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臉書分享 line分享 推特分享 微博分享 複製網址

647期佛青園地|云空未必空:妙玉帶給我的佛學體會/ 黃旭耀 師大中道社社長

大學念文學系所時醉心於《紅樓夢》,書中雜揉佛道思想處比比皆是,從開篇一僧一道與石頭便融入佛道色彩,百二十回的版本最終結局更讓第一男主角賈寶玉出家去了,可見佛教對於《紅樓夢》的影響之深厚。


清代孫溫《全本紅樓夢圖》中,描繪一僧一道談論故事起源的插圖

《紅樓夢》有位特別的出家人總是引起我許多關於二元的思考,她的名字叫做妙玉。寶玉在神遊太虛幻境時,打開了金陵十二釵正冊的櫥子,揭示出《紅樓夢》故事中12位重要女性角色的命運。根據學者劉心武分析,這些列於金陵十二釵的女子若非屬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血脈,就是與這四大家族有姻親關係,然而妙玉便是上述歸類的例外。妙玉首次出現在小說的第十八回,因被選為皇妃的元春即將由宮中返家省親,於是賈家從南方購置小尼姑、小道姑及小戲子準備為貴妃祈福、熱鬧,帶髮修行的妙玉便在如此因緣際會的背景下,由王夫人特別命人下帖子邀請進賈府修行。

書中對於妙玉的生平是這麼介紹的:「本是蘇州人氏,祖上也是讀書仕宦之家。因生了這位姑娘自小多病,買了許多替身兒皆不中用,到底這位姑娘親自入了空門,方才好了。所以帶髮修行,今年才18歲,法名妙玉。如今父母俱已亡故,身邊只有兩個老嬤嬤、一個小丫頭服侍。文墨也極通,經文也不用學了,模樣兒又極好。因聽見『長安』都中有觀音遺跡並貝葉遺文,去歲隨了師父上來,現在西門外牟尼院住著。她師父極精演先天神數,於去冬圓寂了。妙玉本欲扶靈回鄉的,她師父臨寂遺言,說她衣食起居不宜回鄉,在此靜居,後來自然有你的結果。所以她竟未回鄉。」


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波斯納中心收藏之
清代《金陵十二釵正冊》中的妙玉畫像

從妙玉生平便可以得知其出家因由乃肇端於自小多病,而非大徹大悟、頓悟佛理決心出家。筆者以為在這種情形下要了悟佛法精深奧義,恐怕是相當困難的,畢竟其終極目的並不在於應證佛道精微,而在於追求成功躲避入世的問題,似乎在此處便暗暗種下了妙玉與佛陀正法的隔閡。

妙玉在故事中本應是代表著放下我執、空有圓融、自在無礙的佛教修行人,但作者在第五回所安排的判詞,早已定調了妙玉尷尬的修行狀態:「欲潔何曾潔,云空未必空。」從故事中我們也可以找到許多證據,且由筆者略引幾事於下茲證。

劉姥姥受賈母之邀遊大觀園時,曾到過妙玉所居的櫳翠庵,賈母帶著劉姥姥拜訪,妙玉自是以禮相待,於是「親自揀了一個海棠花式雕漆填金雲龍獻壽的小茶盤,裡面放一個成窯五彩泥金小蓋鐘」,以「舊年蠲的雨水」烹老君眉端與賈母享用,而憐老惜貧的賈母喝了半盞便遞與劉姥姥分享,劉姥姥來自底層鄉村,不諳茶道,於是貽笑大方。後來妙玉與寶釵、黛玉轉身出去喝體己茶時(寶玉悄隨其後),便命人將劉姥姥喝過的杯子擱到外頭去;甚至在寶玉提出可以將此珍品送給劉姥姥的想法時,妙玉說:「這也罷了。幸而那杯子是我沒吃過的,若我吃過的,我就砸碎了也不能給他。」由此可看出妙玉雖託身空門,然卻仍有強烈的分別心,連寶玉都懂得「世法平等」的道理,一名修行人卻五蘊熾盛,實在是相當諷刺。另外,從妙玉烹茶的材料及使用的茶具,亦可與佛教「化緣」的概念對照。「化緣」乃隨緣而得施主布施,不攀緣,妙玉喝茶處處攀緣執著,非用舊年蠲的雨水,甚或埋於地下五年由梅花上掃落的雪水烹煮不可,所使茶器亦古玩奇珍,絲毫不見四大皆空的「無我」思想。

這段故事更帶出妙玉對寶玉的特殊情感。後來寶玉尾隨而至時,妙玉斟茶予寶玉使的是「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綠玉斗」,此處便隱微地透顯出妙玉動了邪淫之想,否則潔癖至極的人(劉姥姥若用到自己喝過的杯子便要摔碎可為證據),若非愛慕對方,怎麼可能將自己私用的茶碗與異性分享呢?孤證不立,《紅樓夢》賀壽的場合中幾乎不會見到妙玉的影蹤,但是在故事第六十三回時寶玉生日,妙玉特別用了張「粉箋子」寫道「檻外人妙玉恭肅遙叩芳辰」,此舉便更添兩人迷離關係的朦朧色彩,一個不問世事的「檻外人」竟會特別用「粉色」的箋子寫生日賀卡給異性,這實在太詭異了!雖然一般學界認為八十回後的文本非出於曹雪芹之筆,故不可徵信,然筆者認為第八十七回中妙玉「坐禪寂走火入邪魔」一事,仍是就著第五回所定下的判詞「欲潔何曾潔,云空未必空」所發展,並且其於坐禪的空檔時「忽想起日間寶玉之言,不覺一陣心跳耳熱」,這一句更是將妙玉和寶玉之間不可言喻的情感推向最高峰。接下去正式坐禪後更是心神不寧,「一時如萬馬奔馳,覺得禪床便恍蕩起來」,此句幾近春心蕩漾的形容,更是坐實了妙玉的判詞,於是筆者將此聊備一格。

「欲潔何曾潔,云空未必空」這個判詞非常發人深省,佛法未必是一再強調自己是修行人、自己如何重視空、如何重視戒律,因為當我們去重複強調什麼時,便陷入了執著的泥淖,或許就脫離了佛教正法三法印的教誨:「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我時常反省自己是否在生活中的小事情上,也不小心陷入像妙玉一般的心態,徒具佛學社社長的名號,卻充滿了煩惱執著和分別心,甚至連待人接物時也無法全然保持平等心視之……

筆者雖未深諳佛理,但以妙玉作為修行的借鏡,在生活中逐漸消弭我執,學習一切隨緣順處,實在是一輩子的功課。也希望能夠藉由佛教正法的教導,一點一滴地滅除無明所帶來的痛苦煩惱,達到「照見五蘊皆空」的自在境界。

回到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