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臉書分享 line分享 推特分享 微博分享 複製網址

647期|皈依三寶——能穿越時空、優化生命的導航系統/姜淑惠

踏上尋寶之旅

 

身處忙、茫、盲的人生,從出生到老病死,各年齡層、各階級,這苦難無一人能倖免。再者,從此世,再延續到往後的生生世世,必然也是如此不得自由、不能解脫。仔細審察,真能解決這難題者,又有永出生死之方法者,究竟是什麼?或誰真正成辦?如是開啟探索尋寶之旅。

以圖1標示:有情(有情世間)、器界(器世間)、輪迴纏縛(欲塵纏縛)。(右側)

處在世間、出離世間、再入世間。(左側)


圖一

穿越時空的選擇

 

以圖2標示:一期生命的組成為壽(命)、煖(氣)、識(心識、神識、靈魂)


圖二

「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委實是每個生命臨終的真實寫照。自身內內外外,凡一切粗顯物質性者,無一微塵可以帶走,連帶再熟悉不過的臭皮囊,亦得棄捨。但此世乃至生生世世,起心動念所造的善業、惡業,卻全部如實地,隨著神識,繼續與中陰身或下一個投生轉世,緊密相隨,所謂隨業而流轉不息。

當心識在臨命終時,對於一般人,如處於迷航狀態的「亂心位」上。反之,對於平常有所學習,有所準備者,此刻正是用功時,啟動正確無誤的導航系統,準備信心十足,意志堅定地航向光明、解脫、安樂的旅程。

試問誰有能力,完善地建構這套優越的「導航系統」?能夠突破重重障難,不但成就自己,而且可以成為法範表率,成功地協助其他無量的生命,也能圓滿這個使命。因其珍貴、稀有、難得,故稱之為「寶」。

然而這種寶與世間的寶,究竟有何異同?進而探討被敬稱為「寶」,根本理由又是為何?

 

分解「寶」的真義

 

世間或出世間的寶,其共通性為何?

(1)稀有性

如世間寶物,多半經歷長時間的因緣聚合,譬如珍珠,是蚌類含沙磨礫多時而成。黃金是地質運動積累而成。寶玉是由璞石善巧雕琢而成。出世珍寶,如佛寶、法寶、僧寶,更是難值難遇。

(2)珍貴性

世間珍寶可以滿足富貴,改善貧困;法寶珍貴緩和心靈貧瘠。

(3)有大力量

世間珍寶雖價值連城,但多為物質方面的勢力;出世三寶的力量能解決有情最深層的痛苦,令獲最究竟的安樂。

 

相異處:二者本質上及作用上,大相逕庭。

(1)無常與究竟

世間寶物,終會毁壞,或可能招惹災難;

出世三寶,具無漏功德,能引眾生,出生死,證佛果。

(2)外求與內證

世間寶物,是向外追逐而獲得,易生貪執心;

出世三寶,透過內在覺性開發,如法修行,最後回歸自性三寶。

(3)短暫安樂(壞苦)與徹底解脫

世間寶物,如刀刃蜜,短暫安樂;

出世三寶,能斷煩惱,自利利他,解決根本問題,獲究竟安樂。

 

出世三寶不是遙不可及的奢望,而是可以直接感知的,有當下立即性。合乎可實驗性,可重複性,可再現性,可攜帶性,可穿越性,可無限增值性,無階級性,非虛無飄渺,非奇幻偶然,非奇蹟靈異,非金錢交易,非門牆派別,最極平等,更是人人可以獲得的寶物。

釋迦牟尼佛在兩千多年前是這套優化導航系統的原創者,真正的過來人,沒有智慧財產專利權,歡迎有緣者開源使用,稱為「佛寶」。

建置一套相當圓滿成熟,但亦包含各階層的需求,可依循的作業系統,稱為「法寶」。

兩千多年來,更有無數的隨行者,志同道合,互相切磋的善友群眾,稱為「僧寶」。

 

皈依利益時時兌現

 

生命的迷惘、困境,透過認識三寶、了解三寶,自己內心可以驅動如理如法的思惟,不是迷信,不是被迫,不是壓力,而是客觀地生起好樂心、迫切感、希求心,希望更加深入的學習、修練,如此逐步在日常生活與生命歷練中,親自覺知與兌現這套導航系統的存在價值與實用利益,這就是所謂信、解、行、證的驗證過程。

因此皈依三寶,不是一種外在儀式或宗教信仰等狹隘又局限的行為。皈是慎思明辨後的抉擇智慧,依是依止,效法楷模的學習過程。皈依三寶是現實生活中,乃至未來生命遠航時,都不可須臾離開的導航定位,或如指南針,或如救生圈般,無比重要。佛寶如光明,法寶如水源,僧寶如沃田,皈依三寶猶如自己在現世中增設了一座水庫、一座電廠,開闢一畝良田。平日除了確立自己是正信的佛陀弟子外,日常生活中必然會生起微妙變化,如生命從此不再迷失、虛無,有了明確方向,對人更為和善慈憫,對事更能感恩厚道,對物質能知足常樂,處事能廣結善緣,生活中能惜福惜勞,整體感到身心輕鬆許多,焦慮煩憂減少,內心光明許多,心性調和韌性增長,真有一種時刻與佛菩薩、善知識同行、同在、同處的安樂,也體現在往昔以自利為導向的錯誤與痛苦,今日以利他為導航的快樂泉源,逐步落實利他兼成自利的智慧生命航行。

 

是禪修,非纏修

 

雖說是皈依三寶,但真正的皈依是「法寶」。法寶是自我蛻變的法藥,其核心宗旨是從小我利己的內耗糾纏中,轉變為利他、不害他,大我無我,真正禪修的實踐。寂天菩薩:「盡世所有樂,悉從利他生,盡世所有苦,皆從自利起。」故皈依三寶對現代的意義,更是心智提昇的操作系統,協助現代人打開狹隘的視野,主動開創更有價值的人生。對整體社會,可以推動永續優化、淨化包容的社群。對人類文明,資訊狂飆,環境破壞的時代,皈依三寶,提供另一種「不依賴外在欲求與掠奪」,而是喚醒內在本質具足,豐碩富足的生命思惟模式。


Image by truthseeker08‭ ‬from Pixabay

臨終自在導航

 

最終來到此生生命終點時,自己已能熟練任運地調控在「優化的導航系統」,令善心生起,令惡心被調伏,使法寶的力量順勢生起。引領導航,藉著法寶的可穿透性,可攜帶性,可持續性,可增益等特性,完成自主自導,或選擇自己修行願力,自在投生,或帶業引領到增上生命的軌道中……

 

結語

 

在越來越冷漠的社會中,我們若能皈依三寶的恩德,駕馭這套優化的導航系統,便得以守住:

人性的溫度

靈性的高度

心態的寬度

群體相容的厚度

善心善行的純度

而且不再是問題與痛苦的製造者,而是有能力的解決者,更重要是充滿信心、光明、良善的生命舵手。

 


筆者註:

本文參考〈三寶歌〉(太虛大師作詞,弘一大師譜曲)。太虛大師主張:「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說明學佛要從人乘行果完成大乘佛道,從人的本位踏實修行,方能成辦。真正能皈依的還是人。另外,《廣論》中說:「故正皈依是為法寶,若能得此,解脫畏故。」所以文中提到真正的皈依是「法寶」。而聖嚴法師則說,佛教雖以法寶為主,解脫之道皆由法寶之中流出,但是法寶的產生,必須佛寶與僧寶為之完成,所以三寶是不能分開的。以此作為補充說明。


 

{ 本文附上3篇讀者心得分享,以期大眾獲得更多閱讀樂趣和反思。}


 

 

讀後五思─從迷茫到清明,三寶導航我生命的方向
入念

 

入念拜讀老師的文章〈皈依三寶—能穿越時空、優化生命的導航系統〉,有五個思考:

 

第一思:若我在生命中失去目標,會有什麼後果?

透過文章中「導航系統」的比喻,我清楚看見—如果我在當下生活中沒有目標,就容易空轉、焦慮、無力;如果我在臨終之時沒有目標,就會陷入恐懼、亂心、失去抉擇力;如果我在來生之前沒有目標,就會被業力牽引,墮入無明的輪迴。

現階段最讓我觸動的是中年人的處境,年輕時為家庭、事業全力以赴,等到孩子長大、職場轉型或退休來臨,卻突然發現自己失去了動力與方向。曾經引以為傲的角色漸漸淡出,生活開始變得空洞,每天空閒就滑手機、追劇、運動、聚會、旅行打發時間。

表面看似自由,其實內心深處也會常感到空虛、迷茫,常在夜深人靜時自問:「我這樣過有意義嗎?」這份真實的無力與迷惘,讓我更堅定地想要設立一個真正的導航目標。一個不會隨年齡改變而瓦解、不因環境動盪而失準的目標,能在我此生與來生中,串流引導我走向覺醒與慈悲。

 

第二思:目標若經不起考驗,有何危害?

目標也有「質感」的差異:

・像玻璃珠的目標,看似閃亮,但一摔就碎,是虛妄、短暫的滿足;

・像黃金般的目標,雖有恆定的價值,但終究無常,也無法解脫生死;

・像金剛鑽石的目標,堅實、耐久、不壞,硬度能穿透一切障礙;

三寶是金剛種子,我願選擇皈依三寶,讓「佛、法、僧」這三種最究竟的智慧力量,成為生命真正的歸宿與方向。

 

第三思:我們是否能辨識真正的寶地?

我們是否有智慧力分辨生命中真正的寶藏?又或是「入寶山而空手回」、「有眼不識泰山」?文章讓我明白,「寶地」不是某個神聖場所,而是內心是否啟動了皈依三寶的導航系統。我願努力培養這份慧力,不錯過與佛法的因緣,不錯過學習的機會,把人生定位在正確的方向上。

 

第四思:那麼,該怎麼做?如何皈依三寶?

老師的文章已經給出明確答案:皈依不是一個儀式,而是從信、解、行、證的過程,讓三寶真正導入生活。佛寶是光明,法寶是水源,僧寶是沃田。我願皈依三寶,讓內在轉向,從自利走向利他, 從小我走向無我。

 

第五思:皈依三寶,我能得到什麼利益?

文章末尾列出五個寶貴的「度」,讓我內心無比觸動:

・人性的溫度

・靈性的高度

・心態的寬度

・群體相容的厚度

・善心善行的純度

我讀到這裡時,內心是顫抖的。這五度,幾乎囊括了人類所有渴望的真、善、美,它不只是佛法的願景,也是人性最高的展現。我深深覺得:這就是我想要走的路,也是想分享給我身邊有情的路。

這篇文章的珍貴之處在於,不僅啟發我,還具備了不同學佛階段的人都能受益的啟導力。它涵蓋了三個層次的導航設立:

 

第一層:幫助「未接觸佛法的人」建立一個初始的導航目標

這篇文章用極為貼近現代人的語言,把佛法比喻為「導航系統」。這個比喻很現代、很生活化,能讓從未學佛的人明白:人生不是漂泊無依的旅程,而是可以「設定目的地」的修行旅程。初次接觸佛法的人,往往會問:「我為什麼要學佛?佛法能幫我什麼?」這篇文章就像一張生命地圖,為他們清楚地畫出:「你在哪裡?要去哪裡?怎麼去?為什麼值得去?」幫助他們啟動願意走向光明的第一步。

 

第二層:幫助「已經在學佛的人」強化信心與導航方向的清晰度

對於已經開始學佛、有所皈依、參加共修的人來說,常會出現以下問題:

・「我學得對?」

・「我是否在往正確的方向努力?」

・「我這樣的修行真的有效嗎?」

這篇文章用明確邏輯、生活比喻,幫助學佛者再次確認:三寶就像導航的燈塔、地圖、同伴,我的目標是有依據的,我的道路是有保障的。這種信心會轉化為力量,幫助他們在日常中更加穩定地落實修行,繼續往前。

 

第三層:提醒「已經堅定的人」不斷深化與優化導航目標的品質

對那些發了大願、皈依已久、修行路上堅定不移的修行者來說,文章提供了一個珍貴提醒:導航系統不是一成不變的,它需要不斷校準與升級。

像是長途航行的船長,不能只靠出發時的指引,而是要隨時觀測天氣、路徑、風向,微調航道。佛法亦然,我們不能因「已經信了、學了」就自滿,而要更深入理解法義、精進戒定慧的修持、發更廣大的菩提心。

 

總結

 

從迷茫走向清晰,從搖擺走向堅定,從無效走向有效,彷彿穿越了「忙、茫、盲」的人生迷霧,逐步靠近生命的核心要義。

我真心期望,這篇讀後心得所帶來的感動與明朗,也能成為我與親友之間分享三寶的橋梁。讓我們每個人都能將生命的導航,從「僅僅設定方向」,進一步落實為「真正活用於日常」;從「知道該怎麼走」,深化為「走得更加慈悲與智慧」。

願我們都能啟動這套正確無誤的導航系統,懷著堅定的意志與信心,航向那光明、解脫、安樂的生命旅程。

感恩三寶!感恩老師!

 


 

翻黑轉白的內心改造
/和靜

感恩老師再教導「皈依」的含義,更體會老師文中強調的「真正的皈依是法寶」,通過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進行翻黑轉白的內心改造,感受找對生命航向和突破困境的喜悅,體會皈依三寶的真實利益,是我們跟隨老師學習佛法課的收獲!

如老師文中讚歎的佛陀在兩千多年前將生命優化導航系統,沒有智慧財產專利權地奉獻給眾生,學習者是與三寶擦肩而過隨業流轉,還是發生生世世不捨棄的皈依心,珍惜與否,全是自己的覺悟與選擇!

真的感受到老師寫的這篇文章,每次學習都有增進愚癡如我惜寶、求寶的心力!

 

 

 

 


 

悲智圓融利眾生,圖表設計導航佳
昆明法友

 

恭讀老師寫的文章,非常的驚歎與敬佩,老師將「有情、器界、輪迥纏縛」的關係用圖形畫出,讓現代人(學佛或沒學過佛法的人)很容易了解為什麼要學佛,為什麼要皈依三寶的原理與架構。人因不認識心中寶藏的愚癡而受惑業苦繫縛的輪迴苦相,想挖寶離苦,要靠大乘佛法的路徑。在世間挖寶藏(如在礦中煉鐵),要建立煉鐵成器的生命目標,方法是以皈依三寶為導航系統,修行出離世間(如出鐵煉成器),再入世間願度眾生(如用器以開礦)。老師嚴謹巧妙又細緻的構思設計,展現了老師常教導的—學習佛法要如畫唐卡的深觀細察功夫,而成就的動力是至誠的大悲心!

其次,老師詳細比較世間寶與出世寶的特點利弊,幫助為追求世間寶而忙、茫、盲的我們覺醒,看到出世寶的殊勝—可無限增值性,無階級性,非虛無飄渺,非奇幻偶然,非奇蹟靈異,非金錢交易,非門牆派別,最極平等,更是人人可以獲得的寶物,而產生欲求心。尤其老師說皈依三寶是「臨終自在導航」的總結—善心死(進入死亡要保持善良的心),通途的殊勝增上生,求生極樂世界的把握,更增加我好好聞思、發利他菩提心的動力。

看了老師文中的教導「對人更為和善慈憫,對事更能感恩厚道,對物質能知足常樂,處事能廣結善緣,生活中能惜福惜勞,往昔以自利為導向的錯誤與痛苦,今日以利他為導航的快樂泉源,逐步落實利他兼成自利的智慧生命航行」,深感是每日必對照反省修心的具體指南,再次感恩老師慈悲的教導!

 

編註:

《廣論》176頁第3行說:「善心死者,謂由自憶,或他令憶,乃至粗想現行以來,信等善法現行於心。」善心死是指臨命終時,由自或他人提醒,心中生起信等善法,稱之。

通途法門是指完全仰仗自力,殊途法門是指仰仗佛力與自力的感應道交。

回到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