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在西方,受宗教的影響,是邪惡貪婪的象徵;但在華人文化中,有將蛇升格為地方上的保護神或土地龍神者,也有如《白蛇傳》中的白蛇,藝術化那報恩、淒美的形象。
印度有關蛇的信仰文化非常豐富,並且龍蛇不分,因此佛典中也有蛇即龍、龍即蛇、龍蛇不分的形象描述,而且有不少以蛇為喻的相關教理與修行寓意,以及佛或弟子相關的本生故事經文,值得細細閱讀參考。

日本1866年刊印《普門品訓讀·觀音經繪解》中的「觀音菩薩與摩睺羅伽」版畫插圖
佛典中呈現的印度文化──龍即蛇的形象
經典中蛇的形象最為大家所熟悉的,應是四大天王管轄的天龍八部等護法神眾,其中的「摩睺羅伽」即是大蠎蛇神,在《大日經》系的真言中「摩護羅誐」譯意即為大龍蛇眾,都顯示龍即蛇、龍蛇同屬的關係。
這樣的關係在密教的經典中更是明顯,如《大日如來劍印》卷一中提到:「北方畫一龍王,一身九頭,量長九肘,并諸眷屬圍繞,皆在靉靆青黑雲中。半身以下如蛇形,尾在池中,半身以上如菩薩形,皆合掌從池涌出。」又不動明王劍上纏繞的俱利伽羅(又譯為古力迦羅、律迦)龍王,其形也是如蛇,故《不動使者陀羅尼祕密法》曰:「於壁上畫一劍,以古力迦龍王繞此劍上,龍形如蛇。」又《底哩三昧耶經》曰:「畫律迦大蛇,纏劍上,劍圍繞畫火燄。」而在《陀羅尼集經.佛說諸佛大陀羅尼都會道場印品》卷十二亦說:「第六座主名難陀那(去音)伽羅闍,形如蟒蛇,舉頭而視。」

日本奈良國立博物館所典藏之13世紀「倶利伽羅龍劍二童子像」
引用自日本奈良國立博物館 https://www.narahaku.go.jp/english/collection/1274-3.html|public domain
在《大方等大集經》卷五十八〈陀羅尼品〉中提到五類龍王各有統轄之屬,經中云:「此諸龍王,於大乘法精進修行,謂此善住龍王為一切象龍主,此難陀龍王、婆難陀龍王為一切蛇龍主,此阿耨達龍王為一切馬龍主,此婆樓那龍王為一切魚龍主,此摩那蘇婆帝龍王為一切蝦蟇龍主。」其中婆難陀龍王即是一切蛇龍之王。
又如《起世經》卷一〈閻浮洲品〉中提到,一般龍王因福德不足,有三種因緣下會令其失卻龍身而現蛇形,而阿耨達多龍王因有大福德故無此過失,經云:「諸比丘!以何因緣,此龍名為阿耨達多?諸比丘!有三因緣。何等為三?諸比丘!閻浮洲中有諸龍住處,唯除阿耨達多龍王,其餘諸龍受快樂時,便有熱沙墮其身上,諸龍爾時即失天形,現蛇形相。諸龍時時受斯等苦,阿耨達多龍王無如此事,是名第一因緣。諸比丘!閻浮洲中,除阿耨達多龍王,其餘諸龍遊戲樂時,有熱風來吹其身體,即失天形,現蛇形相,有如是苦。阿耨達多龍王,無如此事,是名第二因緣。諸比丘!閻浮洲中所有諸龍遊戲樂時,金翅鳥王飛入其宮,諸龍既見金翅鳥王,心生恐怖,以恐怖故,即失天形,現蛇形相,具受眾苦。阿耨達多龍王,無如此事。若金翅鳥王,生如是心:『我今欲入阿耨達多龍王宮內。』彼金翅鳥,以報劣故,即自受苦,永不能入阿耨達多龍王宮殿。諸比丘!此是第三因緣。是故說名阿耨達多。」龍蛇依其福報而分,福德大者為龍,小者為蛇。不只印度文化如此,台灣民間也將蛇稱為「小龍」。
以蛇為喻的教理、教法
蛇有劇毒會致人於死,需要遠離,不能愛著,在經典中蛇的寓意很多,然就毒蛇本身,主要在不善法、與色身相關之法及貪欲等有為世間法等。在解脫道中都是厭離,方能離苦得樂;而菩薩道則借喻發心,並了知一切諸法皆空如幻外,亦知因緣現象如毒蛇不可親,如是能即世離世、超越世法而入世行道度眾。

大英博物館收藏葛飾北齋於1829年為《萬物繪本大全圖》創作之「八大龍王:跋難陀龍王、和修吉龍王、難陀龍王」插圖
© The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Image from www.britishmuseum.org|CC BY-NC-SA 4.0

葛飾北齋創作「摩睺羅王、緊那羅王、迦楼羅王」插圖
© The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Image from www.britishmuseum.org|CC BY-NC-SA 4.0
1.毒蛇喻十不善法與相應的環境
在《雜阿含經》卷三十七(一○四六經)中,佛陀提到「蛇行法」及「非蛇行法」的區別,即是以行十不善法為蛇行法,行十善法為非蛇行法,經云: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蛇行法。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何等為蛇行法?謂殺生惡行,手常血腥,乃至十不善業跡……」如前淳陀修多羅廣說。「彼當爾時,身蛇行、口蛇行、意蛇行;彼如是身、口、意蛇行已,於其二趣向一一趣,若地獄、若畜生。蛇行眾生?謂蛇、鼠、貓、狸等腹行眾生,是名蛇行法。
「云何非蛇行法?謂不殺生,乃至正見……」如前淳陀修多羅十業跡廣說,「是名非蛇行法。身非蛇行、口非蛇行、意非蛇行,於其二趣生一一趣,若天上、若人中,是名非蛇行法。」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而善不善法呈現在器世間時,也會以是否有眾多毒等險惡之事來做說明,如《長阿含經》卷十八中即提到「轉輪聖王治此閻浮提時,其地平正,無有荊棘、坑坎、堆阜,亦無蚊虻、蜂蝎、蠅蚤、蛇蚖、惡蟲,石沙、瓦礫自然沈沒,金銀寶玉現於地上,四時和調,不寒不熱,其地柔濡,無有塵穢,如油塗地,潔淨光澤,無有塵穢。」
卷二十二中也提到世間減劫時,當人壽十歲時,世間一切美味好物皆消逝,「爾時,此地純生荊棘、蚊虻、蜂蝎、蚖蛇、毒虫,金銀、琉璃、七寶珠玉自然沒地,唯有石沙穢惡充滿。是時,眾生但增十惡,不復聞有十善之名,乃無善名,況有行善者?」可見世間善惡,是表現在人與環境的相互映現中,而毒蛇也常是不善法增盛時,描寫在出現相應的器世間環境裡的。

《高麗藏》中《雜阿含經》卷三十七(局部)
2.蛇喻地水火風四大種及所成之色法等,故須遠離
毒蛇喻地水火風四大種及所成之色法,在經典中非常普遍。最有名的譬喻故事「一篋四蛇喻」,即是用來譬喻一身為地水火風四大和合而成。如《金光明經》卷一曰:「地水火風,合集成立,隨時增減,共相殘害,猶如四蛇,同處一篋,四大蚖蛇,其性各異。」即明此意。
而以所說四大所成之身猶如毒蛇所聚,應捨離貪執,或觀身不淨而得遠離,如《涅槃經》卷二十三曰:「譬如有王,以四毒蛇,盛之一篋,令人贍養餧飼,臥起摩跣其身,若令一蛇生瞋恚者,我當准法戮之都市。(略)菩薩摩訶薩得聞受持大涅槃經,觀身如篋,地水火風如四毒蛇:見毒、觸毒、氣毒、齧毒,一切眾生遇是四毒故喪其命。眾生四大亦復如是,或見為惡、或觸為惡、或氣為惡、或齧為惡,以是因緣遠離眾善。」又卷一提到:「自觀己身如四毒蛇,是身常為無量諸虫之所唼食,是身臭穢、貪欲、獄縛,是身可惡猶如死狗,是身不淨九孔常流。」
色法有內色、外色之分,內色即是有情身根,外色即是六塵等器世間法,皆是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色而成,在經中也常以毒蛇來做譬喻,如《佛說護國尊者所問大乘經》卷三偈頌所說:「六塵如毒蛇,損惱於眾生;四大不堅實,猶如空聚落。」即是說明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是眾生執取之處,觀如毒蛇能損害眾生。
而六塵展現在吾人之居家,是諸不善所聚,猶如毒蛇應憂而遠離,如《郁迦羅越問菩薩行經》卷一〈穢居品第四〉中說:「何以故名為居家?斷諸善根本,是名居家;不護尊品、諸功德,是名居家;居諸不善塵垢、居諸不善之想、居諸不善之行,常與不調良,無寂、無法,令無一心,剛強惡人共會,是名居家。(略)居家為如毒蛇,憂說諸事。」
此外,有情色身,經典中亦常以蛇為喻,要修行者遠離或修不淨,方能遠離身苦,而心身之苦,來自身分之目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之貪愛執著而來,故經中亦常以毒蛇為喻,如《佛說無畏授所問大乘經》卷一中「世尊!菩薩摩訶薩作何觀察,能於身命乃至一切受用樂具不生愛著?願佛為說。」爾時,世尊告無畏授等五百長者言:「菩薩摩訶薩以無數種相觀察於身。何等無數?所謂:此身不實,緣法合集,如極微聚,從頂至足次第破壞;彼九竅門及諸毛孔不淨流溢,猶如蟻聚;蛇毒止中,蛇毒違害;如怨敵、如猿猴,多所損惱;如極惡友,常起諍競;身如聚沫,不可撮摩;又如水泡,旋有即壞;又如陽焰,渴愛所生;又如芭蕉,中無堅實;又如幻化,從虛妄起。」
又如《雜阿含經》卷四十三即以狗、鳥、毒蛇、野干、失收摩羅與獼猴六種眾生,來譬喻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各有所欲所樂之塵境,如是陷於所樂境而無法解脫,因此善修習身念處,猶如將六眾生繫於一處,令六根所觸六塵可愛、不可愛之境時不生著、不起厭,如實安住身念處。

8世紀紫紙金字《金光明最勝王經(金光明經)》(局部),奈良國立博物館典藏
引用自日本奈良國立博物館 www.narahaku.go.jp|public domain
3.蛇喻眾生之無明與五欲等煩惱
經典中的蛇,不只喻四大種等色法,也喻無明及五欲等與心、心所有法相關之煩惱。在佛說《蟻喻經》中,提到一波羅門見蟻聚夜中出煙、晝日火然,言若有執快刀必能破散其聚,又見大龜、水母蟲、水蛭蟲、阿西蘇那蟲、大蛇、挼陀鉢他蟲等皆言是語。唯見大龍時,言唯有佛陀能知此事,因此請比丘問佛所見諸相之事,有何意涵?佛陀即回答:「蟻聚者表一切眾生五蘊聚身;夜中出煙者,即是眾生起諸尋伺;晝日火然者,即是眾生隨所尋伺,起身、語業;大龜者,即是五鄣染法;水母蟲者,即是忿恚;水蛭蟲者,即是慳嫉;阿西蘇那蟲者,即是五欲之法;蛇者,即是無明;挼陀鉢他蟲者,是疑惑;(略)刀者即是智慧。」此經譬喻之意即是「一切眾生五蘊聚身:羯邏藍等,父母不淨之所出生,四大合成,虛假色相,麁惡劣弱,積集苦惱,畢竟破壞。而諸眾生不能覺知,於晝夜中起諸尋伺,而身、語業不善施作,五鄣煩惱之所覆蔽,耽著五欲,增長無明,生我慢心,於諸聖法疑惑不決,忿恚、慳嫉念念發起,不求解脫。是故如來、應供、正等正覺,欲令諸有智者發精進行,修習智慧,斷諸煩惱,趣證聖果。」
