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這個社團的消息,是在國文系的研究生研討會舉辦當日,身為工作人員的我和學長們於午飯閒聊時得知。那時我在師大念書的時光也已邁入第五年,卻是第一次知道有「中道佛學社」的存在。一方面我聽說中道社招生情況一直不太理想,很長一段時間只有前社長一個人支撐,希望有人能幫忙讓社團延續下去;另一方面,我的研究領域為宋明儒學,則不免需要與佛、道對話,或許在社團當中,我可以獲得不少佛學的資源。於是乎,抱持著對於佛學的好奇,我加入了這個社團。
我和社長面臨的挑戰:我們的社團要如何經營?需要舉辦哪些活動?什麼樣的社課能夠吸引人參加?過往,我們社團會舉辦一些講座,或者邀請校外的老師來帶活動或者生活分享,然而往往參與的人數並不多,在空曠的教室裡顯得場面十分的慘淡;又鮮有新的面孔,更遑論招到新社員。偶爾有法師或教授來演講,雖然憑藉著名氣吸引了很多與會的青年學子,但這些同學們又難以轉化爲社員,使得社團的運作始終是個難題。因此在最初的設想中,我們的社課以每週在社辦聯絡感情與交流學業的餐會為主;並恢復讀經的傳統,以每月一次的讀書會形式舉行。

午餐會活動
在設計今年的活動時有一段小插曲─今年是師大中道社的65週年,為此我們在慧炬的幫忙下,製作了今年社慶專屬的飲料杯套與卡套,作為結緣品與有緣的學子分享。就在某個陽光並不明媚,雲層密佈而沒有雨的下午,我將結緣品送給我的指導老師,結果得到老師十分訝異與驚喜的回應:這兩樣東西正是我這幾日最想要的用品!我想緣分就是如此的奇妙,或許比起宣傳,禮品上的可愛圖案可以給獲得的人帶來喜悅,實用的性質也能展現在生活中為他人帶來便利,才是廣結善緣的諦義吧!
在新學期即將開始前,我和社長決定今年要參與學校的社團博覽會,在新生齊聚的日子,期望能夠為社團招攬到新血,而這次的博覽會,除了我和社長外,也得到了已畢業的學長、慧炬還有台大晨曦社朋友的幫助。當然在招生時也發生了許多的意外,比如不小心將讀書會的日期打錯、同學們想要追蹤我們的IG,我們卻沒有帳號、宣傳單影印不足等等。不過,最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莫過於有許多的外國同學對於佛學社團十分的感興趣,這些外國朋友當中有許多是不太會說中文的,因此怎麼和他們介紹我們的社團,往後的活動設計當中如何雙語友善,就成為我們新的課題。不過整體來說,當日的宣傳情況可以說超過了預期,有不少同學都展現出對於中道社的興趣。當然,有興趣歸有興趣,日後會有多少同學正式成為我們的社員,就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8月26日社團博覽會,與社長黃旭耀同學(右二)及台大晨曦社現任社長彭隆敬同學(左二),以及前任社長蘇冠宇同學(左一)合影
博覽會結束當日,我們一起到師大附近的宗薩仁波切道場古池聚會。古池的名字來自日本一位著名的俳句詩人松尾芭蕉的詩作〈古池〉,其原文為「古池や 蛙飛びこむ 水の音」,有人將其譯為「古池蛙躍濺水聲」,因此這段譯文就成為了這個藝文覺知空間的名字。在這裡,我們一起討論了大專院校的佛學社團會共同遇到的難題;各自分享如何應對,又如何調整社團經營的方針;也一起討論了之後可以和其他的青年學社一起舉行、參與的活動。大家的意見五花八門,有些活動的設想也十分引人入勝,然而這些活動之後如何落實,又能有多少同學願意來支持,也是個不得不面對的現實。不過,儘管在嘗試的過程中會有很多的挫折,但也因為有一次次的經驗,才能使佛學社團逐步地在現代社會中找到自己的定位。當然,除了討論之外,中道社也在那天終於創建了自己的IG,我想對於社團的宣傳來說是一個里程碑式的完成吧!
當日在古池最有趣的環節,就是「抽籤」:面對著貼滿籤文的牆,說出自己心中的期望,或想要被解答的疑惑,然後從牆面上撕下圓形的籤紙,上面記錄著宗薩仁波切的智慧。對於一個研究生來說,最重要的事情莫過於學術,然當我提出在學術這條路上的種種疑惑時,我選擇的籤文上面卻說:「是心,在持續地把假的、幻化的事物信以為真。」當時我的內心百感交集,不知道如何解讀,難道對我而言第一要事是休學回家種田嗎?因此我再度發出了我的疑問,抽了第二段籤文:「如果你真的很有福報,當一位聖人在你眼前出現,你就能看到。」或許他是在告訴我要持續的修福,時機成熟則一切自然水到渠成。不過我依然做了十分王學式的解讀:只要我的境界夠高,我就能夠看見滿街都是聖人!
古池一會結束後不久,新學期開始,我們便投入了維持社團運作的學期活動當中,比起迎新當日的盛況,我們正式社員的人數依然不能說上非常的樂觀,不過這樣小而美的社團規模,似乎也符合了我與社長開學前的想像。在和新社員的談天過程中,我們也聽見了他們並不希望社團活動影響課業的願望。為此我們不禁重新思考,在國文系學生為多數的情況下,中道社是否要和國文系上的佛學課程有更爲緊密的聯繫呢?是否要提供同學們佛學概論、中國佛學的討論學習空間呢?是否要透過系上來宣傳這個社團呢?未來還有很多可以和社員們一起討論和調整的空間,而有時候我也會想,緣分會讓對佛學有興趣的朋友們聚集在這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