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
/世界聆聽日
由「世界音景計畫」(World Soundscape Project)和「聲音生態學論壇」(The World Forum for Acoustic Ecology)共同發起的「世界聆聽日」(World Listening Day),旨在喚醒人們對聲音環境的覺知,並探討聲音如何塑造我們的記憶、情感與社會連結,鼓勵人們靜心傾聽自然、文化與人類。
20世紀中葉,加拿大作曲家R‧莫瑞‧薛佛(R. Murray Schafer)提出「聲音生態學」(Acoustic Ecology)概念,強調聲音不僅是物理現象,更是文化與環境的載體。他發現,隨著工業化與都市化,自然的聲音(如鳥鳴、流水)逐漸被人造噪音淹沒,人類的聽覺體驗也變得碎片化。1970年代,「世界音景計畫」開始記錄全球各地的聲音景觀(Soundscape),從北極的風聲到熱帶雨林的生物多樣性,試圖保存瀕危的聲音記憶。2010年世界聆聽日正式確立,選定7月18日以紀念薛佛的誕辰,鼓勵全球人民透過聆聽,重新建立與環境的深度連結。

R‧莫瑞‧薛佛
引用自commons.wikimedia.org|CC BY-SA 3.0
在佛教傳統中,「聆聽」是重要的修行方法─從佛陀說法的「聞思修」,到觀世音菩薩的「返聞聞自性」,聲音既是渡人的舟楫,也是照見本心的明鏡。如《楞嚴經》開示「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法門」曰:「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說明真正的聆聽,是超越聲塵的執著,返照能聞之性。
今日許多佛教團體亦將傳統聽覺修行應用於環境保護:如泰國森林道場比丘們記錄雨林生物聲音,對比伐木前後的音景變化,成為生態保護的科學數據。台灣法鼓山推行「心靈環保音聲計畫」,收錄溪流、蟲鳴製作冥想專輯,幫助都市人減壓。在日本有臨濟宗與聲音藝術家合作「禪音裝置」,在電車站播放坐禪時的引磬聲,讓通勤者瞬間收攝身心。

美國雷尼爾山國家公園的聲景聲譜圖
突出顯示的區域表示土撥鼠、鳥類、昆蟲和飛機的噪音
《金剛經》云:「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真正的聆聽,或許是聽見那「無聲之聲」─在蟬鳴驟停的間隙,在對話的沉默片刻,在心跳與呼吸的韻律中,體認那個「能聽」的本來面目。當代社會需要的不僅是物理上的減噪,更是心靈的「返聞」。如古德云:「心隨萬境轉,轉處實能幽。」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佛教的聆聽智慧,恰是一劑清涼解藥─教我們在聲塵中,找到回家的路。
8月14日
/馬哈希尊者圓寂日

馬哈希尊者
馬哈希尊者(1904~1982),生於緬甸謝昆村(Seikkhun)。幼年即顯慧根,7歲出家為沙彌,20歲受具足戒,法名「阿欣‧索巴那(Ashin Sobhana)」。尊者精研三藏,尤其擅長《阿毗達摩》,後於曼德勒大學通過最高巴利文考試,獲「達摩阿闍梨(Dhammācariya)」稱號。
緬甸首任總理烏努(U Nu)於1947年邀請尊者至仰光弘法。尊者以「馬哈希」(意為「大智慧」)為名,建立教法禪修中心,推廣系統化的內觀禪修(Vipassanā),強調「觀呼吸(Ānāpānasati)」與「標記法(Noting Technique)」,幫助禪修者直觀身心無常、苦、無我的本質。
馬哈希尊者的教學方法打破傳統,使內觀禪修普及化,將禪修分解為「觀察腹部起伏」、「標記感受」等具體方法,適合現代人實踐。1952年,尊者派遣弟子班迪達尊者(Sayadaw U Pandita)至斯里蘭卡教學;1960年代,歐美學者如約瑟夫‧葛斯坦(Joseph Goldstein)赴緬甸學習,後將內觀引入西方。尊者之《內觀手冊(Manual of Insight)》及《清淨智論》,為當代禪修者的重要指南。
1982年8月14日,馬哈希尊者於仰光教法禪修中心安詳示寂,世壽78歲。尊者一生弘揚佛陀正法,開創現代內觀禪修體系,其教導影響遍及緬甸、泰國、斯里蘭卡乃至歐美,被譽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佛教禪師之一」。今日至緬甸,可至保留尊者故居、舍利塔與禪堂的「仰光教法禪修中心」,以及設有紀念館的「謝昆村出生地」等地緬懷尊者。
馬哈希內觀禪法繼承《念處經》的教授,超越宗教的形式與文化障礙,廣為歐美之非宗教式的正念練習所援用。2000年11月,馬哈希弟子恰宓禪師應邀在台灣進行為期一個月的內觀禪修營,此後馬哈希系統的禪師陸續來台帶領內觀禪修。直至2008年,由釋大越法師在台灣成立「佛陀原始正法中心(MBSC)」,定期邀請緬甸禪師駐台指導禪修。新北市中小學在2018年試辦「正念課間三分鐘」,即改編自馬哈希基礎觀呼吸法。
馬哈希體系禪修中心遍布緬甸、美國、歐洲等地,每年吸引數萬人修習。
哈佛大學等機構研究其禪修對心理健康的益處,證實其對焦慮、抑鬱的緩解效果。馬哈希禪修的教導,亦成為現代正念(Mindfulness)運動的基石之一。
9月10日
/世界自殺防治日
2003年9月10日,國際自殺防治協會(IASP)與世界衛生組織(WHO)共同發起,將每年9月10日訂為「世界自殺防治日」(World Suicide Prevention Day),目的是在全世界採取行動來預防自殺。自殺是全球性的公共衛生議題,全世界每年大約有一百萬人死於自殺,兩千萬人嘗試自殺,五千萬至一億兩千萬人深受自殺或身邊親友企圖自殺的影響。

「世界自殺防治日」文宣
在佛教經典中,佛陀早已開示「人身難得」的珍貴,更以「四聖諦」指明苦難的出路。《雜阿含經》記載,一位比丘因不堪病苦而自盡,佛陀並未簡單譴責,而是深刻開示:「若未解脫者,此身壞已,復受後身。」說明自殺並非痛苦的終結。在《佛說自愛經》中,佛陀更明確告誡:「慎勿自殺,殺身者不得生天,魂魄不安,入太山地獄。」
佛教將自殺列為五逆罪之一,並非出於教條束縛,而是基於對因果法則的深刻認知。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中譬喻:「如人畏故,自投深坑,不知坑中更有毒蛇。」自殺如同從火宅跳入深淵,非但未能解脫,反增新苦。《中論》有偈:「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自殺背後的執念,恰是解脫的契機。永明延壽大師在《宗鏡錄》中開示:「一念回光,即同本得。」當我們照見痛苦的本質空性,便能提起妙明覺心。
聖嚴法師曾經針對「自殺」開示:「不切斷自己的後路,一步一步往前走,前方總會看見希望。因此我要建議:每一個人都應該要有自己人生的寄託。如果能有一個生命的寄託,就是找到生命的歸屬感,也就有了生命的目標與方向。這個時候,就不會懷疑活在世上的意義,而有一種穩定的安全感。」當我們能夠安心寄託,必能深信所有生命都是無上珍寶,值得被慈悲守護,更具足覺醒的希望。
10月25日
/九九重陽節

《清畫院畫十二月月令圖》之一:九月(局部)
國立故宮博物院,台北,CC BY 4.0 @ www.npm.gov.tw
農曆九月初九,是華人文化中極具哲思的傳統節日「重陽節」。漢代《西京雜記》:「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云令人長壽。」是九月九日相關習俗最早的記載。
據傳東漢時期,方士費長房告誡弟子桓景:「九月九日,汝家當有災厄,急令家人作絳囊,盛茱萸以繫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除。」桓景依言而行,果然避過災難。此後,「重九登高」便成為重要習俗。至唐代,朝廷正式將重陽定為官方節日,王維「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詩句,更讓此節日增添人文情懷。
依敦煌文獻記載,唐代寺院在重陽日會舉行「藥師懺」,為信眾祈福消災。而宋代大慧宗杲禪師更曾於重陽日上堂:「九九八十一,窮漢無錢歷日覓。若要超凡入聖,須是腳跟點地。」以重陽數字暗喻修行功夫。此外農曆九月九日相傳亦為彌勒菩薩誕辰,明清時期寺院常在此日舉行「龍華會」,預演彌勒下生時的人間淨土。
佛陀在《賢愚經》中開示孝親的重要:「出家在家,慈心孝順,供養父母,計其功德,殊勝難量。」而當代重陽節被賦予「敬老節」的新內涵,更契合佛教「報恩」思想。佛光山每年舉辦「千叟宴」,由法師帶領長者誦《父母恩重難報經》;日本臨濟宗寺院則在重陽日舉行「不老茶會」,以茶道體現「一期一會」的生命觀。
雖然重陽節非源自佛教,但在孝親敬老、祈福超薦以及修行提昇等價值觀上具有契合處。若我們以佛法的視角,創意地去看待重陽的象徵,那麼「登高」可以是為了看清生命實相全景,「佩萸」乃為覺知當下因緣,「飲菊」則也是品味本來清淨的一種方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