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臉書分享 line分享 推特分享 微博分享 複製網址

646期佛青園地|時代波光下的洗練金沙──「圓山-北投佛寺文化一日參訪」後記/彭隆敬 台大晨曦社社長

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才下捷運,一股熱流便撲面而來。大清早,在車水馬龍的圓山站旁,我們二十幾位活動參加者聚集在此,準備展開一整天引人入勝的佛寺文化參訪。

在慧炬安排的老師帶領下,第一站我們來到捷運線旁的臨濟護國禪寺,山門外的大砥石刻著《金剛經》名句「無住生心」,一旁的石柱、鐘樓更顯示出其曾經威風凜凜的「護國」身分,而今山門兩側的橫額,則分別出自大書法家于右任、溥心畬的筆下,儼然中日文化的交會;跟隨導覽老師的腳步,我們一一拜訪了小砥石、大雄寶殿、「四國遍路」石佛、紀念開山者日僧梅山玄秀等人的萬靈塔,踏足前人行跡,一頁日本佛教台灣傳播史在我們眼前翻開,而時光終究對寺院的面目刻畫了幾筆,包含山門位置因配合政府拓建街道而遷移,及寺內水泥建築的加蓋,都說明這座禪寺已披星戴月走過百年的風霜。


慧炬陳昭義董事長 (第一排左起第3位),率眾於圓山臨濟護國禪寺大雄寶殿前合影


介紹圓山臨濟護國禪寺後山,日治時期所造四國遍路之石佛像

離開臨濟禪寺,我們乘車來到北投公園旁,那是另一座名為普濟寺的百年寺院,我們在此聆聽耆老陳裕順老師的導覽。不同於臨濟護國禪寺與政治密切關聯,普濟寺的發展則與地方文史綰合一處:北投的溫泉文化始於日治時期,既清幽又得地利之便,遂成為日籍政要們度假的首選,也在這樣的背景下發展出「那卡西」等文化,而寺內的「湯守觀音」便是溫泉產業的守護神,與地方結下不解之緣。至於寺內的〈村上鐵道翁略傳〉碑碣,則昭示了本寺與日本時代鐵道員千絲萬縷的關係。此外,當大殿右側的「子安地藏」映入眼簾,又令我發起濃濃思古之幽情,原因是地藏像前的橫額,竟是前外交部長葉公超所題的「慈航普渡」,以前讀張作錦的《今文觀止》,便對其記述葉公超畫竹的高情遠韻和廉退節操嚮往不已,不意今日竟有幸得覩其翰墨,不由暗自竊喜,心下悠然神往。


北投普濟寺與耆老陳裕順老師合影


北投普濟寺第88番石佛前

離開普濟寺,到訪地熱谷之畔的法藏寺。是寺遙接苗栗法雲寺覺力法師的法脈,這是來自福州鼓山湧泉寺的日治四大法派之一,由法名「復願」的林覺力任開山住持。而法藏寺所在山清水秀,視野絕佳,作為修行道場更對增長道心、洗滌凡塵大有裨益,也許如此,戰後來台的一代高僧東初老人才會選擇來斯閉關閱藏,在水光山色裡一待就是三年吧!而說到這,不禁讓我情動於衷:古人雖說「大隱隱於朝」,然而若審視十二因緣的「六入」與「觸」二支,我們固生而為人,時刻無法不攀緣外在五光十色,因而倘若想要避免貪著,僻居幽境,不與世接不啻是個好方法,這也是為什麼「天下名山僧佔多」,又為何日本史上奈良古京的南都佛教會因為比鄰塵囂而趨於陳腐,而為最澄所看不慣。


北投法藏寺大殿合影

此外,法藏寺恍如香積國的可口齋飯,高挑正殿裡以「小始終頓圓」、「信住行向地」作對仗的左右楹聯,皆令我耳目大開、齒頰生馨;而寺方特別引領我們參觀的早年「法藏佛學院」舊教室,黑板、桌椅、藏書一皆如昔,不禁令我感到前人在物質不豐裕下發憤力學的刻苦,真有〈送東陽馬生序〉裡「負篋曳屣」、「縕袍敝衣」而甘之如飴的氣概,而今我輩豐衣足食,更當珍惜寸陰、努力學習,纔不辜負前人的篳路藍縷,更能以自身的修養和學識,將優秀的佛教文化傳統推廣出去!

看過東初老人當年閉關的所在,立足大殿前的展望平台,百里內的山色和建築盡收眼底,面朝遠處的乳白色釋迦像,後方不舍晝夜的地熱谷正蒸騰冒煙,向晚,望向這片山水佳氣,不禁浮生「清暉能娛人,遊子澹忘歸」之感,惜日月不淹,春秋代序,吾輩亦無法久留,依依地隨眾動身,前方已剩下不動明王石窟、章嘉活佛舍利塔最後兩個景點,一路走來目不暇給的此行,於焉在此進入尾聲。山徑裡、瀑布旁、水聲中、岩壁下,一尊不動明王的石像巍然矗立龕中,一旁則是「南無妙法蓮華經」的經題牌位,展現日本佛教文化色彩:相對顯教諸佛菩薩,不動明王是真言宗密教體系裡大日如來教令輪身,而唱誦、禮拜《法華經》經題的日蓮宗,則與親鸞的淨土真宗一樣,是佛教自中國傳入東瀛後,完全日本化的產物,性質可類比中國化的禪宗;此宗由鐮倉時代的日蓮聖人所創,唱誦經題而非佛名,洵為淨土信仰的變體,而之所以獨尊《法華經》,復與隋初天台智者大師的判教有關。在不同地方流衍的佛教文化,均縮影於面積不大的台灣,多元文化之於我們似乎沖淡了特定文化的深厚根基,然從另一角度看來,卻又顯得得天獨厚。


北投中和禪寺山門前的巨石階梯

旅程最後,我們前往中和禪寺,在林蔭蟬聲中參禮「章嘉呼圖克圖」的舍利塔,相較於一路走來多座日本寺院,這座舍利塔則是1949年南渡蓬瀛的民國流風,作為青海藏族人的第七世章嘉活佛,渡台後終老於此,因為其身分所隱含的政治性與正統性,加以平時深居簡出,或與高官政要往來,因而未在台灣民間留下太多弘化行跡與身後之名,然而曾指點淨空老和尚佛法的他,卻隱隱在迢隔數千里遠的台灣與西藏間牽起一條跨越時空的連結,在時代的大流裡,我們往往都身不由主,有時卻也會因此獲得無法想像的良緣與轉機,或許這也是一種在時代風浪下,「披沙揀金」、「融通淘汰」的過程吧!

回程車行社子島,一旁淡水河靜謐無聲,流向波光粼粼的台灣海峽,大浪淘沙下,最喧囂的竟是巴士中同齡的我們,鐘響,遠處的高中生放學了,而我們已脫離那個階段,在人生的蹊徑中,有多少渴望競逐的繁華,又有多少等待衝決的網羅呢?也許這些問題與迷惘,都會在一天若有所悟的參訪後,在四方水流的交會融攝下,沖洗出一個最終的答案。


與北投中和禪寺住持明曦尼師合影

註釋

按照江燦騰的《日據時期臺灣佛教文化發展史》,臺灣佛教日治時期的四大法派,分別為高雄大崗山派、台北觀音山凌雲禪寺派、苗栗大湖法雲寺派與基隆月眉山靈泉禪寺派。

回到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