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慧炬大學院校佛學論文及佛教文學創作獎學金創作組優選得獎作品
在現代社會中,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與壓力的增長,我們的心靈時常處於混亂與不安的狀態。無論是日常的繁瑣瑣事,還是內心的無明煩惱,都讓人感到疲憊不堪。我們或許試圖通過各種方式來緩解這些焦慮,然而真正的平靜與安穩並非外界所能賜予,而是需要我們從內心深處開始轉化。
這樣的轉化不僅僅是解決當下的情緒波動,更是對心靈進行一場深層次的淨化,使我們的心變得更美好。這是一條通向幸福與自由的道路,而這條道路,正是禪修所帶來的無盡法益。
在寒假期間,因緣際會安排了我到古嚴寺進行為期一週的自修,並帶領幾位居士參加為期5天的密集禪修。這5天的禪修期間,參加者都持守八戒,並開放線上居士隨喜參與聽法及靜坐。禪修採用南傳上座部佛教的方法,前3天重點在調整身心,培養正念與定力,主要修習業處以增長奢摩他;後兩天則開始四念處的培育,因時間有限,我們集中於引導居士們培養正念和覺知。
禪修的作息安排如下:早晨4點至5點半進行坐禪或行禪,之後早課,念誦禮敬文及四資具省思文。念誦完畢後,大家簡單整理禪修環境及個人空間。8點開始受戒及聽開示,隨後坐禪或行禪到11點。午齋過後,我們會散心經行或爬山,下午時段比較靈活,1點至5點間可以自由選擇坐禪、行禪或自修。晚上7點,我們返回禪堂聽開示及進行法談,8點至9點半繼續禪修,最後10分鐘修習慈心並迴向功德。
最後一天的安排稍作調整,午齋後短暫經行並好好休息,等到覺得身心得到充分的放鬆,再進入禪堂用功到深夜12點。這段時間內,大家可以選擇坐禪、立禪或經行,以精進力突破自我。
第1天的禪修開始時,參加者可以自由選擇坐禪或行禪的時段,例如坐禪半小時後經行半小時,以此讓心穩定下來,調整身體以適應禪修生活。我們會以輕鬆的坐姿坐禪,或以放鬆的步伐行禪。為了培養念與定,我們會讓心專注於一個所緣,前3天修習佛隨念,後兩天則轉向四念處的禪法。
由於平時忙於學業,禪修不像我在泰國森林寺院出家時那麼專注,因此寒暑假對我來說是重要的靜修時間。我通常會先安排一週的密集禪修,之後調整禪修的頻率與強度,避免過度勞累。這次因緣具足,有同學和居士希望一起參與,原本我只是想靜靜自修,他們的加入讓我有機會分享佛法的法益,並在解脫道上共同培養波羅蜜。
 
為何要禪修
 
禪修的確帶來許多好處,不僅能提昇心的品質,使生活更加平靜、幸福快樂,並最終有助於解脫煩惱。對於身體而言,禪修也能幫助克服疾病和疼痛等問題,為身心帶來全方位的益處。
然而,禪修的最終目標是涅槃。在此過程中,我們培養精進、正知、正念、正定的力量。即便暫時未能達到涅槃,或者禪修的目的是其他動機,只要進行禪修,就已經是在修功德,這樣的修行也會帶來相應的利益。透過禪修,我們逐漸淨化自己的心,讓煩惱減少,智慧增長。
禪修開始之前,反思自己的動機和目標是非常重要的。若目標是讓心靜下來,那這是可行的,也是有益的。若心的目標是解脫煩惱、證悟涅槃,那這也是一條長遠的道路。無論何種目標,禪修過程中培養正念與智慧都是重要的。
當我們開始禪修時,首先省思這一炷香要持續多久,以及是否有特定的業處。如果沒有明確的業處,可以先觀照自己的身體感受,注意坐姿中臀部和腳部的接觸點,手指的接觸點,以及身體的姿勢。這樣,心會自然逐漸安定下來。如果有妄念或感到坐不住,也要保持覺知,並且可以調整姿勢或輕輕睜開眼睛,最重要的是始終保持覺知,覺察到當下的一切變化。
這樣的禪修不僅能讓我們在生活中更安定,也能逐步引領我們走向解脫煩惱的道路。

把心交給佛陀
 
前3天,我將教導行者修習的業處是六隨念法中的「佛隨念」。佛隨念也是四護衛禪的一種業處,透過這種禪修方法,我們能保護自己的心。因為剛開始禪修時,身心往往不夠穩定,因此需要一個所緣來讓心安靜下來,並保護我們的心和六根。平常我們往往忽略對心的保護,透過修習佛隨念,我們可以加強這方面的修行。
我們作為學佛之人,因為學習佛法而對佛陀生起信心,這種信根是我們修行的基礎。進一步的信力則是相信自己也能覺悟,並且在禪修中克服困難,這需要我們不斷憶念佛陀,藉由憶念佛陀的功德,讓心產生信心和力量。
修習佛隨念的方法可以從選擇一個舒適的身體姿勢開始,無論是坐著、站著還是經行都可以。內心默念「佛陀」,但在開始實踐前,需先了解佛陀的意義。佛陀的意思是「覺悟者」,泰文中翻譯為「覺知、覺醒、喜悅者」,我們知道佛陀聖號的意義,也希望自己能成為一位覺醒之人。因此,我們憶念佛陀,心中明確地知道佛陀的意義,然後內心純粹地默念「佛陀」。
當眼睛看著佛陀的聖像,閉上眼後,繼續憶念佛陀的功德,這樣心中會自然生起對佛陀、阿羅漢崇高的恭敬。隨著這種敬仰的心態,心會逐漸安穩下來。如果妄念生起,也要保持覺知,並且再把心拉回來,繼續憶念佛陀,讓心中生起法喜。
這種方法不僅幫助我們在初期穩定心念,還能為後續的深入禪修打下良好的基礎,並帶來內心的清淨與歡喜。
 
憶念美好的事物
 
除了佛隨念,行者還可以修習戒隨念與施隨念。剛開始禪修時,當心還未得力,單一的業處容易使我們感到枯燥乏味,甚至生起厭倦和不耐煩,進而退失信心。這時,煩躁的心態可能會引發妄念,甚至導致脾氣暴躁。這些現象的根本原因往往是我們的善法功德不夠,因此需要通過其他善行來輔助禪修。
初學者可能還不熟悉如何下功夫,此時可考慮通過布施、供養,或是持守三皈五戒或八戒來增長善法。比如在南傳佛教的國度,居士每天早晨第一件事就是供養比丘托缽,親手供養飯食或到寺院供養資具,隨後受戒、聽法。這樣的善行能幫助我們培養善法,並提昇禪修的品質。
因此,在這次禪修期間,我每天早晨會傳授三皈五戒,並應居士們的請求傳授八戒。由於在古嚴寺無法托缽,我便讓居士們學習缽食供養,讓他們親手將飯菜供入我的缽中,同時也安排整理禪修環境等善行。這些善行需要帶著正念與智慧去實踐,並保持一顆歡喜心。
當禪修中出現不開心或不耐煩的情緒時,可以調整坐姿,重新開始禪修,回憶早上布施供養的喜悅場景。憶念自己供養比丘或布施同修時的法喜,這樣心情就會逐漸喜悅,這便是施隨念的修習。同時,我們每天早晨也會受持三皈八戒,並聽聞戒行的開示,深入了解八戒的內涵。隨後,我們可以憶念自己清淨的戒行,譬如今天沒有殺生、偷盜等不善行為,這樣內心會自然安穩,並充滿信心,進一步鼓勵我們繼續修行,並帶來深深的法喜。
我們要明白,不善法會引發內心的恐懼和負面情緒,因此透過培養善法來讓心變得美好和喜悅,對於修行的持續與進步至關重要。心安樂才會法喜。
 
以中立的心去觀察身心
 
這幾天禪修培養了穩定的心,當心安穩時,身體自然會靜下來,逐漸適應禪修的生活。妄念和昏沉也會慢慢減少,心變得清明,在打坐、經行、吃飯、睡覺、洗澡等日常生活中,保持覺知。當正知正念不斷持續,就會產生定力,而念力、定力與精進力會進一步生起智慧。
如何培養智慧?接下來就要修習四念處,觀察身心的變化,以中立的心態去覺知身心感受的狀態。在靜坐時,先放慢身體動作,慢慢感受和觀察姿勢。當坐姿穩定後,可以先觀察腹部的起伏,吸氣時腹部上升,呼氣時腹部下降,若能保持這樣的觀察,也可以繼續專注在這個過程中。
此外,你也可以觀察身體的其他部位,如手掌、腳、屁股的接觸點,感受是硬或軟,並純粹了知這些感受。坐禪時,可以注意身體的溫度變化,冷或熱的感覺也只是純粹了知。觀察最明顯的感受,直到它消失,然後轉向下一個明顯的感受。
當不適感如痛、癢、脹等出現時,也要帶著耐心純粹了知這些狀態。如果這些不適感持續而無法消除,並且內心難以承受時,可以轉向觀察其他部位,或是換個姿勢繼續觀察。
當修行時間延長,身體感受變得平靜時,可以轉向觀察心與念頭。觀察當下內心的狀態,如感受到輕安、平靜,就純粹覺知這些感受。如果起了不耐煩的念頭,也只是知道它存在,並不進一步反應。當腦中浮現念頭,如計畫或思考時,也是純粹了知,不加以干預。無論身心的狀態如何,保持覺知和純粹了知,這樣不斷地修習,就會逐漸生起智慧。

心靜則身安
 
最後一天的禪修安排,下午的行程允許大家自由調整身心,可以選擇修習止禪或四念處,利用整個下午進行打坐與經行,直至午夜12點,最後以簡短的慈心迴向結束。這種安排類似於泰國一些森林道場的修行傳統,當遇到誦戒日或佛日,行者們會特別精進一日,誦經、打坐、經行整日,整個森林道場在夜間會點上蠟燭,照亮四周,所有比丘和居士都專注於修行。當然,行者若感到疲累,隨時可以去喝水或咖啡,亦可上廁所、盥洗,這樣的一天有助於突破自我,未來也能自己安排類似的精進日,甚至將這種不放棄的修行延續終身。
前幾天修習的佛隨念,目的是希望大家能夠憶念佛陀。雖然我們身為皈依佛的行者,卻時常忘記了佛,心也遠離了佛,因此透過憶念佛陀的功德,讓自己生起正念,不被不善法牽引。然而,有些同學在修佛隨念時,發現無法憶念佛陀或生起信心,這時往往會伴隨著禪修中的疑惑。因此,聽聞佛法非常重要。在禪修中心,通常會有禪修開示,因為佛法的指引能幫助我們深入禪修。只要用心聽聞,佛法會自然滲透到內心,引導我們的心。即使無法立即專注於佛隨念,也可以先修其他業處,逐漸了解佛法,從而慢慢認識佛陀。
這幾天的禪修不僅讓我的身心安穩,還帶給我新的禪修經驗,使心中生起法喜。我的心變得非常清明,甚至在睡覺時仍保持一定的清醒狀態,這或許是定力所帶來的效果。內心非常有力量,並且充滿喜悅。因為有了這股心力,在後兩天觀察身心的苦受時,能夠保持耐心,不會因為身體的不適而產生不耐煩或瞋恨之心,反而能以中立的心態面對當下的狀態。妄念和昏沉也很少生起,即便生起也能迅速覺知。因此,禪修的利益只有親身體驗才能真正明白。
最後,我將禪修所得的功德,以慈心迴向給諸位長老、比丘及護法檀那居士,並祈願這5天參與禪修的居士與同學們都能從中得到利益,心生法喜,增長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