家慈悲指正。

回到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