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臉書分享 line分享 推特分享 微博分享 複製網址

647期|慧炬近事

教與養的戰場
──
從問題挑戰到自覺安頓,教師與家長的成長指南!

【本刊訊】 2025年7月19日週六下午2至4點,慧炬於印光堂舉辦佛法與生活講座系列第5場活動,特別邀請任職國中教學20年的葉修齊老師,就佛法如何融入教學領域,做「教與養的戰場─從問題挑戰到自覺安頓,教師與家長的成長指南!」專題演講。葉老師目前是林口崇林國文學務主任,常年處理與輔導學生問題經驗豐富,講座中每個案例的分享,讓與會者受益良多,佩服其盡心盡力協助學生的努力精神。


葉修齊老師生動的講說令現場聽眾專注聆聽

講座開始,葉老師介紹自己是27年的師大中道佛學社社友,當大一進入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時,在大學社團博覽會中看到了中道社,想起自己關係較多挑戰的學佛母親,突然間想了解母親到底在忙什麼、學什麼?於是就加入了中道佛學社。18歲的這一舉動,卻成就了這一生在生活、職場上的生命資糧。沒有佛法的學習,恐怕自己無法在教學生涯中堅持下去。

他在學校的職務都是跟學生互動頻繁的學務業務,處理學生發生的各式各樣問題。既是處理學生問題,就不是一件愉快的事,學生、家長與老師三方都在一種緊張的狀況,因此葉老師才說是教與養的戰場,尤其在現代的教育環境更是如是。至於要如何轉變戰場的敵對關係,成為彼此自心的安頓與向上前行,則需家長、老師、學生將發生的問題視為彼此的一場共修,透過努力溝通與互助來成就彼此。

葉老師說,當今快速變遷的教育環境中,教育工作已經成為一個充滿挑戰的「戰場」,跟以前的教育模式不一樣。現今的教育變化讓學生、家長及老師心中充滿迷惘、焦慮與無力感。原因是現代教育面臨的最大困境在於:快速的國際化和科技變遷帶來的不確定性。學生在科技網路訊息的接受超過家長和老師的認知,若無法參與則無法理解學生的想法,而面對人工智能、氣候變遷、全球政經局勢不穩,更造成現在的教育模式是否適合學生、新時代的需求都很有問題,如此造成老師及家長對於傳授給學生的知識與經驗,也感到不足之慮,對自我產生無力之感。

葉老師認為無力感的焦慮,來自不知如何教育才對學生的未來有助益,因此他提出根本反思:我們的教育追求是孩子的成功?還是孩子的幸福?成功與快樂幸福一定對立嗎?並說明真正的成功是包含身心靈的平衡發展,而幸福來自意義感與成就感的結合,成功、幸福都是依個人而異,不會有標準答案。為此葉老師以佛法中的三種快樂:現法樂、後世樂及究竟樂,來重新認識真正的快樂。他說在現代社會中,我們可以將這三種快樂理解為一個完整的生命發展階梯:從建立穩定的物質生活,到培養高尚的品格與價值觀,最終到達心靈的真正自由與圓滿。當體認真正的快樂時,不僅自己生命得到安頓,對孩子的教育也更能以包容的心態對應。

現場葉老師教授了一個簡單的即刻救援呼吸法,即三呼吸而後行:第一口呼吸,要留心此刻呼與吸;第二口呼吸,要放鬆身體與心理;第三口呼吸,要覺知當下再做回應。這是在處理問題衝突時,先穩定自己的心緒,再面對處理問題的呼吸法,如此能降低不必要的衝突。

葉老師從腦科學的角度解釋國中生的行為特徵,大腦前額葉皮質有主要控制衝動行為的作用,需到20歲才成熟。而國中青少年前額葉皮質尚未成熟,正處於腦區之間連結持續增強並充滿變動的獨特大腦,可能會難以控制衝動情緒或正確判斷風險與報償,是以常有情緒不平就做出不好的反應行為,而造成種種問題出現。所以由腦科學來看,青少年的一些脫序行為,並不是出於惡意,而是能力的限制。因此,做為老師或家長在面對孩子的問題,要有更多的同理心和耐心來理解和引導。


講座後大合照,前排由左至右為林彥宏董事、陳昭義董事長、葉修齊老師,以及當天司儀鄭皓騰居士

葉老師將教育視為一種修行,而面對孩子的問題,是要一起共修的,因此須有更寛廣的心來面對,因為要跟孩子建立信任關係,而建立信任靠長期的累積,是以要儲備持續正向的「愛的存款」。同時要相信孩子具足佛性,如佛法中強調眾生皆有佛性,相信每個孩子皆有自覺、正向生命的潛能,即使現在暫時看不到,也不要對其行為做人格性的批評,而要同理地認知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動機、情緒,感受狀態或習慣等。並且從道家太極的觀念來看,任何孩子的行為,均「白中有黑,黑中有白」,從每個看似負面的行為中,嘗試找到正面的可能性。

講座中,葉老師分享他個人在教育實踐的案例,讓現場來賓看到,如何在看似無望的情況下,通過耐心、同理心和智慧,幫助學生找到正向發展的道路。是以教育的本質不是控制,而是陪伴。老師和家長的角色是提供安全環境、建立信任,並相信孩子內在的成長潛能。所以教育是一場持續的修行,重要不在追求完美,而是保持開放的心態,相信每個生命都值得被尊重和理解。在快速變遷的時代,唯有保持同理心和耐心,才能真正陪伴孩子成長。


講座後,由慧炬陳昭義董事長致贈禮物給葉修齊老師

 


生活肌動力

【本刊訊】 慧炬下半年度規畫敦親睦鄰活動,希望里民能自然而然地親近慧炬,常來慧炬參與相關活動,或至一樓空間看書休息,讓佛法能在互動中自然幫助里民的心靈增長。而今高齡化社會,如何維持身心健康、提昇生活品質,已成為社會關注的重要議題,政府也積極推廣樂齡教育,因此慧炬於2025年8月9日週六下午2至4點,特為樂齡長者的活力健康,與民炤里辦公處合辦衞教體驗講座,特別邀請健身教練裘愉宏先生,於民炤里里民活動場所演講,主題「生活肌動力」。希望傳遞運動的重要性外,也激勵長者重新定義老年生活。


教練講述如何讓運動生活化的方法

課程中裘教練以充滿活力、真誠生動的方式與現場的長者學員們互動,讓許多學員分享自己的運動習慣,從跳排舞、元極舞到每天在公園散步,展現了樂齡族群對健康的追求,同時也讓學員融入到課程中所有的體適能活動中。而一系列有趣的體能測試,包括單腳站立平衡測試、心肺功能檢測及下肢柔軟測試等。這些看似簡單卻極具挑戰性的測驗,不僅幫助學員了解自身身體狀況,更提供了改善的具體方向。

教練強調,別讓肌肉提早退休,肌肉隨著年長而流失,會影響到老年生活,而保持每週至少3天、每天至少30分鐘的運動,是使肌肉有活力的基石,讓老年有好的生活品質的基礎。而運動不分年齡,關鍵在於安全和持續,不要做超過目前能力的運動以免受傷,能持續有恆的增加運動時間才是重要的。他舉日本瀧島未香奶奶94歲仍在當健身教練的案例,鼓勵大家:「年齡不是放棄運動的理由!」


教練講述運動有益年老者活得更健康

講座中教練特別強調如何將運動融入日常生活。從家務勞動、爬樓梯(特別強調下樓梯時,膝蓋要保持彎曲,不要打直),到利用水瓶做簡單的肌力訓練,教練分享了許多不需要特殊器材就能進行的運動方法。他提醒大家,每天10~30分鐘的運動,就能逐步改善身體機能。


教練帶學員做30秒椅子起立動作,以測試腳力

除了運動,教練還探討了身心健康的多個面向:

健康飲食:強調選擇原型食物、少吃加工食物乃至不吃。

規律作息:強調依照自己的生活狀況,保持一個穩定的作息模式。

心理健康:長期不與人相處容易有心理情緒問題,因此鼓勵長者多出來從事社交互動和持續學習。

生活照顧:對於長者,可以善用政府的日照中心或里民活動等資源,讓生活得到相互支持。

友善環境:考慮到長者的活動,在家裡要營造一個友善環境,以便利長者的生活空間。

講座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教練引用電影《一路玩到掛》的主題,拋出兩個問題給現象的長者:「你找到生命中的快樂了嗎?」「你為他人帶來快樂了嗎?」因此課程不僅是運動指導,更想要傳遞給長者的核心信息是:運動不僅是延長壽命,更是提昇生活品質的關鍵。


教練帶學員做兩分鐘原地站姿抬膝活動,主要測試心、肺耐力

 


改變命運,心想事成
──如何用每天的微小善行翻轉人生

【本刊訊】 慧炬為了接引更多年輕人親近佛法,希望借助各行各業有正信佛法的名人來分享,特於2025年8月23日週六下午2至4點,在台灣大學博雅教學館103教室,舉辦2025年慧炬名人分享講座第1場活動。邀請YouTube頻道「格蘭修行日記」之創立者格蘭(Glen)現場分享佛法善行對其人生的影響,題目:「改變命運,心想事成─如何用每天的微小善行翻轉人生。」從其分享學佛經驗中,百餘位與會來賓皆有所感。


講者格蘭分享其如何利用微善、佛法來改變命運

格蘭高中時期曾參加懺雲法師於南投蓮因寺主持的齋戒學會,開始與佛法結下善緣。就讀台大經濟系時,大一入學曾參加台大晨曦佛學社,之後專注在個人的學業與事業工作上,直到中年人生遭遇苦難,重新開啟佛法善行的實踐,主要依止淨空老和尚的教導,循《了凡四訓》所教方法斷惡行善,持誦「準提咒」、「蒙山施食」,如此積善去惡改變了自身的財物困境。然而當福報現前財物不成問題時,若智慧沒跟上時,則會有另一種痛苦狀態出現,因此格蘭進而發起出離心,以念佛及止觀為依歸,做為如今修行的主要法門。並創立YouTube頻道「格蘭修行日記」,分享他如何將佛法與行善融入生活,從而找回內在原力、改變心念與命運的心路歷程。

講座中格蘭居士強調發願很重要,要發「心所起之一切惡法不成,一切善法悉皆成就」的願,然後積極持續地每天行善,因為改變命運的關鍵在於每天的微小善行,這也是他得以改善自身面臨錢財及身心困境的開始。他依《了凡四訓》的斷惡修善做法,在筆記中記下每天要行三件善事,哪怕是再微小的善行都要去做。這些善行雖然看似微不足道,但卻能在不知不覺中改變自我的心態,並影響周圍的人。他分享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善行的經歷,例如在騎摩托車上下班時,看到路上有受傷或死亡的動物,都會下車去幫助處理,哪怕因此上班遲到或擋到他人,也要完成這看似微小的善行;而在斷惡方面則是讓自己遠離惡行因緣,如觀看一些因男女之欲而帶來的惡果,讓自己斷除淫欲;而在口德方面,則是在工作中選擇不參與八卦和負面言論。他認為這些小小的斷惡善行,都能夠累積成為改變命運的力量。

格蘭居士提到,佛法在他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工作中遇到挑戰時,他會利用所學習的佛法來尋找內心的平靜與力量。他鼓勵大家在生活中多做善事,無論是捐款、志願服務,還是簡單的微笑與問候,這些都是改變自我與他人的方式。同時不避諱地談到了個人修行過程中的挑戰與掙扎,他曾經在生活中遭遇職場的壓力、人際關係的困擾,以及對自身修行的迷惑與不安,但他強調,這些挑戰並不是絕境,而是讓他有更深入思考人生的機會。當遇到問題時,會透過念佛、止觀靜坐來觀察自己的情緒,讓內心回歸平靜與慈悲的力量,並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格蘭居士最後分享,心靈的轉變是他修行過程中的重要一環,他強調,當我們開始實踐善行時,內心的感受會隨之改變。他將個人目前的生命分成四個階段,首先30歲以前的「他」,是自我為體性,欲望為主,起惑造業;其次30~39歲的「他」,為改變自己的困境,以因果為自體,懂得趨吉避凶,求人天的果報;現在的他,修行但不能執著,希望以空性為自體,了知五蘊流轉當中沒有真實不變的我,修習無常、無我觀,把自我的執取消融;未來期望自己以大乘佛法為安住點,以菩提心為自體,依止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菩提心,以大白牛車(代表一乘或佛乘,以此引導眾生達到成佛境界,出自《妙法蓮花經》中之火宅喻),進而趨向於諸佛的萬德莊嚴。因此現階段除了誦讀經典外,《大乘起信論》及《天台小止觀》是他現在學習的要籍。

而目前實修功課,是依普賢菩薩的十大願來進行,先修外薰習: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懺悔業障、隨喜功德,依此來消除業障,累積資糧,而進行方式,如親近三寶,拜八十八佛懺,每天的持名念佛定課,修布施供養,修隨喜一切善法等等。再往內修:請佛住世、請轉法輪、常隨佛學,恆順眾生、普皆迴向,依此來長養成就佛法智慧與大悲心,而實踐方法如多聽經聞法,修忍辱,常常學佛菩薩的發願等。並再次強調發願、持戒的重要性,做為一名居士,日常生活中努力持守五戒,這樣才能在修行的道路上走得更穩、走得更遠。


名人分享講座後大合照,前排林秋足董事(左三)、陳昭義董事長(左四)、講者格蘭

 


從健康之道到成佛大道

【本刊訊】 2025年9月13日(週六)下午2到4點,慧炬在印光堂舉辦「佛法與生活講座➅」活動,邀請擁有中、西醫執照,教人吃飯的姜淑惠醫師,以製作精美的投影片,分享「從健康之道到成佛大道」,探索生命與身心健康的研究心得。

姜醫師首先說明與慧炬的因緣─10歲時,因母親生病不到半年往生,後來家族長輩接二連三過世,使得她對生死議題比同齡孩子還要敏感。高中時期有機緣接觸佛法,透過慧炬出版的《五眼》,啟發她學佛的動力,了解佛法並非一般人所謂的迷信,開啟往後的學佛之路。

從幼稚園、小學、國中、高中而到大學,是進入學校循規的學習方式,姜醫師說其實高中前的學習都應稱做「小學」(代表做學問方面的基礎工夫),大學後的學習才能稱做「大學」(代表做學問方面更深、廣、遠的工夫)。而姜醫師在未上大學前,並不了解這個過程,北一女畢業後,大學考了3次,第1次考上中興大學土壤系,由於不了解此科系,讀了1個月就辦理休學。當時參加中興大學「智海社」(編案:姜醫師當年也是佛青),跟著雪公老師(李炳南老居士)學習佛法。因此姜醫師說,在「正式」就讀大學之前,她其實是先學習佛法,對佛法有概略地了解。

若說學佛是出世的學問,那麼入世要學習什麼?姜醫師選擇學醫,以此作為入世的方便,並結合佛法的探討。她當時默默祈請佛菩薩,保佑她重考大學,能學佛因緣不斷。

冥冥之中,佛菩薩應允了她的祈求。若說學醫是手段,學到的當然越多越好,姜醫師考上中國醫藥學院中醫系,雙主修中、西醫,過程中雖比別人辛苦,但那幾年非常的豐富,課餘時間還加上學佛,所以是「三軌」的學習。

當姜醫師圓滿醫學院課程,準備到外地實習時,去雪公老師的居所,報告她即將離開心中的不捨。老師說:「學佛是心在學,若已入心,走到哪都會有佛法。沒關係,孩子去吧!」幾年後雪公老師圓寂,姜醫師撰寫〈點燃心中火光的雪公老師〉紀念文感念老師。她懷念老師,但不覺得老師已逝去、不特別悲傷,因心火已點燃。


菩提葉代表初心

接著姜醫師進入演講主題,說明為什麼要從「健康之道」出發?姜醫師說,考進醫學院後,她發現為什麼都只研究病態,難道健康找不回、不能有健康的開始嗎?行醫後撰寫《健康之道》結緣小書,發行3、40萬冊,許多讀者看了後很歡喜,希望她有個聚點,因此她經營「無著健康之道」店舖,商標以菩提葉象徵她的初心─3葉脈代表三士道(下士、中士、上士道),左、右各3葉脈共是6,代表大乘修行人須修持「六度」,葉片下端代表「健康之道」,尖端代表「成佛大道」,即「從健康之道走到成佛大道」,而無著則是修菩薩行的無著菩薩。

演講中,時而幽默的姜醫師,強調為達身、心、靈並重的健康之道,必須要有「三合一的健康模式」——「自然清淨的飲食」、「良好的生活態度」、「豐沛的生命關懷」。並提到身體與心靈的關聯性——身體的硬體(各器官)和軟體系統(自律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免疫系統)及心識正、負面思考的差異。她進一步說明疾病形成有三個步驟,以及情緒之火是如何影響身體的,和心識是有能量的。另外還提到「植化素」的重要。


三合一健康模式

最後,姜醫師介紹三腦——爬蟲腦、哺乳腦、人智腦的不同,及如何讓心識能量提昇的方法。她說了解「五遍行心所」——觸、作意、受、想、思和「五別境心所」─欲、勝解、念、定、慧,才能優化念頭。末尾則說明「成智五步」——仿、借、存、轉、聯,是學習時須掌握的重點,為這場具次第及豐富的演講劃下圓滿的句點。


姜淑惠醫師(第一排右四)演講人氣爆滿,會後大眾合影留念,第一排右三為陳昭義董事長

回到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