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歲屬乙巳,即十二生肖中的蛇年,而時光荏苒,自農曆春節開歲至今,已歷一個季節,在前後四個月的時光中,時寒冷時轉溫熱,氣溫起伏變化多端。在此期間,筆者因緣際會,在全台自南至北的遊歷中,觀賞到不少當代佛教藝術名品,以下陳述一座佛寺與兩位當代佛藝名家作品,與有緣人分享。
一、屏東顯法寺巡禮

圖1:屏東縣麟洛鄉顯法寺
今年農曆年過後,因接受邀約,於3月2日一早,自台北搭高鐵直赴高雄,與邱忠均夫人宋宜真女士在車站相會。在宋女士的主導引領下,轉車直赴屏東麟洛顯法寺。顯法寺位於屏東縣麟洛鄉麟洛村中正路小份巷31號(圖1)。
抵達顯法寺一下車後,便一眼見到寺院的主殿外觀。此殿宇為當代鋼筋水泥材質建構,上下三層樓,外觀呈北方宮殿式建築,正中心殿宇左右五開間,屋頂為金黃色琉璃瓦,呈重簷歇山頂式樣,簷下為橫梁直柱,柱身紅色。中心殿左右兩側殿宇頂為單簷歇山頂,但呈歇山面向前的方位。整棟建築外觀,左右對稱格局,用色鮮豔,十分壯闊華麗。瀏覽了寺院外觀之後,再回望大殿門前。中心大殿大門前供奉大肚彌勒佛,大門左右兩側紅底字對聯曰(圖2):
顯揚聖教何處非西方淨土
法喜如來此間即法海慈航

圖2:顯法寺中心大殿大門前供奉的大肚彌勒佛
宣讀了平仄對仗工整的聯句後,心中一片清涼,便直接跨門進入殿內。此顯法寺的創建,依住持所撰述的「顯法寺公告」,文曰:
我在民國六十年由大岡山超峰寺到麟洛開創顯法寺以來,光陰似箭,歲月如梭,忽然間已過了四十,其間本寺仍未建設完成,幸虧大家發心誠意,樂捐善款,捐款善眾的芳名未一一表列出來,個人感到甚為慚愧,很對不起大家,從現在開始,我已立下決心將發心善眾的芳名一一刻記在地藏菩薩殿,做為後代子孫永遠的留念。善眾捐款由一萬元開始、二萬元、三萬元分兩邊,左邊為永遠的長生主,右邊為功德主。但長生主未來可續化為功德主,也可以分期捐助善款,支轉地藏菩薩殿的興建。目前本寺正開授佛學課程。內有誦經班、讀經班及佛課班。每星期日下午二點半到四點半,對釋迦牟尼佛前唱誦佛經,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佛日增輝,世界和平。竭誠歡迎有意願善眾參加。另外本寺也積極在召募護法會員。善眾捐款一萬元以上者,即為本寺護法委員。阿彌陀佛,謝謝。
由此文得知顯法寺由住持的發大願心募款創立,至今應已逾半個世紀。而進入殿宇後,見所供尊像,如一樓大殿以緬甸大理石所刻釋迦牟尼佛為主尊,以結跏趺坐之姿,坐於蓮花寶座之上,佛尊頂上肉髻高高突起,五官莊嚴,身披袒露右肩服,左手作禪定印置腹前,右手於右膝前作觸地印。
除了一樓大殿供釋迦世尊像之外,其他各樓每座殿堂,均各設一供桌供奉一主尊,或再添左右脅侍尊像。而其他殿堂所供尊像,尚有阿彌陀佛、四面佛、觀世音菩薩、西方三聖像,藥師琉璃光佛、千手千眼觀音菩薩、不動明王、韋馱尊者、伽藍尊者等。這些尊像的姿勢,或站立或跏趺坐,風格大都均呈東南亞地方佛尊供像的特色。尤其釋迦世尊像,或緬甸玉石、或金銅鑄像,幾乎均呈右手在右膝前作降魔觸地印的坐姿造型,左右兩旁或再加呈現站立姿的陪侍尊像,供於供桌中心,十分端正莊嚴。
此屏東麟洛顯法寺一年的行事,除了每季定期法會之外,舉辦佛教相關藝術品展覽的活動,相當的頻繁。例如於2022年(民國111年)元旦起,便創設了「中華漢文尼泊爾巴利文聯展館」,主要以書法為展品主軸。又如於2023年的1月1日至31日,舉辦了「佛教剪紙藝術展」,其展覽的廣告欄,即曰:
本寺為將佛法藝術化於生活中,特邀佛教剪紙藝術家張明麗居士入院共展作品。常展有蕭季慧老師的書法、吉祥法師的巴利文,三人將佛法蘊育於剪紙與筆墨間,讓賞析者在潛移默化中,修出一畝心田。
此性質的展覽,至同年的10月19日起,便於二樓玉佛殿再度舉辦為期一個月的剪紙藝術展,此次展品呈現了顯慧法師與其在元亨寺授課學生的作品,以及張明麗居士的剪紙藝術作品。
顯慧法師,台灣澎湖人,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人類學博士,現任澎湖普徳寺住持。法師以自己的巧手刻工開啟佛像的紙雕藝術創作,將敦煌石窟中的平面作品,變成緊密精緻,呈現出立體層次感分明的佛像作品。
而在大殿內及顯法寺慈恩美術館內,則展示了尼泊爾籍書法家吉祥法師與其尼泊爾和菲律賓等師生抄經展(巴利文、梵文、英文)與「檜木雷射抄經展」,亦有陳秀菊的水墨畫作、一乘門銅塔、蕭季慧書法(心經)、住持觀慧法師的作品等。
吉祥法師字圓爾,尼泊爾人,生於1969年,精通巴利文、漢文系統的語言與文字,早年居於東南亞地區,教育幼年失學的貧苦兒童,也受邀赴基督教信仰國家菲律賓,教授孩童硬筆寫經並授與經文內之佛教理念,深受歡迎。2023年,獲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文學博士學位。此次在顯法寺中,即有其師生之巴利文字體的佛經文、咒語等展出。如衛塞節意義、勝利吉祥偈,前者巴利文,其中衛塞節即佛誕節,由巴利文所譯成的中文意義,譯文曰:
我的法將引領整個世界,我是世界無上智慧者,
我是世界上最尊貴者,這是我的最後一世,我不再輪迴。
多生以來,我在輪迴中尋找,但找不到建設此屋舍的人,
不斷的輪迴實在苦啊!造作屋舍的人!我已經找到你了!不要再造屋舍了(不要再輪迴)!
我所有的緣(一切煩惱欲望)都已經毀壞,所有的棟梁(無明)都已經摧毀了,
我已經證得葬緣起法的涅槃了,一切貪愛已經滅除了。
諸比庫,現在我告訴你們:諸行法皆是滅法,應以不放逸而成就。
蕭季慧的書法,以左右手雙管下筆的手法,寫出傳統文人的字體,十分特殊。如懸掛於三寶佛供桌尊像兩側的對聯,曰:
紫竹林中觀自在
白蓮台上現如來
公元一九九五年十一月 蕭季慧雙管(鈐印)
此以楷體字型,帶有些微行書的韻味,整體觀之,十分莊嚴又典雅。
二、連寶猜陶藝創作展
連寶猜,1953年生於台灣彰化縣鹿港鎮,1973年畢業於銘傳商業專科學校(今為銘傳大學)商業設計科。1999年,成為首位榮獲美國富達盃亞太藝術大獎的台灣藝術家,同年獲頒二十世紀藝術成就獎。2015年,榮獲佛羅倫斯雙年展銀獎。所獲諸多國際大獎,受到肯定,作品廣受國內外收藏,國立歷史博物館曾三度為其舉辦陶藝特展。

圖3:釋迦牟尼佛坐像,長29x寬19x高30公分,
苗栗土,1245°C長石釉
連寶猜陶藝師當代作品,自2024年12月下旬至今年5月下旬,展於台北市青田街的蒙藏文化中心。所展出陶藝作品以「拈花微笑」為題,展品分成佛菩薩尊像,與盤碗缽陶器兩種品類,共計104件,其中佛菩薩尊像計36件。此尊像類陶藝,就題材而言,包括:
(一)佛尊像:含以「阿彌陀佛」為名的立像兩尊、以「無量壽佛」為名的坐像一尊、彌勒佛坐像一尊、釋迦牟尼佛坐像三尊、藥師如來佛坐像兩尊,共計九尊。
(二)菩薩尊像:含「下生前彌勒菩薩的沉思」、「普賢菩薩乘大象」、「文殊菩薩坐像」、「文殊菩薩騎獅子」、「地藏王菩薩」、「虛空藏菩薩」等各一尊;以及以觀音為名的「水月觀音」四件、「送子觀音」坐像及立像計兩件、「持瓶觀音」一尊。計十三尊。
(三)度母:含「綠度母」、「白度母」各一尊,計兩尊。
(四)護持《金剛經》的四大菩薩及八大金剛像:四大菩薩計有「金剛眷菩薩」、「金剛索菩薩」、「金剛愛菩薩」、「金剛語菩薩」等四尊。八大金剛則為「白淨水金剛」、「黃隨求金剛」、「赤聲火金剛」、「大神金剛」、「紫賢金剛」、「青除災金剛」、「辟毒金剛」、「定持災金剛」等八尊。
此四大菩薩及八大金剛,在漢傳佛教誦念《金剛經》的儀軌中,是護持經典之菩薩與力士。同屬護法神的階位,為六凡界的天人道法界。
以上連寶猜陶藝師所塑造的佛、菩薩、明王、金剛等四階位命名的陶塑尊像,每一尊像的外觀差別不大,其中較凸顯其身分特徵者,如大腹的彌勒佛坐像、騎獅的文殊菩薩、騎象的普賢菩薩、持長竿的地藏王菩薩,以及手抱嬰幼兒的送子觀音等。
整體而言,此四階位的陶塑尊像,其身軀上端,頭頂或包巾,或圓頂、或頭光等,頂上並無太多的冠飾,顯得十分樸實無華。
就尊像頭面而言,鬢邊兩側,雙耳甚長,其內側五官端莊,雙眼多作垂簾下視,少數作弧形向下彎曲,鼻梁高聳,雙脣緊閉,嘴角上揚,露出喜悅微笑的容顏,例如腦後附光環的釋迦牟尼佛坐像(圖3),尊像的笑容呼應了此次展覽主題「拈花微笑」的「微笑」二字。至於「拈花」二字,則表現在部分塑像的手握蓮花之上。佛菩薩尊像的頭面以單一為主,但其中一尊金剛神像,名曰:「赤聲火金剛」坐像,則正面為垂簾微笑顏,一片溫和,但左右側後面,則現出瞠目、張牙露齒狀的臉頰,是具憤怒的氣息。(圖4)

圖4:赤聲火金剛坐像
陶塑尊像的身驅,雙足腿或坐或立,坐姿的雙腿,或結跏趺坐,或半跏坐,或善跏垂足坐等,不一而足。左右雙手臂則或向上舉或向下伸張,手掌或腹前結手印,手掌中或持各式法器供物,如琉璃寶珠、蓮花、碗缽等,活潑多樣,動態十足。
塑像頭面身軀呈現皮膚色澤,不上陶釉,而身上的衣袍服飾,則或上釉色,或藍或白,映出釉光,十分凸顯。衣袍多為圍繞頸項,覆蓋雙肩,緊貼胸腹,亦有斜披右肩者,服飾或短袖露臂,或長袖覆臂,而袍服現交領右衽式樣,然或為袒露前胸式,或為薄衣貼胸,而前胸突出,胸下接繫裙裳。此腰腹之下,裙裳寬鬆外張,覆蓋至臀部膝蓋以下,表現了上下起伏的褶紋,十分厚重。而裙裳的裙褶造型,其轉折造型,或上下縱褶式,或左右橫條,或蓬鬆圓球,具多樣變化,無有雷同者。
總結此三十六件陶塑尊像的特色,以下述之:
一者,表現漢藏佛尊題材的融合
在展品的題材上,多數屬於漢傳佛教的佛菩薩及護法神系譜,只是其中有兩尊名曰「綠度母」與「白度母」者,應為藏傳密教系統者,因此展品題材,顯現了漢藏尊像的融合。
二者,尊像顏面外觀的一致性
每一尊陶塑尊像,其造型姿勢多具變化,但顏面五官的表情,卻是相同的。整個顏面由鼻尖為中心,呈現正圓造型,即額頂至下巴的距離,相同於兩鬢邊的距離。五官中左右弧型的眼眉之下,眼瞼下垂、眼皮未張的弧型雙眼,對照於人中下端的弧型雙唇,其上下緊閉、兩尖左右外張的唇形,此所形成的微笑和樂容顏,是一致性的,也最能彰顯此次展覽的主題。

圖5:送子觀音立像
三者,坐立姿勢的變化性
三十六件陶塑尊像中,五尊呈立姿,三十一尊呈坐姿;立姿尊像的姿勢,或筆直站立,或稍微彎拱低頭向前,或直立以手臂抱住嬰孩於胸前,如送子觀音立像(圖5);坐姿尊像的上半身,多為胸部突出,胸下內縮,左右手臂手掌,或為合十於胸前,而多數為外張式樣,或上舉或下垂,手掌五指或張開或屈指結,造型生動靈活;立姿尊像的下半身,均以裙裳覆蓋,雙足不露現。而坐姿尊像的下半身,其臀部及雙腿則呈現多樣變化,除了沿襲傳統的結跏趺坐式之外,尚有一腿橫陳、一腿拱膝的半跏式坐姿,以及其他多樣的自在坐姿。
四者,尊像身上的服飾
展品中的佛尊,沿襲傳統的慣例,頭頂上不加冠飾,頸項下不掛瓔珞,手臂無臂釧、手腕無腕釧。身軀上身的袍服樣,其最貼身的為內袍,或斜披右肩的天衣,其次,為披掛在外的通肩式服,此或短袖窄衣,或寬袖袍服,而袒露前胸;另一式為完整的交領右衽式服,將全身完全包圍裹住,僅露手掌。展品中多數的尊像,其下身裳服顯得寬鬆厚重,褶紋深厚,體積寬大,表現出另一種美感。尤其袍服表面染上彩色釉料,如藥師如來佛坐像(圖6),更顯鮮豔亮麗,燦爛無比。

圖6:藥師如來佛坐像,長33x寬32x高51公分,
苗栗土, 1245°C長石釉、混合油彩
三、高鳳琴再現千年之美的「敦煌畫幡」
由新北市三德畫會理事長高鳳琴畫師主導的,以「敦煌畫幡─再現千年之美」為題的展覽會,藉台北龍山寺板橋文化廣場四樓的場地空間,於5月18日下午2時正,在上百位貴賓蒞臨雲集的盛況下,正式開幕。
名畫家高鳳琴,1956年出生於台灣台中市,師承工筆人物畫家:翁文煒老師、吳文彬老師及孫家勤教授。現任國立台灣藝術館工筆人物班講座教師、台北艋舺龍山寺板橋文化廣場佛畫A和B班講座教師、台灣國立藝術教育館工筆人物畫講座教師、慈濟萬華人文中心工筆佛畫講座教師、佛光山板橋講堂工佛畫班講座教師、台北市三德畫會名譽理事長等。
此次展覽的作品為三德畫會的導師高鳳琴,及其授業弟子共計五、六十位的作品,每一件作品均以長條型的畫幡形式呈現。畫幡中的題材,絕大多數為佛菩薩及護法諸天像,歸納之有以下系列:
(一)東方琉璃系列:藥師琉璃光如來(兩尊)、月淨菩薩、日曜菩薩、觀世音菩薩、地藏菩薩等計六尊。
(二)釋迦三尊系列:釋迦牟尼佛、普賢菩薩、文殊師利菩薩。
(三)八大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彌勒菩薩、虛空藏菩薩、金剛手菩薩、地藏菩薩、除蓋藏菩薩、普賢(或為觀自在之誤)菩薩。
(四)十二天:帝釋天、焰摩天、羅剎天、毗沙門天、日天、月天、地天、水天、火天、風天、伊舍那天、梵天。
(五)二十四諸天:帝釋天、大梵天、功德天、辯才天、散脂大將、韋馱天、月神、日神、閻摩羅王、摩醯首羅天、緊那羅王、雷神、堅牢地神、菩提樹神、南方增長天王、北方多聞天王、東方持國天王、西方廣目天王、金剛密跡力士、鬼子母、摩利支天、婆竭羅龍王、紫微大帝、東嶽大帝。
(六)單獨的佛菩薩尊像及紋飾圖像:
- 藥師佛
- 南無地藏王菩薩
- 普賢菩薩
- 觀世音菩薩
- 阿彌陀佛來迎二十五菩薩之德藏菩薩
- 中唐菩薩
- 大願地藏菩薩
- 持蓮菩薩
- 阿彌陀佛來迎二十五菩薩之大威德王菩薩
- 淨瓶觀音
- 大勢至菩薩
- 阿彌陀佛來迎二十五菩薩之光明王菩薩
- 持弓天王
- 小佛手
- 人字坡花鳥紋飾
這些題材,就傳統中國繪畫史而言,是屬於道釋人物畫,興旺於宋元之際,其後多表現於寺院的牆壁、梁坊、門扉之上,亦逐漸成為文人畫的取材之一。
此次三德畫會所展現的畫作,是繼承了每年的展覽盛會活動,然而其展示的題材、畫軸的造型,卻是顛覆了傳統,進入更嶄新的階段。

圖7:藥師佛像(左) 圖8:觀世音菩薩像(右)
就題材而言,高老師所展示的,以藥師佛與以釋迦佛為主尊的九幅佛菩薩像,每一幅均依敦煌石窟內的立體尊像、平面壁畫、卷軸畫等,如東方琉璃系列中,藥師琉璃光如來圖像取自敦煌莫高窟第322窟東璧初唐的藥師佛造像(圖7),月淨菩薩像取自莫高窟第17窟藏經洞中的供養菩薩畫幡,日曜菩薩取自藏經洞中的銀泥幡「日曜菩薩」原形,觀世音菩薩與地藏菩薩圖像則參考莫高窟第205窟南壁的「藥師觀音地藏三尊」(圖8)。而釋迦三尊系列中,參考敦煌大型說法圖中的絹畫釋迦牟尼佛。也因主軸畫作充滿了敦煌的元素,因之,展覽以「敦煌畫幡」為題名。

圖9:釋迦三尊系列,130x52公分,2024粗胚布,
創新的裱褙裝飾,畫面較寬,且為平頭式的裝裱方式
就畫軸的裱褙造型而言,是此次展像中,最顛覆傳統創造新貌者,即為每幅幡畫上下端及兩側邊的裱褙裝飾,在所有幡畫展品中,釋迦三尊像其畫面較寬,且為平頭式的裝裱方式(圖9)。其他大約有近三分之二的數量,其畫框頂上戴上斜頂三角形的布面,彷彿歇山頂建築物中的歇山面,而布面左右兩側再垂掛延伸下垂的垂帶。
每一具幡畫,均由幡頭、幡竿、幡身、幡手、幡足等五大部分組成。其中幡頭多繪花鳥紋飾或小佛;幡身則以粗胚布畫出長方形佛菩薩尊像,或坐或立,十分莊嚴。幡手是以織錦縫製,其末端再鑲墜串珠裝飾,幡足則從傳統單層布條發展出雙條併接、剪裁造型與珠飾等設計完成。
總結今年三德畫會的「敦煌畫幡」,展現了傳統敦煌佛菩薩像的莊嚴,卻增添多樣的圖案裝飾,用色鮮豔,對比強烈;圖像的裝裱更顛覆傳統,添新造型,開創了二十一世紀嶄新的佛藝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