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
/ 佛允天降日(11/7佛陀天降日)——慈悲的回歸

18世紀蒙古地區描繪「佛陀天降」的佛本生故事彩畫
在佛教的歲月長河裡,有一段極其莊嚴而動人的故事,是「佛允天降日」(藏曆9月15日)與「佛陀天降日」(藏曆9月22日),藏傳佛教各寺院會在這吉祥日舉行紀念法會。
釋迦牟尼成佛後,不僅是三界的導師,也是四生的慈父。他慈悲憫念眾生,為了報答生母摩耶夫人孕育之恩,曾上升到忉利天,為母親及諸天聖眾宣說微妙法教。佛陀不僅度脫了母親,令她往生清淨光明的淨土,更以此示現世間最至誠的孝道。
當佛陀停留天界之時,人間的弟子們日夜思念。他們雕塑佛像、繪製佛圖,虔誠供養,盼望能再見佛陀身影。目犍連尊者憐憫大眾的心情,運用神通飛至天界,向佛陀稟告人間弟子們的殷切期盼,並恭敬祈請佛陀返回人間。
佛陀微笑答應:「7日之後,我將返回人間。」這一天,後人稱之為「佛允天降日」。消息傳到人間,無數弟子聞之雀躍,於是更加精進修行,努力行善,以願佛陀歸來時,能見到弟子們的用心。
7日之後,佛陀沿著諸天所建的天梯徐徐而下,帝釋天與諸天聖眾環繞左右,舉寶蓋、立法幢,恭敬護送。光明普照三千世界,祥瑞盈滿虛空,這一天被尊為「佛陀天降日」。
「佛允天降日」與「佛陀天降日」,不僅是歷史的記載,更是佛陀慈悲的示現。它提醒我們:佛陀無時無刻不在憶念眾生,聽見眾生的呼喚,也以慈悲回應眾生的需要。經典說,在這兩日修行、布施、行善,其功德將增長10億倍。這並不是數字的誇張,而是提醒我們把握機會,將善念化為具體的行動,因為此時的心念,格外容易與佛心相應。
兩千多年來,藏傳佛教仍延續著當時的傳統。在每年「佛允天降日」以及「佛陀天降日」,僧俗弟子同心廣行善業,或供燈祈福,或誦經修持,以慈悲的行為利益世間。
 
 
11月14日
/ 南傳卡提那節
盛行於南傳佛教國家,每年雨季過後的一場盛大慶典「卡提那節」。這不是一般的節日,它背後藏著佛陀時代的故事與慈悲智慧。
「卡提那」的本義,原本只是製做袈裟時用以裁縫的木框,或用來丈量布料的度量。話說佛陀住世時,有30位比丘要前往舍衛城拜見。途中正值雨季,依戒律規定,雨安居一到,就必須停下腳步安住修行,比丘們便在途中度過3個月的安居。雨季結束後,他們繼續趕路,但一路上大雨泥濘,抵達時袈裟早已破爛不堪。佛陀見狀,慈悲開許:凡安居結束的僧人,可以接受在家居士供養的布料,並由僧眾合力裁製新袈裟,此即「卡提那衣」的起源。

合力裁製「卡提那衣」的南傳僧眾
Image by Goh from flickr|CC BY-NC-SA 2.0
製做卡提那衣不是個人行動,而是全體僧眾合心協力:有人裁剪,有人縫製,有人染色,有人晾曬。最後再將完成的袈裟,送給最需要的比丘,或是戒臘最深的長老,如此不僅解決了僧人的實際需要,更讓僧團凝聚起來。
卡提那衣不只是一件「衣服」,它還蘊含了四層意義:1.強化僧團的團結與合作;2.讓僧人彼此照顧、互相關懷;3.引導在家信眾生起尊敬與護持之心;4.護持僧團,也就是為自己種下福田,獲得堅固的福報。因而卡提那衣又叫功德衣、堅實衣。因為它象徵著僧俗兩方共同完成的一份「堅固福德」。
今日的南傳佛教國家,每逢雨安居結束,寺院裡都會舉辦熱鬧莊嚴的卡提那節。雖然現代袈裟多由工廠製作,但信眾仍然以恭敬心供養,延續古老的傳統。對僧團而言,這是一份佛陀的慈悲許可;對信眾而言,這是一份難得的護法因緣。
經過兩千多年的流轉,卡提那節不僅沒有消失,反而成為佛教最重要的慶典之一。它提醒我們:佛教之所以能傳承至今,是因為僧團堅持修持,信眾不斷護持,彼此之間形成一種互為依靠的善緣。這也正是佛陀最欣慰的畫面:雨安居時,僧團安住一處,和合清淨;安居結束後,僧俗共慶,共同護持,法脈延續。因此卡提那節又被稱為佛歡喜日、僧寶節。

卡提那節法會中,信眾恭敬心供養僧團
 
12月11日
/ 國際山岳日
 
「國際山岳日」最早的起源,可追溯到1992年的地球高峰會,會中各國簽署了《21世紀議程(Agenda 21)》,其中第13章「管理脆弱的生態系統:永續的山區發展」開始關心山區生態系統受破壞而日漸脆弱的情況。
2002年,聯合國發起了「國際山岳年」,而2003年則正式將每年的12月11日訂定為「國際山岳日」,希望能促進國際社會重視山區環境保護,以及山區居民福祉的重要性。
山不僅為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提供日常生活所需的水,維持農業發展以及提供清潔能源和藥品,山更是生態多樣性的重要孕育之地,無論是否生活於山區,保護山林淨土與自然環境,是每個人的責任。
佛教中的「山」,不僅是一種自然地景,也常蘊含著修行的意涵。經典中的「須彌山」,是象徵宇宙之四大部洲的中心,而「靈鷲山」則是佛陀說法名場。至於漢傳佛教有所謂四大名山,分別是:普陀山、五台山、九華山、峨眉山,亦分別為四大菩薩道場。

收藏於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14世紀緹絲編織曼陀羅圖,
畫面中央即為須彌山
五台山位於山西省五台縣,被尊為文殊菩薩道場。相傳文殊菩薩應化在五台山已千百年,曾多次現身開示僧眾,因此也流傳了許多故事,如虔誠信女供髮成塔的傳說、愚僧牛雲真誠祈求而頓悟的故事,以及虛雲老和尚朝五台山與文殊菩薩化身相遇等事。

五台山雪景
Image by JIAO Jinqi,source:UNESCO/CPE|CC-BY-SA IGO 3.0
普陀山傳為觀世音菩薩道場,位於浙江省舟山群島。相傳唐代時,日本僧人慧鍔大師欲從五台山迎請觀音聖像歸國,卻在普陀山外海遇鐵蓮繞舟,是以認為大士不願東去,乃留像山中於宅供奉,得名「不肯去觀音院」。從此普陀山成為觀音菩薩的應化勝地。

普陀山不肯去觀音院內供奉的十一面觀音像
九華山位於安徽省池州市,是地藏菩薩道場。相傳地藏菩薩曾降生於新羅國,為王子金喬覺,後於當地出家。之後他渡海來到中國安徽九華山,向山主求一「袈裟之地」修行。山主歡喜布施,隨他挑選。金喬覺遂將袈裟一展,竟覆蓋整座九華山,自此此地便被視為地藏菩薩的道場,流傳至今。
峨眉山是普賢菩薩道場,位在四川省峨眉山市,有「震旦第一山」之稱。《峨眉山志》記載,漢明帝年間有一位名叫蒲公的老人入山採藥,途中發現麋鹿的足跡,形狀宛如蓮花,覺得異常神奇,便循著足跡一路登上山頂。就在山巔之處,他親見普賢菩薩莊嚴示現,光明遍照,祥瑞殊勝。老人深受感動,認定此乃聖跡,自此虔心侍奉普賢菩薩,將峨眉山視為菩薩顯聖的道場。

峨眉山最高峰萬佛頂
Image by George N from flickr|CC BY 2.0
 
 
1月15日
/ 驢子的象徵
 
眾所周知,美國政治的兩大政黨「共和黨」與「民主黨」,分別以「大象」與「驢子」為代表。這是起源自1828年的總統選舉期間,由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安德魯‧傑克森(Andrew Jackson)率先提出。當時,共和黨暗諷他提出「讓人民統治」的口號,是「將一群驢子趕進華府」,結果安德魯‧傑克森竟然順勢採納了這個象徵符號,將驢子詮釋為意志堅定的形象,最後反而贏得了選戰,成為美國第一位民主黨總統。
然而這個驢子象徵在選後即為人所淡忘,直到數十年後,1870年1月15日的《哈波週報》(Harper’s Weekly)上刊登由漫畫家納斯特繪製的漫畫獲得廣大迴響,驢子才正式成為家喻戶曉的民主黨代表圖像。

1870年1月15號《哈波週報》所刊登之
漫畫家納斯特繪製漫畫(後期彩繪上色)
引用自網路|Public Domain
1874年,納斯特在《哈波週報》又發表了一則漫畫,內容是一隻驢子披著獅子皮,在動物園裡嚇唬著代表各種利益團體的其他動物。這不禁讓我們揣想,納斯特該不會也讀過佛經吧。

1874年11月7日《哈波週報》所刊載的
「驢子披著獅子皮在動物園裡嚇唬其他動物」政治諷刺漫畫
(後期彩繪上色)
引用自美國緬因州第一修正案博物館(First Amendment Museum)|Public Domain
在《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正好有這樣的內容:「譬如有驢披師子皮,而便自謂以為師子。有人遙見謂真師子,及至鳴已皆識是驢,咸共唾言:『此非師子,是食不淨,真弊惡驢。』種種呵叱,皆共捨去。」說的是有一頭驢子,披著獅子的皮,自以為成了獅子。遠遠看去的人,也真的誤以為是獅子。但等到驢子一開口叫,大家立刻識破牠的身分,就一起譏笑說:「這哪裡是獅子?不過是吃骯髒東西的醜陋驢子罷了!」於是眾人對牠百般責罵,最後全都離開了。
說納斯特或許讀過佛經只是戲談,以驢子偽裝成獅子老虎的寓言故事不只佛經,如《伊索寓言》中便有。在此引出與讀者分享,從佛法角度來解讀,是外表不能代替內涵,真正的力量與尊嚴,來自心靈與品德,而不是虛假的裝飾。虛假也終將暴露,不論是言語還是行為,都會顯現出一個人的真實本質。至於修行則貴在真實,吾人修的是內心的清淨與智慧,而非追求外在的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